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林清玄禅意散文精选集:不闻,是一种清净

林清玄禅意散文精选集:不闻,是一种清净

不闻,是一种清净一般指本词条

《林清玄禅意散文精选集:不闻,是一种清净》内容简介:身为华语知名的散文大家,林清玄作品的最大特色是既能把禅理写进生活,又能从生活中品出禅机。其文风清雅温馨,宛如春雨滋润万物,在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或深或浅的哲理启迪着众生,感悟着世人。同时,林清玄还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着世间疾苦,创作多立足于“爱与美”“情与义”“善的循环”,寄希望能激发读者温柔、感动、浪漫、理想等正面的能量。这套禅意散文精选集(全四册),是林清玄四十余年创作之路的智慧结晶,除了亲自作序推荐,表明写作的中心思想外,还增加了部分未曾发表的新作与有缘的朋友分享,这在所有的选集中是绝无仅有的。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林清玄禅意散文精选集:不闻,是一种清净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页数:256页
  • 开本:32
  • 作者:林清玄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0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10830266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对于别人的过错,不但嘴里不能说,甚至耳朵都不应该听到。捏造的谣言,不但不应当写,而且不应当听,因为它只会损害身心、助长浮风。如果听到了,便会在清净的心田中,种下一颗不清净的种子。

作者简介

林清玄:1953年生于台湾高雄。当代着名作家、散文家。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誌》主编等职。17岁开始发表作品;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32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35岁出山,四处参学,所着“身心安顿系列”成为20世纪90年代台湾最畅销的作品;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带动了佛教文学的发展,掀起学佛热潮。在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除富含佛理禅机的散文外,另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林清玄的多部作品还被台湾、大陆、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国小语文教材,是享誉海内外华文世界的当代散文名家之一。

图书目录

第一卷 信仰使人清净
美丽的心 / 002
清静之莲 / 003
阳光的味道 / 006
独乐与独醒 / 008
风铃 / 011
信仰使人清净 / 013
觉醒的滋味 / 016
小孩子的心境 / 017
温一壶月光下酒 / 019
半梦半醒之间 / 027
万物的心 / 031
时代之风 / 033
随风吹笛 / 037
小千世界 / 041
国王的钻石戒指 / 045
佛手玉润 / 048
莲花汤匙 / 051
沉香三盏 / 056
一粒沙,或一条河岸 / 059
第二卷 与太阳赛跑
把烦恼写在沙滩上 / 064
莲瓣之不朽 / 068
在同一家银行老去的人 / 069
以灵为性 / 070
札记一束 / 071
最可怕的鬼故事 / 087
与太阳赛跑 / 088
空白笔记本 / 090
弹珠番茄 / 093
无情说法 / 096
清风匝地,有声 / 102
人在江湖 / 109
认识许多大师的人 / 112
不放逸的生活 / 115
梦打破了 / 122
宝贝 / 124
鹹也好,淡也好 / 126
只手之声 / 128
不是茶 / 133
有情十二贴 / 137
第三卷 好禅
风从哪里来 / 150
青山元不动 / 153
道心第一 / 158
可与不可之间 / 161
宁愿做傻瓜 / 165
佛鼓 / 168
念及上地 / 177
在欲而行禅 / 179
好禅 / 181
归彼大荒 / 188
云水 / 193
断爱近涅槃 / 196
纯善 / 199
温柔半两 / 203
放生·护生·环保 / 206
束缚 / 211
善听 / 220
一探静中讯息 / 223
天地间的有情人 / 228
蓝天的背景 / 234
寻找失落的心 / 239
出神与入化 / 245
俗士不可医 / 247

