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星秤

星秤

星秤

星秤,是冀东民间对桿秤製作的传统称谓,其“星”字名词动用。史载:古人对于轻重的衡量,开始藉助于手。用手抓米满握叫“溢”,两手捧出称“掬”。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掬四谓之“豆”。《考工记》载:古人以“四升为一豆”。那幺一掬等于一升,一溢便是半升了。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星秤
星秤,是冀东民间对桿秤製作的传统称谓,其“星”字名词动用。

历史溯源

人们在口语和文字语言中,经常使用权衡得失、权衡轻重、权衡利弊之类的辞彙。考“权衡”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秤锤和秤桿,比喻衡量、考虑。”《辞海》释:“权,秤锤。《汉书·律曆志上》:‘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衡,秤桿;衡量。《淮南子·主术训》:‘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由此可见,桿秤由来已久。
秤是在商品流通中渐次产生的。
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有了大小、方圆、多少等形状和数量观念,渐次有了数的概念。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为了互通有无,不同部落间的交换活动,逐渐发展起来。
史载:古人对于轻重的衡量,开始藉助于手。用手抓米满握叫“溢”,两手捧出称“掬”。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掬四谓之“豆”。《考工记》载:古人以“四升为一豆”。那幺一掬等于一升,一溢便是半升了。
奴隶社会初期,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市场的扩大,出现了不从事生产而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商人的持赢计画,对于商品的价值观念近于精详,度量衡的工具亦随之产生,逐步创造出尺、斗、升等。
《大戴礼记·五帝德》载:皇帝时,就设定有衡、量、度、亩、数,谓之“五量”;《史记·夏本纪》言:大禹“身为度,秤以出”;《孟子》中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里,也有“金十孚”,“丝三孚”,“金十匀”等记载。金指铜,“孚”和“匀”在古代是计量单位。凡上述零星记载说明,至少在商周以前就有了计算重量的手段。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至少在战国前就有了度量衡工具。长沙左家公山战国墓的发掘,发现了非常精确的天平与砝码,遗存之器具堪称精良。
春秋时期,各国诸侯各自为政,度量衡制度混乱。战国时,为了便于商品交换和徵收赋税,各国都十分重视度量衡的整顿和统一。齐国就将四进制改为五进制;秦国的商鞅变法,改革了度量衡制,实行了“平斗桶,权衡,丈尺”之法,即把升、斗、权、衡、丈、尺作了统一规定;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颁发的标準量器“商鞅方升”亦是为适应进步的商业要求而设,同时,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打下了基础。
由于秦国在战国末期度量衡的标準已较为整齐划一,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即以秦国的制度为基础,下令统一度量衡。秦王朝颁发诏书,并铭刻在官府製作的衡器上,发至全国作为标準器,实际就是以法令形式肯定秦国原有的制度。据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测量,当时的衡制单位是:铢、两、斤、钧、石;进位制:24铢=1两,16两=1斤,30斤=1钧,4钧=1石。
汉代承袭秦代的度量衡制度;唐代衡的单位根据称量金银的需要,增加了“钱”,10钱为1两;宋代创造出精巧的戥秤,可秤1厘。在最小的重量单位“钱”下,增设了十进制的分、厘、毫、丝、忽。将长度单位移至到衡是宋的一种创造。
三国时期,在天平的基础上,渐次把提纽移向一端,在横桿上刻上斤、两刻度,而形成了提系桿秤。
明代资本主义已经萌芽,衡器种类有桿秤、天平和戥子;清代度量衡沿用明制;民国年间,市制、公制并行:1市斤=16两=500克,两、钱、分、厘、毫均为10进制;1公斤=2市斤,1公斤=10公两,公两、公钱、公分、公厘、公毫亦为10进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9年3月22日,国务院召开第86次全体会议,发布《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通令全国于1959年7月1日起採用公制,改用10两为1斤的秤。
桿秤,由秤桿、秤钮(俗称提系、麻毫)、秤锤(秤砣)、秤盘(秤钩)等组成。桿秤分盘秤和钩子秤,其名缘于秤的重要部件──秤桿。
对于衡器,历代官府都重视其製造和管理。秤桿、秤盘、提系并无具体规定。秤砣则由政府专门机构统一监製(铸造)。铸造时往往预留一小孔洞,用于检测时注铅、锡等易熔性金属,调整其轻重,使其精确。政府有关部门专门曾下达法规:制3公斤的秤,用300克的砣;制5公斤的秤,用400克的的砣;制10公斤的秤用500克的砣;制20公斤的秤,用1000克的的砣;制50公斤的秤,用2500克砣;制100公斤的秤,用3500克砣等。
“权衡物我一丝钮;轻重分毫几点星。”此常作为衡器店的楹联,张扬闹市,公示众人,旨在宣传介绍其衡器的準正,招揽生意。自然也要求星秤的手艺人首先得具备公正无私之心。但凡星秤的手艺人接活时,都秉承公德,立下誓言:为人公正,不做黑心秤。这便是星秤起码的行为规範。
桿秤做工精细,工艺繁杂。起初,工匠们往往各司其职,包括木工、铸工、钳工和白铁匠等。后来,大多是一人所为。秤桿的形成,经过锯刨、打磨之后变成长而细、直,通体光滑的木棍。其拴提系部位略粗,向两端渐细,拴秤盘一端又略粗于另一端。不同型制的秤盘亦是制秤师傅按需求(如浅圆盘形或簸箕形),用铜、铁板通过剪、卷、压、咬、铆等工序,逐步完成。
秤桿多用上等硬木製成。它要求材质细腻、坚韧、耐磨,色泽深重自然。首选木材为铁梨、花梨、栎木、乌木、罗丝木等,其次为坤殿木或一种“改质木”(以桦木压制的现代产品)。

