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跟梁衡学新闻书系:总编手记

跟梁衡学新闻书系:总编手记

跟梁衡学新闻书系:总编手记

《跟梁衡学新闻书系:总编手记(修订版)》内容介绍:有为的政治家和新闻人除服务现实外,还总是从历史的高度去分析问题,决定自己的取捨,以青史留名。重大政治事件不但是当时社会的制高点,也可能是历史的转折点、里程碑。我们看一本世界通史或中国通史,总以政治演变、政权更替为主线,而没有见到以经济发展、艺术发展,或者体育运动的发展为主线的。

基本介绍

  • 书名:跟梁衡学新闻书系:总编手记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302页
  • 开本:16
  • 品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梁衡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300163703, 730016370X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记协常务理事、《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总编手记(修订版)》主要是2000年到2006年底作者梁衡在《人民日报》任副总编期间的改稿记录。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记协常务理事、《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集《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跟梁衡学新闻》,散文集《觅渡》《红色经典》《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人杰鬼雄》,政论集《继承与超越》。有梁衡散文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散文《晋祠》《夏感》《觅渡,觅渡,觅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追寻那遥远的美丽》《青山不老》等入选中学和大学课本。

图书目录

明理篇
报纸的主体是新闻,本质是信息
稿件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政治生命力
遭遇“盲稿”,半夜三更找“眼睛”
勿因小巧失大真
新闻是火花一点,不是火光一片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好稿则是历史的坐标
从历史长河回望新闻的浪花
机关报要克服机关化
机关报要搞好“五个统筹”
政治新闻的“三难”与“两特”
写作篇
鸟打嘴,兔打腿,采稿要拦不要追
把握多稜镜的那一道棱
一种必须改正的“有残文体”
作者笔下先有形,读者心上才留痕
每一个将军都有一个假想敌,每一个评论都要有一个真靶子
核心外延说通讯
讯息要七分肉三分骨
“要”字牌言论
编辑篇
新闻在文字大家族中的位置
编稿应多用刻刀,少用锉刀
“黑板报”式、“档案”式专版,让人生厌
办好专版、专刊、周刊的“三一公式”
专版三要素:鲜明的主题,扎实的新闻事实和有个性的言论
含混不是模糊美
策划篇
好栏目是好稿的专卖店
一个三级跳跳出来的头条
记者篇
记者最大的“绝活”是头条
新闻是沟通记者是翻译
新闻,是流动中的一瞬
记者的多重身份和道德底线
记者职业四要素,首先要有责任心
关于记者站建设和管理的几个问题
记者是从事件中走出来的金凤凰
记者要登上重大事件的山峰
名记者的四条标準
夜班篇
新闻是报纸的主体
注重策划,为改版练兵
非常时期的非常策划
金秋里的收穫
“收官报导”圆满,“视点新闻”有亮
满版春色关不住
6月夜班的三点思考
大事大势,方显大报本色
把版面的“眼睛”做亮
6月夜班三题
标题篇
先学走,再学跑;先準确,再生动
末成稿时题为梁,成稿之后题为眼
政治篇
不要在岳飞、文天祥身上做文章
拥军不是男痴女俏
对国家领导人不应称爷爷
新闻与政治
记事篇
一次检查
朱镕基改稿
就取消北戴河暑期办公给党中央的一封建议信
向季羡林先生约稿
在退休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品篇
杜寿鹏——要堵贺兰山缺
贪污就是背叛
赞环境书记、环境市长
事前有目标事中有督促事后有奖惩东营实行政务责任督查制
难忘今宵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党史如镜传统如河
三十年的草原四十年的歌
工作不要挂在空挡上
有感于某些干部“不会说话”
房高不要超过树高
一脉相承说发展生产力
了不起的新实践新观念
文章五诀
一个老虎也吃人
有感于“民众利益无小事”
碑不自立名由人传
广安真理宝鼎记
大渡河上三首歌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栽者有其权百姓得其利
天星桥: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两类出版两种阅读
匠人与大师
大干部最要戒小私
听老祖宗说和谐社会
说经典
退休篇
学问不问用不用,只说知不知
石头里有只会飞的鹰
地震教我们如何说话
邓小平认错
谁敢极言?谁能极言?
用其力还是用其心
一把跪着接过的钥匙
百年明镜季羡老
榆林红石峡记
母亲石
肢体导演张艺谋
文化贴牌无异于自杀
雨中明月山
官员答记者问的14个“不要”
乌梁素海——带伤的美丽
怎样区分低俗、通俗和高雅
老百姓怎幺看政治
以后这样的人不多了
教材的力量
山还是那座山
现在还有八种人不幸福
用文学诠释政治
百年革命三封家书
西柏坡赋
嘉兴南湖红船之铭