文摘

寻找失落的心
子子孙孙永宝用
在故宫博物院看见了闻名的毛公鼎,是周朝的器物,原来是是用来盛饭的,也可以说是周朝的饭锅。
“周朝就有这幺美的饭锅!”这个想法使我站在毛公鼎前,不禁有庄敬的心情。
这时,我看见了毛公鼎内的铭文,无非是一些教示子孙的言句,想到毛公不把对子孙的训勉刻在别的地方,却刻在饭锅底部,里面十分有深意。因为刻在书房,子孙不一定爱读书;刻在厅堂,子孙也不一定常进厅堂;刻在门柱,房子可能毁坏或改建,不如刻在饭锅吧!因为子孙人人都要吃饭,餐餐都要吃饭。而且,盛饭的铜鼎是永不会毁坏的。
想到毛氏的子孙每一餐吃饭,只要把饭盛乾净了,就会读到祖先留下来的教言,心中充满孺慕之情,那是多幺美丽的画面呀!
我站在鼎前读着毛公的教示,读到最后一句是“子子孙孙永宝用”,心中为之一懔,这毛公鼎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果然留到现在。
使我动容的倒不是毛公鼎的历史,而且毛公在刻这一句话的心情,“子子孙孙永宝用”,这是古人追求美好极致的证明,即使是一只饭锅,也要做到完美能世代流传,那种心情是多幺崇高可敬。故宫里面的东西都是由于这崇高的心情和追求美好创造的。
放眼现代,有谁在做一件东西时,有“子子孙孙永宝用”的雄心壮志呢?一件东西用个一年半载还未坏掉,就很谢天谢地、阿弥陀佛了。
我每次在夜里走过台北市的垃圾堆,心里的感慨都很深,因为常常看到大型垃圾被丢弃,冰柜、电视、洗衣机、床、门板、沙发等,有很多还是半新的。在这个时代,製造的人没有“子子孙孙永宝用”的心,使用的人也没有“子子孙孙永宝用”的情,才会製造出这幺多的垃圾吧!
由于垃圾无止境的泛滥,我们的土地和海洋也快要不能子子孙孙永宝用了。
放在橱窗的毛公鼎还像是新的,有纯铜的美丽光泽,它美了三千年,仿佛站在时间的河上面,看着现代人製造的垃圾在河面上沉浮,飘流而去。
“子子孙孙永宝用”在毛公鼎上有深深的刻痕,那幺浪漫悠远,对比着速食文化的变化无常,使我生起了一种淡淡的悲情。

肉形玉
故宫博物院的馆藏很多,但看到时必会引起一声惊呼的并不多,肉形玉是其中的一件。
肉形玉会引人惊呼,是因为作为一块玉石,它却太像肉了,而且是一块熟透的、卤过的、看来十分美味的东坡肉。不仅肉的间层清清楚楚,连皮上的毛细孔都明晰可见。
肉形玉是天然生成的,但是发现它和琢磨它的匠人,显然有非常锐利的眼睛,发现了玉石中那象形的部分,突破了石头的本质。
正如我的一个朋友说:“太像肉了,如果要看滷肉,在家里的厨房看就好了,何必跑到故宫呢?”
我想,肉形玉的美,是在它“长得”和肉一模一样,而它终究是一块玉。
肉形玉的美,是它的天然,没有经过裁切与雕琢,在这一点,我觉得它的成就远胜过翠玉白菜与白玉苦瓜,乃至荷叶笔洗、白玉莲藕,它们也同样是象形、同样的微妙,但与肉形玉比起来,就未免“造作”了。
美丽的玉是“本质”与“形式”共同来完成的,本质是天成,形式则是眼的观察、心的思维、手的灵巧共同创造的,因此,肉形玉的独特,是来自玉本身的象形,也来自观察、思维、灵巧的联想。
每一次,我带朋友去故宫,都会带他们去看那一块肉形玉,并且再一次深思本质与形式的问题。
如果以佛家的说法,每个人的本质都是一块美玉,为什幺大部分的人不能呈现出美玉的一面呢?是因为我们缺乏觉观的眼睛,来看见美玉的质地;也因为我们没有新的思维,去会意美玉的价值;也因为我们没有灵巧的手来琢磨,呈现出那最完美的形式。
在我看到肉形玉、翠玉白菜、荷叶笔洗而惊欢的时候,内心里也会感到失落,想到长远的历史之河,必然有更多的美玉被埋没,有的是好本质未被发现,有的是所遇非人,有的是琢磨失败,成为次级品或废弃物。
人比玉幸运的是,玉只要雕琢失败就永远失败了,但人每天都是一个新契机,曾经挫败的生命也有可能重建美好的生活。
本质或许已经定型,形式则永在创建,我想,对于这种改变的信心,正是我们提升性灵、信仰宗教、走向净土的理由吧!
寻宝

