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世价值
普适(世)价值:已经存在的,以自律、平等、博爱为基础的,并不具有广泛争议的公共秩序以及风俗习惯。“普世价值”是英文“universal value”的意译,其实译为“普适价值”更为準确。
在哲学等人文科学上,普世价值(英语:universal value)泛指那些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出于人类的良知与理性之价值观念。普世价值与绝对真理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易被混淆。
普世价值包括但不限于: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等。国家有义务捍卫国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如生存的权利、免于恐惧的权利、生育的权利、知的权利、免于匮乏的权利、思想的自由、表达的自由。
普世价值未必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但确实是目前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
普世价值是人类文明共有成果,不应该把普世价值等同于西方价值观。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普世价值
- 外文名:universal value
- 定义:人类共同的价值观
- 範畴:哲学、社会学、政治学
举例
人权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仅仅拥有人的身体和思想意识,还称不上是一个完整的人。作为人,你必须拥有你应该拥有的一切基本权力,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的人。
以下权利,是我们每一个人与生俱来、被造物主所赋予、不可剥夺、不可授让的基本人权,这些权利包括:生存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利。
生存权:人身不受伤害的权利;免于恐惧和饥饿的权利;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权利。
自由权:自由发表言论和着作的权利;自由行动、迁徙、集会的权利;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的权利。
追求幸福的权力: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不因种族、民族、地域、信仰、政治主张、身体缺陷的原因遭受任何形式歧视;公平审判和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
权利与权力的关係:权利是人权,权力则是公权、主权。主权服务于人权、从属于人权,任何把主权凌驾于人权之上的做法,都是本末倒置。本质上,主权是人权的集合与延伸,是人权的衍生品,是一种衍生权利。
人性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有两个本能: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本能,即本性,也是支配人行为最原始、最强大的动力源泉。生的本能,表现为善良、慈爱、宽容等积极正面的行为。死的本能,则表现为杀戮、贪婪、自毁等邪恶极端的行为。
从宗教信仰角度讲,人有神性(理性),亦有兽性(本能和情感)。从现实层面观察人的行为,任何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亦有邪恶的一面。故人性善恶并存。任何单纯强调人性本善或者本恶的观点,都是不客观的,都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但是,无论人性之善还是人性之恶,最终都指向利己,故人性本私。利人利己是为善,损人利己是为恶。
人性不可彻底解放,一但彻底解放人性,则人性之恶无从制约。人性亦不可彻底压抑,彻底压抑人性,只能是积累矛盾和仇恨。人性只可善加引导,抑恶扬善是为上策。
公平、正义、自由
公平不是指物质财富的绝对平均,他是指竞争机会的均衡和基本人权的对等,简单说就是不能有特权,就是在规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正义就是事实真相,就是人的行为和事物的最终结果,必须符合逻辑、合乎道德规範。更通俗的说,正义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澄清事实,还原真相,惩恶扬善,就是维护正义。
自由是指,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及承担必要的责任,以便不妨碍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权利,不违背公平正义的大原则。自由的本质就是规则。
释义
本义
普世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umene,意为“整个有人居住的世界”。中文里的“普世价值”在拉丁文中对应Oecumenical value,在英文中对应Universal value。
1) “普世的”是拉丁文oecumenicus的意译,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除“普遍”之义外,还含有“根”的意味,是一个富含价值意义的词。中世纪以来被基督教会用来自称“普世教会“,该组织兴起于19~20世纪间,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世界各地基督教内部各派别的关係,形成统一的传教活动,该运动鼓吹教会的普世性,主张“教会一家”,终止基督教各大教派及各大宗教的对立,提倡相互间的对话,建设“以自由、和平、正义为基础”的“大社会”。
2)Universal value是一个哲学或心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人类对自身价值的最基本的评判标準。包括人的需求(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能否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社会道德、人的价值观等等。因此,Universal Value更好的翻译应当是“普适价值”。
