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氢氯噻嗪(氢氯噻嗪)
HCT(氢氯噻嗪)一般指本词条
氢氯噻嗪为利尿药、抗高血压药。主要适用于心原性水肿、肝原性水肿和肾性水肿:如肾病综合徵、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与雌激素过多引起的水肿;高血压;尿崩症。长期套用时宜适当补充钾盐。
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中,氢氯噻嗪等利尿剂是重要检测对象。这种药品本身不具备兴奋作用,但用此类药物能加大尿液的排出量,可在赛前减轻体重或稀释尿液中的违禁药物,因此也被列入禁用目录之内 。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氢氯噻嗪
- 外文名:HYDROCHLOROTHIAZIDE
- 拼音名:qīng lǜ saì qín
- 分子式:C7H8ClN3O4S2
- 分子量:297.74
- 规 格:⑴10mg ⑵25mg
化合物简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氢氯噻嗪
中文别名:6-氯-3,4-二氢-2H-1,2,4-苯并噻二嗪-7-磺醯胺-1,1-二氧化物; 氢喹维林; 双氢氯噻嗪; 双氢克尿噻; 六氯-1,1二氧-1,2,3,4-4H-1,2,4-苯并噻二嗪-7-磺胺;
英文名称:hydrochlorothiazide
英文别名:6-Chloro-3,4-Dihydro-(2H)-1,2,4-Benzothiadiazine-7-Sulfonamide 1,1-Dioxide; Hydrochlorothiazide; 2H-1,2,4-Benzothiadiazine-7-sulfonamide, 6-chloro-3,4-dihydro-, 1,1-dioxide;
CAS号:58-93-5
分子式:C7H8ClN3O4S2
分子量:297.73900
精确质量:296.96400
PSA:135.12000
LogP:2.97740
物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白色结晶粉末
密度:1.693g/cm3
熔点:273 °C
沸点:577ºC at 760mmHg
闪点:302.7ºC
折射率:1.632
稳定性:稳定,但和强氧化剂不相容。
储存条件:库房低温,通风,乾燥
安全信息
海关编码:2935009090
危险品运输编码:UN 1230 3/PG 2
危险类别码:R22
安全说明:S22-S24-S36/37-S45-S33-S16-S7
RTECS号:DK9100000
危险品标誌:Xi; T; F
安全术语:S22: Do not inhale dust.S24/25: Avoid contact with skin and eyes.
生产方法
由间氯苯胺经氯磺化得到5-氯-2,4-氯磺醯苯胺,再氨反应生成5-氯-2,4-氨磺苯胺,最后用甲醛歪合製得。
用途
利尿药,可降低血压,有利尿作用,常与其它降压药合併使用。主要适用于心原性水肿、肝原性水肿和肾性水肿:如肾病综合徵、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与雌激素过多引起的水肿;高血压;尿崩症。长期套用时宜适当补充钾盐。
药物分析
方法名称:
氢氯噻嗪的测定—中和滴定法
套用範围:
该方法採用滴定法测定氢氯噻嗪的含量。
该方法适用于氢氯噻嗪的含量测定。
方法原理:
供试品加二甲基甲醯胺溶解后,加偶氮紫指示液,在氮气流中,用甲醇钠滴定液(0.1mol/L)滴定至溶液恰显蓝色。读出甲醇钠滴定液使用量,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
试剂:
⒈ 水(新沸放置至室温)
⒉ 甲醇钠滴定液(0.1mol/L)
⒊ 偶氮紫指示液
⒋ 无水甲醇
⒌基準苯甲酸
⒍ 二甲基甲醯胺
仪器设备:
试样製备:
⒈ 甲醇钠滴定液(0.1mol/L)
配製:取无水甲醇(含水量0.2%以下)150mL,置于冰水冷却的容器中,分次加入新切的金属钠2.5g,使完全溶解后,加无水苯(含水量0.02%以下)适量,使成1000mL,摇匀。
标定:取五氧化二磷乾燥器中减压乾燥至横重的基準苯甲酸约0.4g,精密称定,加无水甲醇15mL使溶解,加无水苯5mL与1%麝香草酚蓝的无水甲醇溶液1滴,用本液滴定至蓝色,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的甲醇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2.21mg的苯甲酸。根据本液的消耗量与苯甲酸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本液标定时应注意防止二氧化碳的干扰和溶剂的挥发,每次临用前均应重新标定。
贮藏:置密闭的附有滴定装置的容器内,避免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及湿气接触。
⒉ 偶氮紫指示液
取偶氮紫0.1g,加二甲基甲醯胺100mL使溶解,即得。
操作步骤:
精密称取供试品约0.12g,加二甲基甲醯胺40mL,加偶氮紫指示液3滴,用甲醇钠滴定液(0.1mol/L)滴定至溶液恰显蓝色,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记录消耗甲醇钠滴定液的体积数(mL),每1mL甲醇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4.89mg的C7H8ClN3O4S2。
