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储蓄率
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的个人储蓄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个人储蓄率
- 外文名: Personal savings rate
- 形式:百分比
- 简述:个人储蓄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率
简介
个人储蓄率 ,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的个人储蓄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储蓄率是指储蓄的比例时,可支配收入,如果是消极这意味着以后的生活的手段,也就是说,当人们不仅花光了所有的可支配收入,而且还使用以前的消费存款或借款。
在美国历史上的负储蓄率,共四年,即“大萧条的1932年和1933年和2005年和2006年。在”大萧条时期,美国约四分之一的工人失业1933年个人储蓄率降到了创纪录为摄氏-15 。
在美国历史上的负储蓄率,共四年,即“大萧条的1932年和1933年和2005年和2006年。在”大萧条时期,美国约四分之一的工人失业1933年个人储蓄率降到了创纪录为摄氏-15 。
公式
(可支配收入 - 个人总支出)/可支配收入
中国现状
1980年以来,在房地产和股市双双上涨的财富效应带动下,美国的个人储蓄率虽不断下降,但居民消费支出仍大幅攀升。如今这一故事在中国重现,虽然中国的个人储蓄率自2001年以来并未上升,但由房地产和股票牛市所推动的资产增值游戏还在继续,其财富效应已反映在居民的餐饮娱乐及旅游等消费的增长上,并有望继续带动中国的消费升级,具有定价能力的茅台等国内顶级品牌将从中获益。
中国的巨观调控似乎已经成为常态,但经济成长的速度在过去几年中越来越快,很多经济学家预测2007年GDP增速会略微放慢,但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在年中上调他们的预测呢?谁都知道中国经济高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推动,而投资过热又得到了高储蓄率作保障。很多人把中国的高储蓄率归咎于老百姓有钱不肯花,而不肯花的原因之一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大家存钱是为了买房、医疗或养老之需。
然而,如果我们把国民储蓄率作分解,即国民储蓄等于个人储蓄加政府储蓄再加企业储蓄,就会发现国民储蓄率攀升至50%以上的原因并不是居民储蓄率的上升。事实上,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中国的个人储蓄率自2001年以来并没有上升,拉动国民储蓄率上升的直接原因是企业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的逐年提高。经济高速增长、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是政府和企业储蓄率攀升的诱因,政府和企业总储蓄才是国民总储蓄的主要构成部分,占了国民总储蓄70%左右。而个人储蓄率只有15%,个人总储蓄仅占国民总储蓄的30%左右。
中国的巨观调控似乎已经成为常态,但经济成长的速度在过去几年中越来越快,很多经济学家预测2007年GDP增速会略微放慢,但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在年中上调他们的预测呢?谁都知道中国经济高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推动,而投资过热又得到了高储蓄率作保障。很多人把中国的高储蓄率归咎于老百姓有钱不肯花,而不肯花的原因之一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大家存钱是为了买房、医疗或养老之需。
然而,如果我们把国民储蓄率作分解,即国民储蓄等于个人储蓄加政府储蓄再加企业储蓄,就会发现国民储蓄率攀升至50%以上的原因并不是居民储蓄率的上升。事实上,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中国的个人储蓄率自2001年以来并没有上升,拉动国民储蓄率上升的直接原因是企业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的逐年提高。经济高速增长、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是政府和企业储蓄率攀升的诱因,政府和企业总储蓄才是国民总储蓄的主要构成部分,占了国民总储蓄70%左右。而个人储蓄率只有15%,个人总储蓄仅占国民总储蓄的30%左右。
国际形势
欧美的个人储蓄率在近三十年一直处于下降周期,尤其是美国。不断下降的储蓄率支撑美国消费正增长维持长达十六年之久,同时支撑美国经济在近三十年保持快速发展。然而,欠账的人多如牛毛,储蓄率的透支已超过了极限,“寅吃卯粮”最终成了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
美国价值观学会主席戴维·布兰肯霍恩近日发表评论说:“在过去的几十年,多数人在金钱的思维上以负债为导向,花得比挣得多……这种思维方式或将逐渐终结。”
泰勒·肯伊是美国一家杂誌的资深编辑,金融危机爆发后他的个人资产损失惨重,股票市值拦腰截断,退休金账户缩水近1/3,房屋市值损失超过1/4。更让肯伊担忧的是,他供职的杂誌可能放弃印刷版只出网路版,这让年近花甲的肯伊不知该如何面对未来。“我要把每一分不必花的钱攒起来,只有增加储蓄才能增加我的安全感。”
美国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2009年5月份美国个人储蓄率达到6.9%,为15年来最高水平。个人信用谘询服务机构MMI4月调查显示,36%的美国人比前一个月增加了储蓄,而在80后的一代人中高达44%增加了储蓄,年轻一代开始逐渐养成节约习惯。
法国个人信贷机构报告称,经济危机改变了欧洲人的消费行为。该机构对欧洲12个国家的8000名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34%的受访者希望在今后12个月内增加银行储蓄。调查分析认为,大部分欧洲人都希望提高储蓄率以防不时之需。
总部位于美国克利夫兰的全国城市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德凯瑟称,随着经济萧条结束,美国人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的倾向可能还会改变,但由于住房等个人财产不会像经济繁荣时期那样大幅升值,美国人或将学会永久性地为教育和退休而增加储蓄。
美国价值观学会主席戴维·布兰肯霍恩近日发表评论说:“在过去的几十年,多数人在金钱的思维上以负债为导向,花得比挣得多……这种思维方式或将逐渐终结。”
泰勒·肯伊是美国一家杂誌的资深编辑,金融危机爆发后他的个人资产损失惨重,股票市值拦腰截断,退休金账户缩水近1/3,房屋市值损失超过1/4。更让肯伊担忧的是,他供职的杂誌可能放弃印刷版只出网路版,这让年近花甲的肯伊不知该如何面对未来。“我要把每一分不必花的钱攒起来,只有增加储蓄才能增加我的安全感。”
美国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2009年5月份美国个人储蓄率达到6.9%,为15年来最高水平。个人信用谘询服务机构MMI4月调查显示,36%的美国人比前一个月增加了储蓄,而在80后的一代人中高达44%增加了储蓄,年轻一代开始逐渐养成节约习惯。
法国个人信贷机构报告称,经济危机改变了欧洲人的消费行为。该机构对欧洲12个国家的8000名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34%的受访者希望在今后12个月内增加银行储蓄。调查分析认为,大部分欧洲人都希望提高储蓄率以防不时之需。
总部位于美国克利夫兰的全国城市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德凯瑟称,随着经济萧条结束,美国人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的倾向可能还会改变,但由于住房等个人财产不会像经济繁荣时期那样大幅升值,美国人或将学会永久性地为教育和退休而增加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