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江鲍鱼
连江鲍鱼,福建省连江县地方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誌产品。
连江县鲍鱼养殖始于1989年。连江鲍鱼体肥壳艳、鲍肉细嫩、味道鲜美独特、营养丰富。活体连江鲍鱼鲍壳质地坚硬;乾制鲍鱼形态完整,外观呈不透明状麦芽糖色,肉质肥厚且有韧性,外表稍有白霜,有碳烤的清香。
2013年12月12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连江鲍鱼”实施地理标誌产品保护。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连江鲍鱼
- 产地名称:福建省连江县
- 品质特点:体肥壳艳、鲍肉细嫩
- 地理标誌: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誌产品
- 批准文号:国家质检总局2013年第166号
- 批准时间:2013年12月12日
产品特点
连江鲍鱼体肥壳艳、鲍肉细嫩、味道鲜美独特、营养丰富。活体连江鲍鱼鲍壳质地坚硬;软体部分比例高,肉质肥厚,呈黄白色,富有弹性;腹足吸附力强。乾制鲍鱼形态完整,外观呈不透明状麦芽糖色,肉质肥厚且有韧性,外表稍有白霜,有碳烤的清香。
连江鲍鱼

产地环境
1、气候条件
连江县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4℃。一年中3月~9月为汛期,降雨量平均为1561.6毫米,10月~来年2月为秋冬季,降水量平均为312.3毫米,全年最多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1.4米/秒,年平均日照数为1567.4小时罗源湾面向南,涨潮流向西,退潮流向东南,平均高潮间隙10时29分,平均低潮间隙4时29分,大潮升6.6米,小潮升5.4米,平均海面3.8米,浪平流稳。正常低潮水位负1.5米~4米之间,正常高潮水位2.8米~3.8米。
连江县

2、地理条件
特有的“栖息环境”。由于“三十六礁”的天然屏障,海弯周边水质清新,盐度适中,大型海藻资源丰富,是历史上野生鲍鱼的主要产区,也为养殖鲍鱼提供了适宜的养殖环境。
3、水质条件
海域“三湾”(罗源湾、定海湾、黄岐湾)属于外海性海湾,总面积560平方公里,又位处台湾海峡南北寒暖交汇海域,生态环境良好,适合贝类养殖和藻类养殖。连江海域的水质、水流等这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为连江鲍鱼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连江县水域

4、饵料条件
连江海域养殖海带、紫菜、江蓠等藻类历史悠久,海区藻类繁殖多,海带、江蓠产量大,为连江鲍鱼的养殖提供了丰富的新鲜饵料。
历史渊源
连江海域靠近外海,水流畅通,岩礁众多,藻类众生,有较丰富的鲍鱼等海洋贝类,地处福建东部沿海,辖归福州市。东与台湾、马祖列岛一衣带水,西傍省会福州,南扼闽江出口,北控闽浙通衢。连江古称温麻县,建置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是福建最古老的八县之一。全县陆地面积1168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272个村居,人口约62万。连江县有“三湾”(罗源湾、定海湾、黄岐湾)、“三口”(闽江口、可门口、敖江口),海域面积3112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2.7倍,海岸线长218公里,大小岛屿82个,2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100.9万亩。
连江鲍鱼发展

连江县鲍鱼养殖始于1989年,养殖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岐半岛的后才里、后湾、罗源湾、可门口以及靠外洋的东洛岛近岸与浅海水域等处,品种以皱纹盘鲍、北方皱纹盘鲍杂交子一代与日本盘鲍原种以及杂交子一代所杂交的杂交种为主(当地俗称黑鲍)。通过二十余年的实践探索,连江县已突破了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中的关键问题,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养鲍方法与技术,形成了鲍鱼海上筏式和陆上工厂化两种养殖方式互补的良好局面。
生产情况
2009年全县渔业总产量达64万吨,居县级渔业产量全省第一位、全国第二位。其中,鲍鱼养殖量达10亿只,年产量为1.2万吨,占福建全省产量的62.8%,全国总产量的28.3%,已经成为中国鲍鱼养殖的第一大县。
连江鲍鱼海域