注1:“精密称取”系指称取重量应準确至所称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精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準确度应符合国家标準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度要求。
药典标準
【来源(名称)、含量(效价)】
本品为6-氯-3,4-二氢-2H-1,2,4-苯并噻二嗪-7-磺醯胺-1,1-二氧化物。按乾燥品计算,含C7H8ClN3O4S2应为98.0%~102.0%。
【性状】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
本品在丙酮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在水、三氯甲烷或乙醚中不溶;在氢氧化钠试液中溶解。
【鉴别】
(1)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
(2)取本品50mg,置100ml量瓶中,加0.1mol/L氢氧化钠溶液10ml使溶解,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ml,置100ml量瓶中,用0.01mol/L氢氧化钠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ⅣA)测定,在273nm与323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273nm波长处的吸光度与323nm波长处的吸光度比值为5.4~5.7。
(3)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药品红外光谱集》285图)一致。
【检查】 氯化物 取该品1.0g,加水20ml,振摇,滤过,分取滤液10ml,依法检查(附录Ⅷ A),与标準氯化钠溶液5.0ml製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1%)。
炽灼残渣 不得过0.1%(附录Ⅷ N)。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Ⅴ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0.1mol/L磷酸二氢钠-乙腈(9∶1)(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0.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1nm,流速为每分钟1.5ml;柱温30℃。取氢氯噻嗪和氯噻嗪对照品,用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製成每1ml含0.04mg的溶液,作为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氢氯噻嗪和氯噻嗪峰的分离度应大于2.0。
测定法 取该品约20m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甲醇-乙腈(1∶1)5ml,振摇使溶解,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置25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取10m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氢氯噻嗪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同法製成每1ml约含0.04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鉴别】
⑴ 取该品50mg,置100ml量瓶中,用0.1mol/L氢氧化钠溶液10ml溶解,再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取该溶液2ml,置100ml量瓶中,用0.01mol/L氢氧化钠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Ⅳ A),在250nm~350nm波长範围内测定吸光度,在273nm和323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在273nm和323nm波长处的吸光度比值为5.4~5.7。
⑵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
【检查】 酸硷度取该品0.5g,加水25ml,振摇2分钟,滤过,取续滤液10ml,加0.01mol/L氢氧化钠溶液0.2ml和甲基红指示液0.15ml,溶液应显黄色。再加0.01mol/L盐酸溶液0.4ml,溶液应呈红色。
有关物质 取该品约15mg,加等体积混合的甲醇和乙腈溶液2.5ml使溶解,用0.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3.2)稀释至10ml,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适量,加溶剂溶液〔取等体积混合的甲醇和乙腈50ml加0.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3.2)至200ml〕稀释製成每1ml中含7.5μ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另取氢氯噻嗪和氯噻嗪对照品各约15mg,用甲醇和乙腈等体积的混合溶液25ml溶解,再用0.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3.2)稀释至100ml,摇匀,精密量取此溶液5ml,用溶剂溶液稀释至100ml,作为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 D)测定。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流动相A为:0.02mol /L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3.2) -甲醇-四氢呋喃(940∶60∶10),流动相B为:甲醇-0.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3.2) -四氢呋喃(500∶500∶50);流速为每分钟1.0ml,线性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24nm。氢氯噻嗪和氯噻嗪峰的分离度应大于2.5。
