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莬丝子

莬丝子

莬丝子

莬丝子又称黄丝藤是旋花科(Convolvulaceae)寄生植物,常见有日本莬丝子和中国莬丝子,以前一种发生危害较为普遍;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福建、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台湾等省区;除寄生为害龙眼外,也可寄生荔枝、柑桔、沙田柚、蝴蝶果、茶、油茶、油桐、台湾相思、苦楝、黄檀、杨柳等多种果树和林木。莬丝子寄生在果树上,吸取树体水分和营养物质,其藤茎生长迅速,常缠绕枝条,甚至把整个树冠覆盖,不仅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致使叶片黄化、脱落,削弱树势,严重时果树不能生长和开花结果,甚至造成枝梢乾枯或整株枯死。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莬丝子
  • 拉丁学名:Cuscuta chinensis Lam.
  • 别称:黄丝藤,鸡血藤,豆寄生,龙鬚子
  • 二名法:Cuscuta chinensis Lam.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 亚纲: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
  • :管状花目 Tubiflorae
  •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 亚科:莬丝子亚科 Cuscutoideae
  • :莬丝子属 Cuscuta
  • 亚属:线茎亚属 Subgen. Grammica
  • :莬丝子
  • 分布区域:中国大部分地区,伊朗,阿富汗,日本等

形态特徵

一年生寄生草本。茎缠绕,黄色,纤细,直径约1毫米,无叶。花序侧生,少花或多花簇生成小伞形或小团伞花序,近于无总花序梗;苞片及小苞片小,鳞片状;花梗稍粗壮,长仅1毫米许;花萼杯状,中部以下连合,裂片三角状,长约1.5毫米,顶端钝;花冠白色,壶形,长约3毫米,裂片三角状卵形,顶端锐尖或钝,向外反折,宿存;雄蕊着生花冠裂片弯缺微下处;鳞片长圆形,边缘长流苏状;子房近球形,花柱2,等长或不等长,柱头球形。蒴果球形,直径约3毫米,几乎全为宿存的花冠所包围,成熟时整齐的周裂。种子2-49,淡褐色,卵形,长约1毫米,表面粗糙。
莬丝子莬丝子

地理分布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浙江、福建、四川、云南等省。生于海拔200-3000米的田边、山坡阳处、路边灌丛或海边沙丘,通常寄生于豆科、菊科、蒺藜科等多种植物上。分布伊朗,阿富汗向东至日本,朝鲜,南至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

症状

种子萌发时幼芽无色,丝状,附着在土粒上,另一端形成丝状的菟丝,在空中旋转,碰到寄主就缠绕其上,在接触处形成吸根,进入寄主组织后,部分细胞组织分化为导管和筛管,与寄主的导管和筛管相连,吸取寄主的养分和水分。此时初生菟丝死亡,上部茎继续伸长,再次形成吸根,茎不断分枝伸长形成吸根,再向四周不断扩大蔓延,严重时将整株寄主布满莬丝子,使受害植株生长不良,也有寄主因营养不良加上缠绕引起全株死亡。
莬丝子是一种攀缘性草本植物,寄生在果树上,以藤茎缠绕主干和枝条,被缠的枝条产生缢痕,藤茎在缢痕处形成吸盘,吸取树体的营养物质,藤茎生长迅速,不断分枝攀缠果株,并彼此交织覆盖整个树冠,形似“狮子头”。

病原

莬丝子是一年生的双子叶草本植物,无根,叶已退化成鳞片状。日本莬丝子(CuscutajapouicaChoisy)属莬丝子科莬丝子属。该莬丝子茎肉质,多分枝,形似细麻绳,直径1~2毫米,黄白色至枯黄色或稍带紫红色,上具有突起紫斑。花小而多,聚集成穗状花序,苞片和小苞片鳞状,卵圆形;花萼碗状,5裂,背面常有紫红色瘤状突;花冠钟状,绿白至淡红色,顶端分5裂,裂片稍立或微反折;雄蕊5枚,花丝无或几乎无,花葯黄色,卵圆形;花柱细长,合生为一,柱头两裂。果实为蒴果,卵圆或椭圆形,内有种子1~2粒,略扁有稜角,褐色。中国莬丝子(CuscutaChinensisLarnb)与日本莬丝子相似,但其茎较细,直径1毫米以下,黄色。花柱头为头状,蒴果球形,内含种子2~4粒,且种子较小。

