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沪江大学

沪江大学

沪江大学

沪江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创办于1906年,是20世纪上半叶上海一所有浸信会背景的综合性大学,校址位于黄浦江畔的杨树浦军工路,今为上海理工大学。初名浸会神学院,1909年开设浸会大学堂,1911年二部分合併为上海浸会大学,1914年中文校名定为沪江大学。1917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作为教会名校,沪江大学以学风纯朴、较少教会气和爱国主义传统闻名全国,以文理商着称于世。

沪大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对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确立了”更为中国化“的办学主张。在学科发展方面,坚持在职业化下发展套用性专业的“沪江模式”。倡导社会服务,提倡勤工俭学,实施平民化教育。沪大开在华教会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国内最早开展社会工作,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社会学系,兴办了上海最早正规的建筑教育,拥有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商学院,诸多领域开一时风气之先,独树一帜的优秀办学传统孕育了一大批爱国青年、志士仁人、学术精英、工程专家和政商翘楚。

1951年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接办沪江大学。1952年秋,沪江大学在院系调整中被裁撤,各系科(组)分别併入复旦大学、华东师範大学、上海财经学院等院校。之后,沪江附中改为上海市北郊中学,第一机械工业部在沪江原址组建上海机械学院。20世纪80年代起,广大海内外沪江校友一直与上海机械学院及后来的上海理工大学保持着联繫,开始合作办学,从而延续了沪江的文脉。2011年3月,经上海市社团局批准,上海沪江大学校友会变更登记为上海理工大学校友会。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沪江大学
  • 外文名:University of Shanghai
  • 简称:沪大、沪江
  • 校训:信、义、勤、爱
  • 创办时间:1906年(丙午年)
  • 类别:综合性大学
  • 知名校友:胡壮麒、汪尔康、徐志摩、李公朴、方先之、荣鸿庆、李道豫、陈立
  • 所属地区:中国上海
  • 主要院系:理学院、商学院、文学院
  • 主要奖项:上海第一所向中国政府立案的教会大学 
    开在华教会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社会学系 
    兴办了上海最早正规的建筑教育
    拥有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商学院 
  • 沪大校歌:Shanghai Will Shine Tonight
  • 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
  • 学校原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516号

历史沿革

1900年,因庚子之变,美南浸信会的华中差会和美北浸礼会的华东差会成员都来到上海避难。期间他们达成了共识,决定在上海联合创办一所高等学校。
1902年,经美北浸礼会传教士柏高德和美南浸信会传教士万应远代表各自差会合作筹备,在杨树浦军工路购得165.5亩土地,建造第一所校舍,名思晏堂。1906年,首先在北四川路北端开办了浸会神学院(Shanghai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院长是万应远博士(Dr.R.T.Bryan)。
1909年,开设浸会大学堂(Shanghai Baptist College),校长是柏高德博士(Dr.J.T.Procter)。校址选定在沪东军工路,建成一所黄浦江畔的绿茵遍地、风景幽雅的美丽校园。1910年成立格致部(理学院前身),设定物理、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等课程。
1911年,二部分合併组建上海浸会大学(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校长为美北浸礼会传教士魏馥兰博士(Dr.Francis John White)。此后校务发展很快。
1913年,葛学溥教授在学校创立了中国大学第一个社会学系,到1930年,社会学系成为全校除商业系外学生最多的学系。
1919年沪江大学规划平面图1919年沪江大学规划平面图
1914年,根据副校长董景安的建议,校董会将中文校名定为沪江大学,并确定校训为“信、义、勤、爱”。同年,沪江大学同学会成立。1916年,其生源已涉及国内九个省,至1930年代初,生源更扩至全国17个省及日本、朝鲜。
1916年前后,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为表彰沪江大学的办学成绩,特授予“澡雪心神”的匾额。
1917年,沪江大学在美国维吉尼亚州注册立案,并获得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同年,沪大创设沪东公社,这是中国最早的社会学实验基地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学校在杨树浦路1509号购置了一处原为教堂的房产,作为沪东公社社址,“以供沪大社会学系之实验;同时又为教育、宗教、经济各学系实习之所”,亦为提升当地社区文化和生活质量的社会服务中心。
1918年,校园面积扩充到303亩。
1920年5月、6月,孙中山、美国教育家杜威先后来校演讲。
1920年秋,招收4名女生入学,实行男女同校,开在华基督教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1922年建造了第一幢女生宿舍,至1925年已有68名女生,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8%。到1926年,沪大的学生人数已达446人,仅次于金陵大学和燕京大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教会大学之一。
1923年,学校选科定型为教育、宗教、社会、商、理共五科,明确理科培养方向为医学预科、理科教育和化工3项。
1927年,校方将宗教课程由必修课改为选修,又将神学院划出,以便专门进行宗教教育。但校内宗教气氛仍很浓厚,基督徒占全校师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至1927年末,已有大小校舍30余座,各类球场19个,游泳池1个,以及图书馆、健身房等,是一所校园设备齐全的高等学府。
20世纪20年代末,全国掀起“收回教育权”运动,沪江大学改组了校董会,增补8名华人为校董成员。1928年1月,经过改组的沪江大学校董会聘请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年仅31岁的刘湛恩博士为校长,这是沪大历史上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就任校长后,主张沪大“更为中国化”。
1929年3月18日,沪江大学向中国政府立案,成为上海第一所立案的教会大学,英文校名也由Shanghai College改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大学部按国民政府规定,文理商、教育科改为文、理、商、教育4学院(后将教育学院併入文学院);中学部、国小部改称附属中学(沪大附中即今上海财经大学附属北郊高级中学,沪大附中分校即今上海市金陵中学)、附属国小。
1931年9月22日,来自上海30多所高校的代表在沪江大学集会,成立了领导上海学生救亡运动的上海高校学生抗日救国会联合会,号召去南京请愿并举行无限期罢课。沪大学生代表也积极参加了赴南京的请愿活动,以此表达抗日救亡的坚强决心。
1932年,刘湛恩校长在接近市中心的圆明园路209号真光大楼创办了城中区商学院,这是沪江大学最富盛名的学院,院长为朱博泉。该学院专门为社会上的在职青年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培养工商业人才,实行学分制,分设有日班和夜班,这样方便学生业余就读,是当时办得较好的并卓有成效的一所夜大学。除本科外,还开办专修科、普通科和单科训练的特科。其办学认真,课程切合实际,聘请杨荫溥、章乃器、潘序伦、潘公弼等学者和社会名士执教,徐寄廎、刘鸿生、吴蕴初、王志莘等工商名流捐资支持办学并鼓励自己企业中的青年职工报考,设定了奖学金、助学金。开办以后入学者踊跃,遂与军工路本部商学院合併,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商学院。城中区学院是刘湛恩在“职业化”下进一步推行“平民化”的尝试,其目的除方便沪江商科学生实习外,更主要是为社会上提供各种形式的职业补习教育,以帮助那些清寒好学的学生能够完成大学学业。
沪江大学城中区商学院毕业生合影沪江大学城中区商学院毕业生合影
1933年,中国建筑师学会陈植、黄家骅、庄俊等人应刘湛恩邀请,筹划兴办沪江城中区商学院建筑科。该科为两年制专科,以招收在建筑事务所工作的在职人员为主,以培养能力工作的建筑师为办学目的。该科始终得到中国建筑师学会的大力支持,许多学会会员主持或参与教学工作,是当时上海最早正规的建筑教育基地。
至1936年,校园面积320余亩,大小建筑40余幢,在校学生由最初时的4人发展到900余人。大学部设有文、理、商三学院二十个系,并附设研究院、中国小、幼稚园。1937年8月统计,沪江大学已有各类建筑物五十余幢(所),总房产估值近四十万美元。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刘湛恩校长被推举担任上海各界人民救亡协会理事、上海教育界救亡协会主席、上海各大学抗日联合会负责人、中国基督教难民救济委员会主席。他为宣传抗日、支援前线、救济难民、安抚流亡学生,作了大量的工作。1938年4月7日,刘湛恩上班之际,惨遭日伪特务暗杀,以身殉国,樊正康接任校长。
淞沪会战期间,沪江大学因地处战区,校区遭严重破坏,学校被迫撤离,把位于公共租界内的城中区商学院作为全校的临时校舍。由于大学、附中和城中区商学院都挤在了一起,不得不採用三班轮流的办法上课,规定上午为中学,下午为大学,晚上为商学院。后来,随着学生的增多,又增租了同在圆明园路上的广学会大楼三楼和亚洲文会大楼五楼办学。杨树浦校区在沪大撤离后,随即成为了侵华日军的兵营和军用机场的设施地。学校经过美国驻沪总领事与日本多次交涉,直到1938年11月,才从校园运出了区区80卡车的教学物资,其中包括2万册书籍、14架钢琴和少量实验设备。
1938年夏,沪江大学与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之江大学等校在公共租界组成上海基督教联合大学(又称华东联合大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教会联合大学解散。
1942年1月15日,沪江大学被迫作出了学校无限期停办的决议。1月21日,沪江大学同学会在香港路银行公会举行常务委员会议,由朱博泉、虞秉镛、陈椿葆、徐振东、巢纪梅等委员出席,沪江大学董事长鲍哲庆、校董于寿椿、戚正成以及沪大的主要负责人郑章成、郑世察、林卓然、李好善等列席了会议。会议根据各方面意见,为了保存沪江“火种”,建议“由同学会出面,组织新校,继续办理,但母校校名必须避免,同时学校经济亦须与校董会独立。”最后决议成立“沪江书院”,并选出9人院务委员会,委员会中推举朱博泉任主席。
1943年2月25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东吴沪江联合法商学院”,由部分沪江大学校友在重庆和东吴大学校友联办,凌宪扬任商学院院长;两校在重庆市中心区的保全路214号卫理公会社交会堂内建造了合用的校舍,于3月8日举行入学考试,15日正式上课。
1944年9月,凌宪扬被选为沪江大学代校长,开始筹备战后恢复事宜。
1945年春,之江大学迁渝,又合併为“东吴沪江之江联合法商工学院”。4月,沪江书院所在的真光大楼被日军徵用,书院只得搬出,另借虎丘路50号原犹太会堂和圆明园路206号原女青年会宿舍的房屋栖身,直至抗战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上海的沪大校董会立即恢复活动,于8月27日召开会议,决定:“自即日起本校恢复沪江大学继续办理。”历时4年的沪江书院保存沪江“火种”的历史使命,宣布结束。
1946年初,在重庆的沪江商学院迁回上海。抗战胜利后,沪江校园一度被作为收容遣返侵华日军中朝鲜士兵的营地,经过半年的简单修复,基本具备了复校的条件。2月,沪江大学迁回杨树浦军工路原址,凌宪扬正式出任校长。4月,沪江大学部教职员和900多名学生返回校园。4月22日,举行开学典礼。11月,沪江大学隆重庆祝40周年校庆,蒋介石亲题校训“信义勤爱”以示祝贺。
1948年毕业生离校前在大礼堂前的草坪聚会1948年毕业生离校前在大礼堂前的草坪聚会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不久,凌宪扬校长辞职,并将全部校产责成总务长冯家声按清册移交;沪大成立了有学生代表参加的校务委员会,主任为余日宣,副主任为蔡尚思,但日常工作实际由教务长章靳以主持。
1949年9月,沪江大学开始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学期,有1234名学生注册。
1950年,全校土地面积341亩(含江边新涨土地12.3亩)。
1951年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接办沪江大学,校务由余日宣、蔡尚思主持。
1952年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各系科(组)分别併入复旦大学、华东师範大学、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交通大学等院校。之后,第一机械工业部在沪江原址组建上海机械学院(今上海理工大学)。

