湛江民间音乐
广东省湛江民间音乐由民歌发展而为戏曲剧种的雷剧和白戏;连同其他曲艺、吹打音乐、戏曲、宗教音乐在内,千姿万态,各呈异彩。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湛江民间音乐
- 外文名:Zhanjiang folk music
- 类别:音乐
- 地点:湛江
- 类型:民间
简介
广东省湛江民间音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为湛江人民所喜爱。早在宋代元符年间(1098—1101年),湛江边有吹奏乐;民歌更是源远流长,流传广泛,由民歌发展而为戏曲剧种的雷剧和白戏;连同其他曲艺、吹打音乐、戏曲、宗教音乐在内,千姿万态,各呈异彩。
种类
湛江民歌种类的多少,与湛江方言的多样性有密切的关係。雷州市(原海康县)
、徐闻县、遂溪县、廉江市的东南部地区、湛江市的郊区(麻章、东海岛)属雷州方言区,他们的祖先大多数是从福建直接移民而来,《雷州府志》所记载“雷州人之祖先,大多在唐、宋、明之时,来自莆田等地”。今之雷州方言“与漳(州)潮(州)大类”。雷州半岛居民的方言与潮汕话同属闽南话的次方言,这些地区流行的民歌主要是雷州歌。雷州歌大类中,又有东海嫁、鸣诗歌调等派生的小类民歌。
在廉江西北部地区,则流行涯歌、白话歌、买鸡调等民歌,廉江的涯歌,属客家方言民歌系列的一种。《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中,涯歌归入客家民歌大类。史书记载,清朝时,客家人有过数次向粤中、粤西和广西、四川、台湾等地的迁移,今廉江江西北部地区的涯话,是客家话演变而来的。
现湛江市区、吴川、遂溪、廉江等部分地区讲粤方言,给地区的民歌属广府民歌,湛江广府系民歌有山歌、水歌、鹹水歌等,这些民歌的形成受珠三角地区民歌与当地土着民歌的共同影响,形成具有湛江特色的山水民歌。
历史
从20世纪中期开始,湛江从雷州歌发展起来的歌剧,刚刚从唱腔连缀进入板腔体,由于戏曲化历史较短,对当地民间器乐曲影响有限,而由于广东音乐传播的影响,加速了湛江民间器乐与广东音乐系的结合进程。因此,湛江吹打乐是在融合古代汉、瑶、壮族民族音乐的音调基础上,进而接受雷州和广府地区民间音乐影响的多重风格的民间乐曲。东南沿海地区流行的八音吹奏乐、十番锣鼓等,也在湛江市各地城乡盛行,其中廉江安铺八音、磠洲八音、遂溪杨柑八音等较有代表性。铜鼓是粤西古南越少数民族时期的民间器乐之一,远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对当地就有粤西铜鼓出土记载,清朝屈大均《广东新语》说:“粤之俗,凡遇嘉礼,必用铜鼓以节乐。”唐刘恂的《岭表录异》载:“蛮夷之乐,有铜鼓焉。”清光绪十六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李普熙作有《铜鼓歌》,清雍正十年海康知县张元彪、举人杨晃岱都作有《雷祖祠铜鼓歌》。这表明,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包括俚人在内的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乐器。至今廉江、雷州、遂溪等地都有以铜鼓为名的地方,如廉江市良峒镇有铜鼓径村,雷州市城西北有铜鼓溪,遂溪县遂城镇北约15公里有铜鼓塘等。现存于湛江市博物馆及各县(市)博物馆的粤西各地出土的铜鼓共有25面之多。对于铜鼓的实物对于铜鼓的实物以及记载的文字资料、研究文章等都做了较好的论述。
关于民间音乐的记载,清代嘉庆年陈昌齐撰写的《雷州府志》里比较详细,尤以每年春秋祭文庙的过程最详细,《雷州府志》卷七《礼乐》篇具体地记载了各种拜祭仪式专门的器乐曲,如迎神乐、撤撰乐、送神乐奏《鹹平之章》、初献乐《宁平之章》、亚献乐《安平之章》、三献乐《景平之章》等等,每张都有唱词,并用公尺记谱法记谱。对使用的乐器也有记载,乐器有麾、金钟、玉磐、鼓、搏拊、柷、敔、琴、瑟、排箫、笙、箫、笛、埙、篪等15种。如此翔实的记载,可见民间音乐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成就