时间(分钟) | 流动相A(%) | 流动相B(%) |
0 | 100 | 0 |
22.5 | 55 | 45 |
45 | 55 | 45 |
52.5 | 100 | 0 |
75 | 100 | 0 |
取对照溶液10ml注入液相色谱仪,调节检测灵敏度,使主成分峰的峰高约为满量程的20%~25%。精密量取溶剂溶液、供试品溶液与对照溶液各10m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如有杂质峰,单个杂质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0.5%),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2倍(1.0%)。小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0.1倍(0.05%)的峰可不计。
甲醇、乙醇取异丙醇适量,精密称定,用水製成每1ml约含0.2mg的溶液,作为内标溶液。取该品约0.25g,精密称定,置20ml顶空瓶中,加入N,N-二甲基甲醯胺2ml,振摇使溶解,精密加入内标溶液1ml,再加水至10ml,加盖密闭,振摇使溶解,作为样品溶液。分别称取甲醇、乙醇适量,精密称定,用水製成每1ml含甲醇、乙醇分别约为0.15mg、0.25mg的溶液。精密量取5ml,置20ml顶空瓶中,加入N,N-二甲基甲醯胺2ml,精密加入内标溶液1ml,再加水至10ml,加盖密闭,作为对照品溶液。照残留溶剂测定法(附录Ⅷ P)试验,以内涂6%氰丙基和94%甲基聚硅氧烷色谱柱(30m×0.32mm,1.0μm)开口毛细管柱色谱柱为色谱柱,柱温採用程式升温:初始温度为40℃,保持8分钟后,以每分钟45℃升至200℃,保持3分钟。检测器为FID,温度为250℃;进样口温度为200℃;载气为氮气,流速为每分钟2ml。顶空进样,顶空瓶平衡温度为80℃,平衡时间为30分钟,进样体积为1.0ml。分别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的顶空气进样测试,记录色谱图,以内标法按峰面积计算,含甲醇、乙醇应符合规定。
药物说明
分类
泌尿系统药物> 利尿药 >中效利尿药
剂型
片剂:每片10mg,25mg,50mg。
药理毒理
对水、电解质排泄的影响
氢氯噻嗪

① 利尿作用,尿钠、钾、氯、磷和镁等离子排泄增加,而对尿钙排泄减少。本类药物作用机制主要抑制远端小管前段和近端小管(作用较轻)对氯化钠的重吸收,从而增加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Na+-K+交换,K+分泌增多。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类药物都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碳酸酐酶活性,故能解释其对近端小管的作用。本类药还能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减少肾小管对脂肪酸的摄取和线粒体氧耗,从而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
② 降压作用。除利尿排钠作用外,可能还有肾外作用机制参与降压,可能是增加胃肠道对Na+的排泄。
对肾血流动力学和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影响
由于肾小管对水、Na+重吸收减少,肾小管内压力升高,以及流经远曲小管的水和Na+ 增多,刺激緻密斑通过管-球反射,使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引起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下降,肾小球进球和出球小动脉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也下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以及对亨氏袢无作用,是本类药物利尿作用远不如袢利尿药的主要原因。
药代动力学
口服吸收迅速但不完全,生物利用度为60%~80%,进食能增加吸收量,可能与药物在小肠的滞留时间延长有关。口服2小时后产生利尿作用,达峰时间为4小时,3~6小时后产生降压作用,作用持续时间为6~ 12小时。本药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蛋白结合率为40%,另部分进入红细胞、胎盘内。
本药吸收后消除相开始阶段血药浓度下降较快,以后血药浓度下降明显减慢,可能是由于后阶段药物进入红细胞内有关。主要以原形由尿排泄。本品半衰期T1/2为15小时,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受损者延长。本品50%~70%以原形由尿液排出,也可经乳汁分泌。
适应症
