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毕家疃

毕家疃

毕家疃

威海市文化西路的对面有一个村庄,叫毕家疃。它是威海家门口的村子,认识威海农村,威海城市化过程,都是从这开始的。

《威海市志》中记载,毕家疃村,建于明代,据今有几百年历史了。最初叫栾家疃,后毕姓人大量迁入后,改村名为毕家疃。想必那段不同姓氏人的争斗还是很激烈的。这是一个古老的渔村,几十年前还都是海草房,现在只有一户可以看到屋顶存在的一层海草,但民居的石头墙面、磨盘、栓马石、古民居等等还在悄悄的展现着村庄的原始面貌。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毕家疃
  • 行政区类别:村

毕氏迁居历史

毕氏的后裔由神道口迁居
明朝嘉靖年间,威海卫出了一个名声仅次于戚继光的抗倭大将毕高。毕高在1543年任威海卫指挥同知时,落户神道口。其胞弟毕贵则看中了神道口西南的一块地方,那儿据说是一块“风水宝地”:村西北有座小山叫“玛珈山”,山之东是“东瓜顶”,东瓜顶西面临海的悬崖峭壁之间有一片茂盛的冬枣枝子。
这冬枣枝子有讲究,传说原来在远遥墩北的垛屋山上生长着,当然这也只是传说。一天夜里,神人託梦给一个财主,要借马搬家,财主见马腾空而起,梦被惊醒。醒后乘夜色到马廄察看,马大汗淋漓,正张口大喘,财主奇之;次日便发现垛屋山的冬枣枝子竟在一夜之间移到了东瓜顶的悬崖上了。冬枣枝子的下面就是潮水进出麻子港的口门子,每当上潮,海浪滔天,港内停泊的船只却万无一失。
而村东村西以及村中,许多地名奇怪而又美丽,也多有“好风水”的说道。
旧村虽已拆除,仍能看出西北高、东南低的旧形。全村有三条街,后街东头有块叫“枣园”的地方,原有20多户人家;村西北的家庙,我去时已经开始拆了,剩下一个残壳儿摆在那里,而毕贵等毕氏的列祖列宗牌位,当年就供奉在这里;家庙前面的那块地方叫“西山”,当年也有三五户人家。
建村距今448年,毕氏随着时代的发展,辈辈创业,人才辈出,似乎可证宝地之实,然而解放前又命途多舛,几经坎坷,看上去却又并非风水之力耳!
毕家疃

工商老字号

历史上毕家疃就是一个善于经营的村子。自清末到英租到民国到抗战时期,毕家疃在威海卫城区开办工商业字号的,不乏其人。概略数之:
德昌盛:英租时期,在威海卫三角花园之南,原有一条弧形的街道,状似元宝,又因为这里积聚了很多买卖家,故称为“元宝街”。
元宝街上有着名的工商业“八大家”:吕象坤的“仁大盛”,毕学参的“德昌盛”,谷铭训的“日盛德”,刘金堂的“德行号”,戚桂芳的“德源祥”,王玉峰的“益胜和”,戚礼堂的“源盛涌”和吕维州的“文盛德”。而其中以毕家疃毕学参的“德昌盛”为“八大家”之首。
“德昌盛”经营粗杂货和粮食装运批发,在上海、天津、青岛、香港等地均设账号,当时资金有10万银元。而据说毕学参最初发家就发在染料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因战争,染料停止生产,价格飞涨。据村里人说,此时毕恰在黄县龙口港发现了一条破碎船上装了满满一船染布子的蓝染料,俗名叫“靛青”;船碎而过了潮,废弃在那里。毕买了一桶寄到家里,一试,竟未失效,染出来的布同样的蓝!毕学参便花了寥寥几个钱买下了这整整一船过水染料,批发并零售,商家争相抢购,毕家做起了批发生意。同时在田村河北村及本村开起了染坊,顾客如云,城里城外许多妇女,甚至连压箱底的钱都拿了出来。毕家那时起发了财,创办了“德昌盛”,又经营起海运。
旧村南面有个地方名叫“染缸”,正是毕学参当年开染坊的地方。毕学参的旧居仍存,村里似乎有意要保存下来。房院的豪华仍能辨认,堂皇的大门,用五彩的水刷石包成;院内西厢是个二层楼,其建筑风格明显带有英租时期风味。
文昌盛:是威海卫开明绅士毕诚一在英租时期开办的赫赫有名的绸缎庄。经营绸缎、布匹以及细杂货等。民国时期兼营渔轮,自造80马力渔轮4艘,代理外埠渔轮多艘,拥有资金10万余银元。其村中旧居,现已基本拆除,头年我到村里时,房盖已经全部扒去了,只有几堵山墙在那里。
益昌恆:英租时期村人毕丰山开设的茶庄,后改为百货店,有70马力渔轮4艘,也代理外埠客户渔轮,拥有资金4万余银元。毕丰山之子毕吉仁老先生,原是鲸园国小第一任校长,我在前两年为写作《英舰驶进刘公岛》而专门採访过他。老人住着一所带有清代建筑风格的大四合院,前后两进,透着往日的气派。现已拆除不存。
文昌祥:上世纪30年代,该村毕克程开设的百货店,资金2万余银元。
复源昌:毕复荣于上世纪30年代开办的海味店,资金万余银元。
还有毕翥云、毕丰裕等,解放前在村里自家院内开设绣花厂;还有人代理过风船,兼营粗杂货的商号
毕家疃

