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东北育才中学

东北育才中学

东北育才中学

东北育才学校于1949年建校。现在是直属瀋阳市教育委员会管辖的一所辽宁省重点中学。改革开放以来,东北育才学校贯彻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和战略思想,坚持改革、发展、创新,树立了"现代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性,承认差异,允许选择,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人尽其才的教育"的教育观念。创建了为高层次创新型杰出人才培养打基础的中学素质教育模式,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成果,1999年被省政府评为省先进集体,省模範学校。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东北育才中学
  • 创办时间:1949年
  • 所属地区:辽宁
  • 学校属性:辽宁省重点中学
  • 官网:http://www.neyc.cn/

学校简介

东北育才学校是1949年由张闻天、徐特立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是瀋阳市教育局直属的省重点中学,辽宁省首批示範性高中。1993年被市教育局确定为优才教育实验学校。学校始终坚持贯彻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人才”的教育思想,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创建世界名校的办学目标,打造育才学校优才教育、集团教育、国际教育的品牌,办学成果有目共睹。

发展历程

学校前身

1927--1932 满洲专门教育学校附属国小校
1933--1936 奉天千代田寻常高等国小
1937--1940 奉天千代田国小
1941--1943 奉天千代田在满国民国小
1944--1945 富士青年学校
1945年11月--1946年7月 瀋阳千代田国民学校
1947年9月长白师院学生迁入,后迁抚顺
1947--1948 文理学院

建校初期

东北育才学校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徐特立的亲切关怀下创办的。1948年12月开始筹办,1949年初开始招生,1949年5月1日正式开学。学校隶属于东北局。张闻天同志亲自为学校命名为"东北第一育才国小"。徐特立同志亲自为学校挑选优秀教师。当时,学校是一所东北局东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学校实行供给制,学生一律住校。第一任校长为李立群同志。
徐特立徐特立
各级领导对学校非常关心。1951年,贺龙元帅曾来校看望师生。林彪叶群也曾两次来校。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曾专门发文,对学校及学生的各项开支费用做出明确规定。学校还与医大签署了关于医疗和化验员培训的契约。
当时,教育界主要学习原苏联的教育理论和办学经验。学校多次接待苏联友人的参观访问,并请苏联教育专家来校讲教育学。学校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结合寄宿制特点,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教育活动。
建校初期,学校仅有国小一年至四年四个班190人。不久,发展为完全国小。在韩战初期,为了学生的安全,学校曾于1950年11月迁哈尔滨(次年3月返回)。东北军区卫生部(即现在的主楼)搬迁,该楼归属了学校,学校扩建为两个楼,占地38000平方米。1954年7月,根据中央财政部及东北局决定,瀋阳市教育局接管学校,更名为"瀋阳市育才完全国小校",但仍只招收东北局和瀋阳市一级党政军干部子弟,实行寄宿制。1956年,辽宁省委办公厅发出通知,将原育英国小合併于育才国小,改为普通国小,实行走读制(仍有300名住校生)。此时(合併后),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有教学班20个,学生993人,教师28人的颇具规模的完全国小。

发展时期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东北育才学校也在不断扩大和发展。1956年曾与市53中学合併,开始成为一所国小、国中两部建制的学校。后与53中学分离。自1958年起,正式招收国中学生。1960年,学校动工兴建新的教学楼--东楼。于1962年竣工投入使用。
1962年,学校将原教导处分设为中学教导处和国小教导处两个处,分别负责中学和国小的教育教学。
省市领导对学校发展非常关心。1963年辽宁省副省长车向忱曾来校视察。省文教部长张立达曾亲自来校蹲点。团省委、省文教部、市教育局以及瀋阳师範学院等单位也曾多次派人来校进行教改实验、总结办学经验。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此期间,学校的办学经验曾在市里交流,或在报刊发表。省市还多次在学校召开现场会。1959--1960年学校进行的国小教改实验,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曾在全市举行大型的教学观摩活动。
1964年,舍务处取消。
在此期间,学校已经成为瀋阳市一所知名学校。获得的荣誉主要有
1958年荣获瀋阳市先进单位称号。同年,荣获瀋阳市"体育运动红旗学校"称号。
1959年少先队被评为和平区优秀大队。
1960年荣获全国文教群英会先进单位称号。冯恩铭书记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