沪江传统

校徽

校训

沪江大学以“信义勤爱”为校训。
沪江大学纪念戒指沪江大学纪念戒指
信,乃信崇真理,信而有徵,讲信修睦,诚信不欺;义,即仁义礼智,遵道秉义,义薄云天,见义敢为;勤,则奋发勤勉,勤学好问,将勤补拙,业精于勤;爱,需大雅博爱,修身自爱,爱人以德,爱国敬业。

校歌

《Shanghai Will Shine Tonight》
沪江大学
我来我校,时曰沪江,共高歌乐讚扬。
讚扬之声,遍于四方,我爱我校,爰升其堂,
惟我母校,信义勤爱,讚扬母校荣光,
使我学行,罔或不臧,增荣名仰沪江。
校歌视频

校报校刊

据统计,1906年-1952年,沪江大学校方及师生主办的刊物近40种。其中创办于1907年的《上海浸会大学堂学道院合章》(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 Prospectus)为最早的沪大刊物,也可跻身于中国最早出版的几种大学校刊之列;创办于1912年的综合性校刊《天籁》(沪江大学月刊),虽有停刊、复刊现象,但总体上算是中国近代办刊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综合性校刊之一。
1950年沪江年刊(暨毕业同学录)1950年沪江年刊(暨毕业同学录)
就主办主体而言,有以学校名义主办者,有由各院系所主办者,有学校社会实验基地(如沪东公社)主办者,有以学生名义主办者,亦有由校内各学术团体和其他社团主办者。出版期限有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以及不定期刊等,篇幅长短不一,文体不拘文言白话,文种有中英文、英文、中文。其学科领域,与沪江大学文、理、商综合性的科系设定密切相关,既有文学、教育、商业、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也有自然科学类的。
沪大校方主办的出版物主要有《沪江大学章程》、《学校年度报告书》、《私立沪江大学一览》等出版物;院系主办的有理学院的《沪大科学》,商学院的《沪大商刊》、《新商业》等;学校社会实验基地沪东公社主办的有《学徒之友》、《沪东新声》等;学校相关团体主办的有沪大科学社的《科学世界》、沪大商学会的《商业丛刊》、沪大文学会的《沪江》、沪大同学会的《校讯》、沪江新闻报社的《沪江新闻》等;沪大学生主办的有当年毕业生的《沪江(大学)年刊》、沪大学生的《沪大周刊》、沪大附中学生的《沪大附中月刊》等。其中《沪江大学章程》、《新商业》、《学徒之友》是最具代表者。
沪江大学所出的报刊,在弘扬学术、阐发思想、交流信息、发布校情、提供实践平台等方面,为沪大赢得相当的社会声誉,并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和出版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由理而工