⒈水肿性疾病 :排泄体内过多的钠和水,减少细胞外液容量,消除水肿。常见的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肾病综合症、急慢性肾炎水肿、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雌激素治疗所致的钠、水潴留。
⒉高血压 :可单独或与其他降压药联合套用,主要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⒊中枢性或肾性尿崩症。
⒋肾石症 :主要用于预防含钙盐成分形成的结石。
⒌也可用于解除泌尿系感染引起的尿频、尿急、尿痛症状。
用法用量
⒈成人常用量:口服。①治疗水肿性疾病,每次 25~50mg,每日1~2次,或隔日治疗,或每周连服3~5日。②治疗高血压,每日25~100mg,分1~2次服用,并按降压效果调整剂量。
⒉小儿常用量:口服。每日按体重1~2mg/kg或按体表面积30~60mg/m2,分1~2次服用,并按疗效调整剂量。小于6个月的婴儿剂量可达每日3mg/kg。
不良反应
内分泌代谢
①水、电解质紊乱较常见,表现为口乾、噁心、呕吐和极度疲乏无力、肌肉痉挛、肌痛、腱反射消失等。
②高血糖症。本品可使糖耐量降低,血糖、尿糖升高,可能与抑制胰岛素释放有关。一般患者停药即可恢复,但糖尿病患者病情可加重。
③高尿酸血症。本品能干扰肾小管排泄尿酸,少数可诱发痛风发作。由于通常无关节疼痛,故而高尿酸血症容易被忽视。停药后即可恢复。
④长期用药可致血胆固醇、三醯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
心血管系统
由于利尿而引起器官血流量减少,常会头晕。老年人可有局部缺血,如肠系膜梗死或瞬间脑缺血。少见直立性低血压。
血液系统
较少出现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发育不良及粒细胞减少或增加症等。
过敏反应
可见皮疹、荨麻疹和光敏性皮炎等,后者症状可表现为慢性光敏状态,停药后仍会持续半年。这种光敏反应与磺胺类或吩噻嗪类药物有交叉反应。
其它不良反应
胆囊炎、胰腺炎、性功能减退、光敏感、色觉障碍等较为罕见。长期套用本品可出现乏力、倦怠、眩晕、食慾缺乏、噁心、呕吐、腹泻及血压降低等症状,减量或调节电解质失衡后症状即可消失。
注意事项
⑴交叉过敏:与磺胺类药物、呋塞米、布美他尼、碳酸酐酶抑制剂有交叉反应。
⑵对诊断的干扰:可致糖耐量降低、血糖、尿糖、血胆红素、血钙、血尿酸、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升高,血镁、钾、钠及尿钙降低。
⑶下列情况慎用:
① 无尿或严重肾功能减退者,因本类药效果差,套用大剂量时可致药物蓄积,毒性增加;
② 糖尿病;
③ 高尿酸血症或有痛风病史者;
④ 严重肝功能损害者,水、电解质紊乱可诱发肝昏迷;
⑤ 高钙血症;
⑥ 低钾血症;
⑦ 红斑狼疮,可加重病情或诱发活动;
⑧ 胰腺炎;
⑨ 交感神经切除者(降压作用加强);
⑩ 有黄疸的婴儿。
⑷随访检查:
① 血电解质;
② 血糖;
③ 血尿酸;
④ 血肌酶,尿素氮;
⑤ 血压。
⑸应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用药,以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减少反射性肾素和醛固酮分泌。
⑹有低钾血症倾向的患者,应酌情补钾或与保钾利尿药合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⑴能通过胎盘屏障。对高血压综合徵无预防作用。故孕妇使用应慎重。
⑵哺乳期妇女不宜服用。
药物相互作用
⑴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两性霉素B(静脉用药),能降低本药的利尿作用,增加发生电解质紊乱的机会,尤其是低钾血症。
⑵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尤其是吲哚美辛,能降低本药的利尿作用,与前者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有关。
⑶与拟交感胺类药物合用,利尿作用减弱。
⑷考来烯胺(消胆胺)能减少胃肠道对本药的吸收,故应在口服考来烯胺1小时前或4小时后服用本药。
⑸与多巴胺合用,利尿作用加强。
⑹与降压药合用时,利尿降压作用均加强。
⑺与抗痛风药合用时,后者应调整剂量。
⑻使抗凝药作用减弱,主要是由于利尿后机体血浆容量下降,血中凝血因子水平升高,加上利尿使肝脏血液供应改善,合成凝血因子增多。
⑼降低降糖药的作用。
⑽洋地黄类药物、胺碘酮等与本药合用时,应慎防因低钾血症引起的副作用。
⑾与锂製剂合用,因本药可减少肾脏对锂的清除,增加锂的肾毒性。
⑿乌洛托品与本药合用,其转化为甲醛受抑制,疗效下降。
⒀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与血钾下降有关。
⒁与碳酸氢钠合用,发生低氯性硷中毒机会增加。
药物过量
应儘早洗胃,给予支持、对症处理,并密切随访血压、电解质和肾功能。
中毒
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双氢氯噻嗪)抑制肾小管髓袢升支皮质部对钠、氯离子的再吸收,促进氯、钠、钾离子的排泄,而产生利尿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水肿,如心、肝、肾等疾病所致的水肿和腹水及高血压等。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半衰期10h左右,以原形由肾脏排泄,24h排出70%。小鼠LD50口服为>800mg/kg,静脉为590mg/kg;大鼠LD50口服> 2750mg/kg。常用量口服:治疗水肿每次25~50mg,1~2/d;治疗高血压50~75mg/d,分早晚2次服。主要影响水盐代谢,导致低血钾症及过敏反应等。