由于养殖品种适宜、方法得当、技术先进,养鲍业发展迅猛。全县有鲍鱼育苗场119家,年育苗能力6~8亿只,养鲍数量达到12.2亿只,其中鱼排网箱式养鲍15.2万箱,养鲍10亿只,海带筏式养鲍2亿只,工厂化养鲍0.2亿只。连江鲍鱼成为连江县水产养殖业的第一大产业。
214年全县养殖鲍鱼面积13440亩,养殖鲍鱼量约25亿只,产量3.2293万吨。
产品荣誉
2010年5月,经专家现场考察和评审后,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中国鲍鱼之乡”的称号。
2013年12月12日,国家质监总局正式批准“连江鲍鱼”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地理标誌
综述
根据《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了对连江鲍鱼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批准自2013年12月12日起对连江鲍鱼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公告2013年第166号)。
地域保护範围
连江鲍鱼原产地域範围以福建省连江县人民政府《关于申请确定连江鲍鱼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範围的报告》,以福建省连江县现辖行政区域及海域,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6°07′~26°27′,东经119°17′~120°31′之间,为福建省连江县所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连江海域适应性驯养2年以上的皱纹盘鲍与盘鲍杂交选育的后代。
二、生长环境
水温15℃至26℃,盐度28至32,pH值7.8至8.4,溶解氧≥5毫克/L,流速1米/秒至2米/秒,海水透明度≥1米。海水水质符合国家有关渔业水质标準规定。
三、养殖管理
1、苗种:壳长1.3厘米以上、形态规则、色泽鲜艳、纹理清晰、无病害、无药残、活力强的苗种。
2、饵料:海带、江蓠、紫菜等新鲜大型藻类,当新鲜饵料缺乏时,可适当投餵盐渍海带、乾海带等。
3、密度:壳长1.5厘米至2.5厘米的鲍鱼,投放量不超过200粒/平方米;壳长2.5厘米至4.5厘米的鲍鱼,投放量不超过100粒/平方米,壳长4.5厘米以上的鲍鱼,投放量不超过50粒/平方米。
4、水层:水深範围3米至5米,遇高温、低温和赤潮季节,养殖水层可适当调深。
5、捕获:壳长达到6.5厘米以上即可捕获上市。
6、环境、安全要求:饲养环境、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乾制鲍鱼加工关键技术
1、工艺流程:原料选择→去壳去内脏→腌渍→清洗→水煮→水冷→乾燥→包装。
2、关键工艺:
(1)原料选择:鲜活、形态完整、肥满度好。
(2)腌渍:10%食盐溶液20℃盐渍24小时。
(3)水煮:50℃至0℃的热水中定型20分钟,然后在100℃的沸水中煮透3至5分钟。
(4)乾燥:风速3米/秒、温度16℃、湿度70%乾燥28至30天,至水分含量≤10%。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活体连江鲍鱼:鲍壳质地坚硬;软体部分比例高,肉质肥厚,呈黄白色,富有弹性;腹足吸附力强。
(2)乾制连江鲍鱼:形态完整,外观呈不透明状麦芽糖色,肉质肥厚且有韧性,外表稍有白霜,有碳烤的清香。
2、理化指标:
(1)活体连江鲍鱼:蛋白质含量≥14%、脂肪含量≤0.7%、精氨酸≥14.0克/千克、天冬氨酸≥12.8克/千克、谷氨酸≥19.5克/千克、丝氨酸≥6.0克/千克、β-胡萝蔔素≥20微克/100克。
(2)乾制连江鲍鱼:蛋白质含量≥52%、脂肪含量≤3.0%、水分含量≤10%、氯化钠≤6.0%、灰分≤7.0%。
3、安全和其他质量技术要求:饵料和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誌使用
连江鲍鱼产地範围内的生产者,可向福建省连江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誌产品专用标誌”的申请,经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连江鲍鱼的检测机构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