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成(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乐成镇)
乐成镇是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的市区,土地面积100多平方公里,人口90154人。乐成镇是历代县治和现乐清市市府所在地,一直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温州市的重点工业卫星镇,1997年又跨进浙江省经济百强乡镇行列。
2011年,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乐清市行政区划调整的批覆》(浙政函〔2011〕162号)、《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乐清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覆》(温政函〔2011〕75号)精神,撤销乐成镇、翁垟镇、白石镇、石帆镇、城北乡、天成乡建制,其行政区域改由乐清市政府直辖,并设立乐成、城东、城南、盐盆、翁垟、白石、石帆、天成8个街道办事处。
乐成街道,辖8个社区(原乐成镇的东城、南城、西城、北城、乐怡、乐湖、银潭、沐箫8个社区)、34个行政村(原乐成镇的北门、金溪、银溪、中心、仓桥、林场、东门、南门、西门、潘家垟、湖上岙、孔坦、岩前、八金田、水塘山、上敖、黄村17个行政村和原城北乡全部17个行政村),办事处驻双雁路117号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乐成
- 所属地区: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
- 面积:100多平方公里
- 人口:90154人
经济发展
乐成镇是一个产业门类齐全,市场网路健全,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城镇。人均收入7800元,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我国政府提出的“小康”生活标準。
1998年全镇农业总产值21373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1.56亿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且发展势头强劲,规模经营面积达1万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5%。机械化收割率达40%,农田机械化率达95%。
几年来,乐成镇以104国道为轴线分别建成了金溪、宋湖、万岙、后所、慎海等6个工业小区,占地970亩,170家企业进入工业区生产。98年全镇共有企业412家,工业总产值405800万元,外贸出口供货值35104万元,14家企业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产值超过千万元的企业达28家。乐成镇工业产品结构合理,科技含量高,是工业经济发展潜力非常大的经济强镇。
自然资源
乐成风景
乐成山水奇秀,名胜古蹟众多。乐成八景,最早叫箫台八景,是乐成镇的八个能代表乐成镇丰厚文化的景点,星罗棋布于乐成镇境内。乐成八景:白鹤晨钟、双瀑飞泉、 东塔云烟 、萧台明月 、西岑松雪 、紫芝晚磬、 盖竹洞天、 云门福地八个景点各有特色,或形,或声,或水,或山,或洞,引人人胜。其中“箫台明月”为人所广知,因为它的故事最为古老。东塔云烟、双瀑飞泉让人流连忘返。乐成八景,半数已不存,只能从史书中查找,但也只是一些零星的记载,有些只是民间传说。
白鹤晨钟
是指白鹤寺僧做早课时的悠悠钟声。白鹤寺在市区西北隅丹霞山麓,面对萧台峰。白鹤寺是我市最早的一座古剃。
双瀑飞泉
又名鹤瀑,在市区西北丹霞山南峭崖上,高约七、八十米,西山诸水汇流从此出口,分两派沖泻而下,形如白鹤双翅。
东塔云烟
位于东象山,山上有宋熙宁年间古塔一座,高九级,耸立山顶。东象山原来无塔,因当年九牛山尖的石塔被雷震毁,县令葛逢迁建于此。东海日出之时,霞光映山云烟缭绕,堪称壮观。
箫台明月
传说周灵王太子晋经过乐清时,见风景秀丽,遂在乐成的西边山顶上垒石为台,弄萧奏乐,引来群鹤飞舞。太子晋尽兴,骑鹤离去。古人弄箫自然无法重现,但箫台的清韵却留了下来。借王子晋的名,那弄箫的石台就桩后人名为箫台。古人已去,空留明月。箫台上有石枰遗址,故俗名又称棋盘山。因为山高,在月圆之夜伫立山巅望月,分外空旷明亮。周边和风轻拂,似箫声飘缈;林木随风起舞,如为古人弄箫伴舞,是为“箫台明月”。景点内有沐箫寺,寺前原有六棵古老的大枫树,深秋一片红艳,故清末民初又有“六枫秋艳”之称。
西岑松雪
位 于西象山,又名西 皋。晋时山顶有一座 十三级石塔,与东塔遥遥相对。
紫芝晚磬
指的是紫芝观晚堂经课时清亮悦耳的磬声。紫芝观是乐清最早的道观,又名三宫殿。原紫芝观已无存于世。一九八六年有关单位批准重建,新 观移于凤凰山上,和城隍庙相邻。
盖竹洞天
即杨八洞,位于镇西南三公里的盖竹山上,洞境内怪石林立,谷幽峰奇。原有八洞十二岩,现仅存透天、遗日、龙舌三洞。
云门福地
指云门观(依永乐《乐清县誌》说),原址在市区东隅云门巷(原名澄清坊),宋绍兴年间建。
