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孟氏骨折
反孟氏骨折(Galeazzi fracture)为桡骨中下1/3骨折合併下尺桡关节脱位,曾有许多称谓。早在1929年法人称之为盖氏骨折,其后还被称为Piedmont骨折,Compbell则称之为fracture of necessity(必须骨折),因其确信此种损伤必须手术治疗。
基本介绍
- 别称:盖氏骨折,加莱亚蒂骨折
- 英文名称:Galeazzi fracture
- 英文别名:fracture of necessity
- 就诊科室:骨科
- 常见发病部位:桡骨中下1/3骨折合併下尺桡关节
- 常见病因:直接暴力和传导暴力均可致伤
- 传染性:无
概述
反孟氏骨折(Galeazzi fracture)为桡骨中下1/3骨折合併下尺桡关节脱位,曾有许多称谓。早在1929年法人称之为盖氏骨折,其后还被称为Piedmont骨折,Compbell则称之为fracture of necessity(必须骨折),因其确信此种损伤必须手术治疗。
1934年Galeazzi详细描述了此种损伤,并建议牵引拇指整复之。此后即习惯称此种损伤为反孟氏骨折。反孟氏骨折是一种常见损伤,其发生率较孟氏骨折多6倍。
直接暴力和传导暴力均可致伤。反孟氏骨折可因直接打击桡骨远1/3段的桡背侧而造成;也可以因跌倒,手撑地时传导应力而造成:还可因机器绞轧伤而造成。损伤机制的不同,使得骨折各具不同特点。
反孟氏骨折的临床表现与损伤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移位不明显的骨折仅有疼痛、肿胀和压痛;移位明显者,桡骨将出现短缩、成角畸形,下尺桡关节肿胀并有明显压痛,尺骨头膨出。神经、血管、损伤罕见。
反孟氏骨折一般可分为青枝型、单纯型、双骨折型。
反孟氏骨折预后一般较好,复位不良引起桡骨内并者功能较差。陈旧性病例可酌情行尺骨小头切除术或植骨融合术等补救。
疾病名称
反孟氏骨折
英文名称
Galeazzi fracture
别名
fracture of necessity;Piedmont骨折;必须骨折;盖氏骨折;加莱亚蒂骨折
分类
骨科 > 四肢损伤 > 前臂骨折与腕部损伤 > 尺桡骨远端骨折
ICD号
S52.6
病因
直接暴力和传导暴力均可致伤。
发病机制
反孟氏骨折可因直接打击桡骨远1/3段的桡背侧而造成;也可以因跌倒,手撑地时传导应力而造成:还可因机器绞轧伤而造成。损伤机制的不同,使得骨折各具不同特点。
反孟氏骨折的临床表现
反孟氏骨折的临床表现与损伤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移位不明显的骨折仅有疼痛、肿胀和压痛;移位明显者,桡骨将出现短缩、成角畸形,下尺桡关节肿胀并有明显压痛,尺骨头膨出。神经、血管、损伤罕见。
分型:反孟氏骨折一般分为以下3型
1.青枝型:发生于儿童,桡骨呈青枝骨折状,尺骨小头或骨骺分离,或下尺桡关节呈分离状,此型治疗较易,预后佳。
2.单纯型:为桡骨远端骨折,伴有下尺桡关节脱位者。骨折多呈横形、斜形或螺旋形,一般均有明显移位。
3.双骨折型:除桡骨远端骨折及尺桡下关节脱位外,尺骨干亦多伴有骨折,或由不完全性骨折所致尺骨外伤性弯曲者。后一情况多系机器伤所致,较严重,且常为开放性损伤,治疗较複杂。双骨折时其骨折断端的移位方向,主要取决于以下3组肌肉的作用:
(1)肱桡肌:引起骨折断端的短缩畸形。
(2)旋前方肌:使远端桡骨向内併拢。
(3)伸拇肌及外展拇肌:加强上述2组肌肉的作用。
辅助检查
X线检查,前臂正侧位X线片,含下尺桡关节,可确诊反孟氏骨折。
诊断
外伤史,局部疼痛、肿胀和压痛,移位明显者可出现短缩,成角畸形。X线检查,可确诊反孟氏骨折。
反孟氏骨折的治疗
反孟氏骨折,牵引下复位并不困难,但维持复位的位置实属不易。因有几种力量牵扯桡骨的远折段,使之再次移位。这便是Hughston(1957)提出的:
(1)旋前方肌的收缩使桡骨远折段向尺骨靠拢。
(2)肱桡肌牵拉桡骨远折段使之向近侧短缩移位。
(3)拇展肌及拇伸肌的收缩,使桡骨骨折的远折段向尺侧靠拢,向近侧短缩移位。
即使将腕关节于尺偏位石膏固定,以上几种力量依然存在,因此闭合复位的成功率甚低,其治疗结果极不理想。
Hughston报导的病例中,闭合复位治疗结果的不良率达92%。
为了获得良好的前臂旋转功能;避免下尺桡关节的紊乱,桡骨骨折必须解剖复位。因此,切开复位内固定几乎是惟一的选择。
手术採用Henry切口,使用足够长度和强度的钢板固定桡骨骨折,钢板置于桡骨掌面。术后应以短臂石膏前后托、或“U”形石膏固定前臂及腕于中立位3~4周,以便下尺桡关节周围损伤的组织癒合,避免晚期下尺桡关节不稳定。石膏去除后,积极进行功能锻鍊。
预后
反孟氏骨折预后一般较好,复位不良引起桡骨内并者功能较差。陈旧性病例可酌情行尺骨小头切除术或植骨融合术等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