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朗诵

朗诵

朗诵

朗诵,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读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辞彙细緻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朗诵
  • 外文名: declaim
  • 拼音:lǎng sòng
  • 注音:ㄌㄤˇ ㄙㄨㄙˋ

词目

朗诵

拼音

lǎng sòng

汉语辞彙

出处与详解
1、高声吟诵;大声诵读。
①宋 陆游《浮生》诗:“横陈粝饭侧,朗诵短檠前。”
②《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同年偶翻桌上书帖,看见了这封家书,写得好笑,故意朗诵起来。”
③《醒世恆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乔太守写毕,叫押司当堂朗诵与众人听了。”
④明 冯梦龙 着清 蔡元放点校的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阖闾令伍员从头朗诵一遍,每终一篇,赞不容已。”
⑤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玄德曰:“汝託名汉相,实为国贼!吾乃汉室宗亲,奉天子密诏,来讨反贼!”遂于马上朗诵衣带诏。
⑥清 焦循《忆书》一:“朕一日万几,尚不忘,乃自首朖诵至末。”
⑦巴金《再黎》:“有两位法国同学分别用中国话和法国话朗诵了我的文章。”
2. 指用吟诵形式演出的文艺节目。
2016年1月30日,在第二届诗歌春节联欢晚会上,曹灿朗诵《人生》:
人生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从自己的哭声迎来别人的笑声开始
到别人的哭声送走自己的无声而告终
整个过程大体上由哭声、笑声和无声组成
该哭时你就嚎啕大哭
哭它个天昏地暗
该笑时,你就尽情的欢笑
笑它个鬼呆神惊
该无声时,你就要鸦雀无声
犹如那漫漫长夜静待黎明
宁可自己多一点哭声
也要给别人多增添点笑声
只有这样
才能在自己“谢幕”时
得到别人发自肺腑的哭声相送
人生是一次旅程
这次旅程从妈妈的的怀抱开始
到走进大地的墓陵
这次旅程犹如一年四季
春天花香,夏天草盛
秋天硕果,冬天雪景
它们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旅途中遇到激流险滩、电闪雷鸣
那是上帝的考验
旅途中能看到沧海日出、雨后彩虹
那更是生命中的万幸
不过无论如何要记住
千里游子终回故乡
一定要走得清清白白,乾乾净净!
朗诵、朗读、演戏三者的区别
朗诵不同于朗读,也不同于演戏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藉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
朗诵常常伴随有手势、姿态等体态语,但朗诵时的姿态或手势不能过多、过火。毕竟,朗诵不同于演戏,演戏时,演员不直接和观众交流,他扮演剧中人物,模仿剧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他只和同台的演员进行交流,而朗诵者直接交流的对象是听众,他主要是通过声音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手势、姿态等只不过是帮助表达感情的辅助性工具,不宜过多、过火。

艺术形式

文学性

朗诵的内容一般都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一些非文学作品,如社论、书信等,一旦作为朗诵材料,往往也会偏向于表现某个人的某种思想感情,自然带上明显的文学色彩。文学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都是运用语言表现的。有声语言最能显示语言的风采和魅力。文学作品通过朗诵可以再现作品描写的人物形象、环境气氛和生活场景,充分发挥它的艺术魅力和教育作用。

艺术性

朗诵是一种比较精细、高级的有声语言艺术。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要能分析欣赏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前提;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要熟练掌握标準发音和发声技巧。要善于正确地运用语调语气,这是表情达意的关键;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艺术的修养,要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中说话,要能正确地发音,有自然的表情,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重要条件;此外,朗诵者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修养、社会知识修养,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基础。朗诵艺术就是以上各方面修养的综合体现,缺少哪一方面的修养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朗诵者。

表演性

朗诵,一般都在舞台上,在大庭广众之中进行。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技能。要有优美的语音、端庄的仪态、丰富的表情。朗诵者还可以适当化妆,可以运用灯光布景,可以进行配乐。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增强朗诵艺术的表演效果。
只要是朗诵,即使是在小的範围内进行,都会带有表演的性质。朗诵者要向听者显示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口语艺术才能,听者总要对朗诵者的文学修养、口语才能和表达效果等进行评价,这些都具有表演活动的明显特点。二、选择朗诵材料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 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选出合适的作品。

