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国安
汤国安,男,1961年6月出生,汉族,浙江宁波人,江苏省政协委员,民盟江苏省委员会常委,民盟南师大委员会主委,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博士,南京师範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範大学江苏省地理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近年来,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科学、GIS空间分析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在数字地形分析、DEM不确定性、高保真DEM构建、黄土高原地貌等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主持国家重点科学研究项目10余项,出版研究专着及教材16部,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获专利12项,以第一获奖人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项;主持了十余项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获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特色专业以及国家级教学团队,教改成果获两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个人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中组部“万人计画”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汤国安
-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浙江宁波
- 出生日期:1961年6月
- 职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 毕业院校:萨尔茨堡大学
- 主要成就: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画(万人计画)教学名师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 - 代表作品:《地理信息系统教程》,《数字高程模型教程》,《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
- 性别:男
人物经历

- 1978.2-1982.1在西北大学自然地理专业学习,并获学士学位;
- 1982.2-1984.8在陕西省水土保持局工作;
- 1984.9-1987.6在西北大学地图学与遥感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 1995.10-1998.11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习,并获博士学位;
- 1998年11月返回西北大学任教;
- 2000-2003年在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从事高级访问学者研究;
- 2004年- 调动到南京师範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工作。
学术兼职
国家教育部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副秘书长,教育与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
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江苏省遥感与GIS学会副理事长
研究方向
近年来,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数字高程模型不确定性、基于DEM的数字地形分析、城市表面建模及分析、平原微丘区高保真数字地形建模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提出并实践了时空多尺度DEM数字地形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在DEM数字地形分析尺度效应、DEM不确定性、基于DEM的黄土高原地面坡谱、高保真DEM构建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索。
获奖记录
个人获奖:
- 2007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 2009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 2009年获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2011年获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培养对象(第二层次)
- 201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2014年获中组部 “万人计画”领军人才
- 2015年获南京师範大学“奕熙精英教师奖”
- 2017年,获中国地理学会“第三届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
- 2019年8月,拟被表彰为“全国模範教师”。
科研获奖:
- 2018年在《地理学报》发表的“我国数字高程模型与数字地形分析研究进展”获中国地理学会“最具影响力中国地理期刊优秀论文(2014-2015)
- 2017年, “数字地形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 2015年,“并行环境下数字地形分析关键技术与套用研究” 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 2011年,“高保真数字高程模型构建及套用技术研究”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 2009获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地理信息系统产业杰出人才”;
- 2008年,“多源空间数据挖掘”获国家测绘局、中国测绘学会“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 2004年“数字高程模型不确定性及其对套用的影响”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一)。
教学获奖:
- 2018年,“以海内外研究生工作站为载体的地理信息系统学科协同创新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 2017年,“创新创业导向的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研究生工作站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特等奖(排名第一)
- 2013年“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持人)
- 2013年,“地理信息与人类生活”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主持人)
- 2011年《数字高程模型教程》获江苏省教育厅省精品教材一等奖(排名第一)
- 2009年“把握新兴学科特点、推进地理信息系统系列课程与教材建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 2008年“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团队”获国家级教学团队(排名第一);
- 2007年“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获国家双语教学示範课程(排名第一);
- 2007年“基于精品化战略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与教材一体化建设”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 2007年《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获江苏省精品教材(排名第一);
- 2004年“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排名第一);
- 2003年“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与教材建设”获陕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主要贡献
