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滕县王楼年画

滕县王楼年画

滕县王楼年画

滕县王楼年是山东省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工艺品。画自明朝永乐年间兴起。清朝乾隆年间,王楼木版年画在王贞瑜的手里得以兴盛。道光年间,王贞瑜的儿子王秉元扩大了年画的品种。王贞瑜的孙子王承河是王楼年画的重要人物,对王楼年画的弘扬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建良是王承河的次子,他十三岁就跟着父亲乾印製年画和刻板,练就了一手好活路。民国21年左右,王楼村年画达到了鼎盛期。年画在民间是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一种传统社会特殊的象徵性装饰艺术。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滕县王楼年画
  • 分类:传统民俗文化
  • 地区:山东滕县

发展

起源

木版年画在鲁南一带流行甚广,尤以滕县王楼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滕县王楼木版年画一般用大红、粉红、橘红、橙绿、黄、黑六色套版,毛边纸印製,也有用光连纸的。其刻版刀法或刚强有力,或流畅饱满,色彩鲜艳协调,有强烈的装饰效果。2008年,着名作家沈泓先生专程从深圳到滕州王楼村调查研究,挖掘整理王楼木版年画,写下了专着《滕州年画之旅》。着名收藏家刁统安先生收藏了大量王楼年画,是王楼年画收藏和研究的专家。
滕州王楼年画年代已久。据载该村的先人自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滕州时,就将山西的年画艺术带到了王楼。其后人王弘光特别喜爱年画,后来专攻刻板印刷,但式样较单一,多数是喜神、床公床母、天地直符等品种,农闲时就用红纸印刷一些专门供四邻八庄的乡亲们用,后来就在集市上卖了,在周围乡村也有一定的影响。以后代代相传。

兴盛

王楼木版年画兴盛于清朝乾隆年间。王弘光的后人王贞瑜将祖先的年画进行了继承发扬,把年画做到了一定规模。王贞瑜的孙子王承河成为王楼年画发展的重要人物,对王楼年画的弘扬作出了重要贡献。道光年间,王承河的父亲王秉元注重了年画的品种扩大,由原来几种扩大到30多种,如斗神、灶君、五子登科、蜡烛、香、钵、黄表、娶媳妇用的床公床母、喜神、麒麟送子等。王承河生于鹹丰年间,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木版年画的印製,六、七岁就会刻天地皮子、床公床母、喜神等简单的年画。在刻版印刷方面王承河采多家之长,不断创新。为了让版面多样化,他大胆地对版面进行了改革,对颜料配兑作了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王建良是王承河的次子,他对刻板有着难得的天赋。他十三岁就跟着父亲乾印製年画和刻板,练就了一手好活路。不论什幺样的款式和版式都难不住他。在民国21年左右,王楼村年画达到了鼎盛期。
为了让全村的穷人都有饭吃,王建良把自己雕刻好的版无偿地送给了乡亲们,并指导他们学习技术。当时王楼村是个只有五十多户的小村子,跟随王建良学徒的就有三十多人,还有外地多人前来拜师学艺,王振英、王振来、王振林、王振槐、王振森、王兆华、王兆瑞、张福全、马运臣、黄景坤、郭子清、贾金玉、王子学等几十个人,这些都成了出名的老艺人。王楼村的王永朋、王永祥、王振修、王振俊等老艺人也都各具特色。
在刻板上最有建树的是王建良的长子王永恩和次子王永镇。当时滕州所有的雕版,大约有三分之二都出自他们之手。王建良父子的雕版都有堂号: 恆祥老号、恆祥纸店、义祥书局、滕县城西、滕西王楼、滕西三里王家楼等字样。

文革期间

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破旧立新”,满满三间屋极其精緻的雕版,几乎全部砸烂、焚烧。现今王振军、王振义、王振相、王振芝家保存的版都是他们想法设法保留下来的珍品。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之后,年画传承人王永镇担任技术指导,在他的传授下,王楼村又成为远近闻名的年画村。1982年,以王楼木版年画《状元及第》为代表的滕州十六幅作品参加山东举办的民间工艺品展览,受到专家们的高度讚赏。2013年参加了台儿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引起社会和文化部门重视;2014年10月参加了在济南举办的中国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潘鲁生先生驻足滕州展区前,向滕州年画非遗传承人王振义详细了解了滕州年画的发展历程、製作工艺和艺术特色,并现场观看了滕州年画现场雕版的场景,认为滕州年画浑厚质朴、粗犷古拙、庄重喜庆,并对我市非遗项目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工作给予了认可。随后,王振义向潘鲁生先生赠送了《状元及第》、《福寿双全》等滕州年画作品。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