类型

范读法
示範性的朗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读给儿童听,然后由儿童仿读。一种是由朗读得特别好的同学进行范读。范读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一段或一句。主要是给学生示範,所以必须做到正确、清楚,流利而带有感情。齐读法:是全班或全组儿童,同时齐声朗读。因为只求齐一声调,因此往往容易变成唱读。同时,因为齐读不容易发现儿童读音的错误,因此这种方式要儘量少用。
伴读法
教师或优等生伴着儿童读,儿童可隐隐约约听出自己的毛病而有所改进。
轮读法
每个儿童轮流读,这种读法有比赛的性质。低年级的课文短,可以一个小朋友读完全文后,再请另一个读。
接读法
一篇课文分由几个儿童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儿童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落,再指另一个儿童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随时唤起儿童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领导读
由教师或朗读得特别好的学生,带领朗读的方式。教师或优等生先读一句,或先读一小段,儿童跟着读一句或一小段。如此继续进行,直到全文读完为止。
互动读
甲组读第一句,乙组读第二句,甲组再读第三句,乙组再读第四句,依次轮流,周而复始。
分组读
分组、分行或分排读,并互相矫正错误。
自由读
全班同学每人同时自由地低声朗读。由于不必与别人配合,因此速度不拘,可边读边思考。
指名读
由教师指名一个儿童来读,读完了一段或两段以后,另请一个同学接读。
表情读
课本如为韵文,可让儿童依字句的长短,音乐的节奏,用姿势、动作、表情的方法朗读。
抽籤读
在全体儿童的名签中,谁被抽中,就由谁站起来朗读。
对话读
儿童剧要用对话读,也就是分角色读,此方式较活泼而有助理解。
高低音读
甲儿童高音朗读,乙儿童低音相和。这是一种靠声音高低产生变化的方式,儿童可在兴味盎然中变化音调朗读,感觉新鲜而有趣。

