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苍鹭

苍鹭

苍鹭

苍鹭(学名:Ardea cinerea)又称灰鹭,为鹭科鹭属的一种涉禽,也是鹭属的模式种。是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的湿地中极为常见的水鸟。大型水边鸟类,头、颈、脚和嘴均甚长,因而身体显得细瘦。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苍灰色;尾羽暗灰色;两肩有长尖而下垂的苍灰色羽毛,羽端分散,呈白色或近白色;初级飞羽、初级覆羽、外侧次级飞羽黑灰色,内侧次级飞羽灰色;大覆羽外翈浅灰色,内翈灰色;中覆羽、小覆羽浅灰色;三级飞羽暗灰色,亦具长尖而下垂的羽毛。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欧亚大陆,从英伦三岛往东到远东海岸和萨哈林岛和日本,往南到朝鲜、蒙古、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国和中南半岛一些国家。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苍鹭
  • 拉丁学名:Ardea cinerea
  • 别称:老等、灰鹳、青庄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鸟纲
  • :鹳形目
  • :鹭科
  • :鹭属
  • :苍鹭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
  • 英文名:Grey Heron
  • 英文名:Gray Heron

外形特徵

苍鹭雄鸟头顶中央和颈白色,头顶两侧和枕部黑色。羽冠为4根细长的羽毛形成,分为两条位于头顶和枕部两侧,状若辫子,颜色为黑色,前颈中部有2-3列纵行黑斑。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苍灰色,尾羽暗灰色,两肩有长尖而下垂的苍灰色羽毛,羽端分散,呈白色或近白色。初级飞羽、初级覆羽,外侧次级飞羽黑灰色,内侧次级飞羽灰色,大覆羽外侧浅灰色,内侧灰色;中覆羽、小覆羽浅灰色,三级飞羽暗灰色,亦具长尖而下垂的羽毛。颏、喉白色,颈的基部有呈披针形的灰白色长羽披散在胸前。胸、腹白色;前胸两侧各有一块大的紫黑色斑,沿胸、腹两侧向后延伸,在肛周处汇合。两胁微缀苍灰色。腋羽及翼下覆羽灰色,腿部羽毛白色。
虹膜黄色,眼先裸露部分黄绿色,嘴黄色,跗跖和趾黄褐色或深棕色,爪黑色。
幼鸟似成鸟,但头颈灰色较浓,背微缀有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942-1825g,♀1030-1750g;体长♂750-1052mm,♀750-1000mm;嘴峰♂106-127mm,♀110-130mm;翅♂375-460mm,♀415-460mm;尾♂154-185mm,♀140-175mm;跗跖♂137-160mm,♀135-160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江河、溪流、湖泊、水塘、海岸等水域岸边及其浅水处,也见于沼泽、稻田、山地、森林和平原荒漠上的水边浅水处和沼泽地上。

生活习性

迁徙

通常在南方繁殖的种群不迁徙为留鸟,在东北等寒冷地方繁殖的种群冬季都要迁到南方越冬。春季迁来繁殖地的时间多在3月末4月初,10月初至10月末迁离繁殖地,少数迟至11月初甚至个别到11月中下旬,特别是靠南部繁殖的种群。偶尔亦见有少数个体留在北方繁殖地不迁徙。迁徙时常大多呈小群,亦有单个和成对迁徙的。

习性

成对和成小群活动,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大群,有时亦与白鹭混群。常单独的涉水于水边浅水处,或长时间的在水边站立不动,颈常曲缩于两肩之间,并常以一脚站立,另一脚缩于腹下,站立可达数小时之久而不动。飞行时两翼鼓动缓慢,颈缩成‘Z’字形,两脚向后伸直,远远的拖于尾后。晚上多成群栖息于高大的树上休息。

食性

主要以小型鱼类、泥鳅、虾、喇蛄、蜻蜓幼虫、蜥蜴、蛙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多在水边浅水处或沼泽地上,也在浅水湖泊和水塘中或水域附近陆地上觅食。觅食最为活跃的时间是清晨和傍晚,或是分散的沿水边浅水处边走边啄食。或是彼此拉开一定距离独自站在水边浅水中,一动不动长时间的站在那里等候过往鱼群,两眼紧盯着水面,一见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到来,立刻伸颈啄之,行动极为灵活敏捷。有时站在一个地方等候食物长达数小时之久,故有‘长脖老等’之称。

分布範围

中国分布:在中国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分布图分布图
世界分布: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欧亚大陆,从英伦三岛往东到远东海岸和萨哈林岛和日本,往南到朝鲜、蒙古、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国和中南半岛一些国家。

繁育方式

繁殖期为4-6月。繁殖开始前雌雄亲鸟多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在环境开阔、且有芦苇、水草或附近有树木的浅水水域和沼泽地上。

营巢

营巢在水域附近的树上或芦苇与水草丛中。多成小群集中营群巢。有时一棵树上有巢数对至十多对。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进行。通常雄鸟负责运输巢材,雌鸟负责营巢。在树上营巢者,巢材多用乾树枝和枯草,在芦苇丛中营巢者,则多用枯芦苇茎和苇叶构成。通常是将芦苇弯摺叠放在一起作为巢基,然后在上面规整地堆集一些乾芦苇和枯草即成。巢呈圆柱状,大小为外径50-91厘米,内径32-50厘米,巢高23-41厘米,巢深1.3-2.4厘米。每个巢营造时间约一个星期至2星期。