星秤工具

主要有:锯、刨(单把平刨、外圆刨)、锉、刀、分布(一种划分斤两刻度的工具)、牵拉钻、陀螺钻(俗称扒拉钻)、锤子、砧子、铁剪等。
星秤的主要工艺在秤桿。秤桿上布有计量刻度──有规则的星星,用以评诸物量,故称制秤为星秤。
选料
需选用纹理顺直,无疤结、虫蛀等缺陷,年久或沤治木液已尽的乾材;视所星之秤量程大小,截取相应长短、粗细的方木。
刨桿
用平刨和外圆刨,刨成圆秤桿(如前所述)。
上钮
钮即毫,亦称提系,是秤钩或秤盘与秤砣间的支点。始为麻丝绳为之。老桿秤一般设有三毫(如图),按《文献通考》载,近秤盘或秤钩的为初毫,也称头毫;其次为中毫,也称二毫;再次为末毫,亦称三毫。冀东老手艺人和民众对秤提系的称呼顺序与其相反,把头毫、中毫、末毫分别称为末提、二提、头提。距秤桿顶端0.5寸~1寸处钻孔,穿悬挂秤盘(钩)的绳,绳总长要小于秤桿的长度。秤砣绳长一般不超过秤桿长度的1/2。拴好秤盘、秤砣再按适当距离分别钻孔,拴系提系。
提系的位置从理论上说,只要符合槓桿平衡原理(重力×重臂=作用力×力臂)即可。解槓桿平衡方程可得:X=ag/g+G(X为提系至秤盘的距离;a秤桿有效长度;g为秤砣重量;G为秤盘+砝码的重量和。提系的位置实际与秤盘、秤砣重量,秤桿用材、长度和称重量密切相关,并无定数,需通过实践确定。
传统星秤确定提系位置的方法,称重量较小的桿秤一般用“刀挑法”。先在秤盘中置头提(末毫)最大称重量的砝码,秤砣(绳)放在距秤桿尾端0.5寸~1寸处,用刀刃挑秤桿,移动至使两端平衡处,此点即为头提位置。二提、末提均用同样的方法、以相应的砝码确定提系的位置,分别钻孔,拴繫绳线。称重量大的桿秤拴绳套代替刀作为支点。