沪江大学是一所以文理商着称的综合性教会大学,尤以商科和化学系的教学水平居上海各大学之首,没有单独设定的工科院系。初设格致部,后改理学院。1916年,设化学系、物理系。1919年,设生物学系。1923年,学校明确理科培养方向为医学预科、理科教育和化工3项,同时增设地质学系。1928年刘湛恩就任首任华人校长,直至1938年遭日伪暗杀,任职十年间,他力倡学以致用,“由理而工”,寓工程教育于理科与商科教育,更主张“职业化”、“平民化”。理学院与城中区商学院中的工程教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得到发展并成为沪江特色的。
2018年台湾沪江高级中学师生领导参观上海理工大学校史馆2018年台湾沪江高级中学师生领导参观上海理工大学校史馆
化工教育可谓沪江工科教育的先声。化学系是沪江理科中最强的一系,其课程设定在化工方面堪称国内大学中最为系统,常被称为“工业化学系”。为了让学生对化工生产过程有感性认识,化学系经常组织学生去上海水泥厂、大英煤气厂、大华皮厂、宝山玻璃厂、中国肥皂公司工场等不同类型化工厂参观学习。1946年9月,为解决教授职数的限制,加强工业化学和化学工程方面课程,沪江邀请在上海化工厂服务的沪江化学系毕业生,成立化学同学会,请其会员为学校化学系讲授化工课程,赞助或开设化学工业讲座。后陆续开出的讲座有:有机化学、造纸工业、窑业工业、电化工业、印染工业、化工机械画、工厂管理等。
沪江大学城中区商学院教职员暨毕业生合影沪江大学城中区商学院教职员暨毕业生合影
物理系自1930年涂羽卿任主任后,突破了原来只能开设普通物理学课程的局限,增设了大量电机学课程,建立起交直流电机实验室。在发展方向上,涂羽卿把重点放在套用电学,努力发展电气工程和真空管研究。他认为:“位于一个工业地区,我们自然应朝向物理学的某种工业上的运用”。
为服务社会青年,1934年秋,在中国建筑师学会的支持下,城中区商学院开办了建筑科,后逐渐发展成为沪江工程教育的主阵地。建筑科为两年制,招生对象主要为中等学校毕业或有相当程度的志愿研究、经审查合格的在建筑事务所工作的在职人员。凡修满两年、经考试及格者,準予毕业,并获校、会双方合发之毕业证书。城中区商学院负责办理报名、招考、注册等事务,学会负责教学策划和师资筹备,具体由着名建筑学家陈植负责。陈植还邀请了黄家骅、哈雄文、王华彬、吴子昂等名家一起制订教学计画与授课安排,后者先后担任过建筑科主任,还有一大批沪上建筑专家担任过授课教师。开设的课程有建筑史、建筑理论、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射影学、钢骨水泥学、徒手画、暖气卫生学、透视画法等课程。1934年至1946年间,建筑科先后培养了10余届350多名毕业生,后来最有成就的有林乐义、陈登鳌、阎永生、张志模等。此外,城中区商学院还开办有“工程学科”。
1997年校领导与高级经理培训班学员合影(背景为沪江商学院)1997年校领导与高级经理培训班学员合影(背景为沪江商学院)
解放初期,中国高校被要求按照苏联模式改革院系专业设定。于是,沪江物理系师生提出改设“电信工程系”,化学系师生提出要办“化工系”,以因应国家大力发展工科的要求。最后校董会勉强同意在物理系增设电讯组,化学系则维持原状。1952年8月,按照中央教育部下达的方案,华东区高校开始进行院系调整,包括沪江在内的所有私立教会大学被解散。沪江各系随之被併入其他院校。华东工业部在沪江大学原址开始建设上海工业学校——这就是上海机械学院的前身。

文脉传承

1985年1月20日,上海沪江大学校友会成立。
1985年4月,在沪江校友的反覆呼吁下,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被民政部正式追认为革命烈士。
1958年,旅居台湾的沪江大学校友于在台北成立台北县私立沪江中学(今台北市私立沪江高级中学);
1986年,沪江大学香港同学会为纪念母校八十周年校庆于港东区康山创办沪江国小;
1988年,台、港、沪三地沪江校友联合上海机械学院在沪江大学原址设立“沪江城中区商学院”暨复办沪江大学商科。沪江人奔走相告,庆祝沪江自此有了“商科”一脉得以存世,沪江校友捐款、捐设备甚至派员担任教师。沪江大学以理商文着称于世,城中区商学院也是沪大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学院,历届校友非但在商业财经界颇多建树,而且远及港台欧美也不乏名家和实业巨子,影响遍及五洲。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之女刘光坤及上海沪江大学校友会副总干事喻超等多位沪大校友,都曾受聘沪江城中区商学院担任过教职。这个商科,后来发展为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从而延续了沪江的文脉。
沪江大学师生为纪念学校第一任华人校长、抗日烈士刘湛恩,抗战胜利后将扩建后的图书馆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1948年7月3日,图书馆行奠基礼,在馆内设专室陈列刘校长塑像及其遗物,以资景仰;是年底完工,随即启用。1952年院系调整,原沪江大学图书馆仍然作为图书馆使用,但不再称“湛恩纪念图书馆”。1958年11月12日,康生来校“视察”,指示要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于是完全按照藏书承重要求建成的图书馆被改造成了实验室、车间、工厂。1982年,在原沪大图书馆的西南方新建成了图书馆。
1991年11月10日,时值沪江大学85周年校庆,300多位海内外沪江校友重返校园,深情缅怀刘校长的坚贞品格和光辉业绩。图书馆再度被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并举行刘湛恩塑像暨湛恩纪念图书馆揭幕典礼。新老校友齐唱沪江大学英文校歌《Shanghai Will Shine Tonight》。谢希德和上海机械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康民等为“湛恩纪念图书馆”揭幕,一块黑底绿字的“湛恩纪念图书馆”匾额赫然呈现于众人眼前,由着名书法家、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顾廷龙题写。揭幕仪式上,有沪江大学校友会会长、校友代表、刘湛恩的子女等先后发言。重提其所倡导的“沪江大家庭”精神,并寄语全体在校学生,踏着前人足迹,发扬爱国主义和团队精神精神,锐意进取,开创未来。之后,新老校友再次咏唱沪大校歌。
1998年沪江商学院张逸民教授在港与香港沪江大学校友会人士合影1998年沪江商学院张逸民教授在港与香港沪江大学校友会人士合影
沪江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之间的历史认同,不唯商科一脉的接续。多年来,广大海内外沪江校友一直和上海理工大学保持着联繫,维繫着亲情。
2001年,台湾沪江高级中学代表团访问上海理工大学。
2005年,学校设立沪江学院,为港澳台及海外留学生提供国际教育及文化交流服务。
2006年,海内外沪江校友齐聚上海理工大学,庆祝建校100周年,香港校友还捐给沪江学院100万元港币。
2007年,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国小和香港沪江国小结为姊妹学校。
2008年,上海理工大学代表团应邀出席台湾沪江高级中学50周年校庆。
这其中,和沪江大学的灵魂人物刘湛恩有关。因为每年清明前后沪江校友、在校学生都要一起赴龙华烈士陵园悼念这位抗日烈士。如今,校园内除最宽敞的“湛恩大道”外,湛恩纪念图书馆及保存完好的刘湛恩故居和刘湛恩三座塑像非常醒目。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已经完成编辑出版的“沪江文化”丛书中就有两本是《刘湛恩纪念集》和《刘湛恩文集》。
2001年台湾沪江高中代表团访问上海理工大学2001年台湾沪江高中代表团访问上海理工大学
2010年,毕业于沪江大学外文系的原中国驻美大使李道豫为上海理工大学沪江文化研究所成立揭牌,并被聘请为该所顾问。
2011年,上海理工大学建校105周年之际,以若干幢沪江大学教授别墅为依託的沪江国际文化交流园正式开园,引起轰动,美国新任驻中国大使骆家辉到访。
2012年,学校在校史馆大厅举行“上海沪江大学校友会捐赠资料与实物展”,刘湛恩之女、上海理工大学名誉教授刘光坤也将自己保存多年的的刘湛恩革命烈士证明书捐赠给学校档案馆。
换言之,沪江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之间的关係,除却商科的“一”脉相承,是双方的热情友好互动、密切联繫与合作,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并最终促成了双方实质性的相互认同。概括地说就是:“相互认同为主,文脉传承为辅”。