传说由来
乐成三说
乐(yuè)清旧名为乐(yuè)成。乐成得名的由来,旧有三说:一为 “王子晋吹萧”说;一为“乐正造士”说;一为“云门奏乐”说。
1. 持“王子晋吹箫”说者,有宋僧信南等。信南于宋景祐三年 (1036)诣京,仁宗访以乡里,对曰: “臣僧乃王子晋吹箫之地,张文 君人竹之乡。”仁宗曰:“是必温之乐成僧也。”宋人王十朋说:“乐清为子晋之江山”,又说:“子晋遗蹟在乐清有二”,乐成是其一。宋人赵崇晖也说: “王子晋之吹箫,张文君之炼丹,皆此地也。”明永乐《乐清县誌》在“仙释门”中写到“周灵王子”名晋,世传来游邑西山上,吹箫于山顶,沐箫于山泉”等语。隆庆间候一元修纂的《乐清县誌》也说:“乐清,盖以王子晋吹箫名也。”此后林允楫纂的清康熙《乐清县誌》和林启亨的《新志后议》皆循其说。
2.持“乐正造士”说者为清道光《乐清县誌》的纂修人鲍作雨,他说:“邑取古者大乐正造士,七年小成,九年大成,故谓之司成,乐成之义,殆取诸此欤?”这既是后起之说,又是孤证,不足取。
3.持“云门奏乐”说者,乃宋人刘黻。刘在(云门福地记)中推想“福地以云门名,乐成之得名仿此欤?”这是不肯定的话,又无充足证据,更不可取。
三说分析
按各县县名之取,或以山川地理为名,或以历史故事为名,或以名人为名,或以帝王年号为名,各有其地之特色。乐清僻在海疆,为什幺会产生王子晋的传说,这与乐清的山川地理有密切关係。我国在秦汉时,神仙之说已在民间流行,汉人刘向编(列仙传),有“王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人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等语。此后文入学者对王子乔的“离俗轻举,全性保真”,特别羡慕。如晋人何劭《游仙》诗: “羡昔王子乔,友道发伊洛,,迢递凌峻岳,连翩御飞鹤。”阮籍的《咏怀》诗也说: “焉见王子乔,乘云翔邓林。”孙绰的《天台山赋》有 “王乔控鹤以沖天”之句。相传江西庐山有鹤岭,也是王乔控鹤之处。是知神仙传闻,随处都有。在晋代,北方遭五胡之乱,大家势族及一般士庶,纷纷渡江避难,其清淡虚玄之学影响东南,而郭璞、孙绰等人曾涉迹乐清,观察山川地理,因此,地名如北阎的仙桥、仙溪、仙人坦等,乐成的箫台,经当时人的观察,认为很符合王子晋的吹萧地,其言一出,后人相沿流传,故宋代大懦王十朋也沿其说,说子晋事迹在乐清有二:一为仙桥,一为箫台。是知建县之前,传闻已广,如五代 时白鹤寺高憎子仪在<白鹤寺记>中也说: “亭亭鹤影西瞻而似舞如飞;迢迢鹿迹东去而渐转渐远。”这里明显是写王子晋和张文君二人之事。文君乐之高士,后入亦称他仙去。这些都是建县前之人物活动。可惜隋唐两代文献无存,使后人发生争论。
笔者个人臆断,县名为王子晋吹箫之说,流传已久,应遵循明隆庆《乐清县誌》和清康熙《乐清县誌》所说,以王子晋吹箫为乐清县名由来,是合乎历史传闻的。
历史沿革
乐成得名,源于王子晋和箫台山。王子晋也叫王子乔,本姓姬,是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因为直言极谏,被废为庶人,学道成仙,骑白鹤,遨游三山五岳,吹箫如凤吟凰鸣。传说王子晋在箫台山顶垒石弄箫奏乐,引来群鹤飞舞;在箫台山下溪泉中沐箫,兴尽跨鹤离去。“乐”指的是音乐,读“yuè”;“成”是古代的一个音乐术语,指乐章。
今雁荡山最北端的仙桥景区,也有王子晋遗蹟。《东瓯遗事》记载:“雁山北閤有仙亭、仙桥、仙洞、吹箫峰,水有仙溪,及丹灶、石棋坪等。”故老相传,都是因为王子晋跨鹤吹箫而得名。王十朋曾称乐清为“子晋江山”。王十朋说,子晋事迹在温有三,二在乐清,一在温州。乐清的两处指箫台山和北閤仙桥,温州的一处指今温州、瑞安之间,渚浦之南的吹台山。
乐成建县之始,就与音乐有了不解之缘。地名与音乐有关係的县级市,全国只有乐清一处。
乐成建县后不久,天灾接踵而至。在残酷的灾年里,温州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东晋太元十七年(392)六月,大风雨,海水倒灌,乐成等县淹死了许多人。东晋元兴元年(402)四月,永嘉闹大饑荒,人相易子而食。南朝刘宋大明七至八年(463—464),永嘉等郡连续两年大旱,一升米卖到数百钱,人口饿死达十分之六七。
隋朝开皇九年(589),隋灭陈,中国重新统一。隋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推行裁併郡县的措施,降永嘉为县,以括苍、松阳、永嘉、临海四县置处州,辖地相当于今温州市、丽水市和台州市,州治在括苍(今丽水市区),乐成地在处州永嘉县境内。开皇十二年(592),处州改称括州。
唐朝武德五年(622),恢复了永宁、安固、乐成、横阳等四县建制。武德七年(624),改永宁县为永嘉县,乐成併入。总章二年(669)六月,飓风暴雨,海潮高涨,永嘉、安固两县被沖毁民宅6848间,溺死9070人、500多头牛,受损田禾4150顷,朝廷遣使救灾。上元元年(674),析括州的永嘉、安固两县置温州,乐成属永嘉县。
唐武则天载初元年(689),析永嘉地复置乐成县。
后梁开平元年(907)三月,吴越王钱镠命其子钱权瓘讨伐卢佶,攻克温州,卢佶被杀,钱权瓘称温州刺史。开平二年(908)八月,为避后梁太祖朱温父朱诚之讳,吴越王钱镠奏改乐成为乐清。“清”也是古代音乐术语,跟“浊”相对,“浊”表低沉,“清”是清越、高迈的意思。至此,乐清县(市)名确定,至今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