发生规律

莬丝子以成熟种子脱落在土壤中休眠越冬,在广西南宁也有以藤茎在被害寄主上过冬。以藤茎过冬的,翌年春温湿度适宜时即可继续生长攀缠为害。经越冬后的种子,次年春末初夏,当温湿度适宜时种子在土中萌发,长出淡黄色细丝状的幼苗。随后不断生长,藤茎上端部分作旋转向四周伸出,当碰到寄主(如龙眼树)时,便紧贴在上缠绕,不久在其与寄主的接触处形成吸盘,并伸入寄主体内吸取水分和养料。此期茎基部逐渐腐烂或乾枯,藤茎上部分与土壤脱离,靠吸盘从寄主体内获得水分、养料,不断分枝生长,开花结果,不断繁殖蔓延为害。
莬丝子莬丝子
夏秋季是莬丝子生长高峰期,开花结果于11月份。莬丝子的繁殖方法有种子繁殖和藤茎繁殖两种。靠鸟类传播种子,或成熟种子脱落土壤,再经人为耕作进一步扩散;另一种传播方式是借寄主树冠之间的接触由藤茎缠绕蔓延到邻近的寄主上,或人为将藤茎扯断后有意无意抛落在寄主的树冠上。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结合苗圃和果园的栽培管理,掌握在莬丝子种子萌发期前进行中耕除草,将种子深埋在3厘米以下的土壤中,使其难以萌芽出土。
(2) 人工防治:春末夏初,常检查苗圃和果园,一旦发现莬丝子幼苗,应及时拔除烧毁。每年510月份,常巡视果园,或结合修剪,剪除有莬丝子寄生的枝条,或将藤茎拔除乾净。
莬丝子莬丝子
(3) 药剂防治:对有莬丝子发生较普遍的果园和高大的果株,一般于5~10月,酌情喷药1~2次。有效的药剂有:10﹪草甘磷水剂400~600倍液加0.3﹪~0.5﹪硫酸铵,或48﹪地乐胺乳油600~800倍液加0.3﹪~0.5﹪硫酸铵。
(4) 注意事项:严禁将莬丝子的藤茎抛撒到果树上。果树新梢嫩叶期、开花结果期不能喷药,以免产生药害。

中药材记载

中国药典

【拼音名】 Tú Sī Zǐ
【英文名】 SEMEN CUSCUTAE
【别名】豆寄生、无根草、黄丝、黄丝藤、无娘藤、金黄丝子
【来源】本品为旋花科植物莬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 的乾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採收植株,晒乾,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性状】本品呈类球形,直径1~1.5m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具细密突起的小点,一端有微凹的线形种脐。质坚实,不易以指甲压碎。气微,味淡。
【鉴别】(1)取本品少量,加沸水浸泡后,表面有黏性;加热煮至种皮破裂时,可露出黄白色卷旋状的胚,形如吐丝。
(2)本品粉末黄褐色或深褐色。种皮表皮细胞断面观呈类方形或类长方形,侧壁增厚;表面观呈圆多角形,角隅处壁明显增厚。种皮栅状细胞成片,断面观2 列,具光辉带;表面观呈多角形皱缩。胚乳细胞呈多角形或类圆形,胞腔内含糊粉粒。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炮製】 莬丝子:除去杂质,洗净,晒乾。
盐莬丝子:取净莬丝子,照盐水炙法(附录Ⅱ D)炒至微鼓起。本品表面棕黄色,裂开,略有香气。加沸水浸泡后,表面有黏性,煎煮后可露出黄色至棕褐色卷旋状的胚。
【性味】甘,温。
【归经】归肝、肾、脾经。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用于阳痿遗精,尿有余沥,遗尿尿频,腰膝酸软,目昏耳鸣,肾虚胎漏,胎动不安,脾肾虚泻;外治白癜风。
【用法用量】 6~12g;外用适量。
【贮藏】置通风乾燥处。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

