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少林寺(天津蓟县少林寺)

少林寺(天津蓟县少林寺)

少林寺(天津蓟县少林寺)

天津蓟县少林寺,旧名法兴寺,地处天津蓟县盘山东南麓号称中盘的开阔山坡上,始建于魏晋,至今已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是蓟县县誌中记载的现在可找到的最早的佛教寺院,也是天津最早的寺院。1992年,北少林寺现存的山门基址、碑刻、古塔、摩崖石刻,被公布为天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满城北少林寺,始建于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系仁宗(爱育)皇帝御赐所建。其敕建御旨碑文,现存于北少林寺文武职业学校院内。该寺不仅庙宇宏大,金碧辉煌,香火鼎盛,且僧俗弟子名人辈出,其“北腿”功夫享誉大江南北,河北省的武术之乡沧州功夫就源于此,古代被称为华北武林之圣地。(编辑整理:念定寺释德政)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北少林寺
  • 名称:天津蓟县北少林寺
  • 名称:河北满城北少林寺​

天津蓟县北少林寺

寺院简介

天津蓟县北少林寺,旧名法兴寺,地处天津蓟县盘山东南麓号称中盘的开阔山坡上,始建于魏晋,至今已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是蓟县县誌中记载的现在可找到的最早的佛教寺院,也是天津最早的寺院。1992年,北少林寺现存的山门基址、碑刻、古塔、摩崖石刻,被公布为天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编辑整理:念定寺释德政)

历史记载

根据历史记载,元朝初年蒙古大军南下,荼毒生灵。时任少林寺长老的雪庭福裕日夜奔走,劝说蒙古人以慈悲为怀。在他的领导下,分别在和林、蓟州(今天津市蓟县)、太原、长安、洛阳等地设立“五少林”,除蓟州的以外,皆不以少林寺命名,蓟县的北少林寺正是唯一以“北少林寺”命名的少林寺。其后,雪庭福裕的弟子奏请批准的少林寺护寺下院共有23所,皆在中原地区,也各有独立寺名,从未见到以“少林”命名的。这段真实的历史,在1336年所铸造的大铁钟上有明确记载。康熙皇帝两次幸临,乾隆皇帝31次常住,让北少林寺一度声名显赫。(编辑整理:念定寺释德政)。

地理位置

少林寺在盘山,盘山历史悠久,是中国着名的风景区,曾被列为全国十五大名胜之一。盘山距蓟县县城十二公里,它座落在北京正东九十公里的燕山南麓,处于京、津、唐、承四角交汇地带。“连太行,拱神京,放竭石,距沧海,走蓟野,枕长城,盖冀州之天作,俯临众壑,如星拱北而莫敢与争也”(乾隆《游盘山记》)。由于参与盘山北少林寺佛道之争的那摩大师、少林雪庭福裕禅师先后被元朝皇帝封为国师,极具影响,盘山诸多禅寺,各寺与北少林寺的关係非同一般。(编辑整理:念定寺释德政)。

恢复重建

新中国建国后,盘山北少林寺划归官庄镇砖瓦窑村使用,村民陆续在寺庙基础上建房,使原有的平面遗蹟遭到破坏。2007年12月份开始重建,重建规划方案几经调整,2009年5月末,北少林寺的重建已进入实际运作阶段,平整土地等前期工程已拉开序幕。北少林寺最新调整的规划方案由清华大学和台湾的一家设计所联合完成,其整体计画理念发扬禅、武、医、艺的传统价值,践行少林的生活哲学,同时融合传统文化与时代创新精神,使北少林成为一处自然、安详、朴实的修行圣地。重建的北少林寺占地面积扩大为310亩,建筑面积为10000多平方米,以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分期施工。其建成后,将对弘扬中国少林文化和提高盘山景区知名度产生重大影响。(编辑整理:念定寺释德政)。

建筑风格

少林寺为禅宗之始祖,其禅宗的特点在于简单、朴实,与唐宋时期建筑风格类同,因此北少林寺的建筑风格将基本保持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建筑中可以看到唐宋时期的符号,如选择以唐代的斗拱形制来作为规划,唐宋的屋顶高度较清制屋顶平缓,檐柱比例较为粗犷。
风景特色
北少林寺整个规划为入口园区、中轴大殿区、僧众生活区、武僧演武区、朝山道路景观区、趣石景观区、观音殿区和塔林遗址区。为方便僧众生活及游人参观,整个区域设计了便利的道路系统。人们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路线,游历景观风光。

僧众住所

僧众生活区的设计,结合山势,形成了错层,设计师巧妙地将7层楼高的生活区合理布置,结合生态环保等需要,加入了信息网路、太阳能、空调採暖等服务设施。

河北满城北少林寺

寺院简介

人所共知“南拳北腿少林棍”,南拳是南少林寺僧人根据南方人身体较小的特徵和武术格斗中‘一寸短,一寸险’的特点,而演绎出的武术流派;北腿是北少林寺僧人根据我国北方人身体较大的特徵和武术格斗‘一寸长,一寸强’的特点,而演绎出的武术流派;少林棍是嵩山少林寺僧人根据中原人身体适中的特徵和经常随军作战的特点,兼顾僧人慈悲为怀的思想,而演绎出的武术流派。
位于河北省满城县西10公里之玉龙山(雾山)脚下的北少林寺,始建于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系仁宗(爱育)皇帝御赐所建。其敕建御旨碑文,现存于北少林寺文武职业学校院内。该寺不仅庙宇宏大,金碧辉煌,香火鼎盛,且僧俗弟子名人辈出,其“北腿”功夫享誉大江南北,河北省的武术之乡沧州功夫就源于此,古代被称为华北武林之圣地。

历史状况

元朝世祖御旨,命福裕和尚主持少林寺,授权统领嵩山所有寺院。福裕大师治寺有方,“兴仆起废,训徒说法,施者如丘山,来着如归市”。中外僧徒去集,众盈两千,开僧千余,演武礼佛。皇庆元年,即公元1312年,皇帝赦封他为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正是这年,他派高徒来到河北省满城县,始建北少林寺。由于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到寺内冲突,致使寺僧逃散,初建寺院毁于一旦。北少林寺第一任方丈湛丰大和尚,再到满城县,只见这里山清水秀,地杰人灵,便在这里重建北少林寺,继续讲经说法,普渡众生。那时续建的钟楼、鼓楼,殿宇一新,廊屋接连,金壁辉湟,香火兴旺,僧徒云集,施主络绎不绝,甚为鼎盛。至清雍正年间,北少林寺方丈已由高僧湛丰大和尚担当。他主持北少林寺执法如山,寺规严明,礼拜大乘,佛性真纯,倍受僧众拥戴。当徒儿觉慧、淳刚等僧得知新任知府周新年丧尽天良,坑害黎民百姓,以捉拿“朝廷侵犯”为名,加害皇太子弘曆、即后登皇位的乾隆大帝时,便重演了一出当年十三棍僧救唐皇的历史悲壮宏剧;腥风血雨,刀枪棍棒,杀败二皇子衙丁,终于救护了皇太子弘曆,为大清康乾盛世的继续兴旺,着实立下了汗马功劳。甚可惜,那个年月中的北少林寺,最终难逃历史悲剧命运,乾隆38年即公元1773年,一场大火,使北少林化为灰烬,僧无蹤影,只留残碑一块在世。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