文革时期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育才学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工作组进校,8月离校。9月师生去外地大串联,校内所剩无几,被迫停课。1967年,学校教师分裂为"辽革站"、"八三一"、"辽联"三派,同年7月各派发生武斗,校外组织也捲入并抢占了西教学楼,学校实验室被砸,许多教学仪器损坏丢失。军宣队进校。1968年"複课闹革命"。同年8月瀋阳变压器厂工宣队进校。成立校革命委员会,将校名改为"沈变育红学校"(至1970年取消,改校名为瀋阳市第一二一中学)。在此期间,在"批判十七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把学校办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quot;读书无用论"盛行,"学工"、"学农”取代了正常教学。
在此期间1969年10月,瀋阳市电话三分局以备战为名,占用了学校5320平方米的校园。同年,中华剧场又私自将校园西侧围墙拆除60余米,侵占校园场地约1200平方米。
1974年,学校在蛇山子大队建立了学农基地。1975年,学校取消国小部。在此期间,瀋阳实行中国小九年制。毕业生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6年8月中共巴林左旗委员会作出向优秀共产党员张保民等学习的决定。张保民系育才学校应届毕业生,在下乡到巴林左旗后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与洪水搏斗而英勇牺牲。
1977年10月,工宣队撤离学校。

拨乱反正

"四人帮"被粉碎后,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东北育才学校得到迅速发展。
学校旗帜鲜明地进行了教育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坚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大力加强校风、班风、学风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明确提出了"将育才学校办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学校"的宏伟目标。上下协力、团结奋斗,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涌现出一大批教改排头兵。在此期间,学校各项工作都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局面。外校、外省市教育同行,多次到学校参观、听课,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电化教育、图书馆、实验室等各项工作等,都接待过来访或受到上级表奖。
在此期间,文化大革命期间所实行的九年一贯制(国小、国中、高中)逐步恢复到文革前的"六、三、三"学制。学校成为一所完全中学。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国中部教学成绩名列市区前矛,高考升学率逐年上升。
1980年,市教育局确定,在育才学校进行中国小"五四学制"实验。学校开始招收国小一年级两个实验班。实验受到中央教科所及省市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1981年5月学校隶属市教育局领导。1981年学校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中学。
1978年首届学生会成立。1981年首届教代会召开。
1981年学校足球队代表瀋阳市中学生参赛,夺得全国希望?quot;足球赛冠军。
在此期间,市教育学院一度迁入学校,并在校园内建一栋宿舍楼,学校成为市教育学院附中。联营公司经市政府批准在校园内建锅炉房,和作为补偿的一栋宿舍楼。对学校教学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在此期间,学校多次受到和平区、瀋阳市的表奖,多荣获"先进单位"、"红旗单位"等荣誉称号。

优才教育

1985年,葛朝鼎出任东北育才学校校长。同时,东北育才作为一所实验性质学校成为直属市教委领导的两所中学之一。葛朝鼎校长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带领全校师生谱写了东北育才学校的新的辉煌篇章。1991年,学校被市教委确定为瀋阳市优才教育实验学校。
葛朝鼎葛朝鼎