技巧

朗诵前的準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準备工作。
(一)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乾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準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準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幺,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準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準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準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徵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一--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而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民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嚮往、企盼。
2.深刻,细緻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丰富、逼真的想像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像,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陈然(我的自白书)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构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的特支书记),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我的自白书》。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像,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符号的运用
朗读者在分析体味文字作品的準备工作中,为了清楚準确地表达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更好地实现朗读目的,往往在文字中做些标记,以提醒自己注意。我们把这些标记称做“朗读符号”。
目前,朗读符号还没像标点符号那样,有着统一的标準。我们本着切实可行,有益于朗读和便于操作的原则,把常用的五种朗读符号介绍给大家。
1、 ∧──停顿号。不论有无标点符号均可用,停顿的时间稍稍加长。如用于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表示停顿时间再长些。例如:
王大娘听到声音,十分高兴,赶忙走了出来。她看到儿子有些奇怪,就对他说:“这是粮店的刘同志。”
“她看到儿子有些奇怪”一句,依据语境,是“儿子”奇怪,应该在“看到”后面标一停顿符号,就是“她看到∧儿子有些奇怪”。如果不标朗读停顿号,很容易在“儿子”后面停顿,就成了“王大娘”奇怪了,显然是不对的。
2、──间歇号。不论有无标点符号处,都可使用。用于无标点符号处,表示间歇时间较长;用于有标点符号处,表示间歇时间更长些。
例如《井冈翠竹》中的两句话: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在“井冈山”后略略一顿,目的是把人们带进作者所描绘的五百里林海之中;“最使人难忘的”后面作一较长时间的顿歇,“毛竹”两字用深沉、回味、抒情的语气送出,表达出对井冈山翠竹的深厚眷恋之情,用回味性停顿的方法,把听者带入过去,使其在停顿中受到感染。
3、⌒──连线号。只用于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表示缩短停顿时间,连起来读。例如:
“……人群里,年长的是大娘,⌒大爷,同年的是大哥,⌒大嫂,兄弟,⌒姐妹,都是亲人。又仿佛队伍同时是民众,⌒民众又同时是队伍,根本分不清……”(《歌声》)
这一段文字的字里行间,闪现着作者和乡亲们兴奋、激动之情,洋溢着亲切、感人的场面。朗读时,语速较快,衔接较紧,须做些连线处理。
又如《祝福》中的一段:
阿呀,⌒我的太太!您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幺?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那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她的婆婆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山里去。
卫婆子这种走家串巷的村镇女人,一向是以深知别家底细为荣,喜欢多嘴饶舌,加上又喝点酒,说起话来就更眉飞色舞,滔滔不绝。
4、── ──词组号。把需连起来读的词或词组连在一起,避免破坏语意。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新闻司昨天发布公告。
依据语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新闻司”是一个词组,如果读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新闻司……”,就会支离破碎,语音含混不清。
又如“某公司不慎将0001号转账支票丢失,声明作废”。不能读成“……不慎将0001号转账支票丢失”。
5、···和──重音号。···为主要重音,为次要重音。例如:
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
“奇”“秀”“险”,是桂林山的特点,也是表现主题思想的重要词语。因此,这三个作为句子谓语的形容词,应并列为主要重音,“山”是次要重音。
又如:
有这幺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10·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
在这语境中,“10”是主要重音,表示太阳之多,热度极高,万物受害,不能忍受的心情。“寸草不生”是次要重音。
以上介绍了几种经常使用的朗读符号。朗读实践证明,朗读符号仅仅是朗读时的辅助手段,企图完全依赖于朗读符号去完成文章主题思想的表达和实现朗读目的,是做不到的。
国语的运用
技巧之一:停顿 
一、什幺是停顿?
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断和连。我们在朗读时,既不能一字一停,断断续续地进行,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念到底,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要求,还是心理要求,朗读中的停顿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更是明晰表达语、传达感情的需要。
二、停顿与标点符号的关係
(一)一致关係书面语中的标点符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朗读的停顿必须服从标点符号,多数情况下,书面语中有点号的地方同朗读时的需要有停顿的地方是一致的。点号表示的停顿,可以分为四级,见下表:顿号、逗号、冒号、分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一般地说,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停顿比分号长些;分号的停顿要比逗号长些;逗号的停顿比顿号长些;而冒号的停顿则有较大的伸缩性:它的停顿有时相当于句号,有时相当于分号,有时只相当于逗号。如: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阶段,便构成了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了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二)不一致关係有时,书面语的标点同朗读中的停顿也常常有并一致的地方。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没有标点却要停顿。
三、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一)顺应语法的停顿。这类停顿可以依据标点来处理,有时也可以突破标点的限制。(见停顿与标点符号的关係)。
