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大连化物所)成立于1949年3月,当时定名为“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1961年底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1970年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998年,大连化物所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2007年经国家批准筹建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
大连化物所重点学科领域为: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雷射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以及近代分析化学和生物技术。
截至2014年底,全所共有职工1044人,包括正高级169人,副高级407人,中级334人,初级76人,博士后111人。据2015年10月官网显示,研究所共有24个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研发中心的研究部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外文名: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简称:大连化物所
- 成立时间:1949年
-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 属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1998)
- 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
- 硕士点:4个(一级学科)
- 专职院士:14人
- 研究所地址:辽宁省大连市中山路457号
- 现任所长:刘中民
- 博士后流动站:2个
历史沿革
大连化物所的前身是日本侵华期间于1907年建立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中央试验所”。
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中长铁路局接管,改名为“中长铁路大连科学研究所”。
1949年3月移交给大连大学,名为“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
1950年9月改属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名为“东北科学研究所大连分所”。
1952年归属中国科学院,名为“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
1954年6月,改名为“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
自1949年建所起,大连化物所曾先后分出了三个研究所,即1958年分建的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兰州分所(现名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1961年在太原建立中国科学院煤炭化学研究所;1971年在湖北襄樊组建七机部42所(后改名航天科技集团42所,现名襄樊航天化学动力总公司)。
1961年12月,又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
1968年1月划归国防科委第16研究院,名为国防科委1616所。
1970年回归中国科学院,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4年底,全所共有职工1044人,包括正高级169人,副高级407人,中级334人,初级76人,博士后111人;先后有17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人,引进国家“千人计画”3人,国家“青年千人计画”1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43人。
两院院士:卢佩章、张存浩、何国钟、袁权、沙国河 、杨胜利、衣宝廉、桑凤亭、张玉奎、李灿、包信和、杨学明、张涛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入选者:
杨凌 | 张华民 | 李海洋 | 申文杰 | 杨学明 | 杨启华 |
周永贵 | 李微雪 | 余正坤 | 张丽华 | 赵宗保 | 叶明亮 |
邵志刚 | 傅强 | 任吉中 | 王军虎 | 吴仁安 | 张文华 |
陈萍 | 李国辉 | 邓伟侨 | 樊红军 | 韩洪宪 | 薛松 |
叶茂 | 黄存顺 | 姜鲁华 | 蔡睿 | 陈钧 | 孙志刚 |
李兴伟 | 王峰 | 冯亮 | 江凌 | 姜鹏 | 徐兆超 |
章福祥 | 高艳安 | 李为臻 | 赵宝锋 | 朴海龙 | 张晓哲 |
科研部门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有1个筹建国家实验室(DNL)、11个规划筹建研究部、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研发中心、5个研究室。
国家实验室(筹):DNL
规划筹建研究部:化石能源与套用催化、低碳催化与工程、节能与环境、燃料电池、储能、氢能与先进材料、生物能源、太阳能、海洋能、能源基础和战略、能源研究技术平台
国家重点实验室: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中心: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中心
研发中心: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
研究室:化学雷射研究室、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精细化工研究室和生物技术研究部
设施资源
- 馆藏资源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图书馆官网显示,大连化物所图书馆始建于1949年,馆藏中的一部分是从原“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中央试验所”接收的藏书;藏书8万余册(其中外文书4.5万册、中文书3.5万册),期刊1482种(其中中文刊694种、外文刊788种)。早期书刊採集的重点是化学、化工及有关的科学出版物,随着研究所事业的发展,增加了对分子反应动力学、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新兴学科图书的收藏。
该图书馆于1997年联网建立了图书馆区域网路,1998年建立了电子阅览室,1999年4月实现了图书馆管理计算机化;并订购了ACS、RSC、Elsevier、Springer、AIP/APS、清华同方、万方、维普等中外文全文资料库,及SciFinder、Reaxys、Web of Science等文摘型和数值型资料库。