序言

从大学毕业到退休,我这一生的,厶\务年龄都是在新闻这个平台上度过的。全部时间中有一半是做新闻业务,一半是做新闻管理。我大学的专业并不是新闻,以一个外行,一步步走进新闻的殿堂,先当记者、蝙辑,后来又任新闻出版署官员、《人民日报》副总编。但是我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外来户。一路上如履薄冰,小心观察,谨慎体悟,孜孜以求。我有一个顽固的习惯,不论是从事管理工作、新闻写作还是文学创作,都不盲目跟行前车之辙,总想在实践的同时弄清它的理论根据,走自己的路。我把这比作“打着灯笼走路”。
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有一个好的传统,就是联繫实际探求理论,但这个理论绝不枯燥,探求的过程也不艰涩,是寓研究于体味、把玩、欣赏之中。这就是诗话、词话、笔记这一支。有点类似现代西方的案例教学,但现在的案例教学有其事,有其理,却少有其美。中国画的教学作品叫“课徒稿”(比现在电脑课件要早好多年),是教师边画边讲,演示技法的手稿,有其法,有其理,却又一样的美。有的简直成了传世名作,如着名的《芥子因画谱》。鲁迅小时候,在私塾里除学正课外还偷偷地临它,可见其吸引力,至少说明它不枯涩。这大概就是列宁说的笑谈真理。我从小就喜欢诗话、笔记体的学术书,后来做了新闻,便以这种方式边实践边探寻新闻写作的原理。积以时日,当我告别新闻平台时便有了一个“新闻三部曲”、这是我几十年在新闻之路上走过来的照路灯笼,或一根拐棍。应出版社之约再加上《梁衡新闻作品导读》,便构成了现在的书系。
“三部曲”其实是我亲历的三种业务身份的记录。
第一部《记者札记》是我对1978年到1987年任《光明日报》记者期间新闻业务的自我剖析。本来记者你我,大同小异,并无可记之处。但这里有两点特殊。一是,这九年正是新中国历史由低谷到复兴的一个转折期,所记的人物、事件、思想都有特殊的时代印痕,可资参考;=是,这九年我以大报记者身份处于最基层的记者站,又是初出茅庐,深挖细采,绞尽脑汁,有一些特殊的收穫。几篇作品得奖也在这一时期。这一本书原名《没有新闻的角落》,本意是一个记者在不大出新闻的地方,如何抓到新闻。该书1 990年出版后,曾先后再版、重印13次,影响较大。归纳出的一些法则、警句也广为流传,如“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三点一线採访法”等。其中《青山不老》一篇还被选八教材。
第二部《评审笔记》是我担任各种新闻奖项评审时的随笔,时间约是1987年到2000年我在新闻出版署做管理官员期间。前一部是解剖自己,这一部是研究别人。评奖是对新闻作品质量的透视和检验,最能看出作者的拳路和作品的脉络。没有哪一个新闻人不梦想得奖,一稿成名。但一般我们却过多地关注榜上之名,而忽略7上榜、落榜的理由。评奖过程,其实就是作品解剖、案例教学,是“顺瓜摸藤”,逆求新闻原理和写作方法的捷径。这本研究笔记一一辨析作品得失,并儘量上探其源,分别归纳为採访、写作、原理等八个方面。本书原名《新闻绿叶的脉络》,1 995年出版,先后4次再版重印。这次略有补充修订。
第三部《总编手记》主要是2000年到2006年底我在《人民日报》任副总编期间的改稿记录。说是记录,但不是流水账,琐碎不要,只留思考。这是一个与前面完全不同的角度。首先,是站在全局而审一点,以一稿而牵全局,特别是头条稿。虽然是改稿,心里总是想着办报,想着新闻与社会。其次,由于自有指导之责,所以虽是改稿子,又总是想着队伍素质的提高,希望理论性和针对性都能强一点。再次,不只是改稿,更多的时候是选题、策划、版面、新闻思想等巨观的东西。书中内容大都是在夜班审稿、鳊前会定稿、出报后评稿时的思考,还有一些是编报背后的故事。这些文章大部分都曾在《新闻战线》等刊物上发表过。此外还有一些我从《人民日报》退休后写的一些文章。 在过去出版的“三部曲”中还有一本是我在新闻出版署任职时谈管理的《新闻原理的思考》。考虑到读者面较窄,这次没有收入,而以《总编手记》代之,这样,三本就分别是采、写、编方面的业务研究了,仍是“新闻三部曲”。
至于《梁衡新闻作品导读》,这是一本体例很特别的书。每篇新闻作品前都有我自己的剖析、说明或独白,每个章节前又有鳊者的导读,部分章节还附有报纸的影印档案以及一些资料图片,可以给读者一定的参考与感性的认识。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三部曲”一个浓缩本,算是为读者準备的资料性读物吧。
这套丛书,时间跨度从1978年到2012年,30多年,客观上记录了我国新闻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侧面,也记录了一个新闻人成长的过程。其中绝大多数文章都曾发表过,收入丛书时则儘量保留原貌。这是一件没有刻意包装,甚至没有用心打磨的产品。之所以这样,是想保持一点原生态,敞开心扉与同行切磋交流。这是一座已经盖好还没精装的别墅,更方便用户看清结构,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加工八住。
感谢我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的出版社能出版这套体例特别的书,愿读者能够喜欢。
梁衡
2012年10月1日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