办学目标:在此期间,学校制订了"面向21世纪国际化、信息化、高科技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创建融合中西方教育优势的现代化、高效能、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尖子人才打基础的素质教育模式,把东北育才学校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实验性、示範性、国际化世界名校"的办学目标和"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全面发展,出露才华”的培养目标。
办学规模:学校从一所占地面积50多亩、具有30多个班级的完全中学,逐步发展成为三地四部(北校区、南校区、外语分校,国中部、高中部、国小部和外语分校部)共占地380多亩,具有106个班(将达到130个班),涵盖国小、国中、高中的教育集团。
优才实验:1986年起,第一届少儿班招生,开始优才教育实验。学校的优才教育共有三种模式:中学四年制优才教育实验班(即少儿班),11周岁以下入学,四年学完初高中全部课程;单科强化优才教育实验班(即特长班),分数学特长班、英语特长班、日语特长班;常态-超常优才教育实验班,分三年制(国中)和六年制(初高中)。
德育工程:学校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制定了《东北育才学校德育系统工程》,分十二个子系统,使德育工作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全方位的硬性实体,将学生思想教育落到了实处。学校德育工作多次受到省市表奖。
教学质量:学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国中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市区首位。高考成绩从居于重点中学中部位置,逐步上升到文理各科平均分、大学升学率、重点大学升学率、重点大学保送率均居于全省首位,2000年、2001年全部毕业生百分之百升入国家重点大学。
学科竞赛:自1994年获第六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实现了辽宁省参加国际奥赛夺牌零的突破之后,东北育才学校连年在国际奥赛中夺牌。目前共获金牌7块、银牌2块、铜牌1块。夺牌选手分别为高光平(94年信息学金牌),赵鹏、高光平(95年信息学金牌、铜牌),王益进(96年信息学金牌),王烈(96年数学银牌),倪新来(97年物理银牌),刘若川(99年数学金牌),张弛(2000年物理金牌),瞿枫(2001年数学金牌)。
东北育才学校代表队在领奖台上东北育才学校代表队在领奖台上
教育科研:学校做为一所实验性质的重点中学,在此期间有十多项教育实验经省市教育科研院所验收,并受到较高评价。"中学超常教育实验"获"七五"瀋阳市教育科研二等奖、"八五"瀋阳市教育科研一等奖“多媒体及网路教学的实验研究”2001年获辽宁省"九五"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年全国普通高中第三届学分制研讨会在东北育才召开,2000年第一届全国科学探究课程建设研讨会在东北育才召开。2000年东北育才科学研究实验室成立。1998年、2001年学校连续被评为辽宁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电化教育:1994年学校被评为全国计算机教育先进集体,1998年学校被评为辽宁省电化教育师範学校、瀋阳市电化教育模範学校。200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国小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评为"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优秀实验学校,2001年,学校被中央电教馆授予全国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突出成果奖。
教育环境:1986年教育学院迁出育才,西楼收回。文革中被市电话三分局占用的校园,于1991年部分收回,成立了瀋阳日本语学习中心,后又全部收回。并于1992、1995年先后建成了图书科技楼和综合楼。1997年浑南校区奠基,目前已完成三期工程的建设。1999年中日分校启用。
友好协作:国内:1986年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成立,东北育才为发起校之一。东北育才与北京八中、天津耀华、湖南师大附中等十余所学校联合成立了全国超常教育协作校。1992年第二届超常教育年会在东北育才学校召开。国际:学校先后与俄罗斯彼尔姆市61中学(91年),马来西亚尊孔独立中学(94年),韩国京畿道科学高等学校(96年),德国圣·贝尔哈德文理中学(96年),美国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教育学院(97年),日本富山县中部高中(99年),美国芝加哥北部大学附中、芝加哥弗兰西斯科·玛德罗中学、芝加哥欧迪兹·多明戈国小(2000年),结为友好学校。
上级表奖:1997年学校被评为瀋阳市先进集体。1999年学校被评为瀋阳市先进单位、辽宁省先进单位。