产卵

营巢结束后立即开始产卵, 通常每隔一天产一枚卵。每窝产卵3-6枚,其中以5枚居多。产卵时间从5月初开始一直持续到6月末。刚产出的卵颜色鲜艳,呈蓝绿色,以后逐渐变为天蓝色或苍白色,卵的形状为椭圆形,大小为61.2-67.8×42.0-45.8毫米,平均63×44毫米。重51-69克。

孵卵

通常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孵化期25±1天。雏鸟晚成性。

餵养

刚孵出后除头、颈和背部有少许绒羽外,其他裸露无羽,身体软弱不能站立,由雌雄亲鸟共同餵养,大约经过40天左右雏鸟才能飞翔和离巢。在亲鸟带领下在巢域附近活动和觅食。

亚种分化

4个亚种
中文名称拉丁学名命名人及年代分布範围
1.
苍鹭指名亚种
Ardea cinerea cinerea
Linnaeus, 1758
分布于非洲、印度和斯里兰卡
2.
苍鹭普通亚种
Ardea cinerea jouyi
Clark, 1907
分布于日本、缅甸和爪哇
3.
苍鹭非洲亚种
Ardea cinerea firasa
Hartert, 1917
分布于马达加斯加
4.
苍鹭美国亚种
Ardea cinerea monicae
Jouanin & Roux, 1963
分布于关岛和茅利塔尼亚

种群现状

苍鹭是中国分布广和较为常见的涉禽,几乎全国各地水域和沼泽湿地都可见到,数量较普遍。如今由于沼泽的开发利用、苍鹭生境条件的恶化和丧失,种群数量明显减少,不像以往那幺容易在野外见到。
据1990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中国仅见到18347只,其中包括香港地区1671只,台湾564只;1992年在中国则仅见到3311只,加上香港1441只,台湾1336只,总数亦仅为6088只,比1990年减少2/3。
在整个亚洲种群数量1990年为34811只 (其中东亚26676只,东南亚739只,南亚9461只,西亚3935只),1992年西亚为6078只,南亚9616只,东亚6472只,东南亚1523只,种群数量亦明显减少。

保护级别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扁弯口吸虫病

病原:苍鹭扁弯口吸虫病的病原为扁弯口吸虫的成虫,寄生于鹭科鸟类的咽喉和食道中,呈米黄色,能作蛭状剧烈伸缩运动,长4-6毫米,宽1.78-2毫米。虫体前端有一口吸盘,下接肌肉质的咽,再接分叉的肠盲管,肠的二盲管直至虫体后端,在伸延中部,向侧分出侧支。腹吸盘位于虫体前四分之一处,大于口吸盘。排泄管在虫体两侧,排泄囊小,呈“V”形。生殖器官位于体中部,有两个外缘略呈分枝状的精巢,在两精巢之间有一个卵巢。
生活史:扁弯口吸虫的成虫寄生于苍鹭的咽喉和食道中,当苍鹭吃鱼时,虫卵从鸟嘴中落入水里,直接孵化出毛蚴。毛蚴在水中游动,遇到第一中间宿主——螺(斯氏萝蔔螺、土蜗)时,便钻入螺体内,发育成胞蚴、雷蚴,经两代雷蚴,然后产出尾蚴。尾蚴具眼点和分叉的尾部。尾蚴从螺体逸出后在水中游动或悬浮水面,当遇到鱼时,便钻进皮肤,或潜藏肌肉,脱掉尾巴,发育为囊蚴,当病鱼被鸟吞食后,囊蚴便在咽喉或口腔内,经过4天即发育成成虫,并开始排卵。
流行情况:苍鹭各龄期的鸟都可被感染,以7天龄到30天龄多见,7天龄以前和成年鸟很少发现虫体。以每年的3-5月份多见。
临诊症状与危害:在苍鹭的咽喉、舌基部、下颌和食道中,可见大量似柚子肉粒样米黄色小虫紧紧吸附,从无症状感染到引起鸟精神不振,羽毛松乱、光泽减少,皮肤苍白,生长缓慢,进行性消瘦,严重感染的病鸟可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
  1. 对苍鹭鸟生活的池塘(水域)彻底清除萝蔔螺等螺类,消灭中间宿主。可套用0.7毫克/升的硫酸铜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用二天。
  2. 在鱼池下风处,放入用水草扎成的草把,以诱捕螺类。可每天将水草把上附着的萝蔔螺等螺类捞取,置于远离鱼池处杀死或埋入土中。这样连续几天,可收到一定的效果。
  3. 防止苍鹭鸟採食感染有囊蚴的病鱼。从饲料鱼的购买、加工、投餵等环节加强控制。即购买环节选择来源健康的饲料鱼,加工环节注意杀灭病原,投餵环节严格把关,发现可疑鱼肉及时剔除。
  4. 对感染成虫的鸟採用阿苯达唑25毫克/只拌料,每天一次,连用两天,效果较好。

奇异怪事

2015年3月9日,摄影师乔纳森在英格兰肯特郡谢佩岛自然保护区拍摄的照片上显示了一只黄鼠狼尝试攻击体形远大于它的苍鹭,一直捉着苍鹭的大嘴。苍鹭不断地试图甩开它,但黄鼠狼一直纠缠不放。最终苍鹭带同捉着它嘴巴的黄鼠狼来到河边,将其活活淹死后吃掉。
苍鹭淹死黄鼠狼苍鹭淹死黄鼠狼
注:苍鹭图册网址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