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
先后主持了4项国家863重点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一项重点项目),及多项重要的科学研究项目
项目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编号 | 基金类型 |
2017-2020 | 基于空代时的黄土高原黄土地貌演化图谱研究 | 4167138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5-2018 | 基于DEM的黄土沟壑谱系研究 | 4147131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2-2015 | DEM地形纹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 4117132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0-2013 | 基于DEM的黄土高原地貌形态空间格局研究 | 4093053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2010-2012 | 数字地形分析并行技术与中间件 | 2011AA120303 | 国家科技部863重点课题 |
2009-2010 | 地理空间的三维建模和分析软体及其套用示範-空间分析 | 2008AA121600 | 国家科技部863重点项目 |
2007-2009 | 高保真数字高程模型构建关键技术研究 | 2006AA12Z212 | 国家科技部863项目 |
2007-2009 | 基于DEM的黄土高原地面坡谱研究 | 40671148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03-2005 | 不同空间尺度数字高程模型地形信息容量与转换图谱 | 4027108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02-2003 | 多源空间信息数据挖掘技术 | 2001AA 13S080 | 国家科技部863课题 |
2000-2002 | 数字高程模型不确定性及其对套用的影响 | 4997106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教学项目与成果:
主持的主要教学改革项目情况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经费(万元) | 起止日期 |
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 教育部 | 3 | 2004-2007 |
地理信息系统国家双语教学示範课程建设项目 | 教育部 | 10 | 2007-2009 |
地理科学国家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建设项目 | 教育部 | 50 | 2008-2010 |
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 教育部 | 10 | 2008-2009 |
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 教育部 | 10 | 2007-2009 |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 | 教育部 | 30 | 2010-2012 |
200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面向国家级品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研究” | 江苏省 教育厅 | 5 | 2005-2007 |
2012年度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生教育中的导师团队指导模式研究 | 江苏省 教育厅 | 4 | 2012-2013 |
2015年,“地理信息科学”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 | 江苏省 教育厅 | 1000 | 2015-2018 |
出版研究专着及教材:
1. 汤国安,钱柯健,熊礼阳,《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实验操作100例》,科学出版社,2017
2. 汤国安,李发源,杨昕,熊礼阳,《黄土高原数字地形分析的探索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5
3. TANG Guoan ,《A Research on The Accuracy of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Science Press Beijing New York, 2000.7
4. Qiming Zhou, Brian Lees, Guoan Tang,《Advanced in Digital terrain Analysis》, Springer Press, 2008;
5. 汤国安,刘学军,闾国年《数字高程模型及地学分析的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5.8
6. 汤国安,杨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2.4
7. 汤国安,李发源,刘学军《数字高程模型教程》,科学出版社,2010.5(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
8. 汤国安,赵牡丹,杨昕,周毅《地理信息系统》(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0.7
9. 杨昕,汤国安,《ERDAS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教程》,科学出版社,2009年;
10. 汤国安,刘学军,闾国年,盛业华,王春,张婷《地理信息系统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
11. 汤国安,杨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科学出版社,2006.4;
12. 汤国安,张友顺,刘咏梅,谢元礼,杨昕,刘爱利《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科学出版社,2004.4 ;
13. 汤国安,陈正江,赵牡丹,刘万青,刘咏梅,《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科学出版社,2002.10;
14. 汤国安,赵牡丹,《地理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2000.10
15. 汤国安,《计算机地学分析与製图》,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9
部分发表论文:
1. 汤国安. (2014) 我国数字高程模型与数字地形分析研究进展. 地理学报 Vol. 69, 9:1305-1325
2. 汤国安, 那嘉明, 程维明,(2017):我国区域地貌数字地形分析研究进展,测绘学报,2017年 第10期 1570-1591页
3. Tang Guoan, Li Fayuan, Liu Xuejun, Long Yi, Yang Xin. (2008) Research on the slope spectrum of the Loess Plateau,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Technological Sciences 5(1):175-185.(SCI检索)
4. Li J, Na J, Yang X, Cao J, Dai, W., Tang, G. (2019) Application of the Hilbert–Huang transform for recognition of active gully erosion site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Transactions in GIS, 23(1), 137-157 (SSCI检索,通讯作者)
5. Xiong LY, Tang GA, Zhu AX, Yuan BY, Lu BY, Dang TM, 2017. Paleotopographic controls on modern gully evolution in the loess landforms of China [J].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60(3): 438–451. (SCI检索,通讯作者)