中华本草

【出处】出自《本草从新》:莬丝子人煎剂,微炒研破,若人丸,须另研细未。占人因难于磨细,酒浸一宿。煮令吐丝,捣成饼、烘乾再研,则末易细。然酒浸稍久,往往味变酸臭,全失沖和馨香之味,每多无效。今市中菟丝饼,俱将麦面打入,气味全乖,断不可用。
1.《别录》:莬丝子,生朝鲜川泽田野。蔓延草本之上,色黄而细为赤网,色浅而大为菟累。 月采实,暴乾。
2. 陶弘景:莬丝子,田野墟落中甚多,皆浮生蓝纻麻蒿上。
【拼音名】 Tú Sī Zǐ
【英文名】 South Dodder Seed Chinese Dodder Seed
【别名】菟丝实、吐丝子、无娘藤米米、黄藤子、龙鬚子、萝丝子、黄网子、黄萝子、豆须子、缠龙子、黄丝子
【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莬丝子、南方莬丝子、金灯藤等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uscuta chinensis Lam 2.Cuscuta australis R. Br 3.Cuscuta japonica Choisy
採收和储藏:莬丝子种子在9-10月收穫,採收成熟果实,晒乾,打出种子,簸去果壳、杂质。
【原形态】 1.莬丝子 一年生寄生草本。茎缠绕,黄色,纤细,直径约1mm,多分枝,随处可生出寄生根,伸入寄主体内。叶稀少,鳞片状,三角状卵形。花两性,多数和簇生成小伞形或小团伞花序;苞片小,鳞片状;花梗稍粗壮,长约1mm;花萼西洋太,长约2mm,中部以下连合,裂片5,三角状,先端钝;花冠白色,壶形,长约3mm,5浅裂,裂片三角状卵形,先端锐尖或钝,向外反折,花冠简基部具鳞片5,长圆形,先端及边缘流苏状;雄蕊5,着生于花冠裂片弯缺微下处,花丝短,花葯露于花冠裂片之外;雌蕊2,心皮合生,子房近球形,2室,花柱2,柱头头状。蒴果近球形,稍扁,直径约3mm,几乎被宿存的花冠所包围,成熟时整齐地周裂。种子2-4颗,黄或黄褐色卵形,长约1.4-1.6mm,表面粗糙。花期7-9月,果期8-10月。
2.南方菟丝 与莬丝子形态相似,区别点是:雄蕊着生于花冠理解片弯缺处,花丝较长,花冠基部的鳞片先端2裂;蒴果仅下半部被宿存花冠包围,成熟时不整齐地开裂;种子通常4颗,卵圆形,长0.7-2mm,淡褐色。花果期6-8月。
3.与莬丝子的主要区别是:茎较粗壮,肉质,直径1-2.5mm,黄色或红色的茎上常带紫红色瘤状斑点。花序穗状,长达3cm,基部常多分枝;花萼碗状,内质,背面常有紫红色瘤状突起;花柱单一,柱头2裂。蒴果卵圆形,长约5mm;种子1-2颗,长3-3.5mm,种皮黄至黄棕色。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田边、路边荒地、灌木丛中、山坡向阳处。
2.寄生于田边、路旁的豆笠、菊科蒿属、马鞭草科牡荆属等的草本或小灌木上。
3.寄生于草本木本植物上。
资源分布:1.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以北方地区为主。
2.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甘肃、宁夏、新疆、陕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台湾、湖南、湖北、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3.分布于我罱北多数地区。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高温湿润气候,对土壤的要求不严。多寄生在河谷、河岩两旁的草本或灌木丛木本植物上,寄主尤以大豆、黑为好。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种子採集后需进行冬化处理和药剂拌种。6月中、下区整地施肥,浇一遍水。先播种大豆,採取适可而止播行距30cm,每1hm2用豆种180-225kg,出苗后精心管理,保证全苗。待豆棵长到20-25cm,即等3对真叶刚长出时,则可播莬丝子,方法是顺豆棵地垄散播儘量靠近豆棵,以利于缠绕上豆棵,用种量每1hm2约22.5kg左右。