校名传承

上海理工大学的英文校名是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校名开头用University of Shanghai是为了传承前身沪江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的文脉底蕴,而后面用for是为了避免of的重複使用,使校名更朗读更流畅,而使用for作为连线词,也符合语法需要。上理工校名的英文翻译包含着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智慧和心血,蕴涵着全体上理人的光荣与梦想,英文校名的最后方案确定前经学校原外语学院院长、着名学者卢思源教授和原沪江大学校长英文秘书曹钦和先生最后把关,这才有了学校现在的英文校名。
教育部长和上海市长出席沪江大学30周年校庆活动教育部长和上海市长出席沪江大学30周年校庆活动

百年校庆

2006年,在原沪江大学校址办学的上海理工大学,得到国家教育部的认可,正式将沪江大学作为学校前身。
2006年10月28日,上海理工大学100周年校庆,上海市市长韩正出席校庆典礼并致辞,国务委员陈至立、国家教育部等给学校发来贺信表示祝贺。沪大校训为“信义勤爱”,上理工百年校庆时定校训为“信义勤爱,思学致远”,学校四条干道也分别被命名为“之信大道”、“之义大道”、“之勤大道”、“之爱大道”。
上海理工大学庆祝建校100周年上海理工大学庆祝建校100周年

校园建筑

沪江大学校园(今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位于上海东北部黄浦江西岸。199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原沪江大学校址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沪大原有1906年至1948年间建造的50余幢各类建筑,大部分建于1937年前。解放以后因学校基建的需要,陆续拆除了一些沪大建筑物,但仍保留了沪大主要的建筑36幢,其中30幢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是上海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群。这批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的沪江大学历史建筑或处于绿树浓荫之中,或与现代建筑相晖映,成为上海理工大学一道靓丽的景观,军工路516号校门至今镌刻着“沪江大学”四字以示留念。
“对于1926年来访中国的人而言,所见景观的最有意思也最发人深省的特色之一,就是基督教传教活动的行迹表征。如果旅行者从上海进入这个国家, 在郊外他的轮船就会经过一所学校的建筑群,他会被告知这是由美国浸会办的沪江大学。” 这是美国教会史学家赖德烈的名着《基督教在华传教史》一书的开场白。

校园设计师

沪江大学校园规划总体设计师是美国建筑师亨利·基勒姆·墨菲(Henry Killiam Murphy)。他毕业于耶鲁大学建筑系,1914年来华,曾任南京国民政府建筑顾问,还为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复旦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等校进行了校园建设规划。

建筑风格

沪大校园採用同时期美国大学校园的整体布局模式及建筑风格。校园空间注重师生关係的亲和及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校园建筑与大自然的融合,建筑採用红砖为墙面,与白色大理石柱形成鲜明对比。校园环境是自然的、公园式的,提供一个可供交往的露天场所,加强师生之间的日常接触,增进学生之间、 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繫,创造一个使学生留恋的优美环境, 维繫学生对母校的美好回忆和深厚感情。
沪江大学
“大学校园四周都栽着柳树和四季常青的灌木,校场的中央,巍巍地布着二、三十幢洋楼。在茶余饭后的时光, 同学们更喜欢三五成群,或则一个人,在黄浦江边散散步,在草地上坐一霎,看看天上的夕阳和白云,听听江里的潮声,俨然是一幅从维吉尼亚移来的世外桃源景象。”这一规划设计强烈地表现出20世纪初美国大学校园注重景观、 崇尚自然的设计思想,渗透着开明开放、注重人格培养的教育思想。 
思晏堂(Yates Hall)今校长办公室
始建于1908年1月21日,1909年2月10日大学开学时落成投入使用,是 沪江大学第一座大建筑,耗资2.13万美元。纪念浸会最初来华的传教士晏马太博士而得名, 楼高四层, 砖木结构, 最初为图书馆、 校长办公、 小礼拜堂及教室用房。楼高原为4层,内设正副校长室、图书馆、邮务处、庶务处、教务处及可容300人的礼堂,其他为课室(18间),集教学与行政办公于一体。后来思晏堂二楼东面的礼堂也改建为课室。1956年9月,因突遭龙捲风袭击,此楼西端半幢楼顿时倒塌,上课师生被埋,伤158人、亡37人。1957年5月完成重建,建筑上部已非原貌,楼高也变为3层。原楼立面上的双联尖券、山墙玫瑰窗、凸出屋面的尖塔以及外墙的扶壁均带有明显的哥特特徵的构图元素,而南立面组合柱式形成的门廊及露台、立面上的圆弧拱门窗具有古典主义韵味,表现出折衷主义的倾向。
科学馆暨格致堂(Science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
1921年落成,1918年美国加州的特里特夫妇第一次捐款所建造,耗资13.67万美元,全用钢筋水泥筑成,楼高4层并建有地下室,是当时沪江大学最有价值的建筑物之一。因配备的理科实验设备为当时国内最完善者,被誉为“国内仅见之建筑物”,使得在文科基础上发展理科的沪大,得以跻身于一流大学行列。1965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红色清水砖墙,白色锯齿形窗框线脚,尖券门洞形成建筑主入口,体现出哥特建筑风格。
馥赉堂(Franklin-ray Hall):今第二教师公寓
1948年,美国南、北浸礼会拨款建造,耗资16.95万美元,由着名建筑师戴念慈设计。为沪江大学第二女生宿舍,这是沪大最晚建造的建筑。三层假四层坡屋面,砖混结构,哥德式风格。屋面陡峭,设老虎窗。山墙门廊入口,直欞分割尖券窗。入口门洞及底层窗洞为扁平尖券拱。20世纪60年代始作教工集体宿舍,1999年8月改建为教师公寓,从2009年11月开始整修,準备迎接新引进的高水平的学者。
思伊堂(Evanston Hall):今第四学生宿舍
1919年落成,美国芝加哥伊文斯顿(Evanston)城第一浸礼会教友哈里斯先生捐资4.35万美元建造。楼高4层,为沪江大学男生宿舍。砖木结构,屋顶陡峭,老虎窗林立,主入口四圆心尖券门洞线脚层层缩进,以方形花饰图案收头,主入口上有两层凸窗,窗下墙上有尖券装饰图案,走廊上以连续四圆心券划分空间,具有晚期哥德式建筑风格。因其临江而立,浦江美景尽收眼底,曾有文这样描述:“每值暮潮初敛,夜阑人静,月光如水,波平如镜,风景绝胜。”1984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
大礼堂与思魏堂(Auditoriumand and White Chapel):今大礼堂
1937年落成,为庆祝沪江大学建校30周年而建。此外为纪念沪大第二任校长魏馥兰募建思魏堂,上层为礼拜堂,下层设教会办公室、教员休息室,并在此举行30周年校庆活动。大礼堂与思魏堂为联体建筑,大礼堂整体为二层砖混结构房屋,建筑平面呈“L”形,立面上简化的哥德式十字花窗、尖券窗,窗洞由细柱分成竖向长窗,增强了垂直感,入口厚墙线脚、扁平拱及室内装饰体现出后罗马风格。大礼堂东西向,思魏堂位于大礼堂东北侧。整座建筑于1937年5月全部竣工,是沪大标誌性建筑之一。
 