临床表现
不良反应表现如下:
1.中枢神经系统
如疲倦、眩晕、头昏、衰弱、无力、感觉异常、腱反射消失、精神错乱、谵妄、惊厥、休克、昏迷等。
2.消化系统
口乾、口渴、噁心、呕吐、厌食、气胀、腹泻、急生胰腺炎、黄疸胆汁淤积性肝炎,有肝硬化病人可诱发肝性脑病。
3.循环系统
心悸、直立性低血压,低血钾所致心律失常。
4.血液系统
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5.代谢异常
长期服用可致低钠血症、低氯血症和低钾血症及高尿酸血症(诱发急性痛风)、高血糖、尿糖、一过性高脂血症,偶见高钙血症。
6.其他
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光敏性皮炎、急性肾炎等,视物模糊、黄视、 肌痉挛、急性肺水肿和间质水性肺炎。部分病人有肾绞痛伴血尿、结晶尿。
治疗
氢氯噻嗪中毒的治疗要点为:
1.误服大剂量中毒者应立即进行催吐、洗胃。
2.补钾,根据测定的血钾值适当静滴补钾。
3.适当补充液体,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
4.其他:对症治疗。
贮藏
遮光,密封保存。
物质毒性
编号 | 毒性类型 | 测试方法 | 测试对象 | 使用剂量 | 毒性作用 |
---|---|---|---|---|---|
1 | 急性毒性 | 口服 | 成年女性 | 34884 ug/kg/30D-I | 1.行为毒性——运动行为发生变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血液毒性——血清成分发生变化 (如TP、胆红素、胆固醇) 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钾浓度发生变化 |
2 | 急性毒性 | 口服 | 成年男性 | 75 mg/kg/30W-I | 1.行为毒性——运动行为发生变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行为毒性——肌肉无力 3.胃肠道毒性——其他变化 |
3 | 急性毒性 | 口服 | 成年女性 | 500 ug/kg | 1.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急性肺水肿 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其他变化 |
4 | 急性毒性 | 口服 | 成年女性 | 500 ug/kg | 1.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温升高 |
5 | 急性毒性 | 口服 | 成年女性 | 2500 ug/kg/5D-I | 1.行为毒性——昏迷 2.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其他变化 |
6 | 急性毒性 | 口服 | 成年男性 | 12857 ug/kg/9D-I | 1.行为毒性——惊厥或癫痫发作阈值受到影响 2.胃肠道毒性——噁心、呕吐 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其他变化 |
7 | 急性毒性 | 口服 | 成年女性 | 500 ug/kg | 1.血管毒性——血压调节能力下降 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急性肺水肿 3.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紫绀 |
8 | 急性毒性 | 口服 | 成年女性 | 2 mg/kg/12H-I | 1.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钠浓度发生变化 2.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氯浓度变化 |
9 | 急性毒性 | 口服 | 成年女性 | 500 ug/kg | 1.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急性肺水肿 2.胃肠道毒性——噁心、呕吐 |
10 | 急性毒性 | 口服 | 成年女性 | 250 ug/kg | 1.心脏毒性——心率增加,血压没有下降 2.血管毒性——休克 3.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急性肺水肿 |
11 | 急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275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2 | 急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234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3 | 急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大鼠 | 127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4 | 急性毒性 | 静脉注射 | 大鼠 | 99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5 | 急性毒性 | 口服 | 小鼠 | 1175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6 | 急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578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7 | 急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小鼠 | 147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8 | 急性毒性 | 静脉注射 | 小鼠 | 590 mg/kg | 1.周围神经毒性—— 痉挛性瘫痪或感觉无变化 2.行为毒性——惊厥或癫痫发作阈值受到影响 3.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其他变化 |