田间管理 菟子出苗前及时拔除在灰菜和甜穗谷,因该杂草籽粒和莬丝子相仿,收穫时不易去除。出苗期间要注意保持地面湿度,天暗地发乾时,应适当浇水。只要豆棵长得旺盛,杂草不易成荒,一般不用锄草。
【性状】性状鉴别(1)莬丝子 种子类圆形或卵圆形,腹枝线明显,两侧常凹陷,长径1.4-1.6mm,短径0.9-1.1m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微粗糙,种喙不明显;于扩大镜下可见表面有细密深色小点,并有分布不均匀的白色丝状条纹;种脐近圆形,位于种子顶端。种皮坚硬,不易破碎,用沸水浸泡,表面有粘性,煮沸至种皮破裂,露出黄白色细长卷旋状的胚,称“吐丝”。除去种皮可见中央为卷旋3周的胚,胚乳膜质套状,位子胚周围。气微,味微苦、涩。
(2)南方茧丝子 与上种相似,但种子卵圆形,腹稜线不明显,大小相差较大,长径0.7-2.0.Mm,短径0.5-1.2 mm。表面淡褐色至棕色,一端有喙状突出并偏向一侧。于扩大镜下可见种脐微凹陷,位于种子先端靠下侧。
(3)大莬丝子种子较大,长径约3mm,短径2-3mm,表面淡褐色或黄棕色。均以粒饱满者为佳。
显微鉴别(1)莬丝子种手錶皮细胞1列,在脐点处为2列,类方形,少数为长方形,壁木化,角隅处呈角状突起,径向长62.5-75.0 μm。栅状细胞2列,外列细胞木化,径向长17.5-27.5μm;内列细胞非木化,径向长27.5一32.5μm,外侧近交界处有光辉带。营养层明显,有分泌物。胚乳最外层细胞壁加厚,非木化,含大油滴和糊粉粒。
(2)南方莬丝子表皮细胞类长方形,少数为正方形,径向长17.5-27.5μm。外列栅状细胞径向长17.5-27.5μm,内列细胞木化,径向长42.5-50μm。营养层未见分泌物。
(3)大莬丝子表皮细胞棱形、扁平或不规则多角形,壁木化,外侧壁特厚,含棕色物,径向长10-15μm。外列栅状细胞退化,内列栅状细胞径向长55-70μm。营养层相对緻密。
【化学成份】莬丝子种子含槲皮素(quercetin),紫云(astragalin),金丝桃甙(hyperin)及槲皮素-3-O-β-D-半乳糖-7-O-β-葡萄糖甙(quercetin-3-O-β-D-galactoside-7-O-β-glucoside)。南方莬丝子果实含量的生物硷。
【药理作用】 1.保肝作用:莬丝子20%的水煎剂给四氯化碳损伤小鼠灌胃,50g生药/kg体重,能使血液中增加的乳酸、丙酮酸及 SGPT 下降,而使下降的肝糖元和肾上腺抗坏血酸上升,有显着的保护肝损伤活性。
2.助阳和增强性活力作用:20%莬丝子水煎剂 0.5ml/只/天 灌胃,对阳虚小鼠的症状有一定的恢复作用。用含莬丝子水煎剂的培养基培养,在0.5、1.O和2.O%三个浓度下均能提高果蝇的性活力。
3.增加非特异性抵抗力作用:莬丝子水煎剂,能延氏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增强小鼠在常压下的耐缺氧能力,提高其非特异性抵抗力。
4.其它作用:莬丝子尚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炎、抗不育、致泻、及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毒性】莬丝子醇提水溶液皮下注射于小白鼠半数致死量为2.465g/kg,按30-40g/kg灌胃并不出现中毒症状,按0.05g/120g之莬丝子酱油、浸剂、酊剂给大白鼠灌胃,连续70天,并不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亦未见病理改变。