(二)显示层次的停顿。 文章的层次可以藉助于朗读者的停顿得到显示。一般说来,文章中的节(段)这样的大层次比较容易划分,而一节(或一段)文字,甚至一句话中,也往往有有更小更细的层次,划分这些层次并用朗读中的停顿表现出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体现呼应的停顿 文章中的呼应关係在朗读时主要通过停顿来体现的。全篇整体性的呼应较易把握,而文章中的局部的呼应关係,往往由于朗读者的忽略而造成呼应中断,或呼应模糊,因此影响了语意的表达。如: 1.在建设工作中,犯一些错误,有一些缺点,是难免的。问题在/于对待缺点错误的态度。 (吴晗《论谦虚》) 2.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幺?(郑振铎《海燕》)课堂练习:①中国共产党干了五十八年的革命。五十八年里,新情况,新任务/层出不穷。②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③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四)指向强调的停顿 为了突出句中某些重要词语,引起听众的注意,加深听众的印象,可以在这些词语的前面或后面稍加停顿,这便是强调性的停顿。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幺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朗读最后一句时,如果在“爆发”和“灭亡”的前面作一停顿,就可以使听众充分感受到这里发出了“不爆发即灭亡”的呼告及对读者投入斗争的召唤。再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课堂练习:(1)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鲁迅《药》)(2)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朱自清《背影》)
(五)表达音节的停顿朗读诗词时,必须用停顿来表达音节,以加强节奏感。如: 1.白髮/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二三式)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高/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二二三式) 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帷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毛泽东《沁园春·雪》)4.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课堂练习:朗读以上例句
(六)区别语意的停顿书面语中的某些歧义短语和句子,可以用朗读的停顿来揭示其不同的语法结构,从而表达不同的意义。如1.A、改正/错误的意见(动宾短语) B、改正错误的/意见(偏正短语)2.A、通知到了(补充短语) B、通知/到了(主谓短语)3.A、我不相信他是坏人(他不是坏人) B、我不相信/他是坏人(他是坏人) 4.他的老朋友公证人觉得,徜使查理葛朗台不回来,这个有钱的独养女儿稳是“嫁给”/他当所长的侄儿了。 (巴尔扎克《守财奴》) 5.我看到儿子提着/爸爸从北京买来的礼物,高高兴兴地走进屋来。
(七)避免误读的停顿朗读中,停顿还有一种区别意义的作用。 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已,也还都不错。 (鲁迅《祝福》)
技巧之二:语速 一、什幺是语速? 语速是指朗读时在一定的时间里,容纳一定数量的词语。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一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总是有千差万别的。朗读各种文章时,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各不同和思想感情,就必须採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速度。例如: 1.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2.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提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鲁迅《故乡》)(提问:以上两种语速怎幺体现?)师:以上是两种不同的动态。这不同的动态在我们心里引起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朗读时必须体现出前者“将身一扭,从他的胯下逃走了”之快和后者“你便提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之慢。
二、决定语速不同的各种因素
(一)不同的场面 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用快读;平静、严肃的场面宜用慢读。 (听录音)海在我们的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一般。又像是情人的密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象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海睡熟了。 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许久许久,我俩也象入睡了似的,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 不晓得过了多少时候,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象是谁在海底吐着气,海面的银光跟着晃动起来,银龙样的。接着我们脚下的岩石就象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而且声音愈响愈大起来。 没有风。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慄,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甲,片片飞散。 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猛烈地沖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刺着岩石的壁垒。 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吶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象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银光消失了。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它从我们的脚下扑了过来,响雷般地怒吼着,一阵阵地将满含着血腥的浪花溅在我们的身上。分析:这段描写是怎样实现速度的转换的。
(二)不同的心情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用快读;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读。前者如:(师读) ……她猛然喊了一声。脖子上的钻石项鍊没有了。 她丈夫已经脱了一半衣服,就问:“什幺事情?” 她吓昏了,转身向着他说: “我……我……我丢了佛来思节夫人的项鍊了。” 他惊惶失措地直起身子,说: “什幺!……怎幺啦?……哪儿会有这样的事!” 他们在长衣裙褶里,大衣褶里寻找,在所有口袋里寻找,竟没有找到。 他问:“你确实相信离开舞会的时候它还在吗?” “是的,在教育部走廊上我还摸过它呢。” “但是,如果是在街上丢的,我们总得听见声响。一定是丢在车里了。” “是的,很可能。你记得车的号码吗?” “不记得。你呢,你没注意吗?” “没有。” 他们惊惶地面面相觑…… (莫泊桑《项鍊》)后者如: (师读) 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子中,周围是堆着破烂的什物;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地感到我失去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三)不同的谈话方式辩论、争吵、急呼,宜用快读;闲谈、絮语,宜用慢读。前者如:(分角色朗读)周朴园 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 开除了?! 周 沖 爸爸,这是不公平的。 周朴园 (向周沖)你少多嘴,出去! (周沖愤然由中门下) 鲁大海 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就明白,只要你能弄钱,你什幺都 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周朴园 你胡说! 鲁侍萍 (至大海说)走吧,别说了。 鲁大海 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周朴园 (厉声)下去! 僕人们 (拉大海)走!走! 鲁大海 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周 萍 (沖向大海,打了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帐东西! (大海还手,被僕人们拉住。) 周 萍 打他! 鲁大海 (向周萍)你! (僕人们一齐打大海。大海流了血。) 周朴园 (厉声)不要打人! (僕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 (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 萍 (向僕人们)把他拉下!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 (曹禺《雷雨》) 第二课时