19 | 急性毒性 | 未报告 | 小鼠 | 110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20 | 急性毒性 | 静脉注射 | 狗 | 25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21 | 急性毒性 | 静脉注射 | 兔 | 461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22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8540 mg/kg/60D-I | 1.大脑毒性——血液循环发生变化 (如出血或血栓) 2.肝毒性——其他变化 3.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肾小管发生变化 (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小管坏死) |
23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499 mg/kg/26 | 1.血液毒性——其他变化 2.生化毒性——抑制转氨酶活性、改变了转氨酶空间结构 3.慢性病相关毒性——卵巢重量变化 |
24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30 mg/kg/30D-C | 1.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出现血尿 2.血液毒性——白细胞计数发生变化 3.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 |
25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4550 mg/kg/13W-I | 1.肝毒性——肝重量发生变化 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其他变化 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
26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小鼠 | 273 mg/kg/13W-I | 1.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肾小管发生变化 (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小管坏死) 2.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 |
27 | 突变毒性 | 大肠桿菌 | 5 mg/L | ||
28 | 突变毒性 | 构巢麴霉 | 1 gm/L | ||
29 | 突变毒性 | 小鼠淋巴细胞 | 500 mg/L | ||
30 | 突变毒性 | 仓鼠肺 | 500 mg/L/48H | ||
31 | 突变毒性 | 仓鼠卵巢 | 43 mg/L | ||
32 | 致癌性 | 口服 | 小鼠 | 309 mg/kg/2Y-C | 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準) 2.肝毒性——肿瘤 |
33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0 mg/kg,雌性受孕 6-15 天后 | 1.生殖毒性——影响母体 |
体育禁药
氢氯噻嗪(qīng lǜ saì qín)为利尿药、抗高血压药。主要适用于心原性水肿、肝原性水肿和肾性水肿:如肾病综合徵、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氢氯噻嗪具利尿作用,利尿剂的临床效应是通过影响肾脏的尿液生成过程,来增加尿量排出,从而缓解或消除水肿等症状。
目前,运动员服用目的是通过快速排除体内水分,减轻体重;增加尿量,来儘快减少体液和排泄物中其他兴奋剂代谢产物,以此来造成药检的假阴性结果;加速其他兴奋剂及其他代谢产物的排泄过程,从而缓解某些副作用。
这种药品本身不具备兴奋作用,但用此类药物能加大尿液的排出量,可在赛前减轻体重或稀释尿液中的违禁药物,因此也被列入禁用目录之内 。
运动员为提高成绩而最早服用的药物大多属于兴奋剂药物——刺激剂类,所以儘管后来他们使用的其他类型药物并不都具有兴奋性(如利尿剂),甚至有的还具有抑制性(如β-阻断剂),国际上对体育运动中的违禁药物仍习惯沿用兴奋剂的称谓。如今通常所说的兴奋剂不再是单指那些起兴奋作用的药物,而实际是对体育运动中违禁药物的统称。
专家点评
氢氯噻嗪适用于各种水肿,应先试用氢氯噻嗪,因其利尿作用缓和,不至于引起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无效者再换用其他利尿剂。对心源性水肿、肾水肿、肝病引起的水肿均有比较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