建国以后,党和国家对民间音乐活动十分重视,在“大跃进”时期,曾经大搞民歌创作, 50年代末期,“光是湛江专区最近几个月就创作民歌超过一亿五千万首。”60年代初,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对民歌的採集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停顿。1979年,国家文化部、中国音协在全国组织开展收集整理民族音乐遗产工作,并规划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各省设分卷。根据全省的统一部署,湛江文化部门投入此项工作,成立了民间音乐收集工作小组,成员有:湛江地区民众艺术馆的音乐干部孙国新、梁珠金,市文联的辛志斌、电白县文化馆的陈祖辉、廉江县文化馆的梁雁、海康县文化馆的詹南生等同志。1979年1月至1981年6月,共收集整理全区民间音乐约三四百首,大部分是情歌、小调等。1981年6月,经过筛选,向省民间音乐研究室(《中国名歌集成·广东省卷编辑部》)选送民歌68首。在全地区开展民间音乐收集整理工作的基础上,1987年,由湛江市音乐工作者协会、湛江市民众艺术馆共同编印了《湛江民间音乐选集》,共选载湛江各县(市、区)各类有代表性的民歌和器乐曲141首。
1982年《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初稿中,湛江地区入选的民歌有41首。其中山歌29首(吴川、电白、高州、廉江、遂溪、雷州);水歌3首(湛江、阳春、阳江)、歌舞小调4首(廉江、遂溪、高州);号子1首(阳江);歌谣4首(阳江、遂溪东海嫁)。
《中国民歌集成·广东卷》于2005年正式出版,共收入湛江地区(1983年前的行政区域共14个县市)民歌55首,其中雷州歌归入潮汕民歌大类,共收入29首,鹹水歌3首(湛江、阳春、阳江);叹情歌1首(阳江);山歌15首(吴川、廉江、高州、电白、阳江、阳春);舞歌1首(阳春);客家山歌4首(廉江);客家小曲2首(廉江)。
荣誉
1988年10月,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联合向参与《中国民间艺术十套集成》工作的同志颁发荣誉证书。湛江市民众艺术馆金诺、孙国新、梁珠金、雷州文化馆詹南生等四位主要参与民间音乐收集整理的同志获得荣誉纪念证书。
除了收集整理民间音乐遗产,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致力于推动民间音乐活动的繁荣发展,组织开展多种民间文艺展演、汇演、花会、艺术节等,民间音乐活动水平不断提高。
1953年,广东省第一届民间艺术汇演在广州举行,粤西行署文教处组织姑娘歌民间艺人李连珠、周定状、林桂英、陈立荣、陈世权前往参加表演。演出劝世歌《李三娘》,并表演“对唱”。李连珠获优秀表演奖。
1956年,广东省中学生文艺汇演在广州举行,雷州师範学校的男生独唱(赵成颖)和湛江三中(湖光中学)的黎戏对唱等节目前往参加,黎戏第一次参加汇演。
广东省民众业余文艺汇演1959年5月在广州举行,湛江市的大合唱《湛江港大合唱》和雷歌小组唱《湖光公社颂》获奖,《湖光公社颂》还被广东电台播放。
1964年,孙国新根据山歌创作的民间舞蹈音乐《渔民丰收舞》(电白县演出)参加广东省职业余文艺演出,获得特等奖。
1986年7月,广东省民间音乐舞蹈比赛,陈南洲的二胡独奏《思乡》获优秀奖,吴川县的《陶鼓合奏》、舞蹈《舞貔貅》和还康县的雷歌女声独唱《出嫁》获丰收奖。同年秋,遂溪文化馆陈南洲的二胡独奏《思乡》(录音)被省推荐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获得优秀奖。
1986年8月,广东省第一节少儿音乐舞蹈花会在广州举行,吴川县的《陶鼓合奏》参加了演出(不设奖)。1990年7月,广东省第二届羊城少儿花会在广州文化公园举行,市八小的《弦乐小合奏》获得蓓蕾奖。
2005年12月,雷州市代表队演出的雷州音乐合奏《欢天喜地》(吴兆生编曲)参加广东省民众艺术花会,获得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