思裴堂(Breaker Hall) 今第三学生宿舍。
1915年落成,取名思裴,意在纪念该州浸会第一任书记裴理克博士(Dr. Manley J. Breaker)。由校长魏馥兰向美国密苏里州浸会募捐0.94万美元建造。楼高4层,为沪江大学男生宿舍。原建筑门洞及部分窗洞使用尖券,二三层窗洞以竖向线条统一,以增加垂直感,室内走廊以连续的尖券划分空间,表现出哥德式建筑风格;主入口八根科林斯柱式抬起的门廊、部分扁平圆弧拱表现出古典主义风格。1967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现为第三学生宿舍。2008年4月份,沪江大学董事会成员Breaker的后裔Betty Breaker Marcontell女士曾来校寻根。
 
怀德堂(Women's Hall):今第五学生宿舍。
1923年落成,特里特夫妇第二次捐款建造,为沪江大学女生宿舍,耗资5.02万美元,楼高5层。哥德式建筑风格,正立面中部有凸窗,建筑转角做法类似扶壁,室内有尖券洞。女生宿舍的建成,为沪大在国内教会大学中首次招收女生奠定了基础。曾有文描述此楼:“建筑精美,华丽堂皇,幽雅宜人,背球场而面黄浦,红照挂林,白练横江,每值星期六晚上,夜光灯影,歌声悠扬,裙履联翩,笑语杂闻,沪大男女学生之社交生活,鹹以是为集中焉。”1963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以后大修时又拆除了楼台。
思孟堂(Melrose Hall):今第二办公楼。
1920年落成,为纪念孟嘉德而命名,由美国人士捐资建造,耗资4.91万美元,楼高4层,为中学部下院。内设办公室、教员室、图书室、课室,上层为宿舍。砖混结构,红色清水砖墙,白色仿石线脚窗套。建筑入口设在中部,入口上方为凸窗,室内走道有尖券拱。孟嘉德是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生,1904年来到中国教授哲学,1907年在华因营救落水的中国朋友而遇难,思孟堂为纪念他而修建。
 
思雷堂(Richmond Hall):今第一办公楼。
1922年落成,为纪念西差会总干部之里奇蒙城而得名。由美南浸信会差会拨款建造,耗资3.21万美元,为中学部上院。供中学三、四年级课室、寝室及中学部礼堂之用。建筑风格同思孟堂,无论从整体形态还是细部装饰都延续着哥德式建筑风格,如山墙的门廊入口,外墙的四瓣饰窗, 以及尖拱窗、小尖塔、 细部浮雕花饰等; 扁平的四圆心券、 思魏堂内的锤式木屋架及室内深色浮雕护墙板则是典型的晚期哥特风格。
思福堂(Faculty Residence):今国际交流中心
1936年建成,为女教员宿舍。取名思福为纪念美国维吉尼亚州Henrietta Hall Shuck夫人,又称维吉尼亚堂。砖木结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开窗方正,白色仿石窗套与清水红砖墙形成色彩对比,南立面有浮雕式圆拱,卷草纹装饰的牛腿支撑阳台,三角形山墙外露名木框架。
图书馆(Library):今公共服务中心。
1948年建成,由建筑大师戴念慈设计,为纪念刘湛恩校长,向东扩建,并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建筑费大部分由沪江大学教职员、学生与校友捐资,部分由美国西门基金会资助,耗资约2万美元,成为沪大优秀历史建筑群中最后的标誌性建筑。
体育馆(Haskell Gymnastum):今学生活动中心
由美国波士顿的哈斯科上校(Coloned E. H. Haskell)于1917年捐资1.81万美元建造,1918年2月20日行落成典礼,是上海最早的体育馆。楼高2层。砖木结构,哥德式建筑风格,屋顶陡峭,外墙壁柱逐层收缩,主入口尖券门洞线脚层层缩进,外墙窗下墙上装饰有哥德式花纹,窗洞口两侧有齿形装饰线脚。1932年,位于学校南面的女生体育馆建成后,该楼曾改称北体育馆。
艾德蒙堂(Edmands Hall):今南体育馆
落成于1932年,是沪江大学的女生体育馆(健身房),底层为女生膳堂、音乐室,二楼为女生健身房,建筑费1.08万美元,为加利福尼亚州格兰特·艾德蒙夫人及其女捐助。现为体育部办公楼。砖混结构,哥德式建筑风格。立面中部凸出,上有小尖塔和雉堞式装饰。
音乐(Music Hall)
1935年10月建成,楼高2层,原为中学礼堂,上层为礼堂,下层为办公室、理科实验室,后改作沪江大学音乐堂,为沪大音乐系使用。砖混结构,哥德式建筑风格。屋顶陡峭,门窗细部哥特风格明显,山墙门廊形成主入口,尖券窗有直欞分隔装饰,北立面有三联拱尖券,扶壁以小尖塔收头。音乐堂採用了装饰性很强的三叶拱和弓形尖拱及浮雕装饰, 营造出音乐般的欢快与高雅;圆弧形拱券、立面上浮雕式的半圆连续小券形成的装饰腰线则是罗马风时期建筑的典型特徵。
麦氏医院:今沪江美术馆
1907年5月11日建成开业,系沪江大学医院,兼诊治学校附近乡民,因美国麦克来氏捐助而得名,后曾为家属楼211号。
 
水塔(Water Tower):今勤工俭学中心
建成于1930年,又称红塔。日军1937年8月侵沪,曾炮击在水塔上部留下弹孔。
 
东堂(East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慈善工作站
建于1909年,原为膳厅、宿舍。
膳堂(Dining Hall) :今教工活动中心
建于1931年,原为沪大学生食堂。

教师别墅

湛恩大道北部小洋房建筑群,共14幢独立式住宅,建于1907-1936年间,原为沪江大学教员住宅区,自2009年起陆续被修缮一新,2011年沪江国际文化园依託该建筑群启用。教师别墅也是沪江大学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均採用坡屋顶,设老虎窗,外墙用红砖或青、红两色砖混砌,立面多有连续拱券, 採用斩假石门窗套,室内设有砖砌壁炉,单体别墅虽建筑风格各有不同,但整体与沪江校园建筑风格十分协调。

院系设定

新中国成立后,沪江大学经过院系改组,设有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政治与历史学系、社会学系、教育学系、音乐学系;理学院:物理与数学系(含电讯组)、化学系、生物学系;商学院:工商管理学系、会计学系、银行学系、国际贸易学系;城中区商学院(学系与商学院一致,另设专修科)
民国时期曾设有地理与地质学系、医学预科系、教育学院、沪东公社汽车专科学校(1937-1941)、神学院及宗教哲学系、音乐师範科等;曾在城中区商学院开设相当于大学专科的新闻学科、工程学科、建筑科、实用艺术科和外国语科(英、法、日、德、俄、西等多国语言)等。