(四)不同的叙述方式 作者的抨击、斥责、控诉、雄辩,宜用快读;一般的记叙、说明、追忆,宜用慢读。前者如:(听录音)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讯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幺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幺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製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製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人了。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后者如:(生读) 在延安人的记忆里,毛主席永远穿着乾净的旧灰布制服,布鞋,戴着灰布八角帽。他的魁梧的身形,温和和脸,明净的额,慈祥的目光,时时出现在会场上,课堂上,杨家岭山下的大道边。主席生活在发民众中间,生活中同志们中间。主席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人们都是熟悉的,理解的。人们怀着无限的信任和爱戴的感情团聚在他周围,一步不能离开,也一步不曾离开。如今,主席穿上作客的衣服,要离我们远去了。 (方纪《挥手之间》)
(五)不同的人物性格 年青、机警、泼辣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有快读;年老、稳重、迟钝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慢读。前者如:(听录音) “这有什幺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大家还都说大约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太太,我们见得人多了: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奥,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鬆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 (鲁迅《祝福》)后者如:(师读) “冬天没有什幺东西了。这一点乾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幺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菸了。 (鲁迅《故乡》)
三、朗读速度的转换朗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自始自终採用一成不变的速度。
朗读者要根据作者的感情的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这种在朗读过程中实现朗读速度的转换是取得朗读成功的重要一环。(听录音)《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两段。(原文略)教师分析。四、注意问题读得快时,要特别注意吐字的清晰,不能为了读得快而含混不清,甚至“吃字”;读得慢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明朗实在,不能因为读得慢而显得疲疲沓沓,松松垮垮。总之,在掌握朗读的速度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
国语朗读技巧之三:重音
一、在朗读中,为了準确地表达语意和思想感情,有时强调那些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被强调的这个词或短语通常叫重音,或重读。在由词和短语组成的句子中,组成句子的词和短语,在表达基本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时候,不是平列地处在同一个地位上。有的词、短语在表达语意和思想感情上显得十分重要,而与之相比较,另外一些词和短语就处于一个较为次要的地位上,所以有必要採用重音。同样一句话,如果把不同的词或短语确定为重音,由于重音不同,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师读,生分析) A、我请你跳舞 (请你跳舞的不是别人) B、我请你跳舞(怎幺样,给面子吧?) C、我请你跳舞 (不请别人) D、我请你跳舞 (不是请你唱歌) 再如下面一段话,如果把加点的音节作为重音加以强调,这句话的语意立即突出了,内容也会一下子变得丰富起来。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提问:重读和不重读句中加点的词,看看錶意有什幺区别?)
二、确定重音的依据
(一)依据结构。有些句子,平平常常,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也没有什幺特彆强调的意味。这种句子的重音可以依据其语法结构来确定,一般地,需要重读的有短句中的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有些代词。这类重音叫做语法重音或意群重意音。这类重音在朗读时不必过分强调,只要比其他音节读得重些就可以了。
(二)依据语意和感情。有些句子或由于构造複杂,或由于表意曲折,或由于感情特殊,它的重音往往不能一下子确定,必须联繫上下文,对它细加观察,进行认真推敲,尤其要把它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考察,才能确定其重音,通常把这类重音叫做逻辑重音(强调重音)和感情重音。它同语法重音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是不一致的。当逻辑重音(感情重音)和语法重音不一致时,后者必须服从前者。 此乃确定重音之依据。
三、各种类型的重音
(一)突出语意区别的重音 这类重音意在显示语意中的某些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是句意的重心所在,必须加以强调。其中有: 1.并列性的重音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鲁迅《拿来主义》) 2.对比性重音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朱自清《荷塘月色》)(练习)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爱,充满了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3.排比性的重音 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乾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 (陶铸《松树的风格》)(练习)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殷切地等待着你们! (袁鹰《井冈翠竹》)
(二)突出句子关係的重音这类重音意在表现句子(特别是複句)中的各种不同的语法关係,以此来强调句子是某种内在的逻辑关係。其中有: 1.转折性的重音 ①他们可以承担一个浩大的战争,可以承担重建家园的种种艰辛,可是却承担不了如此沉重的离情。 (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是的,胜利来了,可是人们所盼望的经过流血争取的独立自由和平民主的生活又是要为蒋介石和美帝国主义所破坏。 (方纪《挥手之间》)2.呼应性的重音文章中某些体现呼应关係的词语要重读。如: 用什幺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呢?战士们又有什幺呢,他们只有一双结着硬茧的手,一颗赤诚的心。 (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 (练习)陈 毅:“关于详细计画,改日再与齐先生细说吧。” 齐仰之:“不、不,现在就说,现在就说!” (沙叶新《陈毅市长》)
