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壁乡
后壁乡位于台湾台南县北端,北以八掌溪与嘉义县水上乡、鹿草乡相邻,东邻白河镇,西邻盐水镇,南接新营市、东山乡。该乡地处嘉南平原中段,系由八掌溪及急水溪沖积而成,东北方地势稍高,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后壁乡
- 行政区类别:乡
- 地理位置:台湾台南县北端
- 气候条件:热带季风气候
历史沿革
后壁乡旧称“侯伯寮”,因位于“顶茄苳”后方,当地人也以台语惯称“后壁寮”(即后面的意思)。日据时期在此设铁路车站,1920年台湾地方改制,在此地设“后壁庄”,划归台南州新营郡管辖,战后改设台南县后壁乡至今。
后壁乡正好在嘉南平原的中心地带,沟渠交错,阡陌纵横,水利发达,灌溉方便,是台南县的大穀仓,纵贯公路铁路与高速公路铁路,将其一分为二,形成东西暸大乡境,西半部是农村景观,东半部似有小市镇型风貌。后壁乡最早拓垦的地方是上下茄苳和本协一带,约在明郑清初时,日据时期黄家兄弟由后菁寮迁到后壁村一带拓垦经商,带动整体发展。而后菁寮地区也兴旺到战后初期,现今辖内有21村,北接嘉义县,西临高速铁路嘉义站的太保市约八公里,交通方便。
交通状况
台湾铁路管理局纵贯线
后壁车站
台1线
县道172甲线
自然资源
旅游资源
黄家古厝
后壁火车站附近,有一幢闻名全省的巨屋黄厝,位于后壁村四O号,是一幢全省现存少数的四合院房屋。屋舍古色古香,左右两边还有两排的外护,门前闢为西式花园,结构雄伟,颇为壮观,被列为台南县的一级古蹟,每天都有不少人前往参观,中央及省府有意保存该古厝,很有可能升级列管。,建造于民国十三年,经过两年才落成,其木雕刻之精巧,颇负盛名。门厅上横写着:“紫云衍派”四个大字,正厅上悬有一匾,横书:“肯构肯堂”四字,主要对联:
度量当心周而不比,权衡在于得乎中庸。
东平王格言为善最乐,司马公家训积德当先。
常棣树荣性归友爱,紫荆花茂瑞兆人和。
一这幢巨屋可以表现出日治时期台胞眷念祖国,处处建造富有中土气味的住宅。
菁寮黄家古厝
建于1928年,立面为仿文艺复兴式,后屋身为闽南式建筑,外观文艺气息浓厚,为一座融合传统与西洋风格的建筑物,一般人称做“西洋楼仔”。
正面有双柱式造形及洗石子的山形墙,墙额上有双排文字,上为黄氏堂号“紫云荔园衍派”,其下“AD1928”为西年的建筑时间,“JD2588”是日皇年代,而“Shinj Yun Kow。”则系黄氏店号“黄振顺”之意。两侧间则都是八角凸出式厅堂,侧间正面也作山形墙,后侧则是形式较简约的栏桿。屋之后面亦作山墙形,其上书写黄姓祖籍“江夏”。
菁寮 圣十字架堂
“后菁寮圣十字架堂”,坐落于后壁乡菁寮国小斜对面,隶属“圣方济各教会”一系,民国五十五年(一九五六)以“十字圣号”在本地传教,而这座带有德国传统教堂或城堡神秘气氛的教堂,则建于一九六○年。
教堂的设计人哥特佛莱德 波姆(Gottfried Bohm),德国人,国际级建筑设计师,一九八六年荣获建筑最高荣誉的桂冠--普立兹奖,普立兹奖被喻为建筑的诺贝尔奖,更让我兴奋的是,波姆第一件国外作品,竟落在台南县纯朴的后壁乡后菁寮。
从建筑外观来看后菁寮天主教堂,造型独特,“包覆铝皮的银色陡峭角锥尖顶,直入天空,与传统红墙红瓦,低矮朴素的街屋及合院民宅,形成强烈的对比,且成为当地明显的地标”。
教堂分为四部份:钟楼,洗礼堂,圣殿,圣体宫,都是陡峭角锥尖顶造型,四个顶尖处各有一代表性的饰物:鸡,鸽子,十字架,皇冠。整座教堂的主要结构方面,以清水混凝土为主,而内部的处理更展现流动开放的空间效果,深红色的细格子落地木门窗,木格子高窗,不规则纹样的小块花玻璃……,有人说这座教堂颇具法国,德国教堂风味。
后壁车站
后壁车站是台铁在后壁乡境唯一停留的一站,俗称后壁车头,在台铁纵贯线属于三级车站。
后壁车站建于明治三十五年(1902),当时车站附近是一片荒野,罕无人迹;后来黄冬(黄坤虎父亲)兄弟在此共同经营“黄振兴合资会社”,召雇海口人来此耕作后,逐渐形成一个新村落,人称车头村,之后车站附近逐渐成为后壁乡的区为中心。
