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江红·闻日寇窜宁乡
《满江红·闻日寇窜陷宁乡》是词人谢觉哉分别在1944年6月19日和20日写下的两首词。这两首词热情地讴歌了湖南人民反抗斗争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表达了词人对家乡亲人在民族危亡中遭到悲苦生活的无限同情,以及对国民党官吏只知欺压人民而畏外敌如虎的卑劣行径的强烈谴责和批判。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满江红·闻日寇窜陷宁乡》
- 创作年代:近代
- 文学体裁:词
- 作者:谢觉哉
作品原文
满江红·闻日寇窜陷宁乡①
【其一】
我梦家乡,便想到家乡梦我②。第一是七十衰妻③,两眉深锁④。雏孙想像阿公容⑤,大儿恐亦二毛可⑥。更开门七字柴米盐⑦,不易举⑧。
多少人,冻与饿。又遭上,大兵火⑨。看大沩岭东⑩,回龙铺左。豪吏缚民如缚鸡,将军避敌如避虎。老乡们搀着老和幼,何处躲?
【其二】
中国若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从明末直到而今,英雄几许。百万农军北伐时,十三雄镇南明史。岂是那十年奴化治,能抑止。
湖南官,胆如鼠。湖南民,气胜虎。要涤腐生新,锄凶雪耻。又建湖湘根据地,人尽为兵政民主,让国党闹成大亏空,我们补。
注释译文
①满江红;词牌名,每片93字,一般用入声韵。日寇窜陷宁乡:1944年5月下旬,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挽回太平洋战场的失败,以12万人发动湖南战役,目的是为了打通南北交通线,企图与孤悬于东南亚的日军联繫起来,进行垂死挣扎。国民党守军虽三倍于日军,却畏敌如虎,不战而退,致使湖南南部重要城市,一个个陷入敌手,使亿万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故乡宁乡陷落的讯息传到延安,谢老十分愤慨,故填该词。
②我梦家乡,便想到家乡梦我:套用郑板桥《满江红·思家》中“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句。这首词也受郑词影响。据谢老日记载,1944年6月19日正在读郑板桥词,写了《满庭芳·读板桥词有感》。
③七十衰妻:指谢老原夫人何敦秀。
④两眉深锁:悲苦愁闷状。
⑤雏孙:小孙儿。阿公:祖父。
⑥二毛:人到老年,头髮斑白,以头白代称老人。可:应。
⑦七字柴米盐:为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日常生活必用物品。因字数有限制,仅举三代七。
⑧举:操办、举措。
⑨大兵火:日寇进攻湖南时,长沙大火。此火不是日寇所为,而是国民党守军溃逃时焚城所致。
⑩大沩岭东,回龙铺左:大沩岭指宁乡境内的沩山;回龙铺是宁乡重镇。两句概指宁乡全县。
将军:指国民党将军。
搤庖嚗坮人尽死:唐才常说的“若要中国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这里是借用词。唐才常,字拂尘,湖南浏阳人,属清末维新派,曾参加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又参加兴中会,继续斗争,1900年终被清朝统治者杀害。有《觉颠冥斋内言》行世。
縤万农军北伐时:1926年大革命时期,湖南百万农军奋起支援,参加北伐战争,使北伐军胜利进军,很快占领湘、赣、鄂省。
十三雄镇南明史:明朝末年,由于清军入侵,弘光帝逃到西南,建立南明政权。1646年,南明的何腾蛟到长沙,联合李自成起义军的余部李锦、明朝左良玉旧部马进忠等,组成强大的反清军,他们将湖南分成13镇,分兵驻守,合力抗清。
十年奴化治: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对湖南实行的10年奴化统治。
又建湖湘根据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决定,由王震、王首道率一部军队,到湖湘建立根据地。该南征部队1944年11月从延安出发,1945年8月胜利到达湘粤边境。因日本投降而未能在湖湘建立根据地。该部1946年8月返回陕甘宁边区。
让:纵使。国党:指国民党。
作品鉴赏
这两首词是闻日军窜陷宁乡后情绪十分激愤之中写成的。“日寇窜陷”四个字已充分显示了作者鲜明的民族爱憎感情。第一首词将这种感情引向阶级爱憎的境遇,把对家乡亲人在民族危亡中遭到悲苦生活的无限同情,引向对国民党官吏只知欺压人民而畏外敌如虎卑劣行径的强烈谴责和批判之中。谢老觉得这还不够全面,于是作了第二首词,以回忆的笔调,满腔热情地歌颂了湖南人民反抗斗争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以百倍的信心预示了湖南人民必然取得抗战胜利的光明前程。两首词分成四片,回叙现实到历史,运用敌我力量的对比完美地揭示了词的主题;词的结构严谨,感情发展顺理成章,深刻而富于哲理,感人至深。