3)中国讨论:中国普遍讨论的“普世价值”的“普世”二字,应该是对Oecumenical的解读,源于基督教。“普世价值”也应翻译成Oecumenical value。而大家经常提及的Universal Value,翻译成“普适价值”较为妥当。“普世价值”一词在中国受到关注,则源于2008年5月23日《南方周末》刊登的文章《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该文并无具体作者,署名“南方周末编辑部”,其中提到“国家正以这样切实的行动,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兑现自己对于普世价值的承诺。”并由此引发了对“普世价值”一词含义的争论。
4)维基释义:值得一提的是,在维基百科上,中文的“普世价值”这一词条创建于2006年8月16日,从内容上是对应英文Universal Value词条(直到现在,维基百科的“普世价值”也是对应Universal Value,并无Oecumenical value一词),但自2008年6月27日开始,该词条突然被频繁修改,逐步增加了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对游行集会的态度、政治评价标準、对东方文化中“相对普世价值”的批判等内容。至2010年,该词条的解释又逐渐归结于对自由主义思想的一种解读,在政治学与法学上仅以一种“思考”存在,同时声称自由主义思想家Isaiah Berlin(赛亚.柏林)曾对该词进行过解释,但未提供原文,也未提供任何有效连结。
引申义
1)代词
在哲学和社会学上,普世价值是一些数量有限的,所有人都应认同的观念的集合,一般内容包括:
天赋人权: “人”的位阶在“国家”之上;“人”才是国家存在之目的,而非“人”是为了国家而存在。因此,国家有义务捍卫人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如生存的权利、免于恐惧的权利、生育的权利、知的权利、免于匮乏的权利、思想的自由、表达的自由、集会游行的自由。这是国家存在的目的。若做不到的政府,人民得以随时更换或推翻。
2)争论
例:如果民主自由等观念是普世价值,那幺中国早就应该是赞成并实践了的,怎幺会“自外于”这种价值观念呢? 根据讨论普世价值的立场不同,普世价值可以分为“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两个不同的类别。
客观主义
客观主义认为,普世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共同价值观,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们必须认识、接受和实践这种价值观,而不能随心所欲地挑挑拣拣,对客观普世价值的拒斥和反对,是一种落后和不开化的表现。
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则认为,人类没有绝对的普世价值,所谓普世价值也是相对的,每个民族和文明都有自己的普世价值观念。坚持价值观念的相对性和多样化,本身就是普世价值的体现。在近代东方民族反抗西方话语霸权和文化侵入时,我国常常採用这样一种相对主义的普世价值立场。
相关思考
施瓦茨(Shalom H. Schwartz)与一些心理学同事们对普世价值进行了实证研究,调查普世价值是否存在,如果存在的话,又是哪些。施瓦茨定义的“价值”是那些“影响人们选择行为和评价事件方式的令人嚮往的观念”。 他假说的普遍价值将涉及到三个不同类型的人类的需要:生理需求,社会统筹的需要,以及与福利和群体生存相关的需求。包括在44个国家对不同文化的超过25000人问卷在内的一系列的研究,施瓦茨的结果是,存在着十种不同类型的56种具体的普遍价值:
权力:权威,领导地位,主导地位
成就:成功,能力,雄心,影响力,智慧,自尊
享乐:快乐,享受生活
刺激:大胆刺激的行为,多样的生活,精彩的生活
自主:创造力,自由,独立,好奇心,选择自己的目标
普世性(道德):博大胸怀,才智,社会公正,平等,和平,美丽,与自然的融和,对环境的保护,内心的和谐
慈善:乐于助人,诚实,宽容,忠诚,责任,友谊
传统:生活中的自我定位,谦让,虔诚,尊重传统,平和社会
整合:自律,服从
安全:清洁,家庭安全,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的稳定,报恩,健康,归属感
施瓦茨还测试了“灵性”这个类型,也就是“生命的意义”,但发现并不具有普世性。
侧重点
行动主义:在这个分类中,惯例是决定人的行为对错的道德认知。人们根据一条规定或原则去判断某种行动是否合乎道德标準。行动主义着重于分别对与错的行为:
尊重别人:以它为目标而不是手段;
自然法与人权:保护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例如生存的权利,生育的权利,追求知识的权利,与其他人建立联繫的权利等;
功利主义:发扬将满足感和欲望最大化的观念;
道德利己主义:容许人保留有限的私慾;
公义:在人及团体中发扬公平的信念。
主要内容
人类应追求长远和短期兼顾的安全、进步、快乐、自由、民主、法治、公正、人权、合法地新建和发展党派团体和宗教组织、合法适度地方自治、高效率和效果、节约、环境保护、适度博爱和互助、合作、善良、仁慈、宽容、和平、讲信用、对话讲逻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德),防止不顾他人和整体利益的极端自私行为。
西方社会学者试图用普世价值观保持人类各宗教、组织、国家、地区、意识形态、政治党派之间在道德底线上的统一,以提前避免人类过度分裂、斗争。
衍生内容
人道
因为如此,所以无法坐视拥有同样血肉的人类兄弟同胞活在痛苦、不幸、不公义之下。
人本
以人为目的,而不以人为手段。
平等
人人生而平等,生而自由。平等与自由,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之自然权利,而非国家、元首、君王或宗教、法领袖和法律所恩赐才拥有。只要是人,不分种族、肤色、贫富、性别、宗教、国家、民族,大家都享有同样身为人的尊严。
尊重
每个人都有跟我一样的尊严;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追求自由时,须以不侵犯他人为其界限。
法治
人民为国家的真正主人,此为民主的基本定义,而政府只不过是人民之仆;执政者乃受人民所暂时委託而赋予暂时权力,并非国家真正的主人。正因如此,执政者必须依大家所公认之法律为标準来治理国家,而不能依个人好恶随意变更标準,而令国家的主人──人民感到无所适从。
多元
