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虫(汉字释义)
虫,chong,虺(hui)的本字,原为毒蛇,后指一般的虫类。
虫是动物界中无脊椎动物的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动物,所有生物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一群,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动物,已发现100多万种。其基本特点是体躯三段头、胸、腹,2对翅膀三对足;1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虫
- 五笔86&98:JHNY
- 仓颉:LMI
- 统一汉字:U+866B
- 繁体:虫
基本信息
虫,chong,虺(hui)的本字,原为毒蛇,后指一般的虫类。
虫字骨刻文演变:
引自:丁再献、丁蕾《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十九章第二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拼音:chóng部首笔画
部首:虫
汉字结构:独体字
总笔画:6
编码
五笔86&98:JHNY

仓颉:LMI
笔顺编号:251214
四角号码:50136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66B
字形结构
汉字首尾分解:中丶
汉字部件分解:虫
笔顺编号:251214
笔顺读写:竖、横折、横、竖、提、点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虫
chóngㄔㄨㄥˊ
1. 节肢动物的一类:昆~。益~。雕~小技(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2. 动物的通称:大~(老虎)。长~(蛇)。介~(有介壳的虫子)。
汉英互译
◎虫
insect worm bug
insects, worms; KangXi radical 142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虫
虫chóng
〈名〉
(1) (会意。汉字部首之一,从“虫”的字多与昆虫、蛇等有关。按:“虫”甲骨文字形象蛇形,本读huǐ,即虺,是一种毒蛇。后为“虫”的简体。本义:昆虫的通称)
(2) 同本义 [insect]
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说文》
风为虫。——《孔子家语·执辔》
烦气为虫。——《淮南子·精神》
禽兽虫蛾。——《列子·黄帝》
虫飞薨薨。——《诗·齐风·桑柔》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人民不胜虫蛇。——《韩非子·五蠹》
(3) 又如:虫豸(昆虫;虫子);虫蛭(小虫子);虫天(百虫能各自适应所处的环境);虫吊(虫声。其声凄切,有如弔问);虫出(人死后数日则尸体生虫。喻死后不得入土安葬)
肉腐出虫。——《荀子》
(4) 古代泛指所有的动物 [animal]
蛟虫死。——《吕氏春秋·览冥》
(5) 又如:长虫(大虫。方言。指老虎);虫虾(指鱼虾);虫虱(泛指蛀虫);虫网(谓蜘蛛布网)
(6) 虫灾 [plague of insects]。如:虫霜水旱(指农田的四大害);虫妖(虫类造成的灾害。多指蝗灾)
常用词组
虫吃牙 虫害 虫胶 虫情 虫蚀 虫牙 虫灾 虫子
基本词义
◎虫huǐ
〈名〉
(1) “虺”的本字。毒蛇名 [a venomous snake]
猨翼之山多蝮虫。——《山海经·南山经》
(2) 又如:蝮虫(蝮蛇)
(3) 另见chóng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申集中】【虫字部】虫 ·康熙笔画:6 ·部外笔画:0
《唐韵》许伟切《集韵》诩鬼切,𠀤音卉。《广韵》鳞介总名。《说文》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物之微细,或行、或毛、或蠃、或介、或鳞,以虫为象。凡虫之属皆从虫。《玉篇》古文虺字。注见三画。《佩觿集》蛇虫之虫为虫豸,非是。○按《说文》《玉篇》《类篇》等书,虫䖵虫皆分作三部,虫吁鬼切,䖵古䰟切,虫持中切,截然三音,义亦各别。《字彙》《正字通》合䖵虫二部倂入虫部,虽失古人分部之意,而披览者易于查考,故姑仍其旧。若《六书正譌》以为虫卽虫省文,则大谬也。
