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波走
难波走,也翻译成“难波步”。是在明治维新之前,被认为是日本古代特有的同手同脚的走路方式——右脚向前迈出的同时右手也向前,左脚向前迈出的同时左手向前。类似于竞走,或者“顺拐”。
这就是所谓的“ナンバ歩き”,据说是使用锄头等工具的日本农耕民族所特有的,直到明治时期,军队及学校等引入了西方的体操,之后才逐渐变为今天的走法。难波走是通过古代武术研究家甲野善纪的着作而广为人知的。现在日本剑道、歌舞伎、能乐中仍旧保存了这种走路方式。
古代日本人是否生活中真的使用“难波走”现在也有很多质疑。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难波走,难波步
- 外文名:ナンバ歩き
- 起源:日本
- 套用:剑道、能乐、歌舞伎
起源
难波走早在江户时代之前就出现了。在歌舞伎中这种动作被称呼为“六方”。日本舞蹈评论家芦原英了在《舞蹈和身体》中认为,“ナンバ”实际上是“南蛮”的意思。“难波走”这一名词最早是用来嘲笑南蛮人(西班牙、葡萄牙人)右脚向前迈出的同时左手向前,左脚向前迈出的同时右手向前的,现在全世界都採取的走路方式。但是现在却很有讽刺意味的成为了对日本以前的走路方式的称呼。
戏剧评论家武智铁二发现,除了难波走之外,古希腊在陶器上的绘画中显示的走路方式,踩高跷的走路方式,爬梯子的方式,相扑的铁炮,阿波舞,乃至屈膝旋转法滑雪(古典式滑雪)等等,都与难波走的走路方式相同。
质疑
“难波走”被认为是古代日本人走路的方式,原因无非是以下几点:
江户时代的《大名行列》等画中,当时的日本人在不拿着东西走路的时候手臂和上半身没有动,而在甩胳膊时,同时出一面的脚和胳膊。据这个假说,难波步被大量使用是因为武士的大小武士刀会在走路的时候碍事,另外,如果採用和现在一样的走路方式,和服的带子也容易鬆弛。在近代以前,农民在插秧,搬运工、商人等职业在搬运重物时,有着身体不能晃动走路的要求,所以做故意挥舞手臂扭或身体的动作。但是在欧洲农民、搬运工、商人,带刀的武士也都存在,为什幺欧洲人却不使用难波走的走路方式呢?因此难波步的存在遭到学术界额质疑。
此外,武道史研究专家高桥贤认为,难波走是江户时代特殊人群为了工作和生活需要才採取的走路方式,绝大部分日本人并不是採用“难波走”的走路方式。并且,现代的日本古装剧和大河剧中,古代人,包括狂言师和歌舞伎演员等在内,演员的走路方式都不是难波走。反过来说,即便是拿着大小的日本刀,穿和服的人,不使用难波走也不会阻碍走路,为方便带刀和穿和服为依据而採用难波走的理论带来质疑。
另外,也有到明治时期,军队及学校等引入了西方的体操,为了便于保持纪律而採取难波走,之后才逐渐变为今天的走法的说法。但是,从日本明治早期保留下来的照片中找不到难波走的走路方式,在电影发明后的大正时代的记录片中也看不到使用难波走的人,这在对于直到昭和时代还残留古代风俗的日本来说,消失的是否太快了呢?这对于是明治以后通过学校来纠正难波走的说法的确是硬伤。
因此,难波走是古代日本人的走路方式目前被认为是古代武术研究者的说法,得不到学术上根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