【鉴别】理化鉴别 (1)取莬丝子或大茧丝子1g,加水10ml,冷浸12h,滤过。取滤液2ml,加α-萘酚试液2-3滴,沿管壁加硫酸1ml,与硫酸的接触面产生紫红色环。(检查糖类)(2)取莬丝子 1g,加甲醇10ml,冷浸12h,滤过。取滤液2ml,加镁粉少许及盐酸数滴,溶液呈桃红色。(检查黄酮类)
【炮製】莬丝子:过罗去净杂质,洗净,晒乾。菟丝饼:取净莬丝子置锅内加水煮至爆花,显褐灰色稠状粥时,捣烂作饼或加黄酒与面作饼,切块,晒乾。
1.《雷公炮炙论》:採得,去粗薄壳,用苦酒浸二日,漉出,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至明,微用火煎至于,人臼中,热烧,铁杵三千余成粉。用音酒并黄精自然汁与莬丝子相对用之。
2.《纲目》:凡用莬丝子,以温水淘去沙泥,酒浸一宿,曝乾捣之,不尽者,再浸曝捣,须臾悉细。又法,酒浸四、五日,蒸曝四、五次,研作饼焙于,再研未,或云,曝乾时,入纸条数枚同捣,即刻成粉,且省力也。
【性味】辛甘;平
【归经】肝;肾;脾经
【功能主治】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固胎止泄。主腰膝酸痛;遗精;阳痿;早泄;不育;消渴;淋浊;遗尿;目昏耳鸣;胎动不安;流产;泄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炒研调敷。
【注意】 1.《本草经疏》:肾家乡火,强阳不痿者忌之,大便燥结者亦忌之。
2.《得配本草》:孕妇、血崩、阳强、便结、肾脏有火、阴虚火动,六者禁用。
【附方】 ①补肾气,壮阳道,助精神,轻腰脚:莬丝子一斤(淘净,酒煮,捣成饼,焙乾),附子(制)四两。共为未,酒糊丸,梧子大。酒下五十丸。(《扁鹊心书》茧丝子丸)②洽腰痛:莬丝子(酒浸)、杜仲(去皮,炒断丝)等分。为细未,以山药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酒或盐汤下。(《百一选方》)③治丈夫腰膝积冷痛,或顽麻无力:菟丝(洗)一两,牛膝一两。同用酒浸五日,曝乾,为未,将原浸酒再人少醇酒作糊,搜和丸,如桐子大。空心酒下二十九。(《经验后方》)④治腰膝凤冷,益颜色,明目:莬丝子一斗。酒浸良久,沥出曝于,又浸,令酒干为度,捣细罗为未。每服二钱,以温酒调下,日三,服后吃三、五匙水饭压之,至三七日,更加至三钱服之。(《普济方》)⑤洽劳伤肝气,目暗:莬丝子二两。酒浸三日,曝于,捣罗为未,鸡子白和九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温酒下三十丸。(《圣惠方》)⑥治膏淋:莬丝子(酒浸,蒸,捣,焙)、桑螺峭(炙)各半两,泽泻一分。上为细未,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用清米饮送下。(〈奇效良方》菟丝丸)⑦治小便赤浊,心肾不足,精少血燥,口乾烦热,头晕怔仲:莬丝子、麦门冬等分。为未,蜜丸梧子大。盐汤每下七十丸。(《纲目》)⑧治心气不足,思虑太过,肾经虚损,真阳不固,溺有余沥,小便白浊,梦寐频泄:茧丝子五两,白茯苓三两,石莲子(去壳)二两。上为细未,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盐汤下。常服镇益心神,补虚养血,清小便。(《局方》茯菟丸)⑨治小便多或不禁:莬丝子(酒蒸)二两,桑嫖峭(酒炙)半两,牡蛎(煅)一两,肉苁蓉(酒润)二两,附子(炮,去皮、脐)、五味子各一两,鸡半两(微炙),鹿茸(酒炙)一两。