每个人、每个族群、每种观点、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质,也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没有谁比谁更正确或高一等。即使某一方居于主流,也应尊重与包容其他不同的存在与声音。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应该捍卫对方充分表达意见的自由。
争议
最基本的争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是否存在普世价值,其中以道德普遍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之争具代表性。
第二类争议是什幺是普世价值,比如,有人认为丛林法则和自然竞争也应该算作普世价值的一部分(有人认为其为普遍原则但不是普世价值)。宗教界人士则认为神学观点也是普世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人则认为其为绝对真理(就信仰者而言),但不是普世价值(相对于民主等非宗教概念而言)。
中国大陆学界在普世价值是否存在、普世价值的存在基础及普世价值的内涵这些问题上尚有争议。
中国古代
中国传统普适价值观久已有之。
《老子》对基本制度价值观的普适性表述是: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儒教鼻祖孔子有关普世价值的观点有:
天下大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德)。
呼吁人民遵守法制、纪律。
反对“苛政猛于虎”的体制。等等。
中国现状
关于普世价值在中国,仍然有争议。有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观点认为普世价值的突然兴起实际上是西方对东方传统价值观的入侵。更广泛地,认为是西方现代价值观与东方传统价值观的碰撞。
对于普世价值的讨论,不论是倾向于普世价值观的《南方周末》,还是倾向于红色价值观的《人民日报》及旗下《环球时报》,都做了专门的讨论。但是在基本的认识上却存在着比较大的分歧。
支持者
支持者认为普世价值确实存在,是人类从古至今一直遵守的基本道德理念。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同样也要有普世价值。支持者认为,“人权高于主权”。提出了所谓的“你不民主,我不爱国”的口号。他们相信普世价值的力量,并且批评民族主义,认为民族主义给了中国威胁论以证据。支持者希望,中国中国小能够加强普世价值观的教育,来提升中国人的人文素养。
反对者
而反对者则认为普世价值不存在,其普世性是西方人一厢情愿相信的。反对者认为普世价值本质是西方的价值观,而中国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并以邓小平理论作为反驳的理论依据,同时举出各种例子说明普世价值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认为这是西方的新的意识形态斗争。
网路争论
“普世价值”与“反普世价值”争论在网路上十分激烈。普世价值认为价值中许多东西都是美好的,正确的。例如:民主、自由、博爱、人权,公平、平等、公正、正义,改革、开放、发展、共富,和平、和谐、慈悲、宽容。所以人们应该站在全世界之上的角度,应该接受普世价值,从而追求全中国全社会全世界自由、民主、公平的“普世价值”。
反普世价值者认为部分“普世价值”提倡者,他们把一些已经被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比如说,对生命的尊重,强行地并且有目的地与自己真正想要推销的价值观捆绑在一起。将普世价值这个词过度诠释。
值得一提的是,在维基百科上,中文的“普世价值”这一词条创建于2006年8月16日,从内容上是对应英文Universal Value词条(直到现在,维基百科的“普世价值”也是对应Universal Value,并无Oecumenical Value一词),但自2008年6月27日开始,该词条突然被频繁修改,逐步增加了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对游行集会的态度、政治评价标準、对东方文化中“相对普世价值”的批判等内容。至2010年,该词条的解释又逐渐归结于对自由主义思想的一种解读,在政治学与法学上仅以一种“思考”存在,同时声称自由主义思想家Isaiah Berlin(赛亚.柏林)曾对该词进行过解释,但未提供原文,也未提供任何有效连结。
关于动机
支持者认为,普世价值是和谐社会的真实基础,它诠释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係。
反对者否定普世价值,他们强调个人存在的价值符合社会整体和民族发展有意义。
存在分歧
普世价值观的内容是非常多的。为了简明扼要,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其中的区别。
民主
支持者认为,中国政治应该民主化;即全面一人一票选举国家领导和议会议员。
反对者认为,中国已经在实现中国特色的民主的路上,而支持者提出的民主化是西方民主化。民主可以是分层次民主。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能力的差异,所以人与人之间并不平等,也不应该平等,在品格能力差别很大的人之间实行一人一票,看似公平,实际是不平等、不公正的,且容易导致暴民专制后的残忍和对进步人士的打压,反之,则是贵族、民族主义导向的法西斯,这点在民主的历史上屡见不鲜。西方民主採用至今日的理由,是反覆试验的多党制与完善法制、开放的议员选举等,以团体合作削除人与人的个体差异,这与中国一党协商和人员提拔的体制根基不一样,西方宽容的政治环境可以借鉴却不可完全模仿,否则反而邯郸学步。
自治
支持者认为,应该对民族地区和省市地方进行基于邦联体系的权力分割、成为以政治实体地位为基準的自治,而反对者认为有中国特色的地方自治已经进行,如这种以法律授权为纲领,多民族之间的权力和谐、中央与地方权力共有的关係。透过立法授权地方行政区,并尊重在地协商、议会决策过程和保护自主性的治理方式正在完善。
语言文化
支持者认为地方语言和文化应该得到尊重,从而以方言为主流、国语为交流的并用,反对者认为应该建立统一的主流语言和文化,地方语言文化在一定範围内共存和保护。同样的简化字和古字的辩论也是如同。
错误归因
中国人比较认同“万事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认为内因是主导;普世价值认为,外因是主导,每个人都是受到环境影响大于个人。我们所谓批评人,实际上是通过环境作用来使得其更加认真地工作。但是有些时候事情的成功和失败是由环境决定的,个人很难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