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探寻电影之美高峰论坛”—国际电影化装造型论坛

“探寻电影之美高峰论坛”—国际电影化装造型论坛

“探寻电影之美高峰论坛”—国际电影化装造型论坛

“探寻电影之美高峰论坛”原为“中国电影博物馆青年电影论坛”,是中国电影博物馆每年举办的两大学术活动之一。自2007年起至2013年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国际电影化装造型论坛:电影化装造型的艺术与技术”,由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和中国电影博物馆主办、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化装专业委员会协办,于2013年4月18日成功举办。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探寻电影之美高峰论坛”—国际电影化装造型论坛
  • 外文名:Search for the beauty of the film peak BBS international film makeup modelling BBS
  • 原名:中国电影博物馆青年电影论坛
  • 创办日期:2007年

基本信息

从2013年起,中国电影博物馆将“中国电影博物馆青年电影论坛”更名为“探寻电影之美高峰论坛”,以符合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定位,使其既有历史沿革,又与时俱进。已获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批准,纳入电影节相关活动,首次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盛会中亮相。
“探寻电影之美高峰论坛”以电影工业分工为切入点设计话题,以“电影化装造型的艺术与技术”为主题。中国着名电影化装造型大师、国家一级美术师王希钟,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化妆设计师、中国化妆领域最高奖“金像奖”得奖者蒋丽莉教授,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即美国奥斯卡奖评审机构)化装委员会会长、美国电影化装学院荣誉校长列纳德·英格曼,韩国造型化装研究所所长、韩国扮装人协会历任会长、韩国造型化装学院院长姜大英,英国资深化装师朱莉·达特内尔等国内外化装大师齐聚一堂,从幕后走到台前,交流分享创作理念、技巧与经验。着名导演丁荫楠、尹力,着名表演艺术家陶玉玲、濮存昕、刘劲等嘉宾应邀出席。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常务副秘书长、北京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巡视员赵志勇,中国电影博物馆馆长杨永安,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协会化装专业委员会主任白丽君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论坛由中国广播艺术团党委书记、着名导演江平和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黄薇主持,100余家新闻媒体及数百名观众参加了论坛活动。

论坛宗旨

“探寻电影之美高峰论坛”致力于从“电影美学”的角度,分析电影艺术和技术蕴含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和审美特徵,深入研讨、交流电影作品在打动人、感染人、陶冶和净化心灵,以及提升精神境界等方面所具有的美学效果和科学规律。

论坛主题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国际电影化装造型论坛:电影化装造型的艺术与技术”。电影从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中,吸取了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使得造型性成为电影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徵之一,电影化装则是创作造型之美的重要手段。电影化装师是影片的重要创作人员之一。化装师具有一定的艺术造诣、美学素养、绘画基础、历史知识和观察、分析生活的能力,能够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化装技法和技巧,带领和指导助手完成影片所规定的化装任务。化装师根据影片总体造型设计的要求和演员形貌的特点,设计角色的化装造型,指导製作各种化装造型所需要的零配件,完成全片人物的试装和定型。在拍摄过程中,化装师负责保持人物造型的连贯性,并随着人物性格、情绪、年龄、境遇等因素的变化,予以相应的修改,以保持角色外部形象的真实感。他们被誉为电影创作中的“光影魔术师”。

精彩回顾

领导致辞

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常务副秘书长、北京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巡视员赵志勇在致辞中表示,“探寻电影之美高峰论坛”是中外电影艺术家碰撞思想、分享经验、增进合作的重要平台,对于提高电影艺术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赵志勇致辞赵志勇致辞
中国电影博物馆馆长杨永安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电影博物馆从2007年起已成功举办了六届电影论坛,先后就导演、编剧、发行、特技、音乐和美术等专题进行了研讨,2013年以化装造型为主题展开研讨,此后还将以电影工业生产链条为脉络设计论坛内容,更加精彩地呈现给观众。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协会化装专业委员会主任白丽君女士表示,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是电影艺术与技术交流的平台,有国际国内顶级专家组成的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化装委员会,与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协会互相访问交流,不断在国际化妆领域创新技术和创作化妆视觉艺术,服务于国际视觉艺术製作行业。
白丽君致辞白丽君致辞
论坛现场,王希钟先生将《周恩来》等影片中演员王铁成使用过的头套、眉毛、鬍子,以及面部塑形的石膏模具和成型零部件捐赠给中国电影博物馆作为永久收藏,随后杨永安馆长向王希钟先生颁发了捐赠证书。
王希钟展示中国电影博物馆颁发的捐赠证书王希钟展示中国电影博物馆颁发的捐赠证书