- 设备设施
截至2011年7月,大连化物所公共支撑平台整合了公共分析测试组、现代分析中心、催化基础研究技术平台、航天催化研究分析测试中心等室级平台;正在筹建3个高端大型仪器技术研发组(核磁、电镜、质谱)。
设备名称 | 设备放置地点 |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仪V-550 | 重点实验室 |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仪 UV-2450 | 重点实验室 |
物理吸附仪 中孔 (Micro) | 重点实验室 |
物理吸附仪 微孔 (康塔A) | 重点实验室 |
物理吸附仪 微孔 (康塔B) | 重点实验室 |
物理吸附仪 中孔 (NOVA) | 重点实验室 |
综合热分析仪 TG-DTA+MS (热质联用) | 重点实验室 |
原子力显微镜 AFM STM | 重点实验室 |
电感耦合电浆光谱 ICP | 重点实验室 |
化学吸附仪(与质谱联用) | 重点实验室 |
扫描电镜 | 研究组 |
透射电镜 | 研究组 |
高分辨透射电镜 | 研究组 |
X射线粉末衍射仪 Miniflex | 研究组 |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VG | 研究组 |
电子顺磁共振仪 | 研究组 |
X射线粉末衍射仪 2500 | 研究组 |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岛津 | 研究组 |
中孔物理吸附仪 | 集中 |
化学吸附仪(TPD/TPR/TPO/PCA) | 集中 |
微孔物理吸附仪 | 集中 |
同步式热分析仪TG/DSC | 集中 |
吡啶吸附/原位反应红外光谱表征系统 | 集中 |
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 集中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 集中 |
X萤光光谱仪(XRF) | 集中 |
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 | 集中 |
物理吸附仪 | 研究组 |
化学吸附仪 | 研究组 |
微量吸附量热仪 | 研究组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 研究组 |
X射线衍射光谱仪 | 研究组 |
TG-DSC-DTA | 研究组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研究组 |
高效液相色谱仪 | 研究组 |
高效液相色谱仪 | 研究组 |
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仪 | 研究组 |
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 | 研究组 |
雷尼绍显微共焦拉曼光谱仪 | 研究组 |
X射线衍射仪 | 研究组 |
500M核磁共振谱仪 | 研究组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 研究组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 研究组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 研究组 |
气相色谱仪 | 研究组 |
气相色谱仪 | 研究组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 研究组 |
液相色谱仪 | 研究组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研究组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 研究组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 研究组 |
合作交流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国际天然气转化会议、第三届亚太催化大会、亚洲科学院协会第五届全体大会、第三届中俄双边催化作用学术会议、第七届国际无机膜会议、第四届亚太国际微分离分析学术报告会、第五届国际膜催化会议、第一届中德燃料电池研讨会、第一届中日双边分离科学研讨会等27个国际会议,正在申办“第13 届国际生物技术大会”。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世界着名的科研机构或公司开展平等互惠的实质性合作。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德国马普协会、英国石油公司和韩国三星公司相继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建立了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德催化纳米技术伙伴小组、BP中国研究中心和中韩燃料电池联合实验室,此外,还与德国BASF公司、德国BAYER公司、美国Eli Lilly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等世界五百强企业建立了战略伙伴关係。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 获奖概况
1956-2014年大连化物所取得科研成果800多项,曾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4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奖励90项,中科院、省部级一等奖79项。2013年,张存浩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甲醇製取低碳烯烃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截至2014年底,大连化物所累计申请专利5564件,其中发明专利5251件,累计专利授权219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925件,累计申请中国国外专利350多件,其中PCT申请210多件,获得中国国外专利授权80多件。
获奖(部):
获奖年度 | 获奖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获奖类别 | 获奖等级 |
2013 | 态-态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 | 张东辉,杨学明等 | 辽宁省自然科学奖 | 一等 |
2013 | 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电催化剂套用基础研究 | 孙公权等 | 辽宁省自然科学奖 | 一等 |