渔果之乡

村子依山傍海的地理位置,一度使毕家疃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成为一个远近驰名的“渔果之乡”。英租时期以前,捕鱼季节,渔民们以风船拉网,土名叫“打风网”。最盛时全村有18条较大的“瓜篓船”,最高人均年收入约100余银元,最低也是50至60银元。他们自清明出发到营口以西、葫芦岛和菊花岛以东作业,然后到盖洲销售,到夏至方才回来。后来又採用了机轮拉网,取代了“打风网”……
在渔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毕诚一的“文昌盛”商号及工商业者毕丰山、毕丰岗等都做出过重大贡献。
1958年后村渔业生产合作社统一到田村公社渔业大队,上世纪80年代后渔业大队又改为“西港渔业公司”。
果业的起始也很早。大约上世纪二十年代,村人毕学思就从威海和外地引进了各种伏苹果栽植在村东里家山沟内。后来毕克昆、毕复达和毕留响等人也发展起苹果园。
在这些先行者的带动下,全村至抗战开始期间已有果园百余亩。1952年统计,全村那时300来户人家,果树经营户就有57户。上世纪50年代合作化以后,又发展了小国光、青香蕉、红香蕉、红玉等品种。到上世纪60年代,全村果园500亩并组建了果园专业队……
村里上世纪50年代曾出过一个全国着名的果业技术员,着名劳模刘复义。
刘复义原籍文登县,自幼家贫,跟着哥哥到福山学习果业技术。后来全家搬到北竹岛,给人家管理苗圃,培育果树苗。几经辗转,于1937年迁入毕家疃南山前与儿子在承包的山地上开荒植果;解放后果园确认,并定居毕家疃。1956年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和市人民政府委员。他70多岁时,刻苦学习文化,编写了果树管理技术资料;有人把他的经验编成500条口诀,分发全国;他的徒弟“桃李满天下”,且大多成了果业战线上的重要人物。
毕家疃

罕见的重视教育的乡村

毕家疃是一个罕见的重视教育的乡村。
相传,清朝光绪年间,村中秀才毕连重几次到文登府考举不第,连重不服气,不灰心,在自己村中办起了学校,决心要让毕家疃出一批举人进士!他的学校从清末到民初,一直在后村那里,他亲自教授《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唐诗合解》等,入学者本村童子40多名。学校后又迁到了家庙之中,大概是威海民国时期最早的“改庙为学”之一。从这里发出的读书声,事实上是那个愚昧的时代,一个边远的山村发出的冲击文化的吶喊!
到英租后期,村里有3处私塾:一是南学坊,校址在支祠堂内的“中和堂”里,请了“一方之秀”的周兰亭老先生为师,学生有30多人;二是北学坊,由毕泽南任教,校址设在支祠堂中的“光裕堂”,有学生30多人;三是东大院毕丰裕在自己院内开设的私塾,课程除了国文、修身外,还有算数和珠算,学生也有40多人。
1930年收回威海卫之后,三校合一,由村董与渔民和商号及部分农民协商捐资办学。学校在村东购地五亩,建两幢8大间的教室和3间厢房,还有教员宿舍及伙房,1931年落成,命名为“毕家疃初级国小”。这七个字,在当时是一个多幺震动四方的堂堂皇皇的名字啊!
1936年,经“德昌盛”“文昌盛”等资助,学校扩建。
再往后,1945年威海第一次解放,上级派文登人、当时的地下党员毕万兆任毕家疃国小校长,并驻村进行建党工作,因此毕万兆成为毕家疃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1947年秋,国民党反动派进攻威海,由于工作需要,毕万兆被调走,学校一度停课。1948年冬複课,由村人毕振卿任校长。建国后学校教育逐步走入正常……
毕家疃村人由于个体的发奋努力,也由于乡村教育的持之以恆,历史上出过多方面的着名人才。明代毕氏八世祖毕勖诰封永贞郎,任温州通判;清代贡生毕氏十世祖毕懋第任威海卫学候选训导,1672年曾自己编修《威海卫志》,并有《石门记》等着作流传至今;解放前村里即有一个大学毕业生,叫毕克恂,留居上海;毕诚一之子毕克官,全国赫赫有名的漫画家,全国政协委员,现居北京。
如今西邻山大威校东临哈工大威校如今西邻山大威校东临哈工大威校

历史悠久的毕家疃大集

毕家疃大集是威海举办较早的几个大集之一,每月阴曆逢4、9两天的日子,这里就会汇集上千的人前来赶集。赶集是威海人的一项传统,也是老威海人的一种习惯。来这里买菜你感受到的是与在超市购物截然不同的氛围,这里更热闹、更质朴、更自然.
毕家疃大集东西长度可达1公里多,摊贩不计其数,从东到西一圈走下来用了整整两个小时。集上人来人往,叫卖声、讲价声不绝于耳。很多人都喜欢城乡接合处这种热闹,来了虽不一定买东西,但那种氛围是城市里超市和菜市场所没有的。
我市目前像毕家疃这样的大集还有很多,诸如张村大集、槐云大集、泊于大集等。不过,随着城市规划的需要,许多大集现今已经取缔消失了,比如曾经红极一时的神道口集等。
集市的热闹,单凭文字和图片是很难描绘的。如今在很多年轻人眼中,购物的首选之地都是在市区各大超市,而赶集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只是一种象徵性的存在。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集市还能在人们的视野中出现多久呢?这种传承了2000多年的传统,会不会也随之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呢.
毕家疃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