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红嘴鸥

红嘴鸥

红嘴鸥

红嘴鸥(学名:Larus ridibundus):俗称“水鸽子”,体形和毛色都与鸽子相似,体长37-43厘米,翼展94-105厘米,体重225-350克,寿命32年。嘴和脚皆呈红色,身体大部分的羽毛是白色,尾羽黑色。脚和趾赤红色,冬时转为橙黄色;爪黑色。

红嘴鸥数量大,喜集群,在世界的许多沿海港口、湖泊都可看到。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海湾。主食是鱼、虾、昆虫、水生植物和人类丢弃的食物残渣。繁殖範围非常广泛,从格陵兰岛的南端和整个冰岛一直延伸到欧洲和中亚的大部分地区,堪察加半岛东部,俄罗斯的乌苏里兰和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在北美东北部并不常见。

(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红嘴鸥
  • 拉丁学名:Larus ridibundus
  • 别称:笑鸥、钓鱼郎、黑头鸥、普通黑头鸥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鸟纲
  • 亚纲:今鸟亚纲
  • :鸥形目
  • :鸥科
  • :鸥属
  • :红嘴鸥
  • 亚种:无亚种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66
  • 英文名称:Black-headed Gull
  • 英文名称:Common Black-headed Gull

形态特徵

红嘴鸥夏羽:头至颈上部咖啡褐色,羽缘微沾黑,眼后缘有一星月形白斑。颏中央白色。颈下部、上背、肩、尾上覆羽和尾白色,下背、腰及翅上覆羽淡灰色。翅前缘,后缘和初级飞羽白色。第1枚初级飞羽外侧黑色,至近端转白色,内侧灰白色而具灰色羽缘,先端转黑色。第2-4枚初级飞羽外侧白色,内侧灰白色,具黑色端斑,其余飞羽灰色,具白色先端。嘴暗红色,先端黑色。
冬羽:头白色,头顶、后头沾灰,眼前缘及耳区具灰黑色斑,嘴和脚鲜红色,嘴先端稍暗。深朱古力褐色的头罩延伸至顶后,翼前缘白色,翼尖的黑色并不长,翼尖无或微具白色点斑。第一冬鸟尾近尖端处具黑色横带,翼后缘黑色,体羽杂褐色斑。与棕头鸥的区别在体型较小,翼前缘白色明显,翼尖黑色几乎无白色点斑。虹膜褐色。眼周有白色羽圈;下背、肩、腰及两翅的内侧覆羽和次级飞羽均为珠灰色,飞羽先端近白;上背、外侧大覆羽和初级覆羽均为白色。第1枚初级飞羽白色,内外翈边缘及先端黑色;第2-5枚飞羽的黑色外缘逐渐减小,内翈渐转为深灰色,内缘及羽端仍为黑色;第8枚飞羽深灰色,仍具黑色内缘,羽端白色;其余初级飞羽均为纯灰色;体上余羽纯白。
脚和趾赤红色,冬时转为橙黄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雄性210-374克,雌性205-330克,体长雄性 355-430毫米,雌性350-412毫米,嘴峰雄性33-39毫米,雌性32-38毫米,翅雄性295-328毫米,雌性262-310毫米,尾雄性108-129毫米;雌性100-135毫米;跗跖雄性41-46毫米;雌性40-44毫米。

栖息环境

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的湖泊、河流、水库、河口、渔塘、海滨和沿海沼泽地带。也出现于森林和荒漠与半荒漠中的河流、湖泊等水域。常成小群活动。冬季在越冬的湖面上常集成近百只的大群。或在水面上空振翅飞翔,或蕩漾于水面。休息时多站在水边岩石或沙滩上。也飘浮于水面休息。有时也出现于城市公园湖泊。

生活习性

红嘴鸥在中国主要为冬候鸟,部分为夏候鸟。春季迁到东北繁殖地的时间为3-4月。秋季于9-10月离开繁殖地往南迁徙。
常3-5成群活动,在海上浮于水面或立于漂浮木或固定物上,或于其它海洋鸟类混群,在鱼类上空盘旋飞行。常停栖于水面或陆地上,以鱼虾、昆虫为食。在海上时浮于水上或立于漂浮物或固定物上,或与其他海洋鸟类混群,在鱼群上作燕鸥样盘旋飞行。于陆地时,停栖于水面或地上。在有些城镇相对温驯,人们常给它们投食。常给它们投食。
主要以小鱼、虾、水生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蝇、鼠类、蜥蜴等小型陆栖动物和死鱼,以及其它小型动物尸体。

分布範围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提瓜和巴布达、亚美尼亚、奥地利、亚塞拜然、巴林、孟加拉国、巴贝多、白俄罗斯、比利时、贝宁、百慕达、博内尔、圣尤斯特歇斯和萨巴、波士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布吉纳法索、高棉、加拿大、维德角、中国、象牙海岸、克罗地亚、库拉索岛、赛普勒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吉布地、多米尼加、埃及、厄利垂亚、爱沙尼亚、衣索比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法属盖亚那、甘比亚、乔治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希腊、格陵兰岛、瓜德罗普岛、关岛、几内亚比索、匈牙利、冰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义大利、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肯亚、韩国、朝鲜、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寮国人民民主共和国、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列支敦斯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来西亚、马里、马尔他、马提尼克岛、茅利塔尼亚、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摩尔多瓦、蒙古、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缅甸、尼泊尔、荷兰、尼日、奈及利亚、北马里亚纳群岛、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勒斯坦、菲律宾、波兰、葡萄牙、波多黎各、卡达、罗马尼亚、卢安达、圣基茨和尼维斯、圣露西亚、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沙乌地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新加坡、圣马丁岛(荷属)、斯洛伐克、斯洛维尼亚、索马里、南苏丹、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苏利南、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坦尚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西亚、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美国(乔治亚州)、乌兹别克斯坦、越南、维京群岛、西撒哈拉、叶门。
旅鸟:安哥拉、澳大利亚、巴哈马、波札那、汶莱达鲁萨兰国、蒲隆地、喀麦隆、查德、刚果、民主共和国、古巴、格瑞那达、几内亚、赖比瑞亚、马尔地夫、巴布亚纽几内亚、塞席尔、狮子山、南非、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辛巴威。
产地不确定:摩纳哥。
在中国繁殖于西北部天山西部地区及中国东北部的湿地。在中国东部及北纬32度以南所有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带越冬。
红嘴鸥分布图红嘴鸥分布图

繁殖方式

繁殖于古北界;南迁至印度、东南亚及菲律宾越冬。在中国西北部天山西部地区及中国东北的湿地。大量越冬在中国东部及北纬32°以南所有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带。
繁殖期为4-6月。常成小群在一起营巢。营巢群从几对、十几对到近千对集中在一起繁殖。通常营巢于湖泊、水塘、河流等水域岸边或水中小岛上。巢多置于岸边草丛或芦苇丛中,也置巢于水中飘浮的芦苇堆或其它物体上,或者在沼泽中的土丘上和岸边沙石滩上营巢。巢里浅琬状,大小直径为内径16-20厘米,深2-5厘米。巢主要由枯草构成。每窝产卵通常3枚,偶尔少至2枚和多至4枚,甚至有多至5枚和6枚的。卵的颜色为绿褐色,淡蓝橄榄色或灰褐色,被有黑褐色斑。卵的大小为41.5-42.5×29.8-30毫米,平均42×29.9毫米。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20-26天。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範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準(分布区域或波动範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