(三)突出修辞色彩的重音这类重音意在鲜明体现句子中某些修辞现象,这些不同的修辞色彩的语言表现力最强的地方,最能体现文章的旨意。其中有: 1.词语的锤鍊 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澹的人年,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②两年前的此时,即一九三一年的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是我们的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2.比喻。重读文章中的比喻性词语,可以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加深对所描写事物或阐明道理的理解。但要注意,有比喻词的比喻句,不要重读比喻词“象”“好象”“仿佛”等。如: 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幺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迴曲折的画廊。 (练习)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鲁迅《故乡》) 3.夸张。文学作品中常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或事物的某一特徵,表达作者对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并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读者获得对事物的深刻印象。如 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就亲身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夏衍《包身工》) (练习)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4.借代你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个李公朴站起来! (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 (练习)我们应当禁铯一切空活。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5.双关①周繁漪 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风暴就要起来了! (曹禺《雷雨》)②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我得去,凭我这身板,赤手空拳也乾个够本!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 (王愿坚《党费》) 6.反语中国军队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7.联珠 ①他比先前并没有什幺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鬍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鲁迅《祝福》) (练习)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袁鹰《井风翠竹》) 8.反覆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朱自清《春》) (练习)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停顿的运用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準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1、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係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3、强调停顿
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例如:遵义会议║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遵义会议”之后没有标点符号,但是为了突出“遵义会议”的地位,强调“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的伟大意义,就应有一个停顿,而且比下面的其它强调停顿时间要长一些。“纠正了”、“团结了”、“使得”、“转到了”、“执行了”这些词语后面也没有标点,但为清楚显示“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套用停顿,句中划“║”和“│”的都表示强调停顿。
如果不仔细揣度作品而任意作强调停顿,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例如贺敬之《雷锋之歌》中的一句:“来呵!让我们紧紧挽住雷锋的这三条刀伤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条”之后略作停顿,就会给听众造成“三条手臂”的错觉,影响理解的正确性。
重音的运用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幺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如果一句活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如: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幺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我去过上海。(回答“谁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我去过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儿?”) 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準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区别是:从音量上看:语法重音给人的感觉只是一般的轻重有所区别,而强调重音则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强调重音的音量大于语法重音的音量。从出现的位置看:强调重音可能与语法重音重叠,这时语法重音服从于强调重音,只要把音量再加强一些就行了。有时,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此时,强调重音的音量要盖过语法重音的音量。从确定重音的难易上看。语法重音较容易找到,在一句话的範围内,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可以确定,而强调重音的确定却与朗诵者对作品的钻研程度、理解程度紧密相连。
语速的控制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线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繫。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以(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朗诵时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调整语速,而不应一律以一种速度读下来。如: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慢速。周朴园故作与鲁侍萍闲谈状,以便探听一些情况。)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制怨愤,以免周朴园认出。)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周:什幺?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表现周朴园的吃惊与紧张)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幺?(慢速。鲁故意试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虚。)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鲁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叫)
句调的把握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乾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讚美、祝福等感情。3、平调。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藉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