(虫)《唐韵》直弓切《集韵》《韵会》《正韵》持中切,𠀤音种。《说文》从三虫,象形。凡虫之属皆从虫。《大戴礼》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有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郤行仄行,连行纡行,以脰鸣者,以注鸣者,以旁鸣者,以翼鸣者,以股鸣者,以胷鸣者,谓之小虫之属,以为雕琢。《大戴礼》二九十八,八主风,风主虫。故虫八月化也。《荀子·劝学篇》肉腐出虫。
又《诗·大雅》蕴隆虫虫。《传》虫虫而热也。
又桃虫,鸟名。《诗·周颂》肇允彼桃虫。《传》桃虫,鹪也,鸟之始小终大者。
又《书·益稷》华虫作绘。《孔注》雉也。
又地名。《左传·昭十九年》宋公伐邾,围虫三月。《注》虫,邾邑。
又书名。《魏志·裴松之注》邯郸淳善苍雅虫篆。
又姓。《前汉·功臣表》曲成侯虫达。
又直众切,音仲。与蚛同,虫食物也。
又《集韵》徒冬切,音彤。《尔雅·释训》爞爞,薰也。爞或作虫。《羣经音辨》蕴隆虫虫,虫字又音徒冬切。 《韵会》俗作虫,非。
(虫)
说文解字
【卷十三】【虫部】虫
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物之微细,或行,或毛,或蠃,或介,或鳞,以虫为象。凡虫之属皆从虫。许伟切
(虫 chóng)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从三虫。凡虫之属皆从虫。直弓切
说文解字注
(虫) 一名𧐛。尔雅释鱼。蝮、虫。今本虫作虺。博三寸。首大如擘指。释鱼文。擘指、大指也。郭云。此自一种蛇。人自名为蝮虺。今蝮蛇细颈、大头、焦尾。色如艾绶文。文闲有毛似猪鬛。鼻上有针。大者长七八尺。一名反鼻。非虺之类。此足以明此自一㮔蛇。按此注见斯乾正义及小颜田儋传注。郭意尔雅之蝮今无此物。今之蝮蛇非尔雅之蝮蛇也。象其卧形。虫篆象卧而曲尾形。它篆下云虫也。象冤曲垂尾形。许伟切。十五部。物之𣁋细。或行或飞。或飞二字依尔雅释文补。或毛或𧝹。𧝹见衣部。但也。俗作蠃。非。或介或鳞。㠯虫为象。按以为象、言以为象形也。从虫之字多左形右声。左皆用虫为象形也。月令。春、其虫䚬。夏、其虫羽。中央、其虫倮。虎豹之属。恆浅毛也。秋、其虫毛。冬、其虫介。许云或飞者、羽也。古虫虫不分。故以虫谐声之字多省作虫。如融赨是也。鳞介以虫为形。如螭虬𧊧蚌是也。飞者以虫为形。如蝙蝠是也。毛?以虫为形。如蝯蜼是也。凡虫之属皆从虫。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ung2 fui3 [宝安腔] cung2 | fui3 [台湾四县腔] cung2 fi3 [客语拼音字彙] cung2 [东莞腔] cung2 [客英字典] chung2 [梅县腔] chung2 [陆丰腔] chung3
◎ 粤语:cung4 wai2
◎ 闽南语:hui3 tang2 tiong2
◎ 吴语:「上海」hue2 zon1「温州」jion1
音韵集汇
上古音系
字头 | 声符 | 韵部 | 对应广韵小韵 | 拟音 | 注解 |
---|---|---|---|---|---|
虫 | 兀 | 微 | 虺 | hŋlulʔ | 经典通作虺 |
广韵
字头 | 小韵 | 反切 | 声母 | 韵母 | 韵目 | 调 | 等 | 呼 | 韵系 | 韵摄 | 广韵目次 | 高本汉 | 王力 | 李荣 | 邵荣芬 | 郑张尚芳 | 潘悟云 | 蒲立本 | 推导现代汉语 | 古韵罗马字 | 有女罗马字 | 注解 |
---|---|---|---|---|---|---|---|---|---|---|---|---|---|---|---|---|---|---|---|---|---|---|
虫 | 虺 | 许伟 | 晓 | 微合 | 尾 | 上声 | 三等 | 合口 | 微 | 止 | 上七尾 | xwe̯i | xĭwəi | xiuəi | xiuəi | hʉi | hʷɨi | huj | hui3 | hyoix | xvoj | 鳞介揔名 |
蒙古字韵
字头 | 八思巴字 | 八思巴字(修正) | 八思巴字(其他形式) | 音译 | 音译(修正) | 音译(其他形式) | 拟音 | 声调 | 注解 |
---|---|---|---|---|---|---|---|---|---|
虫 | ꡛꡦꡟꡠ | ꡜꡦꡟꡠ | sÿue | xyɛ̆ | 上声 |
中原音韵
字头 | 小韵 | 声母 | 韵母 | 韵部 | 声调 | 四呼 | 宁继福 | 注解 |
---|---|---|---|---|---|---|---|---|
虫 | 重 | 穿 | 东锺合 | 东锺 | 阳平 | 合口呼 | tʂʰuŋ |
洪武正韵牋
字头 | 小韵 | 反切 | 韵目 | 韵部 | 声调 |
---|---|---|---|---|---|
虫 | 毁 | 虎委 | 七贿 | 灰 | 上声 |
分韵撮要
字头 | 小韵 | 声母 | 韵母 | 韵部 | 声调 | 注解 |
---|---|---|---|---|---|---|
虫 | 虫 | 穿 | 东 | 第六东董冻笃 | 阳平 | 虫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