6. Yu TX, Xiong LY, Cao M, Wang ZH, Zhang YH, Tang GA, 2016. A new algorithm based on Region Partitioning for Filtering candidate viewpoints of a multiple viewshed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30 (11): 2171-2187. (SCI检索,通讯作者)
7. Xiong LY, Tang GA, Strobl J, Zhu AX, 2016. Paleotopographic controls on loess deposi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 Landforms, 41: 1155-1168. (SCI检索,通讯作者)
8. Zhu S., Tang G., Xiong L., Zhang G. (2014). Uncertainty of slope length derived fro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11(5): 1169-1181. (SCI检索,通讯作者)
9. Xiong L.-Y., Tang G.-A., Li F.-Y., Yuan B.Y., Lu Z.-C. (2014). Modeling the evolution of loess-covered landform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using a DEM of underground bedrock surface. Geomorphology 209(0): 18-26. (SCI检索,通讯作者)
10. Xiong L., Tang G., Yan S., Zhu S., Sun Y. (2014), Landform-oriented flow-routing algorithm for the dual-structure loess terrain based on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8(4): 1756-1766. (SCI检索,通讯作者)
11. Xiong L., Tang G., Yuan B., Lu Z., Li F., Zhang L. (2014). Geomorphological inheritance for loess landform evolution in a severe soil erosion region of Loess Plateau of China based on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57(8): 1944-1952. 《熊礼阳, 汤国安, 袁宝印, 陆中臣, 李发源, 张磊. 2014. 基于DEM的黄土高原(重点流失区)地貌演化的继承性研究.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44: 313–321》 (SCI检索,通讯作者)
12. Yan S., Tang G., Li F., Zhang L. (2014) Snake Model for the Extraction of Loess Shoulder-line from DEMs.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11(6): 1552-1559. (SCI检索,通讯作者)
13. Xiaodong Song, Guoan Tang, Fayuan Li, et al. (2013) Extraction of Loess shoulder-line based on the parallel GVF snake model in the loess hilly area of China. Computers& Geosciences 52(11-20). (SCI检索,通讯作者)
14. Jianyi Yang, Guo-an Tang, Min Cao , Rui Zhu. (2013) An intelligent method to discover transition rules for cellular automata using bee colony optim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7(10): 1849-1864. (SCI检索,通讯作者)
15. Ling Jiang, Guoan Tang, Xuejun Liu, et al. (2013) Parallel contributing area calculation with granularity control on massive grid terrain datasets. Computers & Geosciences 60: 70-80. (SCI检索,通讯作者)
16. Min Cao, Guo-an Tang, Fang Zhang, Jianyi Yang. A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for simulating the evolution of positive–negative terrains in a small loess watersh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7(7): 1349-1363. (SCI检索,通讯作者)
17. Yiqun Xie, Guoan Tang, Shijiang Yan, Hui Lin. (2013) Crater detection using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1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 10(4):885-889. (SCI检索,通讯作者)
18. Tao Y., Tang G., Strobl J., et al. (2012)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Detecting of Landform based on Improved 3D Lacunarity Model.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2(1):88-96. (SCI检索,通讯作者)
19. YANG Xin, TANG Guoan, XIAO Chenchao, GAO Yiping, ZHU Shijie. (2011) The scaling method of specific catchment area from DEM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21(4):689-704. (SCI检索,通讯作者)
20. Zhou Yi, Tang Guoan, Yang Xin, Xiao Chenchao, etal. (2010) Positive and negative terrains on northern Shaanxi Loess Platea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 64-76. (SCI检索,通讯作者)
21. Yang Xin, Tang Guoan, Xiao Chenchao, Deng Fengdong. (2007) Terrain revised model for air temperature in mountainous area based on DEMs, A case study in Yaoxian county.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17(4): 399-408. (SCI检索,通讯作者)
获批专利:
专利号 | 专利名称 |
CN201710935851.9 | 基于遥感影像和地形数据的区域尺度侵蚀沟自动提取方法 |
CN201410754205.9 | 面向区域尺度土壤侵蚀建模的地形因子并行计算方法 |
CN201210321112.8 | 基于大数据量DEM数据的子流域划分方法 |
CN201210524512.9 | 一种基于蜂群智慧型的地理元胞自动机转换规则获取方法 |
CN201710189889.6 | 基于Priority#Flood的内流流域提取方法 |
CN201410836988.5 | 一种顾及地形语义信息的多尺度DEM构建方法 |
CN201210320618.7 | 面向大区域流域提取的并行方法 |
CN201210321151.8 | 面向并行数字地形分析海量DEM部署与调度方法 |
CN200810021972.3 | 地形高程的高保真数字建模方法 |
CN201510624950.6 | 一种分散式并行空间可视域分析方法 |
CN201210366275.8 | 一种面向数据并行计算的容错方法 |
CN201110405693.9 | 一种面向并行数字地形分析的数据拆分与分发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