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斐然(汉语词语)
斐然
含义
1、有文采的样子
2、显着,如成绩斐然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斐然
- 拼音:fěi rán
- 解释:显着
- 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
基本信息
【词目】斐然
【拼音】fěi rán
【基本解释】显着。
详细解释
探源
《史记·太史公自序》:“结 子楚 亲,使诸侯之士斐然争入事 秦 。”参见“ 斐然向风 ”
<书>1.有文采的样子:斐然成章
2.显着:成绩斐然
出处
1.文彩貌;显着貌。《汉书·礼乐志》:“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唐·刘禹锡《秋声赋》序:“吟之斐然,以寄孤愤。”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三:“周侍郎亮工,文章政绩,斐然可观。”郭沫若《蜩螗集·<题关山月画>序》:“关君山月,有志于画道革新……成绩斐然。”参见“斐然成章”。
2.穿凿妄作貌。《魏书·元深传》:“顷恆州之人,乞臣为刺史,徽乃斐然言不可测。”宋·陆游《谢王枢使启》:“斐然妄作,本以自娱,流传偶至于中都,鉴赏遂尘于乙夜。”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诗》:“龙门拙句,斐然妄发。阁下仍刊翠琰,示方来,言诗之人得不笑我哉?”参见“斐然成章”。
3.发愤貌;狂放貌。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唐·杜牧《奉和诗》:“唱高知和寡,小子斐然狂。”宋·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週游当世,常斐然有扶衰救缺之心。”清·魏源《李希廉墓志铭》:“负斐然之狂,迈嘐嘐之志,卒归反求,能自得师。”
4.犹翩然。轻快貌。《史记·太史公自序》:“结子楚亲,使诸侯之士斐然争入事秦。”参见“斐然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