测定盘星

三个提系拴系好后,秤盘空着提起头提作为支点,在秤桿上移动秤砣(绳),调节至秤桿左右平衡时,在秤桿上秤砣(绳)处划一刻度,此点即是定盘星。
定称量
桿秤均按右手拎提系,左手拨秤砣绳的习惯製作。过去“老秤”三个提系,头提对应的星星在里面(操秤者一面),称“怀里”;二提对应的星星在上面,称面上;末提对应的星星在外面(顾客一面),称外怀。一般二提最小称重量为头提最大称重量;末提最小称重量为二提最大称重量。每个提系的最小称重量称“出门”,最大称重量称“溜头”。
秤盘中放置头提最大称重量的砝码,拎起头提,移动秤砣(绳)使秤桿左右平衡,在秤桿上秤砣绳所处的位置划线,此点为头提最大称重量;砝码不变,拎起二提,移动秤砣(绳)使秤桿左右平衡,在秤桿上秤砣绳所处的位置划线,此点为二提最小称重量;秤盘中换二提最大称重量的砝码,拎起二提,移动秤砣(绳)使秤桿左右平衡,在秤桿上秤砣绳所处的位置划线,此点为二提最大称重量;砝码不变,拎起末提,移动秤砣(绳)使秤桿左右平衡,在秤桿上秤砣绳所处的位置划线,此点为末提最小称重量;秤盘中放置末提最大称重量的砝码,拎起末提,移动秤砣(绳)使秤桿左右平衡,在秤桿上秤砣绳所处的位置划线,此点为末提最大称重量。

分布

分布是制秤的工具,即划规,又是用划规等分线段的称谓。在定準每个提系最小和最大称重量的基础上,用分布划分斤、两、钱刻度。为了整齐美观,需顺秤桿分别在“怀里”、“面上”、“外怀”分别划一条直线,再在直线上分布。传统桿秤一般分斤两秤和钱秤。例如斤两秤,头提最大称重量是1斤,16等分(16进位的老秤)定盘星至1斤之间的秤桿,定盘星以左每个分点即为两,有的在两之间分出半两。二提一般分出两和斤,末提一般分出半斤和斤。钱秤是在怀里一面星出两和钱。戥子是桿秤的一种,用于称量金银等贵重物品和要求精确的药品等,一般星出两、钱、分,甚至星到厘、毫。
用陀螺钻依照刻度沿所划直线,在秤桿上钻深半分左右的孔。孔径和深度视秤桿粗细酌定。为了方便看所称重量,一般以星星多少区分不同计量单位,如两1个星、半斤3个星、斤7个星等。星星多的要巧妙排列,无论如何排列,所划刻度处必须有一个星。钻孔要位置準确,用力均匀,深浅一致,垂直于秤桿。
钻孔钻孔
钻孔
星星
星点多以质地较软的红铜或铝线为之。线头插入孔中,在比秤桿略高处用刀平削敲实。
打磨
用锉刀将敲实后高出秤桿部分锉平,然后依次用粗、细砂纸(布)打磨至平滑光亮,以便于使用过程中调节秤砣位置。
擦油
打磨光亮后,用软布沾油反覆擦,使秤桿表面光滑、星点光亮醒目。用油以核桃油、蓖麻油为上乘,其次为花生油、豆油等。
检测
秤桿作为衡器,历来需受政府有关部门监管,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销售。检测部门不可能对每桿秤都给予检检,只是进行抽检,故星秤师傅要依照法规、标準,用砝码(政府提供)检测每桿秤的精确度。
多数手艺人秉承公德,星制準确的公平秤,过去也有个别的按顾客要求製作“黑心秤”。或一桿秤配两个秤砣,大砣进,小砣出;或製作空心秤桿,内装水银(不装满),进则使水银倾向秤砣一方,出则倾向秤盘一方。
改制后的“新秤”,即十进位的市斤秤和以后全国统一的公斤秤,挂秤盘和提系均由绳线改为“刀”,一般挂秤盘的刀可以翻转,代替提系的刀多为两个,秤星为两面,即“两面三刀”。刀子秤比绳线拴系的更灵活、精确。老式称虽无“刀”翻转,也有用绳系秤盘使之翻转者。拴挂秤盘的孔与穿提系的孔互相垂直,挂秤盘的绳线套状拴系,可以上下翻转。此类操作不便,不多见。
如今,国家正大力推行使用弹簧秤、电子秤,桿秤将逐渐淘汰,星秤的手艺人将面临放弃或改行。然作为权衡的桿秤自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或许会成为人们怀旧与收藏之物。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