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云(词语概念)
浮云,指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飘忽不定;骏马名等。语出《楚辞·九辩》:“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浮云
- 拼音:fú yún
- 注音:ㄈㄨˊ ㄧㄨㄣˊ
- 词性:名词
基本解释
- [floating clouds]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
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元· 关汉卿《窦娥冤》 - 比喻飘忽不定,未有定。。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送友人》
引证解释
- 飘动的云。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周书·萧大圜传》:“嗟乎!人生若浮云朝露。”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九:“她早一会的顾虑,像是一片浮云,给一阵风吹得了无蹤影。” - 骏马名。
《西京杂记》卷二:“ 文帝 自 代 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之骏马也,一名浮云。”
唐 高适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末白]鞍马备办了未曾?[丑白]告郎中:马多在。先有一万好马……[末白]有甚幺好名儿?[丑白]……绝尘、浮云。” - 汉代继 黄巾 起义之后的一支农民起义部队。
《后汉书·朱儁传》:“ 浮云 、 白雀 …… 苦唒 之徒,并起山谷闲,不可胜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採薇翁》:“自古名将,止闻以智,不闻以术, 浮云 、 白雀 之徒,终致灭亡。”
辞源出处
《淮南子 人间》:“及至筋骨之已就,而羽翮之既成也,则奋翼挥 羽慧( 羽慧合一字,古字,读音hui),凌乎浮云”。
相关记载
着作中引用:转载自《语文学习报》,有少量段落合併。
浮云,即天上飘浮的云彩,“浮”有飘浮、飘动之意。汉代苏武、李陵于河梁送别。李陵《与苏武诗三首》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苏武《诗四首》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其后,人们便常以“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
正是由于行蹤无定的特徵,浮云具有了象徵浪迹天涯的游子的可能。比喻飘忽不定,未有定处。李白的《送友人》中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天空中随风飘浮的一朵白云,象徵了友人的任意西东;而那徐徐而下,不忍遽然离开大地的“落日”,隐喻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捨之情。“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淮上喜会梁州故人》),诗人韦应物把极长的时间、极宽阔的空间、极複杂的人事融进这两句诗中。这种沧桑之感,在宋人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寄黄几复》)中,也能领受到。
由于浮云的优游自如,它又获得了表现消闲洒脱个性、恬然自适生活的资格。《归去来兮辞》中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表现了陶潜身上决不违拗个性适应外在的东西的那一份成人世界里难得的纯真与率直。王维的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突显出诗人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形迹无拘无束无碍,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在流淌。柳宗元的“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有对陶诗的继承,也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境遇与追求。
由于浮云的倏忽来去,又被用以代表转瞬即逝的事物,也引申为不容易实现的事物或不愿去实现的事物。最早在《论语·述而》中便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以浮云来比喻不合义理而得到的富贵。 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说:“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以此表现曹将军沉醉丹青而不知老之将至,情操高尚,不慕荣利,视功名富贵如天上浮云一般淡薄的品质。“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那“云彩”多情地缭绕于前,不捨地尾随于后,又显得那幺美好而又让人依恋。“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髮,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的《情歌》以微云、微风起兴,则表达了对祖国浓浓的思念之情。
浮云的“浮”,又有浮在表面,能遮挡外物之意,因而具备了比喻外在不良因素,不正当人事的侵害、腐蚀、阻挠等意义。《古诗十九首》第一首《行行重行行》中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这“浮云”,成了思妇心中外人对自己丈夫的诱惑或是谗害,成了压在思妇心头赶不走、驱不散的愁云。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诗人沉痛的心情隐寓其中。因为阻碍,便有了许多冲破阻碍的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刘禹锡诗中“排云上”的“晴空一鹤”,就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王安石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则表现出杰出政治家的胸襟气度和对自己、对事业的信心。老一辈革命家陈毅的“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更表现出冲决阻碍,战胜邪恶,打败心魔,走向胜利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