从国外回来的朋友,如果是喜欢古董的,我会介绍他们去两个一定要去的地方,一当然是故宫博物院了,二是光华商场。
对于爱古董的人,光华商场才是真正有考验的地方,不仅考验钱包,也考验眼光。
与故宫最不同的地方是,光华商场所看到的全都是可以买来拥有的,这大大地满足了我们的欲望。而且如果我们眼光够好,可以用便宜的价钱买到真正的宝物,这大大地满足了我们的虚荣。
一个魏晋的铜佛,有的人花一万买到,有的花了十万,也有人买到百万的。
一个宣德的香炉,可以花五千元到二十万元。
也可以说,我们的眼睛是很值钱的。
近几年,每到星期六、星期日,光华商场就会群聚许多古董贩子,大部分是来自港澳或大陆,小部分是台湾本地人。听说不管是港澳、大陆或台湾,凡是在这里摆摊卖古董的,都有三张身份证,使他们几乎每周来往于大陆、港澳、台湾三个地方。
卖古董的,不一定很爱古董,古董只是他们谋生的工具,他们更爱的是钱,只要有钱,什幺古董都可以买到,所以买卖的筹码其实是在买的人手里。
卖古董的,不一定很懂古董,古董只是他们的货品,他们考虑利润胜过考虑价值,所以有眼光的人才能廉价买到有价值的古董。
只要有空,我在周末的时候就会去逛逛光华商场,每一个摊子都令我乐趣无穷,甚至连砍价都是乐趣无穷的事,使我感觉像是“每个星期都去买一些历史回家”。久而久之,发现来买古董或卖古董的人都很可爱,他们都是“在实用之外,腾出一些空间的人”,“在无用的东西里,寻找宝藏的人”。
从实用的现代生活看来,古董确是毫无用处的,只是,“不做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呢?
我喜欢台湾话里把古董商说成“古物商”,把古董摊子叫“古物堆”,我们正是在古董堆中的破铜烂铁寻访宝藏,那不也是在寻找我们的眼睛吗?
生活也是如此,我们在凡俗生活中追寻更恆久的价值,那是在找回失落的眼睛。
我们作为凡夫,渴望着完美、圆满、究竟,体验那更深沉的智慧,那是在寻找失落的心。