作者最懂得艺术辩证法,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文思,把握情绪的複杂起伏变化,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融化于浅白如话、质朴自然的语言和叙述之中,是一般作者苦思冥想而求之不得的,但他却能顺手拈来,垂手可得,全然不费吹灰之力。正如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与作者生活根底的厚薄、认识生活的深浅、驾驭题材的生熟、艺术造诣的高低有绝对的关係。
作者像运用十八般武艺一样,使出各种招数,调动各种艺术手段,为活化诗词的艺术形象和深化主题思想服务。第一首词,开头两句仅改动郑板桥词中的两个字(将扬州改为家乡),直接人词,十分準确地表现了自己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两个“梦”字更使文思跃然纸上,如痴如梦,真假难辨。对七十衰妻,抓住“两眉深锁”这一最典型的举止,刻画了她内心複杂的内涵。“雏孙”、“大儿”两句,虽全为构想之词,但读来生动如画,形象再现作者离家之久,念家之深。人民生活悲苦的事可举出很多,但最典型的莫过于每天开门都不可缺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在艺术上这叫做以个别代一般,以一当十。下片採用进层写法,先写多少人被日军逼出家门,受冻挨饿不算,又加上长沙大火的人为惨剧,把人民投入到水深火热痛苦之中。为了刻画国民党官吏的卑劣行径,作者运用对比、比喻、排比、对偶句式,把他们揭露的入木三分、淋漓尽致:“豪吏缚民如缚鸡,将军避敌如避虎。”末二句,写的是一个非常悲惨的场面;反问句式饱含着作者的满腔愤怒,郁抑难平。与第一首相仿,第二首又化用唐才常的名言,使全词别开生面,鼓荡起一派豪迈之气。接着回忆了湖南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举出北伐农军和明末抗清两例,使“英雄几许”的氛围再度升腾。上片末两句,似乎使气脉断开,但却转承第一首词意,採用反问句式,说明这光荣传统并不是国民党十年奴化教育所能抑止的,从而开启下片内容。下片四句,又採用对比、比喻、排比、对偶句式,一反一正、一官一民、一鼠一虎,生动形象,绘形绘影,呼之欲出。“要涤腐生新,锄凶雪耻”,将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放在一起,愤怒声讨,无情鞭挞。接着指出中国共产党为拯救湖湘人民出水火,毅然派军南征。此举一定会受到人民热烈欢迎,并踊跃参军入伍,齐心合力创立抗日民主政权。词的末两句,总述全词,纵使国民党的腐败溃逃,但有中国共产党在,一定会驱逐日本侵略者,最后胜利必将属于人民。“我们补”立场坚定,信心十足,并与第一首“何处躲”形成鲜明对照,使爱憎的主题,融解于全词之中,又溢表于全词之外。
作者简介
谢觉哉(1884年-1971年),字焕南,别号觉斋。湖南宁乡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延安五老”之一、着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法学界的先导、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 1925年,谢觉哉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被选为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常委,任工人部部长,主编《湖南民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上海负责编辑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和《上海报》。1935年,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内务部部长、秘书长。1937年初,任法务部长并代理最高法院院长和审计委员会主席。七七事变后,任中共中央驻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代表。1939年任中央党校副校长。1940年任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副书记。1942年任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参议长。1946年6月,任中央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1948年任华北人民政府委员兼法务部部长。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委员、新法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59年4月,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1964年12月至1971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66年5月,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递补为中央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