民国三十年,嘉南地区发生大地震,后壁车站因而倾斜,经过两年改建,成为现有的样式,墙身仍为木造,作鱼鳞板状,基座为洗石子。民国九十二年七月,台南县政府在后壁车站前广场进行景观美化工程,车站又呈现新的风貌。
后菁寮阮宅
阮宅古厝近三十七坪,原是嘉义县鹿草乡顶潭村林姓 望族的祖厝,之后林家家道中落,就卖予后壁许迁,许迁运用拆迁技术,将宅第搬迁至后菁寮现址。后来许家亦式微,又转卖与阮谦,听说所花的钱在当时可以购买三甲良田。民国四十八年阮谦过世,这栋古厝连同中药铺就由其六子阮齐继承,即今屋主。
阮宅为木造阁楼式建筑,全属大陆福杉,立面是三间起街屋店铺形态。 宅第完全由精密切割的木材榫接而成,未见一钉一铆。两侧原为木板的条窗,现改成玻璃窗,门楣上挂有“金德兴”店号,是民国十四年书法家“景塘”的墨宝;其下的八卦形门印,各有松,鹤和竹,鹿的浮雕,分别意寓松鹤延年和竹鹿长青。
屋内可看见木造阁楼,原是卧房,后来改设为栈间(仓库)。室内右半边为阮家家传中药铺,黝黑的药柜与柜檯,异常珍稀。由于宅第古朴,常有电视剧来借景拍戏, 如早期公视的“春花梦露”,中视的“金色夜叉”等等,大爱电视台也来曾来借景拍片。
中药铺后还有一座院落,这是民国二十四年前后阮谦所建,属正身五间起的传统建筑,目的是屋主生活起居之地。
乌树林糖厂
乌树林糖厂创设于 日治时期的明治四十三年〔1910〕,到了昭和二年〔1927〕,乌树林製糖所出售给明治製糖株式会社。民国三十五年五月,政府成立了台湾糖业有限公司,乌树林糖厂归设于麻豆总爷的第三区分公司所管。民国三十九年七月,台糖撤销分公司制度,实施总厂制,这时乌树林糖厂才改由新营总厂所管。
乌树林糖厂台糖铁道

到了民国六,七十年代,国际糖价迅速下滑,加上南部农民因水源问题获得纾解而转种稻米,台糖产量迅速萎缩。民国七十二年七月,乌树林糖厂和小港糖厂製糖工场关闭,乌树林糖厂组织撤销,乌树林糖厂这个名字走入历史。
民国七十六年四月一日,台糖新营厂就在废弃的乌树林糖厂内成立台糖精緻农业发展中心〔TSCOPC〕,专门从事兰花的栽培。几年下来,乌树林精农中心成了台糖最大的兰场,台糖的蝴蝶兰在国际市场也占有了一席之地。乌树林精农中心以生产蝴蝶兰苗外销为主要业务,除供应国内市场需求外,还外销至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地。除了蝴蝶兰苗之生产外,精农中心尚栽植其他兰类,如文心兰,石斛兰,加德利亚兰及拖鞋兰等,亦栽植各类观赏植物如非洲蓳及仙人掌等。
民国八十年代末,一位台南艺术学院研究生曾吉贤因一次拍摄纪录片的机会而来到荒废的乌树林车站。因为这样的机缘,曾吉贤在完成纪录片后,就与指导老师林信谊说服新营厂厂长钟辛勤,副厂长黄秀雄等人,把乌树林车站重新整建,修复与改装以前运载甘蔗的机关车与蔗箱车。民国九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台糖公司新营厂举行了乌树林驿头建站六十周年系列活动,趁此推出“五分车怀旧之旅”,以十节运蔗车厢改装成为田园列车厢载着游客由乌树林站出发到顶埤站,让游客欣赏田园风光,同时在乌树林糖厂内也展示各年代火车头,台糖铁道文物等。从此以后,搭乘五分车成了一股持续不退的热潮。
上茄苳埤水库
上茄苳埤位于嘉田村,昭和十七年〔1942〕三月完工,集水面积五百五十七公吨,蓄水面积三十三公顷;其上游有将军埤,是一座汇集上游农田排水与灌溉剩余水而成的灌溉埤,埤水主要供应上茄苳水利小组的双期作一百四十四公顷水稻用水。水埤堤防长九百七十公尺,南侧设水闸门,可经导水路自然引灌,西南侧有放水设施溢流堰一座。
上茄苳埤旁有小南海普陀寺,地近白河莲潭社区,环境清幽,假日游客如织,庙方亦积极开闢环埤道路,交通十分便捷。因普陀禅寺名气日盛,上茄苳埤水库之名渐渐被小南海所取代。
着名特产
稻米
芭乐

芭乐
教育机构
高中职
后壁高中
初级中学
南县立后壁国中
台南县立菁老国中
国小
台南县后壁乡后壁国小
台南县后壁乡菁老国小
台南县后壁乡安溪国小
台南县后壁乡新东国小
台南县后壁乡永安国小
台南县后壁乡树人国小
台南县后壁乡新嘉国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