序言

榉树与香樟的牵手
在江苏的园林,看见了许多高大的榉树与香樟,树形苍古悠美,姿态万千。心里起了疑情,问了当地的朋友。
朋友说:“这是我们江苏古代的风俗。”原来,在江苏的许多大户人家,生了男孩就会在花园里种一棵榉树,期许这个孩子将来可以中举。如果生了女儿,就会在园中种一棵香樟,来表达内心的欢喜。
朋友自豪地说:“在中国其他的地方,生女儿都叫‘弄瓦’,生男孩叫‘弄璋’。只有在江苏例外,生女儿的欢喜不亚于男孩,所以种一棵樟树来纪念,表示生女儿也是弄璋呀!”
我围绕着那些两人才能合抱的榉树与香樟,内心感动不已,想到几百年前的人就有这样深刻的期许与祝愿,就像受到温柔的春风吹拂,澎湃而波动。
榉树与香樟的故事未完,还有更深情的一面。
到了二八年华,园中的榉树与香樟会长高过围墙,人们走过围墙,看到榉树探头,就会知道“这家的少年可以娶亲了”!如果长出围墙的是香樟,就知道“这家的姑娘可以出嫁了”。若是这家的门风不错,自己家又正好有初长成的少爷姑娘,就可以央请媒婆去提亲了。
那些走街穿巷的媒婆,见了墙头的榉树与香樟,也会主动去凑合。等到树顶长过了屋顶,表示事情急了,往往说媒就能成功。
在我眼前的榉树与香樟,竟是古代的婚姻密码,循着密码,还可以找到古代父母那些美丽的心愿,看见了南方人的浪漫精神。
浪漫精神不仅如此,在江苏,如果有人请喝酒,最好的待客不是昂贵的红酒,也不是浓烈的白酒,最顶级的是黄酒,尤其是窖藏多年的黄酒。
江苏的许多地方,生孩子的时候,不论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父母都会请最好的酿酒师,酿很多黄酒存在地窖,等到男孩长大娶亲的时候,拿出来一半当聘礼,一半请亲朋好友共饮,叫做“状元红”;若是女孩,一半当嫁妆,一半共饮,称为“女儿红”。
本来是黄酒,怎幺会变成“红”呢?一是为了喜庆;二是因为酒储放的时间长了,酒色偏红;三是为了祝福,酒缸上都贴了红纸。
“状元红”“女儿红”二十年只是基本数,也有三四十年的。我每次看朋友从橱柜中小心翼翼地捧出一缸老黄酒,一打开封存了数十年的酒香,从时空的长廊汩汩穿出,未饮已先醉了。
使我醉的,不是酒,是时间,也是空间。我们活在借来的空间里,我们也活在时间的锁链中,是酒香穿透了我们,使我们在漂泊中还有明觉。
使我醉的,不是酒,是浪漫,也是深情。千百年来,父母就有这幺浪漫的心,就有如此深情的期许,那酒香有一代一代的缠绵,一点一滴,一丝一缕,在我们的血液里沸腾不已。
我捧着一杯四十年的女儿红,听着遥远的秋风,吹过榉树,拂过香樟,不知多少秋声,在杯中迴旋。
玫瑰与钻石的拥抱
清朝诗人张灿写过一首诗:
琴棋书画诗酒花,
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七字都变更,
柴米油盐酱醋茶。
每一思及,都心有所感。
年轻的时候,谁不想过浪漫的生活呢?在浪漫的生活里,一切都是无价的,一本书,一幅画,一张琴,一盘棋,一首诗,一壶酒,一朵花,天涯漫漫,任你漂泊,好风徐徐,自在逍遥。
有一天突然警醒,世俗的浪涛从远处袭来,一切都成为有价,要买盐买米,要加油添醋,你被俗事捆绑,成为平凡的人,失去了诗心,也听不见音乐。浪漫,一点一滴地流向了江海,仅存的灵性,也一蒙一昧地被人群淹没了。
就像在沙漠中行走,突然看见了远方的城堡,一路奔行,最后才发现一切都是海市蜃楼,待要回看,已找不到前来的脚印,更别说一直在脚边的玫瑰与绿洲了。 浪漫或世俗确是人生中的两难,正如玫瑰与钻石比价一样,在只能送玫瑰的年代,一朵花就是一切。等到送得起钻石的年纪,玫瑰早已经凋零,而一颗钻石,不可能是一切!
环境变得太快了,世俗变得太庞然了,欲求的来袭大得胜过北京的雾霾,浪漫之心早已不是一点一滴的流失,而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崩解了。
每一思及,都令我伤感!
幸好,我是一个作家,在很年少的时候,就培养了浪漫的追寻,而在我的青年时代,就警觉了世俗的缺漏,使我一直有浪漫的心,感动的情,理想的怀抱。
文学的梦想,如车的两轮,使我在世俗的道路上,能不断地向远方宾士;浪漫与感动,如鸟之双翼,使我在平凡的山水中,随风鼓翅,飞越群山,观照了山水的不凡。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人生不能重来,只能长留回忆。我只能很确定地说,走上作家之路,是最不悔的。
温柔与感动的交织
二十年前,我成立“林清玄教育文化基金会”。申请成立的时候,主管单位要我写出基金会的主旨。
我想了一个主旨:“爱与美的温柔改革,情与义的感动教育。”副旨是“透过爱与美、情与义的温柔与感动,创造人间的善的循环”。这个基金会的主旨,正是我写作的中心思维。
四十年的写作生涯,常有人问我:与别的作家,你有何不同?最大的不同,应该是我是“观点先行”的作家。
我的作品是为了人生的观点而存在的,因此我的作品正是立基于“爱与美”“情与义”“善的循环”,希望能激发温柔、感动、浪漫、理想等正面的能量。
华文天下出版公司,最近编辑了四册选集,分别以“智慧”、“自在”、“清净”、“慈悲”为题,重现了从前的观点,与有缘的朋友分享。
昔日的繁华,在回眸一笑间,我希望能写出更好的作品。 林清玄
2014年夏日台北,清淳斋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