2013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化学界面及过程研究 | 邵志刚等 | 辽宁省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2013 | 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化技术及套用 | 张华民等 | 辽宁省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2013 | 甘油催化转化製备1 ,2-丙二醇技术 | 徐杰等 | 辽宁省技术发明奖 | 三等 |
2013 | 多级孔共结晶分子筛催化剂研发及在清洁油品生产技术中的套用 | 徐龙伢等 | 辽宁省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2013 | 张存浩 | 张存浩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最高奖 |
2013 | 现代催化研究方法 | 辛勤 | 大连市科学着作奖 | 一等 |
2013 | 膜技术术语词典 | 王从厚 | 大连市科学着作奖 | 三等 |
2013 | 高效液相色谱实用手册 | 张维冰 | 大连市科学着作奖 | 三等 |
2013 | 一种低碳烯烃直接水合生产低碳醇的方法 | 朱书魁 | 专利优秀奖 | 优秀奖 |
2013 | 神华包头煤制烯烃示範项目成套工业化技术开发及套用 | 刘中民 | 石油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 特等 |
2012 | 複杂生物样品的高效分离与表征 | 邹汉法等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2012 | 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用高性能,低成本非氟离子交换膜材料 | 张华民等 | 辽宁省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2012 | 轻质铝合金催化制氢 | 孙立贤等 | 辽宁省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2012 | 海洋多糖基微/纳米药物控释载体製备技术及其产业化 | 马小军等 | 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 | 一等 |
2012 | 包信和 | 包信和 | 何梁何利奖 | |
2011 | 由甲醇或/和二甲醚生产低碳烯烃的方法 | 齐越,刘中民,吕志辉 | 专利金奖 | 金奖 |
2011 | 用于甲醛乙醛氨合成吡啶硷的钛基催化剂及其製备方法 | 徐龙伢,刘盛林,杨寿海 | 专利优秀奖 | 优秀奖 |
2011 | 一种临氢异构化催化剂及其製备方法 | 田志坚,胡胜,王磊 | 专利优秀奖 | 优秀奖 |
专利(部):
专利名称 | 专利类别 | 申请日期 | 授权日期 | 发明人 |
高危化学品监测离子迁移谱智慧型软体 | 发明 | 2013.10.29 | 2013.12.02 | 鞠帮玉 |
高危化学品监测差分迁移谱智慧型软体 | 发明 | 2013.10.23 | 2013.12.06 | 鞠帮玉 |
N-糖基化位点及结构鉴定软体 | 发明 | 2013.08.08 | 2013.09.23 | 程凯 |
蛋白质组修饰谱定量数据处理平台 | 发明 | 2013.08.08 | 2013.09.23 | 程凯 |
飞秒瞬态吸收光谱数据处理程式软体 | 发明 | 2013.08.07 | 2013.09.17 | 韩克利 |
一种用于正、负离子检测的飞行时间质谱仪检测器 | 发明 | 2013.07.01 | 2013.12.04 | 李海洋 |
一种光源与小孔光阑的同轴对準装置 | 发明 | 2013.06.28 | 2013.12.04 | 关亚风 |
一种转板式单重态氧发生器 | 发明 | 2013.06.08 | 2013.11.20 | 邓列征 |
一种高真空仪器腔体加热装置 | 发明 | 2013.05.08 | 2013.11.27 | 唐紫超 |
一种自动开关实验仪器真空系统的装置 | 发明 | 2013.04.24 | 2013.10.23 | 唐紫超 |
一种信号线检测装置 | 发明 | 2013.04.23 | 2013.11.27 | 唐紫超 |
一种实验室冷却水循环系统 | 发明 | 2013.04.23 | 2013.11.27 | 唐紫超 |
一种用于採集呼出气的加热保温密封装置 | 发明 | 2013.04.18 | 2013.11.06 | 王新 |
基于三维空间静电势重构的新型蛋白质粗粒化计算方法软体 | 发明 | 2013.03.27 | 2013.05.10 | 李国辉 |
化学氧碘雷射器多物理场耦合模拟仿真软体 | 发明 | 2013.02.07 | 2013.03.26 | 怀英 |
乙酸气相加氢制乙醇的提纯装置 | 发明 | 2013.02.06 | 2013.09.25 | 夏吴 |
一种採样热解析渗透膜的複合装置 | 发明 | 2012.12.21 | 2013.06.12 | 渠团帅 |
一种用于热解析进样的步进电机进样器 | 发明 | 2012.12.21 | 2013.06.26 | 王祯鑫 |
一种固定光纤的镀膜夹具 | 发明 | 2012.12.21 | 2013.06.26 | 龚选 |
一种携带型快速检测压电微天平 | 发明 | 2012.12.21 | 2013.07.24 | 孙立 |
- 科研方向
从2012年至2014年底,大连化物所确定和完善了研究所“一三五”规划,即,一个定位:“以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为平台,坚持基础研究与套用研究并重,在化石资源最佳化利用、化学能高效转化、可再生能源等洁净能源领域,持续提供重大创新性理论和技术成果,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所。”;四个重大突破:“煤代油新技术、WQZB用化学能高效转化关键技术、洁净能源相关的基元及催化反应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液流储能关键材料与新技术”;七个重点培育方向:“烃类清洁转化及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化工过程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燃料电池及氢能关键材料及技术、生物质能高效转化利用技术、太阳能光-化学转化科学与技术、生物分析与生物转化技术、环境监测技术及设备”。
- 论文发表
1950-2014年发表论文总数149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2859篇;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发表SCI论文8304篇,200余篇学术论文发表在Science、Nature、Angew、Chem 、JACS等学术刊物以及相关学科顶级刊物上,出版科技专着59部。
学术期刊

《催化学报》:月刊,于1980年3月创刊,是由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性刊物。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会刊。主要报导能源、环境、有机化工、新材料、多相催化、均相催化、生物催化、光催化、电催化、表面化学、催化动力学等学科领域的基础性和套用基础性的最新研究成果。