文化传承

沪江音乐文化

沪江大学1917年开设音乐课,1929年专门成立音乐系(院系调整后发展为中国音乐学院一部分),学生音乐活动是当时沪江校园的一大特色。上海理工大学先后成立音乐系、沪江室内乐团、沪江民乐团、沪江合唱团等组织,举办“沪江之夜”音乐会、沪江音乐文化节等活动,以传承发扬沪江音乐文化。

沪江通讯社

沪江通讯社是上海理工大学的新闻通讯社。

密氏校门

密氏校门现位于军工路516号,1916年落成,是为纪念因尿崩症而英年早逝的米拉德(W.H.Millard)教授而建。米拉德,新英格兰人,他非常有才气,为人机智幽默,是华东浸会历史上最有学识的学者和最优秀的传教士之一。沪江大学校长魏馥兰说过,米拉德或许是沪大历史上最能干和最优秀的人,从1908年9月10日到1909年3月9日,他一直居住在校园里,死时只有32岁。1916年,为了纪念这位早逝的优秀教授,学校将新建的校门命名为“密氏校门”。校门建在校园的主入口处,即后来的麦氏医院旁;同年5月30日,密氏校门和门房建设完成且被正式启用。
密氏校门密氏校门
作为学校校门,密氏校门包含着莘莘学子对大学生活最深的记忆。校友王弘之(孙中山外孙)曾以校门照片代替贺年卡,寄给海外及外地的同年级校友,他们纷纷通信表示,看到校门照片犹如回到母校,感慨万千,热泪盈眶。校友说校门照片远比印刷精美的圣诞卡珍贵,更有珍藏纪念意义。
1953年底,密氏校门被移至军工路旁。1992年沪江大学86周年庆典前,经广泛徵求意见,学校决定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对密氏校门进行改建,将校门门柱、钢门按密氏校门原样以1:1.23进行放大改建。为保持原风格,柱子採用苏州产的天然花岗石,钢门则由学校附属工厂製造。2006年百年校庆前,因军工路中环高架建设需要,密氏校门被内移至现位置。随着迁移与扩建,也渐渐形成了今日模样。除特殊节日对外开放,平日严禁机动车辆进出,只许广大师生步行进出。密氏校门,已成为上理工的一张名片,是上理学子梦想开始和起航的地方,是合影留念的文化景点。

沪江青年报

1993年3月,学校《沪江青年》杂誌改版为《沪江青年报》,出版至今。《沪江青年报》是上海理工大学团委机关报、官方学生媒体,以“思想、良知、责任”为报铭、“自由思想,活力沪江”为口号,传承沪江文化,致力成为校园主流声音。现有同名人人公共主页和新浪官方微博。
原沪江大学校友会会长张耀忠在团拜会上致词原沪江大学校友会会长张耀忠在团拜会上致词

沪江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学院是学校进行大学生文化素质、音乐素养教育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二级学院,就读学生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
上海理工大学“沪江杯”中外合作大学(学院)足球赛合影上海理工大学“沪江杯”中外合作大学(学院)足球赛合影

沪江文化研究所

2010年3月29日下午,原中国驻美大使李道豫和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燕爽共同为沪江文化研究所成立揭牌。该所和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校史研究室合署办公。
沪江大学建校85周年纪念茶杯沪江大学建校85周年纪念茶杯
毕业于1952届沪江大学外文系的李道豫被聘请为沪江文化研究所顾问。李大使对母校的建设与发展感到十分高兴,他表示,只要有需要,愿为母校的发展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在接受採访时曾说:沪江大学停办后外文系併入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校友会曾向我发出邀请,欢迎我以复旦校友身份走进复旦校园。但我一天都没在复旦校园待过,怎幺合适呢?我还是对今天的上海理工大学有感情。

沪江文化研究会

2009年4月成立,由热爱沪江文化的上海理工大学在校学生髮起组建的大学生研究性社团。

湛恩纪念图书馆

沪江大学图书馆建成于1928年9月(图书馆初创于1909年,原设在思晏堂内)。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谭延闿为其题写“图书馆”三字匾额。砖木结构。清水红砖外墙,双坡红瓦屋顶,立面中部凸出平顶城堡式塔楼。晚期哥特风格。穿越式塔楼形成构图中心,尖券门洞形成建筑主入口,外墙壁柱逐层收缩,上有小尖塔,檐口有雉堞式装饰。
沪江大学1930届毕业证书沪江大学1930届毕业证书
1947年8月15日,凌宪扬校长从美国回来。在从美国得到一项乡村中心的经费承诺后,他授权在校门口的马路对面购置了5亩土地,把所建议的中心命名为“湛恩村”,以纪念已故的刘湛恩校长。1947年10月8日,凌宪扬在校董会上提议,计画建设图书馆,并将图书馆建筑命名为湛恩图书馆,得到批准。为了进一步纪念刘湛恩博士,还决定在1948年4月8日举行他逝世10周年的纪年礼拜,并在他的墓前竖立一块合适的碑。1948年,湛恩图书馆(大部分是师生和校友发起募捐)和校门外的湛恩村(维吉尼亚女差会捐款)开工。湛恩图书馆向东扩建,造对称的东翼,并连以塔式门厅,并更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1949年3月26日举行了落成典礼。
1982年,于原沪江大学图书馆的西南方新建成了图书馆。1991年,新馆被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大厅安放了刘湛恩烈士塑像,匾额由顾廷龙题写。2006年百年校庆之际,图文信息中心大楼落成,主楼为图书馆。2009年,湛恩纪念图书馆新址揭牌,着名文艺理论家、原沪江大学教授、上海市作协主席徐中玉受聘担任名誉馆长。

沪江国际文化园

2011年10月29日,在105周年校庆之际,上海理工大学隆重举行了沪江国际文化园启用仪式,这标誌着该文化园向全校师生以及公众全面开放。
沪江国际文化园位于军工路北校区核心位置,为湛恩大道北部小洋房建筑群。该建筑群共14幢独立式住宅,原为教员住宅区。沪江国际文化园由其中7幢风格迥异的小洋房建筑组成,通过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设立德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北欧7个文化交流中心。作为重现原沪江大学历史保护区风貌的校园国际文化社区,她不仅是多元文化交流中心,还将成为国际文化学习、体验基地。

沪江大学校友会

上海沪江大学校友会是上海市民政局登记在册的合法社团组织,上海理工大学校友会之前只是局限于校园内部和校友之间的非正式机构。从法律上来说,两者之间没有隶属关係,前者的法律地位还高于后者。当年,沪大校友会在人民广场附近的青年会宾馆设有办公室,空间非常侷促。后来,考虑到校友们年事已高和交通便利等因素,上海理工大学在复兴路校区为沪大校友会安排了一间办公室,儘管校友们只每周二上午办公,利用率并不高。因为两者之间的良好互动,2011年3月22日,经上海市社团局批准,“上海沪江大学校友会”正式变更登记为“上海理工大学校友会”,沪大校友会全部档案资料悉数归入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沪江校友通讯》(1985年6月创刊)的编辑也改由上理工校友会为主,沪大校友会为辅。这样一来,上海沪江大学校友会事实上就演变成了上海理工大学校友会的分支机构。广大沪江校友对沪江大学的感情之深,对上海理工大学的情感认同由此可见。

