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鮻
鮻,学名:Liza haematocheila (Temminck et Schlegel,1845) ,为鲻科鮻属的鱼类, 替梭形,前部近圆筒形,背缘较平直,腹缘浅弧形,尾柄较长。头中等大,背面宽平,头宽大于头高。吻短钝,广弧形,吻宽大于吻长。眼中等大;脂眼睑发达。眼间隔宽平。口裂平横,呈“∧”形。舌较宽,前端圆形,不游离。为暖水性的底层鱼类,适盐範围很广,在盐度为38‰的海水到淡水中均能生长,多栖息于浅海或河口鹹淡水水区域,也可在淡水江河中生活。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鮻
- 拉丁学名:Liza haematocheila (Temminck et Schlegel,1845)
- 别称:潮鲻,赤眼鲻、西鱼、黄鲻、泥鲻、梭鱼、红目鲢、红目呆。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纲:硬骨鱼纲
- 亚纲:辐鳍亚纲
- 目:鲻形目
- 亚目:鲻亚目
- 科:鲻科
- 属:鮻属
- 种:鮻
- 分布区域:广泛分布于沿海及江河口沿岸一带
- 体型:呈圆筒形,前端扁平,尾部侧扁。
- 栖息地:多栖息于沿海及江河口的鹹淡水中
- 类别:近海鱼类
- 英文名:Soiuy , Redeye mullet
形态特徵
体型似鲻,呈圆筒形,前端扁平,尾部侧扁。头短宽,前端扁平,吻短钝,口亚下位,呈“人”字形。上颌略长于下颌,上颌骨在口角处急剧下弯,后端显着露出于眶前骨之外;下颌前端有一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嵌合;上下颌边缘具有绒毛状细齿。眼较小,稍带红色;脂眼睑不发达,仅存在于眼的边缘。鳞中等,除吻部外全体被鳞;胸鳍腋鳞不存在;无侧线。第一背鳍短小,由4根硬棘组成,位于体正中稍前;第二背鳍在体后部,与臀鳍相对;胸鳍位置较高,贴近鳃盖后缘;尾鳍分叉浅,呈微凹形。头、背部深灰绿色,体两侧灰色,腹部白色,各鳍灰白色。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五音集韵》苏禾切,音蓑。与魦同。鱼名。《山海经》姑射山有鮻鱼,人面人手鱼身,见则风涛起。
生活习性
鮻为近海鱼类。多栖息于沿海及江河口的鹹淡水中,亦能进入淡水中生活。一般4龄达性成熟,生殖季节为4-6月,在浅海和江河口鹹淡水区域产卵。每年7、8月份,大量的鮻鱼幼鱼活动在河口浅滩处,以浮游生物为食,也食植物碎片。
鮻

种群分布
分布于日本、朝鲜以及中国沿海等,属于暖温性底层鱼类。其主要生活于浅海或河口鹹淡水交汇处。广泛分布于沿海及江河口沿岸一带。资源丰富,生长迅速,加之能在海水、鹹淡水及淡水中生活,食物链短,饵料易解决,性温和,能和其它鱼虾和睦共处,是一种优良的鹹淡水养殖品种,也可移入纯淡水中养殖。其肉质细嫩多脂,为上等食用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