话题探讨

此次主题论坛邀请十余位国内外着名电影化装师就11个论题分别进行主题演讲,现场与导演、表演艺术家、电影专业师生和观众互动交流。论坛分上、下午两场进行,话题探讨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传承创新,深度广度兼具。在上午的论坛中,来自中外电影化装业界的精英专家们,围绕“如何传承中国电影化装造型技术与艺术”、“传记片化装造型的特点”、“美国电影人物造型特点”、“韩国电影化装造型的民族特点艺术创作”等论题进行讨论。
“体现化装造型的美学价值,第一就是真实”。中国电影化装造型大师王希钟先生指出:体现化装造型的美学价值,第一就是真实。只有真实它才能美,这就是造型的作用。如果化装造型出来的人物不是典型环境里边的典型人物,不符合电影中的剧情、环境、也就失去了美,所以“别假”这是电影化装造型的第一要务。比如电影中的人物在病床上病得要死了,脸上还涂得乾乾净净,嘴唇还是抹得红红的,这样就失真了,失真就不美了。
“特型化装一定要细緻琢磨人物的特点”。在互动对话环节,特型演员化装成为了大家热烈探讨的话题,国内着名化装师杨树栋提出,特型化装一定要细緻琢磨人物的特点,精益求精,第一位是创作意识,第二位是技术。
“时尚化装代替不了电影化装造型”。着名化装师刘秉魁先生则针对电影特效化装的“塑形化装与绘画化装的区别”、“塑形化装的变化”进行了细緻分析。
“电影化装造型艺术后继有人需要机制保障和引导”。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化妆设计师蒋丽莉教授指出,大师们普遍对电影化装造型人才培养给予高度重视,激励机制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导向,比如,不少电影国际奖项和国内奖项都有电影化装奖,出席本届论坛的获得奥斯卡电影化装与髮型设计奖的英国化装师很让其他电影化装造型师羡慕,因此在电影评奖中的电影化装造型师的地位重要性和建立行业标準。培养人才既需要传统方法,以师带徒,也需要现代科技和艺术的系统教育。特别是在高清技术时代,高科技材料的套用和配套技术的掌握,既需要苦练基本功,更需要对美学、美术、化装材料的深入学习、领会、掌握和套用。
“如何面对电影进入高清数字时代拍摄技术”。国际专业化装师协会(香港)主席杨慧君说,光线是摄影的灵魂,高清时代中,影像可以说是成也光线,败也光线。在数码影像的放大镜下,化装师要用一双巧手,达到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真实自然,就需要与时代适应的技术革命。一方面,要创新需要从传统文化和传统的化装技巧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另一方面,要慎重选择新的产品,与高清时代匹配的产品,特别是在医学护肤和微整形大行其道的时代,化装师更要与时俱进,更新产品和手法,开阔自己的眼界,加深对角色和剧本的理解,享受所有的革新和改变,因为我们每一刻都在书写历史。
“我国电影化装造型技术不落后,但材料亟需改进”。王希钟、刘秉魁在演讲中都针对“塑形化装的现状及与国外先进水平”进行了分析,共同观点是“我国电影化装造型技术不落后,材料不断改进创新”,中国电影已经进入工业化,化装材料生产现状需要适应电影工业化的要求,呼吁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採取措施,加强创新和研製,改变电影化装材料依靠进口,成本高的现状。电影《画皮2》的化装师肖进,在现场使用国际材料进行演示,让大家感受材料与效果之间的关係。
中国电影特效化装师肖进现场展示特效化装中国电影特效化装师肖进现场展示特效化装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