历任领导

柏高德(1906-1911,校长)
魏馥兰(1911-1926,校长)
刘湛恩(1928-1938.4.7,校长)
樊正康(1938.4.7-1939,校务长;1939-1942,校长)
朱博泉(1942-1944,沪江书院院长)
郑章成(1944-1945,沪江书院院长)
凌宪扬(1944-1946,代校长;1946-1949,校长)
余日宣(1949-1952,校务委员会主任)

校长刘湛恩

1928年1月,沪江大学董事会聘请31岁的刘湛恩博士为校长,他是沪江大学历史上首任华人校长,也是中国大学中最年轻的校长之一。
刘湛恩就任校长后,立即对这所美国基督教浸信会创办的宗教气息浓郁的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使沪江大学在当时私立大学中以学风纯朴闻名,较少教会气,更多中国化,致力革新校务,强调师生团结、学术自由。他曾说,沪江精神是积极的、前进的、建设的、牺牲的。他对学生从不疾言厉色,而是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在他的努力下,沪江大学于1929年获準在教育部正式立案。学校的设定作了一系列调整,相继成立了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等院系,从院长到系主任皆由华人充任。课程设定注重打好基础,强调文理相通,学生英文水平普遍较高。校内学术团体和社团众多,学生课余生活十分丰富。
沪江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社会工作、创办社会学系的学校,其1917年创设的沪东公社是中国第一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刘湛恩校长上任后,沪东公社有了进一步发展,除了为工人区儿童创办幼稚园和中国小,还开办了医院和诊所,免费为周围工人及附近农民施医送药,受到社会的欢迎。
刘湛恩早年有半工半读的亲身体会,因而对家境贫困、勤奋好学的学生十分爱护,设定了奖学金、助学金,还让他们有一边读书一边做工的机会。
1932年,刘湛恩校长委託朱博泉在金融界资助下,于中华浸信会办公大楼开办商学院分院——城中区商学院,除本科外,另设专科和普通科,日班和夜班兼招,暑期也开办培训,便于学生自由选择上课时间,为在职职工、家境贫寒好学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办学认真,课程切合实际,专业设定多样化,又聘请章乃器、潘序伦等社会名流执教,因而颇得社会好评,是当时中国较有影响力的商学院和夜大学。
1928年-1937年,刘湛恩校长主持建造了沪江大学图书馆、教员住宅楼、女生健身房、男生新膳堂、大礼堂等16座建筑,使校舍从1927年末的30余座增至50余座,学校规模得到较大发展;添置了大量的实验设备,学生人数也有较大增加。时曰“大学地处黄浦江西岸,得浦江天然风光之先。东临江海,为万国邮船进出必由之路;西倚大道,为淞沪唯一之通衢。浦江之滨,花木扶疏。深林广厦,丛林点缀有法;红墙映日,道路旋曲成纹。”
刘湛恩故居
家属楼108号建于1922年,为刘湛恩故居。后曾改作沪江大学校友招待所。现为上海理工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刘湛恩是抗日战争时期唯一被日伪汉姦杀害的中国大学校长。1984年和1985年,上海市民政局、国家民政部先后追认刘湛恩为革命烈士。刘湛恩烈士墓位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在上理工校园中则保存有烈士故居,其烈士证明书也由其女儿刘光坤捐赠给学校档案馆。每年清明节开展纪念刘湛恩烈士的活动已经成为上理工的一项传统项目。
人物影响
刘湛恩校长不仅是一位着名的教育家,更是一位坚定不移的爱国者。他曾说:“我生平教导学生应为祖国献身,自己就应当以身作则,做出榜样。”1932年、1937年两次淞沪抗战爆发后,刘湛恩积极组织参与抗日救亡运动。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罪证照片,就是由滞留在南京城里的西方传教士冒死拍摄后辗转交给刘湛恩保存并设法公布于世的。在他的影响下,沪江大学学生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初,日伪妄图利诱他担任伪教育部长,遭到他断然拒绝。4月7日晨8时半,刘湛恩携子出门,在静安寺路大华路(今南京西路南汇路)口公共汽车站候车去圆明园路学校时,突遭日伪收买的暴徒狙击,当即牺牲,以身殉国,年仅42岁。当时上海各报都报导了这条悲痛的新闻。噩讯传出,全市都为之震动,沪江大学和附中师生更是万分悲痛,立即停课悼念。国民政府在获悉刘湛恩遇刺后,由行政院长孔祥熙颁布了给刘湛恩以国葬并抚恤刘氏家属的命令。4月9日下午,在衡山路美国礼拜堂为刘湛恩校长举行隆重的葬殓仪式。上海各团体的挽幛“为国牺牲”悬于中间,左右輓联为“长校十年,苦辛备至”,“成仁一旦,中外同悲”。国内外着名人士和团体也来电弔唁。参加悼念的包括中共驻沪代表在内的各界和各校代表以及沪江大学的全体教职员和学生等总计3000余人。长长的送殡队伍,前往虹桥公墓,成为一次规模较大的抗议日伪暴行的活动。

人物春秋

以下知名校友曾在沪江大学就读
工商界
荣鸿庆
银行家、实业家
包玉星
香港及新加坡着名企业家
应行久
美国实业家、全美华人总商会会长
朱博泉
上海近代着名金融家

人文界
徐志摩
近代新月派代表诗人
唐涤生
香港着名粤剧剧作家
冯亦代
翻译家、作家、编辑出版家
陈序经
社会历史学家、教育家
程及
画家、美国国家设计学院院士、美国国立艺术学院终身院士
桑弧
导演、编剧
夏志清
文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丁景唐
作家、诗人、出版家
李坚
音乐活动家、教育家
黄飞立
着名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首任指挥系教授、教育家
董亚芬
英语教育专家、复旦大学教授
龚祥瑞
法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朱维基
作家、翻译家
李俍民
作家、翻译家
韦瀚章
着名音乐家
杨乐云
着名翻译家
江绍原
民俗学家、比较宗教学家
皮千得
韩国着名散文家
周联华
台湾着名神学家
钟鲁斋
着名教育家

科技界
方先之
中国骨科先驱,被誉为“骨圣”
郭慕孙
化学工程学家、院士
邓家栋
临床内科学家、血液病学家
纪育沣
有机化学家 、院士
钟惠澜
医学家、中国热带医学奠基人之一、院士
涂长望
气象学家、中国气象局首任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徐次达
着名工程师、固体力学家
王序
有机化学家、院士
张资珙
化学家、教育家
邱式邦
农业昆虫学家、院士
黄葆同
高分子化学家、院士
刘元方
放射化学家、院士
汪尔康
电化学家、院士
戴立信
化学家、院士
沈之荃
高分子化学家、院士
胡壮麒
金属材料学家、院士
张国潘
物理学家、力学家、教育家
苏祖斐
儿科专家、儿童营养学家、医学教育家
林乐义
着名建筑师
孙仲康
雷达信号专家,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许烺光
行为科学家、心理人类学创始人之一、中央研究院院士
陆耀庆
暖通製冷大师
金显宅
肿瘤外科专家,中国肿瘤医学奠基人
侯祥麟
化学工程学家、院士
陈乃沅
化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陈立
中国工业心理学奠基人,原杭州大学校长
体育界
曾维祺
首任中国健美运动委员会主任
张邦纶
着名足球门将
赵竹光
中国健美运动之父
吴敬仁
体育教授,上海市高校体育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孙乾
孙中山侄孙,排球国手
梁丽娟
体育外交家何振梁夫人