上为未,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盐酒任下。(《世医得效方》莬丝子九)⑩治脾元不足,饮食减少,大便不实:莬丝子四两,黄耆、于白尤(士拌炒)、人参、木香各一两,补骨脂、小茴香各八钱。饧糖作丸。早晚各服三钱,汤酒使下。(《方脉正宗》)(11)洽消渴:莬丝子不拘多少,拣净,水淘,酒浸三宿,控乾,乘润捣罗为散,焙乾再为细未,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前饮下五十粒,一日二、三服;或作散,饮调下三钱,(《全生指迷方》莬丝子丸)(12)洽阴虚阳盛,四肢发热,逢凤如炙如火:茧丝子、五味子各一一两,生乾地黄三两。上为细未。米饮调下二钱,食前。(《鸡峰普济方》莬丝子煎)(13)治痔下部痒痛如虫齧:莬丝子熬令黄黑,未,以鸡子黄和涂之。(《肘时后方》)(14)治眉炼癣疮:莬丝子炒,研,油调敷之。(《山居四要》)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五味之中,惟辛通四气,复兼四味,《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莬丝子之属是也,与辛香燥热之辛,迥平不同矣,学者不以辞害义可也。为补脾肾肝三经要药,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看,三经俱实,则绝伤续而不足补矣。脾统血,合肌肉而主四肢,足阳明、大阴之气盛,则力长而肥健。补脾故养肌,益肝肾故强阴,坚筋骨,暖而能补肾中阳气,故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口苦燥渴者,脾肾虚而生内热,津液因之不足也,二髒得补,则二病自愈。寒血为积者,劳伤则血瘀,阳气乏绝则内寒,血随气行,气弱不能统血以行,久而为积矣。凡劳伤,皆脾肾肝三髒主之,肝脾气旺,则瘀血自行也。
2.《本草汇言》:莬丝子,补肾养肝,温脾助胃之药也。但补而不峻,温而不燥,故入肾经,虚可以补,实可以利,寒可以温,热可以凉,湿可以燥,燥可以润。非若黄柏、知母,苦寒而不温,有泻肾经之气;非若肉桂。益智,辛热而不凉,有动肾经之燥;非若苁蓉、琐阳,甘鹹而滞气,有生肾经之湿者比也。如《神农本草》称为续绝伤,益气力,明目精,皆由补肾养肝,温理脾胃之徵验也。
3.《本草新编》:茧丝子,可以重用,亦可一味专用。遇心虚之人,日夜梦,精频泄者,用苑丝子三两,水十碗,煮汁三碗,分三服,早、午、晚各一服即止,且永不再遗。此乃心、肝、肾三经齐病,水火两虚所致。莬丝子正补心、肝、肾主圣药,况又不杂之别味,则力尤专,所以能直人三经以收全效也。他如夜梦不安,两目昏暗、双足乏力,皆可用之一、二两,同人参、熟地、白朮、山萸之类,用之多建奇功。
4.《本经逢原》:莬丝子,祛风明目,肝肾气分也。其性味辛温质粘,与杜仲之壮筋暖腰膝无异。其功专于益精髓,坚筋骨,止遗泄,主茎寒精出,溺有余沥;去膝腔酸软,老人肝肾气虚,腰痛膝冷,合补骨脂、杜仲用之;诸筋膜皆属于肝也。气虚瞳子无神者,以麦门冬佐之,蜜九服,效。凡阳强:不痿,大便燥结、水赤涩者勿用,以其性偏助阳也。
5.《本草正义》:菟丝为养阴通络上品。其味微辛,则阴中有阳,守而能走,与其他滋阴诸药之偏于腻滞者绝异。缨仲醇谓五味之中、辛通四气,《经》言辛以润之,莬丝子之属是也,与辛香燥热之辛,迥乎不同,所解极为削切。《本经》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于滋补之中,皆有宣通百脉,温运阳和之意。汁去面府,亦柔润肌肤之功用,久服则阴液足而目自明。
【资料来源】《中华本草》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