《色谱》是中国化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国家色谱研究分析中心承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于1984年创刊。主要报导中国国内外色谱学科的基础研究和色谱及其交叉学科的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在各个领域的套用,以及色谱仪器与部件的研製和开发。该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精品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俄罗斯《文摘杂誌》(AJ)、日本科学技术文献资料库(JIC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英国《分析文摘》(AA)等20余种中国国内外重要检索刊物和资料库收录。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公布,《色谱》的最新影响因子为1 .750(他引率为0 .87),名列中国国内化学类核心期刊的第一位。
《能源化学(英文)》主要报导化石能源、电化学能、氢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转化等与化学相关的创造性科研成果,以促进能源化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加速能源科学的探索研究和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原刊名为《天然气化学(英文)》,1992年创刊,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2002年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共同主办。2006年JNGC与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合作,所有文章在其Sciencedirect平台上发布。2011年SCI影响因子为1 .348,位居SCI收录的中国化学类期刊的第一位。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大连化物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截至2014年底,该所具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资格审批权,并确定了6个重点学科领域。
重点学科领域: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雷射器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以及近代分析化学和生物技术
博士后流动站: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底,该所在读研究生818人,其中博士541人,硕士276人,已培养研究生2215名,其中博士1414名,硕士801名,在站博士后111人。
2015年度部分冠名奖学金、奖教金获得者名单 | 2014年度部分冠名奖学金、奖教金获得者名单 |
---|---|
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李仁贵(导师:李灿 院士) 徐昕 (导师:张东辉 研究员) 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潘彦博(导师:叶明亮 研究员) 刘进勛(导师:李微雪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肖春雷(导师:杨学明 院士) 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李仁贵(导师:李灿 院士) 吴倩(导师:关亚风 研究员) 张晓敏(导师:杨启华 研究员) |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所徽
标誌由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郭沫若先生题字;标誌的中心主体由代表原子的椭圆形三环构成,既突出化物所科学研究的专业特点,又蕴含了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无限的探索力;中间一环分解为C、P两个字母,C为Chemical,代表化学;P为Physics,代表物理。三环联合既象徵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又表现出基础研究、套用研究和高技术产业的综合集成;三环围绕着中心的圆点象徵团队精神,表现出化物所具有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标誌以蓝色为基本色,表明大连化物所坐落在海滨城市大连。
所徽

所歌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歌》
李灿院士作词、着名作曲家铁源谱曲
辽东半岛,大海边,槐花飘香,群英荟萃。
化学物理奠基业,任务带学科,任务带学科。
啊!规划宏图,协力攻坚,祖国需要冲锋在先,
规划宏图,协力攻坚,祖国需要冲锋在先,
啊!中华兴盛当为己任。
中华兴盛当为己任。
优良传统
中国科学院优良传统:科学、民主、爱国、奉献
中国科学院院风: 唯实、求真、协力、创新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精神:锐意创新、协力攻坚、严谨治学、追求一流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作风:求真务实、团结协作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所长:刘中民
党委书记:王华
副所长:彭辉
副所长:吕雪峰
副所长、纪委书记:毛志远
副所长:金玉奇
副所长:蔡睿
历任领导
任数 | 姓名、在任时间 |
---|---|
第一任所长 | 屈伯川(1948 — 1950 .12) |
第二任所长 | 董 晨(1950 .12 — 1952 .11) |
第三任所长 | 张大煜(1952 .11--1968) |
第四任所长 | 顾以健(1979 — 1983 .4) |
第五任所长 | 楼南泉(1983 .5 — 1986.8) |
第六任所长 | 张存浩(1986 .8 — 1990.8) |
第七任所长 | 袁 权(1990 .8 — 1994 .8) |
第八任所长 | 杨柏龄(1994 .8 — 1998 .11) |
第九任所长 | 邓麦村(1998 .11 — 2000 .8) |
第十任所长 | 包信和(2000 .8 — 2007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