继往开来

2001年10月苏文捷任东北育才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带领全校师生继往开来、发展创新、与时俱进。2001——2002学年度,学校德育工作在探索知识性德育、养成性德育、情感性德育相统一的自主体验式德育模式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学校的德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学工作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双语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及考试评价改革。中考和高考都取得了骄人成绩。教育科研、体育卫生及各方面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苏文捷苏文捷
制定三年规划:学校制定了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实验性、示範性、国际化世界名校,学校改革与发展三年规划,这个规划在对该校现有基础进行了客观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学校发展思路和目标定位以及实现目标的措施及阶段性、标誌性成果。辽宁省首批示範校验收专家组组长杜同宝同志在验收工作总结反馈中激动的说:"这样一个三年规划为学校班子带领全校教职工继续奋斗,指明了方向、统一了认识、振奋了精神,使全校干部职工对东北育才学校未来美好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班子年轻化:市教育局任命胡玉倩、刘子军为东北育才学校副校长。学校又正式任命了胡景山、曲荣华、赵俊清、张树德、廖永富、白景石、苏振敏、贾志强、万景华、邹强等十名中层干部。这些青年同志都经过了一年的见习期的锻鍊,在民众中得到普遍的认同和好评。他们走上学校各级领导岗位后,朝气蓬勃地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项工作,使东北育才学校较好地完成着新老更替的历史过程,使优才教育事业得以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发展。
召开两代会:2002年9月21日,该校在浑南校区信息中心报告厅召开了全校党员大会。大会通过了上一届党委工作报告和上一届纪委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新的学校党委班子和纪委班子。9月22日,在浑南报告厅召开了东北育才学校教职工第五届暨工会第九次代表大会,瀋阳市科教工会主席杨世文到会并致祝词,大会听取了苏文捷校长作的《学校工作报告》,钱胜年副校长作的《工会工作报告》,左晓强同志作的《年度学校财经报告》。并分组讨论。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工会委员会和工会财务委员会。
成立国际部:为加快教育的对外开放,探索教育的国际化,为了能够使更多的海外学子安心在瀋阳工作,该校成立了国际部并于2002年5月开始正式招生。现已有10个教学班几十名学生,分别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省。国际部师资力量雄厚,聘有多名外籍教师,教学设施先进。瀋阳电视台、瀋阳日报等多家新闻单位曾对该校国际部的情况进行过多次报导, 11月初《瀋阳日报》载文《外籍学生快乐在瀋阳》,称讚说:"对这些离开父母住校学习的外籍孩子来说,国际部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家的温馨和父母的爱。"
奥赛再创佳绩:王博潼以满分的成绩获第43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俞玮获第14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瀋阳市政府领导在政府会议室召开表奖会,陈政高市长出席大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省教育厅周浩波副厅长、市教育局局长张卓然出席大会,并讲话。市教育局奖励学校50万元,并奖励王博潼、俞玮以及他们的指导教师苏建一、邱桂香各2万元。此前,中国奥林匹克数学培训基地在东北育才学校设立并在浑南校区举行了挂牌仪式。辽宁省物理学会教学基地也在东北育才学校挂牌成立。
北校区改造:2002年,市教研室归还了借用的学校北校区东楼南部。学校对北校区进行了整体规划和改造。对整个东教学楼进行了全面内部装修和外墙照面装修,对图书科技楼进行了外墙照面装修,并对整个操场区进行了整体改造:铺设了条石路面,各种管线改为地下敷设,铺设了塑胶跑道和跑道中心人造草坪,改造了绿化带和景点区,并新修了学校大门。总投资400多万元。改造后的北校区校园,美观整洁、古扑大方,几座教学楼式样统一、色调和谐。
动迁运动区:浑南校区规划设计的运动区,所征土地上有130多家住户,需要异地动迁。学校在市政府和浑南新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已于当地有关部门签署了动迁安置协定,并开始了对住户的动迁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动迁工作小组。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卓绝的工作,现己有100多户住户迁出。明年,学校运动区有望破土动工,同时将把现有临时操场改建成风景区,浑南新校区的建校工程也将全部竣工。届时,一所占地250多亩,具有一流教学设施、一流体育卫生设施的现代化学府,将以其完美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人面前。
外国语学校:东北育才学校原校长葛朝鼎同志退休后出任东北育才外国语学校校长。外国语学校今年新建的外教公寓及信息楼、体育馆、塑胶操场均已竣工,从而,外国语学校的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全部到位。外国语学校今年投资100多万元,完成了千兆校园网的建设,并配有两个多媒体教室。从今年开始,外国语学校还进行了招生改革,招收了三个国中班,高中招生由原来每年六个教学班该为每年招收四个教学班。新招收的国中教学班,为双语教学实验班。
东北育才外国语学校东北育才外国语学校
多媒体教室:学校以开展信息技术的全面套用为主旋律积极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为此,投资100多万元(其中包括市教育局投资约50万元),为45个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讲桌,包括大萤幕投影机、实物展台、VCD机、电视接受器和录音机等全套设备。其中浑南校区40台:高中24台、国际部11台、国小5台;北校区5台,为公用教室。多媒体教室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套用。学校将分批分期实现多媒体讲桌在所有教室和专业教室中的配备。
示範校验收:2002年11月30日、12月1日两天,省首批示範校评估验收小组一行七人,到该校进行了示範校评估验收工作。苏文捷校长作了自检汇报,葛朝鼎校长作了补充发言。检查组参观了学校今年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展室,召开了有家长、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听了九堂各种类型的课,查阅了学校的档案资料,考察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并看了学校科学实验室的学生活动和学生的汇报演出。在验收反馈会上,检查组组长杜同宝同志充分肯定了东北育才学校的办学成绩并提出两条建议。他说:"东北育才学校是一所班子办学思想先进、教师队伍精良、学校管理出色,拥有超一流办学条件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一流的学校。"省教育厅董宏斌处长最后说:"我们各位专家有这个预感,有可能东北育才学校要排在首批当中的前列。"

办学规模

学校占地面积718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在校学生8300多人,教师900余人。学校建筑融合中西方建筑特色,造型独特,校园环境优雅、清新,国内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心理辅导中心、大型体育中心、游泳馆、陶艺馆、科学实验室等一应俱全。
东北育才学校东北育才学校
1997年学校发挥名校办学规模效益,进行优质资源扩张,办学规模由原来的一个校区,发展为六个校区十个办学层次。北校区有国中部、超常教育实验部;浑南校区包括国小部、高中部、国际部、高中理科部;浑南外国语学校是和日本关西语言学院联合创建的一所中外合作学校,有国中部、高中;东北育才双语学校;与企业合作争创国内一流的幼稚园;设址在原东关模範国小的东北育才东关模範国小。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等国际十几所学校发展友好合作交流关係,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
东北育才中学