政治界
李道豫
外交家,中国驻美大使
吴经熊
着名法学家
毛人凤
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
朱抚松
国民党“外交部长”
李公朴
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李一氓
无产阶级革命家
李曹秀群
着名社会活动家
林贝聿嘉
着名社会活动家
刘良模
社会活动家、指挥家
李储文
外交家、社会活动家
李寿葆
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
凌宪扬
沪江大学末任校长
俞彪文
中国人民保险创始人
黄烽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周宣城
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倪征燠
中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

体育劲旅

沪江大学女篮合影沪江大学女篮合影
沪江大学的学生体育组织很多,有足球队、男女篮球队、排球队、网球队、垒球队、田径队、女子体育促进会等。每逢举办运动会,校园内便万人争睹,气氛高涨。上世纪20年代起,沪江大学成为华东地区一支体育劲旅,在华东八大学体育联合会组织的篮球、足球、网球、垒球比赛中均多次获得过锦标。解放后,沪江大学的体育运动在高校中已名列前茅,多次在市大学生运动会、校运动会、工人运动会上获得奖牌。1930年,在学生赵竹光的倡导和组织下,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健身组织,也是亚洲最早的健身组织——沪江大学健美会,“健美”的名字也是由他首先提出的。沪江大学足球队负有盛名,曾夺得上海中华足球联赛甲组冠军、上海足球联合会甲组联赛冠军等荣誉。校足球队队员张邦纶后成为国家队主力门将,被誉为“远东第一铁门”。

沪江精神

“浦江之滨花木扶疏,红楼三五矗立其间,沪江大学在焉。”1906年,上海理工大学的前身沪江大学在这里创办。实行男女同校,确立“更为中国化”的办学主张,最早开展社会工作,创办社会学系,诸多领域开一时风气之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办学传统。百年薪火相传,凝练的“信义勤爱”四字校训更滋养着校园的每个角落、每个人。
沪江大学1952届在上海理工大学欢聚纪念毕业60周年沪江大学1952届在上海理工大学欢聚纪念毕业60周年
张森题写的上海理工大学校训张森题写的上海理工大学校训
“盖闻古之学子,必有所得训于其师焉……诸同学能以是四言铭诸座右,何患不成伟人,为沪江光哉?”1919年,求学沪江、浸润校训精神的朱博泉为此四字感慨,在沪江大学学术刊物《天籁报》上撰文以评。此后,他成了“大宅门里出来的银行家”,和无数沪江校友一样,终其一生躬行实践之。
“信义勤爱”四字,汲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社会伦理道德的精华,道出的是立身治事最朴素的道理,说的是如何“为人”。百年校庆之际,学校又在此基础上提出“思学志远”,对“为学”提出要求。如今,在上海理工大学的校园,校训石静默而立,凝望着每一位从它身边走过的学子。上海理工大学承续了沪江校园之形,也绵延着百年沪江精神。
校长刘湛恩为抗日救亡大业献出了生命。81年后,校友徐中玉在《我的沪江岁月》中回忆道:“刘湛恩抗日救国的斗争精神特强,他的牺牲是沪江的不幸,也是沪江的光荣。”刘湛恩曾说,“沪江是个大家庭”。“爱人者,人恆爱之。”沪江大学不仅是一所传授知识的学府,也是一个师生共同生活的社区和共同创建的大家庭。校方刻意营造一种家庭化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从开办之初就规定所有的中外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住校,教师住教员宿舍,他们的妻子也都充当义务教员或承担部分校内工作。学生住集体宿舍,平时不得擅自外出。在沪江大学,师生之间平等相处,互敬互爱,关係十分融洽。学生有问题求助,教师莫不尽力相帮。教师还时常邀请学生去家中,与自己家人一起办茶话会,吃茶点,谈笑娱乐,以联络感情。沪江学生课余活动十分丰富,有书法研究会、健美学会、口琴会、英美文学会、英文剧社、女子体育促进会等。在上世纪20年代校内就已放映电影、开音乐会。沪江的英文唱诗班和化装演剧团在沪上极负盛名,唱诗班还去外埠巡迴演出,颇受当地欢迎。校长魏复兰亲自给学生开了唱歌课,后来又有音乐欣赏课。学生自己成立的西洋乐队和民族乐队也常去校外演出。受学生普遍崇尚音乐艺术的影响,学校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音乐系。此外,社会团体如基督教青年会、学生立志布道团、女青年会、校外通讯社,学术团体如翻译社、教育研究社、科学社、国际关係研究社、边疆问题研究社等如雨后春笋相继涌现,竞相组织活动。确如其愿,一代代学子在这大家庭中缅怀先贤,勤求智识,献身社会。
在新生入学第一课上,曾就读沪江大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戴立信,和同学们分享:“信义勤爱”的“信”字,在当今社会对于各行各业都很重要。曾任驻美大使的李道豫重返母校,寄望校友:“要加强实干教育,年轻人,眼光要远一点。”
1917年由沪江大学创办的沪东公社是中国第一个大学所办社会学实验基地,开启了中国社会学专业教育的优良传统,即以大学为依託,把人才训练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2002年创立的上理创行团队,开展了农业保险推广、女囚再就业、秸秆能源推广套用、农社对接等50余个社会公益项目,提供种植培育技术、新媒体行销培训等专业化服务,继续诠释着“爱”的教育。
“每一艘开往上海的轮船,都必须在这座大学的视线内经过。在这样一个校园里,任何一个有思想的学生,都不得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的世界里。”校史馆里,沪江大学第一任化学系主任梅佩礼先生的这句话,至今依然承载着上理人的梦在黄浦江畔奋勇前行。
沪江大学

校名题记

记“沪江大学”校名题写者郑章成先生
沪江大学的前身浸会大学及附中于1909年2月10日在军工路校址正式开学。当年,招收大学一年级新生7人,附中新生49人,教师一共7人。到1913年,大学有了首届毕业生,一共2名,其中一位便是题写“沪江大学”四字的郑章成先生。
沪江历任华人校长后人齐聚沪江历任华人校长后人齐聚
郑先生于1913年毕业后,赴美在耶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返国后,任母校生物学教授兼系主任,期间,他聘请了许多知名教授,培养出了大批生物科学高级人材,学生讚扬他的创业精神,尊称他为“系主人”。他讲生物学,自编了四册讲义,但从不照本宣科,要求学生自学预习。他开《文献讨论课》也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观察力。沪江大学非生物系的学生也有众多选听他的课程。
“九·一八事变”后一次大会上,郑先生慷慨激昂地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是一个中国人,值此国难当头,我有责任上前线抗战。可是,我年老体弱,得不到上前线的机会,我愿送我儿子上前线!”讲到这里,郑先生老泪纵横,声音哽咽,语不成声。1937年抗战爆发后,军工路沪江大学校址成了日本侵略军的兵营,校本部迁到城中区商学院,与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校组成教会联合大学继续开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租界沦陷,教会联合大学解散,学校易名为“沪江书院”,由郑章成先生主持教务。抗战胜利后,沪江大学复学,郑先生任理学院院长。他培养的学生,有的成了中科院院士,不少当了教授,真是桃李满天下。许多沪江校友重访母校故地,一见“沪江大学”那四个熟悉的大字,许多在母校生活的情景便一下涌上心头,从心底泛起对郑章成老师的崇敬、怀念之情。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