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鳆鱼(动物)
鳆鱼,又名鲍鱼,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鲜品中含蛋白质24%,乾品则高达40%以上,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
近年来研究发现,鳆鱼肉中含有“鲍鱼素I”和“鲍鱼素Ⅱ”,两者有较强的抑制癌细胞作用。在食用鳆鱼时,一般须先用60℃左右的热水浸泡4小时,换水后再用文火煮软,才可烹调食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鳆鱼
- 外文名:abalone
- 异名:鲍鱼
- 形态:动物和植物
- 出自:《素问》
鳆鱼简述
异名
鲍鱼(《素问》),石决明肉(《本草衍义》),镜面鱼、明目鱼(《医林纂要》),
鲍鱼在古代也是有名字的,叫做“鳆鱼”。据说王莽、曹操都很喜欢吃,鳆鱼产于山东沿海。(莽忧懑不能食,亶饮酒,吃鳆鱼。――《汉书·王莽传下》)

来源
为鲍科动物九孔鲍或盘大鲍的肉。动物形态详"石决明"条。
生态环境
1.生活于暖海低潮线附近至10m左右深的岩礁或珊瑚礁质海底,以盐度较高、水清和藻类丛生的环境栖息较多,用宽大的腹足爬行或牢固地吸附于岩石上或潜伏于礁缝内。当摄食时将齿舌先端伸出来,于岩石表面舐食硅、红、褐等藻类。
2.喜生活于潮流通畅、透明度高、褐藻繁茂的水域,栖息于水深3-15m处,于低潮线附近或20m以下的深水区则数量较少。幼体主食硅藻,成体多以褐、红藻类为食,也食有孔虫和桡足类、多毛类等小动物。
3.生活于暖海低潮线以下的岩石、珊瑚礁及藻类丛生的海底其足部肌肉特别肥厚,运动力强,足后部有一深的纵沟,常把足部翻转上来包埋整个贝壳。肉质细嫩、鲜美,为名贵的海产品之一,唯产量远不如杂色鲍多。
4.生活于潮下带岩石、珊瑚礁及藻类较多的海底。
药理作用
採集:春、夏、秋三季均可捕捉,以春末夏初最为肥满.捕得后取肉鲜用,或製成鲍鱼乾。
性味:①《医林纂要》:"甘鹹,平。" ②《随息居饮食谱》:"甘鹹,温。"
鳆鱼入药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益精明目。治劳热骨蒸,咳嗽,崩漏、带下,淋病,青盲内障。
①《蜀本草》:"主咳嗽,啖之明目。"
②《医林纂要》:"补心缓肝,滋阴明目。又可治骨蒸劳热,解妄热,疗痈疽,通五淋,治黄疸。"
③《随息居饮食谱》:"补肝肾,益精明目,开胃养营,已带浊崩淋,愈骨蒸劳极。"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或煎汤。
宜忌:《随息居饮食谱》:"体坚难化,脾弱者饮汁为宜。"
名家论述:《本草衍义》:"(鳆鱼),肉与壳两可用,方家宜审用之。然皆治目。"
年龄生长
鳆鱼的生长在贝类家族中属于比较慢的种类.从受精卵开始,长到商品规格6-8厘米,通常需要1-4年甚至更长时间。以我国的皱纹鲍为例,大约需要近3年的生长才能达到7厘米左右。鲍鱼的生长速度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鳆鱼壳在生长过程中会留下类似树木年轮的生长纹,生长纹的明显与否,与其所处环境季节和摄食饵料的种类有关。在生长快速的季节,生长纹明显,距离较宽;在生长缓慢的季节则相反,生长纹密,距离较近。 有时候从鳆鱼壳的正面生长纹不容易直接判断它的準确年龄,我们可以将壳面附着的杂藻石灰虫等物清除乾净,将鳆鱼壳用电灯光透视看出它们的年轮。
营养分析
1.鳆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有较多的钙、铁、碘和维生素A等营养元素;
2.鳆鱼营养价值极高,富含丰富的球蛋白;鳆鱼的肉中还含有一种被称为“鲍素”的成分,能够破坏癌细胞必需的代谢物质;
3.鳆鱼能养阴、平肝、固肾,可调整肾上腺分泌,具有双向性调节血压的作用;
4.鳆鱼有调经、润燥利肠之效,可治月经不调、大便秘结等疾患;
5.鳆鱼具有滋阴补阳功效,并是一种补而不燥的海产,吃后没有牙痛、流鼻血等副作用,多吃也无妨。
6、鳆鱼的营养是澳大利亚核桃的7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