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胎(中医病名)
堕胎,中医病名。指妇人怀孕三个月后,由于肾虚、血虚、气虚、血热、郁怒或外伤、药物中毒等因素,伤及沖任或沖任不固、胎元失养,以致妊娠中断、胎儿未成形而坠下者。即现在西医所说的早期流产。
基本介绍
- 中医学名:堕胎
- 相关西医疾病:早期流产
- 疾病分类:妇科
- 发病部位:沖任
- 传染性:无
名词解释
指妇人怀孕三个月后,由于肾虚、血虚、气虚、血热、郁怒或外伤、药物中毒等因素,伤及沖任或沖任不固、胎元失养,以致妊娠中断、胎儿未成形而坠下者。
历史沿革
堕胎始见于《脉经》,该书卷九:“妇人怀躯六月七月,暴下斗余水,其胎必倚而堕。”《医宗金鑒·妇科心法要诀》:“五月成形名小产,未成形象堕胎言。”对两者做了生动阐述。
与西医病名的关係
与现今西医早期流产有关,西医认为其与染色体异常、母体内分泌失调、生殖道的异常与感染有关係。
病因
肾气虚弱、气血不足、热病损伤、跌仆闪挫。
病机
沖任不足,胎结不实,胎元不固。
1、肾气虚弱:素稟不足,或孕后调摄失宜,以致肾气虚弱,沖任不固,胎元不实,则可堕胎、小产。
2、气血不足:素体气血亏虚,或饮食劳倦所伤,脾胃生化不足,或病后失养,损伤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沖任不足,无以载胎养胎,而发堕胎、小产。
3、热病伤胎:摄生不慎,孕期感受时疫邪毒或热病温疟,热邪扰动沖任血海,损伤胎元,以致堕胎、小产。
4、跌仆伤胎 孕期劳力过度,或跌仆闪挫,致使气血紊乱,沖任损伤,或瘀阻子宫,胎失所养,甚或直接伤及胎元,以致堕胎、小产。
诊查要点
一、诊断要点
1.病史:有停经史,早孕反应,或曾有胎漏、胎动不安的病史,或妊娠期间有热病史、外伤史等。
2.临床表现:妊娠12周内,阴道流血,血量超过月经量,继而小腹疼痛加重,胚胎自然殒堕,可诊断为堕胎。
3、妇科检查和辅助检查
二、病证鉴别
1、滑胎:堕胎、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或屡孕屡堕者。又称“数堕胎”其特点是应期而堕.现代医学称为习惯性流产。其病因主要是肾虚,沖任损伤,胎元不固。或因脾肾两虚,胎失所系,或因气血虚弱,胎失载养。
2、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一般无停经史,无早孕反应,藉助血、尿HCG检查和B超检查,以及準确的盆腔检查常可与流产区别。
3、异位妊娠:有时较难区别,尤其是没有附属档案包块及未破时(无内出血),常需藉助B超检查或腹腔镜鉴别。
4、葡萄胎:此时早孕反应剧烈,子宫增大较相应宫内妊娠明显,血、尿HCG检查明显升高(而流产时HCG上升不明显),B超检查见子宫腔内充满弥散分布的光点和小囊样无回声区,未见孕囊及胎儿结构,便可与流产鉴别,尤其葡萄胎有咯血(肺转移)或阴道转移时易与流产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辨识本病重在根据腹痛和阴道下血的特点确定胎儿是否必须堕下,一般在妊娠早期,堕胎之先常先有出血,若出血量少,腹痛轻微,即是治疗可保全妊娠继续;出血量多,腹痛加剧,甚至有苔块排出,则堕胎不可避免。
二、治疗原则
以“下胎益母”的原则,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瘀血阻滞和血虚气脱两型。在难免流产及不全流产中,应及时清楚宫腔内残留物,对少量残留、出血不多者,可採用活血化瘀、缩宫下胎方法,若大出血,以清宫为宜。
三、证治分类
1、瘀血阻滞型
主证:早期妊娠者,小腹坠胀疼痛加重,阴道流血较多,色暗红,有血块,或已排出部分胎块。中期妊娠者,小腹阵痛加剧,腰酸下坠,会阴胀坠,或有羊水流出,或有阴道出血,或胎儿已分娩出,但胎盘、胎膜仍滞留于胞宫。舌质正常,脉滑或细滑。
治法:活血化瘀,下胎止血。
代表方:脱花煎加减。
常用中药:当归、川芎、红花、生牛膝、车前子、枳壳、益母草、桃仁。
加减:若胎盘部分排出,但未排尽,或有部分胎盘、胎膜残留,出血较多者,加炒蒲黄、五灵脂、三七粉以活血化瘀;若见神疲气短者,加党参、黄芪以益气下胎。
2、血脱气弱型
主证:在堕胎、小产过程中,阴道突然大量出血,甚至暴下不止,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至神志不清,呼吸短促。唇舌淡白,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代表方:参附汤。
常用中药:人参、附子。
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合谷、三阴交、血海、关元。
转归预后
若胚胎完全排出,出血量少,对人体正气影响不大,适当调养即可恢复。若胚胎排出不起全,出血量多,或者发生晕厥,甚或阴血暴亡,出现阳无所依的阴阳离决之候;需紧急处理,对身体影响较大,恢复较难。
预防调护
1、一旦出现堕胎、小产的先兆,就立即到医院就诊,中西医结合治疗,防止大出血。堕胎、小产发生后,按产后处理,可取半卧位,以利于官腔内容物排出;保持外阴清洁,使用无菌卫生垫,以防感染;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辛辣刺激之品。
2、有滑胎病史的孕妇,怀孕早期应卧床休息;消除精神紧张,保持心情愉快;禁止性生活;合理调配饮食;及时服用保胎药物。注意保胎时间应超过既往堕胎、小产时间的2周上匕。
文献摘要
1、《诸病源候论》:“胎动不安者,多因劳役气力,或触冒冷热,或饮食不适,或居处失宜。轻者止转动不安,重者便致伤堕。若其母有疾以动胎,治母则胎安;若其胎有不牢固,致动以病母者,治胎则母瘥。若伤动甚者,候其母,面赤舌青者,儿死母活;母唇口青,口两边沫出者,母子俱死;母面青舌赤,口中沫出,母死子活。”
2、《医宗金鑒》:“五月成形名小产,未成形象堕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