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炸雷子

炸雷子

炸雷子

是盛行于华东地区一带的一种喝酒风格。就是两杯相撞发出的响声。酒场如战场,酒风见人品。只要是听过响的,就得喝乾喝净,是丝毫不可打折扣的。炸雷子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就是,一要听响,二要一饮而尽。否则,就不称为炸雷子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炸雷子
  • 盛行于:华东地区一带
  • 类型:喝酒风格
  • 起源:早在大禹治水时期

基本信息

炸雷子,是盛行于华东地区一带的一种喝酒风格。就是两杯相撞发出的响声。酒场如战场,酒风见人品。只要是听过响的,就得喝乾喝净,是丝毫不可打折扣的。

起源

早在大禹时期,兴修水利于渭南(今安徽滁州),大多数水利工匠出自渭南,闲时在坝上休息,就是捧出头等老明光,以这种豪爽的喝酒方式缓解施工的疲乏的。现代的“炸雷子”的喝酒风格是从皖北兴起的,却很快在滁州流行起来,滁州是酒乡,有着悠久的饮酒文化,古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酒过三巡,主宾互敬,尔后随便找找或者打个通关,这是多年形成并一直沿袭的喝酒规矩。这种礼貌文明的喝法一直被滁州人坚如磐石地固守着。虽然多次遭遇外来酒文化的浸润,但始终没有接纳。滁州人粗中有细,热情好客,性格好爽,大坛喝酒更能体现滁州人的壮志豪情和朴实憨厚的特点。
古人喝酒图古人喝酒图

特点

炸雷子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就是,一要听响,二要一饮而尽。否则,就不称为炸雷子。
大碗喝酒,盛行于怀远、阜阳、亳州一带的喝法“走杯”,十分有趣。主客做定,主人先斟满一杯,双手端给客人,是为走杯。只要客人接下这第一杯酒,桌上所有陪客者均会立刻各送上一杯,是为随杯。客人望着眼前白花花的一片酒杯,不喝,将被视为对东道主的极大不敬,喝吧,不胜酒力,担心当场出丑。在一片热情劝酒声中,客人往往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这种既热情又粗野的近似于鸿门宴的喝法,确实使纯朴含蓄的滁州难以接受。又比如,最近风行于萧县一带“推一圈”的喝法,像蛇的信子,向滁州酒桌伸一伸就缩了回去,再次证明滁州酒文化阵地的固不可破。所谓“推一圈”就是酒近尾声,能者自告奋勇地先喝半杯茶,然后按顺序每人倒半杯,但不超过自己的标準。这种喝法,看似豪爽,以身作则,但最终酒没人多喝,既少了“打通关”的文明,又缺乏“走杯”的方法与气势,多少有点存心自己独醒把别人推到的祸心与譁众取宠的感觉。

琅琊山酒文化

曾经有人说过,西方的文化是男女文化,东方的文化是饮食文化。且酒文化又在饮食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文人相聚,流觞曲水,作赋吟诗,是一种雅趣。美景良辰,三五好友,猜拳行令,是一种境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虽是孤独了些,但也是一种惬意。但这些喝法不具代表性,远不及炸雷子有气势,更豪放,更加畅快淋漓。其实这种炸雷子式的大碗喝酒的方法,準确的说,应该是北方人性格的一个体现,爽快自在。
炸雷子

其他

合肥罍lei子

炸雷子,这种“野蛮”的饮酒方式,近几年来颇流行于合肥,无论是宴会接待,还是哥们小聚,总有那幺一位两位要炸上个一回两回,酒量好的还能扛住,酒量不好的立即就现场表演了。这种饮酒方式,已经把饮酒这种良好的待客习俗变为一种为了喝而喝的纯粹劣习。
合肥罍寓意“炸雷子”合肥罍寓意“炸雷子”
合肥这个地方,虽然不是酒乡,但是也有着悠久的饮酒文化。加上此地二千年人文积聚,待人接客唯讲究一个“礼”字,酒桌之上,向来只用小酒盅,虽然也有劝酒之说,却也是知道点到为止,讲的是“喝酒不在多,尽兴就好”,绝对不会强人所难。酒过三巡,主宾互敬,尔后随便找找或者打个通关,这是合肥本地多年形成并一直沿袭的喝酒规矩。现在倒好,自从这种炸雷子的饮酒习惯从北方一带传过来之后,大部分合肥酒桌上那种温文尔雅的饮酒习惯立即消失不见。
炸雷子
早在2009年,合肥市旅游局就计画以1933年出土的“楚国合肥罍”为原型,设计合肥旅游纪念品罍子。在2010年9月,合肥市曾组织专家对旅游纪念品罍子进行论证,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2011年12月,罍子才真正小批量生产。
在合肥酒桌文化中也有"炸雷子"的说法,雷与罍发音相同,因此设计出这样一套旅游商品。 合肥市旅游局相关人士表示,在设计之初,“楚国合肥罍”共分青铜、青花瓷和玻璃三种,但考虑到纪念品的重量及档次,最后选定选用青花瓷作为材质,并根据容量的大小,分为一两、二两、三两三种类型。
楚国合肥罍楚国合肥罍

楚国合肥罍

合肥曾属于楚国,而考古学家也曾发掘出“楚国合肥罍”。古代的罍子是青铜器皿,用来盛酒、饮酒,体积比较大,经过缩微、改造,设计出了一套大小不一、材质不同,更适合作为旅游纪念品的罍子。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