办学理念

学校坚持优才先优德,十几年来坚持实施东北育才学校现代德育系统工程,把学生的思想品德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使德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等真正落到了实处,学校德育成为硬性教育实体,形成了立体网路,达到了整体最佳化,取得了显着效果。2000年学校开始逐步探索知识性德育、养成性德育、情感性德育相统一的自主体验式的德育新模式,使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成为具有高品位气质、高尚人格、有责任感、有进取精神、有国际视野、重事业成就的人才。
学校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学生培养上注重全面加特长。在研究性学习、双语教学、分层次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高中学分制、优秀学生导师制、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改革。并在全国中学中率先创立了尖端科学研究实验室,让学生能从小树立远大的科学理想,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许多同学参加了尖端科学研究而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美国伊利诺州数理学院合作建立中美合作研究实验室,学生通过国际交流、国际合作深入关注世界发展。学校的教学改革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62门选修课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所以在各个领域都崭露头角:有的学生托福得满分;有的学生髮现了《广义蝴蝶定理》,发表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科学实验室的学生与导师一起搞课题,两篇论文在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有的学生设计的“新型搅拌式球磨机”得到专家好评,并获得国家专利。2003年学校被正式确认为首批“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验学校”。

办学成果

学科竞赛成绩卓着,自1994年夺得国际奥赛金牌,打破辽宁省参加国际奥赛夺牌零的突破以来,学校在国际中学生学科竞赛中已取得了11金、5银、5铜(其中国际奥赛8金、2银、1铜)的骄人成绩。在全国中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得126枚奖牌,金牌总数达到32枚。为鼓励学校再接再厉,再创佳绩,2002年8月瀋阳市政府专门召开表奖大会,表彰学校突出的办学成果。由于在数学竞赛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2000年,学校被确定为“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培训基地”,并多次圆满完成国家集训队的培训任务。
袁隆平为东北育才学校题词袁隆平为东北育才学校题词
中、高考成绩在省内名列前茅。2004年该校中考最高分493 分,重点率98.2%。 人均总分465.5分。 在国内高考中,33人被保送至清华、北大、浙大等国内六所名校,其中上海复旦大学今年在瀋阳市录取13名保送生,全部为该校学生。在保送生没有参加高考的情况下,高考平均分601.44分,总计24人进入清华、北大。今年,该校高三年级具有保送资格的学生共有26人,目前已确定保送23人,其中,北京大学7人,清华大学2人。另有该校日语特长班两名同学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同声传译专业提前录取。
除国内高考外,学校还有一批学生高中毕业后直接赴国外学习,剑桥大学、耶鲁大学、威廉斯大学、劳伦斯大学等国际名牌大学都有该校的毕业生。今年该校日语特长班32名毕业生中10人考入东京大学,其他学生分别考入了京都大学、一桥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名古屋大学、九州大学等日本着名大学。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给学生最好的教育,学校积极推进教师队伍建设。让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参加国内外校际间的交流和学术研讨会,并先后组织60多名各学科在职教师赴英国、日本、美国进行为期一个月以上的短期培训;与华东师大、北师大联合举办三期研究生课程班,已有 130多名教师研究生班结业;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双学位;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各级听课制度;组织各类竞赛课等。目前,学校已经拥有一支学习型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学校标识

2003年底,东北育才学校对以标识为核心的新一版视觉识别系统,进行了精心而慎重的设计与规範;一枚更具时代感、美感和视觉表达能力,更能载承育才个性和内涵的新标识,将逐步取代原有标识。
学校标识学校标识
此标识是以一个立体梯型为发想元素,取“金字塔底座”之义,象徵着东北育才学校作为一所以基础教育为主、全面实施优才教育模式的教育集团,将为培养高层次、个性化、创新型尖子人才、即社会金字塔的尖端人才夯实基础,为其注入受用终生的“领袖式”品德素养、思维习惯与知识技能。同时,也正是学校制定的“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全面发展,初露才华”培养目标的生动写照。
通过利用空间色彩的互补关係,标识中有颜色的部分同时呈现出一位少年展卷研读的抽象造型,并且被一个规範、细緻、安全而又开放有度的空间所环绕,体现出东北育才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他们学习与成长的、值得家长和社会信赖的物质环境、师资环境和管理环境。
标识中“以学生为中心”、“绿色”以及整体造型与“计算机键盘按键”相酷似的设计,进一步揭示了东北育才学校将建设成为人文校园、绿色校园和信息化校园的战略发展方向。
“立体梯型”自身由四个围面组成,体现了东北育才学校是由学前教育、中国小教育、国际教育和网校四部分实体共同组成的中国教育产业的领跑品牌。
该标识整体造型上给人以稳健庄重之感,同时,未完全闭合的外框设计和象徵“学生”的菱形图案的色彩跳跃等细节之处,又给人以活泼灵动之韵。绿色是成长、希望、活力与奉献的代名词,具有鲜明的教育行业特徵。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