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工程学院之前身为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其悠久厚重的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的国立东南大学工科电机工程系。1928年国立东南大学电机工程系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1932年,陈章先生来到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任教授,并于1936年起担任系主任,在此期间开创了我国无线电教育之先河。1952年,在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中,建立了南京工学院,电机工程系分设为电力工程系和电信工程系;后又有相关院校的电信系併入,建立了无线电工程系。陈章教授担任首任系主任。1956年,约有三分之一的教师调去成都支援新建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1961年,电真空器件专业从无线电工程系分出,单独成立了电子器件系(现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06年,无线电工程系更名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年4月,“信息安全”学科从学院分出,和相关学院组建成立网路空间安全学院。学院现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并设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涵盖“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等4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017年,“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双双列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分别为A和A-。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外文名:Southeast University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简称:东大信息学院
- 校训:止于至善
- 创办时间:1902年
- 类别:主干院系
- 所属地区:江苏南京
- 主要奖项:201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 现任院长:陆军
- 学院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苏源大道79号
- 邮政编码:211189
办学历史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原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建立的电机工程系。当时该系设有电机製造、荷电铁道、无线电三个组。1928年国立东南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32年陈章先生来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任教授。1936年起担任系主任。解放后,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2年,以南京大学工学院为主体,併入了金陵大学和江南大学的工科系科,建立了南京工学院,并将电机工程系分设为电力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陈章教授任电机工程系主任,该系就是无线电工程系的前身,故将1952 年定为系的诞生之年。
1953年,在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中,又有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工学院的电信系併入,建立了无线电工程系。在系的发展历程中,1956年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支援新建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1962年又分出电真空专业,成立我校电子工程系(现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校门

2006年3月18日无线电工程系更名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简介
经过长期的努力,全系在学科地位、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横向联合、科研 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均居全校之首,目前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无线电电子学教学和科研中心,可谓人才济济、成果斐然。
健雄院(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馆)

全院现有教师226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加拿大两院院士1人;IEEE Fellow 7名;国家“千人计画”入选教授3人;青年千人计画1人;国家特聘专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69人,教授61人,副教授8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1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3人; 江苏省“333工程”人才17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人选5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选8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曾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每年在国际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国同行中均名列前茅。近年来,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进行广泛学术交流与合作。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人数近万人,他们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成为许多用人部门首选单位。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十一名当选两院院士。
人才培养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拥有“毫米波”和“移动通信”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全系有“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 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信息安全”五个二级学科均为硕士、博士点,可招博士后。四个教育部长江学者计画特聘教授岗。三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为江苏省重中之中学科。目前有三人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四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画、五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四人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七人任全国各类专家组成员,十二人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三个江苏省"蓝青工程"人选,对外合作拥有七个联合研究中心、省市级工程中心四个、一个实验中心、四个股份公司共 有资本八千万元。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按信息工程(含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向)招生,硕士、博士招生按五个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信息安全”招生。本系重视学科基础建设和专业技能培养,注意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新技术、新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为国家培养了许多通信和信息方面的高级 工程技术人才和组织管理人才。毕业生供不应求。
科学研究
秉承“严谨求实”“止于至善”的科学精神,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充分发挥在信息通信工程及电子科学技术领域,尤其是无线通信技术方面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不断地将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综合能力与成果提升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
学院科研工作长期以承担国家、省部级基础科学、高新技术、国防科学技术等重大、重点研究计画为主导,以高层次产学研及国际战略合作为延展,瞄準国际科学前沿,围绕国家科技经济战略布局开展,取得了标誌我国科技水平、社会经济效益突出的丰富创新成果。在“十五”期间,共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多项,国家863项目20多项,国际合作项目10多项,申请专利达100多项,荣获各类科研成果奖20多项, 科研经费总额达2.5亿元,发表学术论文1743篇,三大检索论文达839篇。
完成了国家“863”重大项目“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研究与开发系统”,其成果在“863十五周年成果展示和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等的高度评价,被568名院士评为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并获2003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了3G CDMA核心晶片的中试,批量生产。已与国内外企业建立合作伙伴,2004年完成国内首个WCDMA手机专用晶片的试製,WCDMA移动台验证系统的研製,实现与商用互联互通。2005年产值达10亿元。为实现我国移动通信产业核心技术突破打下了基础。为江苏省地方经济发展和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院国际学术交流广泛,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瑞士、义大利、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与国际龙头企业建立了涉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合作关係,作为组织者成功举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
获奖情况
2012年由尤肖虎团队领军完成的“宽频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套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是移动通信领域近十年来唯一的一个国家一等奖,也是江苏省第一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东南大学尤肖虎团队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全国首次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荣获全国电子类专业中唯一的特等奖。改革的成果受到兄弟院校的高度讚扬和移植。许多种教材被兄弟院校广泛套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多年来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省部级重大的重点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每年都有科研成果获奖,2008年全院科研经费到款数达8722.55万元。研製的高科技产品正在向产业化发展。
毕业生就业
毕业生适应的工作範围有:通信工程、信息处理、传输、交换检测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电子设备与系统的研製、生产和套用;计算机硬体及网路软体技术的套用与开发;安全防範电子系统设计与开发等。就业的行业主要有:电信、移动通信公司、电子、银行、广播电视、航空航天、航海、国防、能源交通等高科技企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
知名校友
陈章,国立中央大学至东南大学教授。曾任中央大学电机系教授、系主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南京工学院电信系主任、无线电系主任、无线电系名誉系主任。
何振亚,历任国立南京大学电机系助教、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讲师兼教研室主任、教授,东南大学教授。IEEE Life Fellow。
刘盛纲(1955年本科毕业),曾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
张乃通(1956年本科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当选)
黄培康(1956年本科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当选,与张乃通院士同班、同一个宿舍)
李幼平(1957年本科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章文勛(1958年本科毕业),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教授,IEEE Fellow
孙忠良(1960年本科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当选),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倪光南(1961年本科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当选),现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联想集团首任总工程师。
韦钰(1961年本科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当选),现任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和东南大学校长。
李德毅(1967年本科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少将。
黄如(1991届本科、1994届硕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女,微电子器件专家。
吴柯(1982年本科毕业),加拿大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姚育东(1988届博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
尤肖虎(1982届本科、1985届硕士、1988届博士),IEEE Fellow,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1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洪伟(1985届硕士、1988届博士),IEEE Fellow,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
丁峙(1982届本科),IEEE Fellow,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李烨(1983届本科),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教授,IEEE Fellow
刘陈(1985届本科、2005届博士),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
祝雷(1985届本科、1988界硕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IEEE Fellow
陈志璋(1986届硕士),加拿大Dalhousie大学教授,IEEE Fellow
高雨青(1989届博士),IBM TJ Watson研究中心Distinguished Engineer,IEEE Fellow
高西奇(1996届博士),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IEEE Fellow
邹采荣,东南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曾任东南大学副校长,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院长,现任广州大学校长。
现任领导
院长(兼职) | 陆军 |
党委书记 | 李久贤 |
党委副书记 | 孙威 |
副院长 | 陆卫兵,高西奇,张在琛,黄永明,孙威(兼) |
组织结构
组织机构
——通信与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学科 |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国家重点学科 | ||
——无线电工程系 | ——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学科 | |
——电路与系统学科 | ||
——信息安全学科 | ||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 ||
——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 | |
——射频与光电积体电路研究所 | ||
——信息安全研究中心 | ||
——院直属实验中心 | ||
——院行政机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