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满江红·过汴梁故宫城

满江红·过汴梁故宫城

《满江红·过汴梁故宫城》是金末文人段克己所写的一首词。上片写塞马南来的兇残与金朝君臣将帅的昏庸无能导致亡国。下片写亡国之惨状和自己的心灵感受,着一“空”字,透出作者在亡国之后无可奈何的悲叹,徒增伤感。这首词写悲感移情于景,用笔空灵,词情激愤,悲壮沉重。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满江红·过汴梁故宫城
  • 创作年代:金亡后
  • 作品体裁:词
  • 作者:段克己
  • 作品出处:《全金元词》

作品原文

满江红·过汴梁故宫城1
塞马南来,五陵草树无颜色2。云气黯,鼓鼙声震3,天穿地裂。百二河山俱失险4,将军束手无筹策5。渐烟尘、飞度九重城,蒙金阙6
长戈袅7,飞鸟绝。原厌肉8,川流血。叹人生此际,动成长别9。回首玉津春色早10,雕栏犹挂当时月11,更西来、流水绕城根,空呜咽。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满江红:词牌名,始为《上江虹》,原为吴民祭祀河神的迎神之曲,双调九十三字,有平韵、仄韵两体。
2塞马:同赛(saì)马,塞外的骑兵。指元军。五陵:长安北有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这里用来指北宋、金都城汴梁。
3鼓鼙:鼓,大骨;鼙(pí),小鼓;鼓鼙指大鼓和小鼓。古代军中常用的乐器。
4百二河山:形容山川形势险固。古人称函谷关之险,二万人可以抵挡一百万。这句说:险固的河山都被一一攻破。
5筹策:计谋策划。
6烟尘:战争的烽烟。九重城:指京都。蒙金阙:笼罩在宫殿之上。比喻国家灭亡。金阙,宫阙。
7长戈袅:挥动长戈。戈,古代兵器。袅(niǎo),摇曳。
8原厌肉:厌同原野上堆满了尸体。厌,通“餍”(yàn),饱足。
9动成长别:动辄就会彼此永别。
10玉津:园名,在开封南门外。
11雕栏:雕花的栏乾。

白话译文

塞外的元兵,宾士南下;长安五陵旁的树木都失去了颜色,云雾阴沉地笼罩者,军鼓的声音震耳欲聋,似要穿裂天地。险固的河山均被一一攻破,守将们束手无策。渐渐战争的烽烟,直瀰漫到了京都的上空,笼罩在了宫殿之上。
挥动着长戈,战场上连飞鸟都灭绝了;原野上堆满了尸体,山川在流血。悲叹人生的这个时候,动不动就会亲人、朋友间彼此永别。回头看那开封城外的玉津园,春天刚刚来到,雕花的栏桿犹挂着一轮新月。更有那西来的流水环绕着城墙,独自悲怆地呜咽着。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在金亡之后重过金朝故都开封故宫时所作。当时元蒙正忙于徵服江南的南宋王朝,无暇顾及在中原实行文化高压,故作者直陈高歌,无所顾忌地抒发心中的愤怒和悲恸。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上片写塞马南来的兇残与金朝君臣将帅的昏庸无能导致亡国。蒙古军队狂奔而来,硝烟滚滚,战火连天,汴京城笼罩在血雨腥风之中。草木失色,百姓悲号,天昏地暗,战鼓震天,大有“天穿地裂”之势。全国呈现出一片混乱。接着作者沉痛地指出导致金朝亡国的原因:本来可以凭藉险要山河作为屏障以拒塞马,但朝廷昏庸,将帅无能,以致“百二河山”的险要也发挥不了作用,使蒙军长驱直入,直逼九重,终至亡国。作者既痛心国亡,又气愤统治者的昏聩,心中之气,悲抑难平。
下片写亡国之惨状和自己的心灵感受。“长戈袅”四句,蒙军长戈飞舞,连天空的飞鸟都已灭绝,原野上尸体多得无处堆放,似乎河中流淌的都是鲜血。兵燹酷烈,生灵涂炭,这是如实地描述当时元军的暴行,字字血泪,力敌万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回写自身。以“叹”字领起,在国难之中,活着的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与家人动辄失散,遂成永别。词写到此,已将国难家难写尽,于是以“回首”二字宕开,追古伤今。当年的汴京,春光满城,莺鸣芳树,燕舞晴空,如今却疮痍满目,雕栏虽在,明月犹悬,而人事全非,故国之思,令人肝肠寸断。接着,以“更西来、流水绕城根,空呜咽”作结。“更”字加强感情力度,河水呜咽,着一“空”字,透出作者在亡国之后无可奈何的悲叹,徒增伤感。
全词写兵祸以实录,用史笔也;写悲感移情于景,用笔空灵。词情激愤,悲壮沉重。

名家点评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兆鹏:“本词振笔直书,以纪实手法描写时事,亡国的惨状毕呈于词,在北宋灭亡宋室南渡之际和南宋灭亡之后少见这种词作。词情奋激沉咽,而字声韵脚的选择恰与情思相配合,声情一致,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

段克己(1196—1254年),字复之,号庵,绛州稷山(今属山西)人。金末尝举进士,入元不仕,与其弟段成己皆有才名。人称“儒林标榜”。早年与弟段成己以文擅名,赵秉文称其为“二妙”,有诗词合集《二妙集》八卷。工词,所作骨力坚劲,意志苍凉,有《逐斋乐府》一卷。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