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卧龙社区(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卧龙社区)
卧龙村社区坐落在崂山白沙河北岸,被崂山西麓的中低山脉所怀抱。它东邻如诗似画的北九水,西靠新修的滨海大道,位于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4.9公里处。在这里,春的气息被奼紫嫣红的山花所唤醒,夏日里房瓦在丛荫中点红,秋日里山梨、苹果、柿子压弯了枝头,冬日里青松披雪、银装素裹。卧龙村集“山的‘豪气’、水的‘灵气’、路的‘人气’、景的‘秀气’”为一体,是一处依山傍河、人见人羡、居住环境颇佳的“山里人家”。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卧龙社区
- 别名: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卧龙社区
- 所属地区:中国山东
- 下辖地区:青岛市黄岛区
- 着名景点:大崂观
概况
卧龙村现有村民185户,603人,在当地是一个中等大小的村庄。
村民有孙、陆两个姓氏,其中孙姓约占全村总人口的80%。
该村原有耕地240亩,被国家徵用后还剩177亩,山峦4600余亩。
大崂观左是一片竹林,林北河中有龙潭湾,湾中产仙胎鱼,是崂山特产,味极鲜美。
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705万元,人均收入4784元。
经济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崂山旅游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在困苦日景中生活了一年又一年的“卧龙人”,从靠“甩汗珠子”谋生的模式中走出来,做起了利用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脱贫致富的“大文章”。
有的农户养殖了山鸡,有的办起了农家宴,有的改良了果树品种,可以说家家有“富业”,人人能挣钱。崂山水远近闻名,他们就做起了“无本”生意,成立了一水天然泉水有限公司。
崂山特产为游客所青睐,他们就成立了山珍品有限公司,还引进了“万里江”崂山茶生产基地。如今的卧龙村,已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方向发展,为发展经济开闢了广阔前景。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62亩,人均耕地 0.07 亩,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等作物。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651户,共乡村人口4768人,其中男性2379人,女性2389人。其中农业人口 2345人,劳动力 1572人。该村以汉族、彝族为主(是汉、彝、壮族混居地),其中彝族252人,壮族637人。
到2007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2286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 92%;
历史发展
该村原先不叫“卧龙村”。据说,明朝永乐年间孙氏祖“仓”从云南窝洛村迁此定居,为念故情仍用原村名,即北窝洛。后来陆氏迁至白沙河南岸定居,称南窝洛。南、北窝洛仅一河之隔,因“北窝洛”村后的山岗上有一石酷似手摇羽扇仰卧的孔明,为区分村名,故在1966年将“北窝洛”改名为卧龙村。
卧龙村南有一胜景——大崂观。大崂观建于元代,明代万曆年间重修。观内古木葱郁,生机盎然,是崂山“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中保存较好的几处宫观之一。
清代文人王卓如《宿大劳观》诗云:“斜阳下西岭,炊烟远弄景。道人知客来,伫立久延颈。山深天易螟,连床人尚醒。万籁寂无闻,冷然一声磬。”清代诗人黄岩亦有诗曰:“山村人境寂,平地起琳宫。鸟性犹惊网,松涛自任风。大劳峰独辟,九水道初通。入里尘器静,幽深不可穷。”
根据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档案崂政发[2004]228号《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沟崖等36个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的批覆》,由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