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王死社稷
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出处是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出自《礼记》,很多人认为这句话源自明朝,其实不是。
《礼记·曲礼》原句是:“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意思是国君应当为保卫社稷而死,大夫应当率领民众保卫国家,直到自己战死,士人应当为法制所规定的卫国责任而死。
像这样君主为国家而死,坚决抵抗敌人,誓死不投降,是一种有着强烈的民族气节的殉国方式。
例子有吴王夫差(fū chāi)(约前528年—前473年)、金末帝完颜承麟(?-1234年2月9日)、宋末帝赵昺(zhào bǐng)(1272年-1279年)及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君王死社稷
- 事件发生时期:吴国、金、宋、明
- 性质:很有民族气节的殉国方式
- 源自:多个历史典故
- 代表人物:夫差、完颜守绪、赵昺、朱由检
- 出处:《礼记·曲礼》
- 相关人物:朱由检、吴王夫差、完颜承麟 等
历史事例
吴王夫差
吴王夫差: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吴王阖闾之子。即位后先在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打败越兵,乘胜攻破越都,迫使越王勾践屈服。又开凿邗沟,以图北进,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大败齐兵。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诸侯,与晋争霸,越军乘虚攻入吴都。后来越国再次兴兵攻吴,他兵败自杀,吴亡。
金哀宗完颜守绪
金哀宗完颜守绪:宋蒙联军围金,完颜守绪给南宋写信说宋金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南宋不予理睬,城破,自缢身死。金哀宗临终前叹道:“朕为金紫十年,太子十年,人主十年,自知无大过恶,死无恨矣。所恨者祖宗传祚百年,至我而觉,与自古荒淫暴乱之君等为亡国,此独为介介耳。古无不亡之国,亡国之君往往为人囚挚,或为俘献,或辱于阶庭,闭之空谷,朕必不至于此,卿等观之,朕志绝矣。”
宋末帝赵昺
宋末帝赵昺:蒙古灭金之后攻宋,破之。宋残部在崖门海域里与蒙古军队交战,史称崖山之战。结果,宋军全军覆没。1279年3月19日,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便背着这位刚满8岁的赵昺跳海殉国,杨太后亦投海殉国,宋朝正式宣告灭亡。
明思宗朱由检
明思宗朱由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代朝代开创时,将国家的首都确定为南京,后来迁都至北京。而北京就在当时的劲敌蒙古附近,迁都的实质目的就是“天子守国门”。明英宗到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在国难临头的时候未曾丢弃皇都仓皇逃跑,说明了明朝“君王死社稷”。
事件含义
其他朝代遇敌的做法
长期为明朝边患的是蒙古,而汉朝则是匈奴。很多人总是认为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是奇耻大辱也是无能的表现,可是汉高祖当年也被匈奴兵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而汉高祖最后的解决方案,则是由汉朝去给单于的阏氏送礼,请她吹枕边风,这样才放了汉高祖一条生路;而明朝则断然拒绝蒙古索求财物换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宁死不降,最后明朝另立新君,一举打败了蒙古,正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汉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则是御驾亲征五征蒙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并不适用于整个汉朝,而明朝也有过类似的辉煌。与唐朝相比:唐朝初年国力强盛,四海鹹服。可盛唐以后,特别是唐玄宗时期唐军在中亚怛罗斯被阿拉伯帝国打败之后,唐朝国力日渐衰落,后来安禄山叛兵和黄巢匪兵以及吐蕃蛮兵都曾攻入长安,唐朝就从此一蹶不振。
在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弃都南逃蜀中。而明朝却从未有过这种例子。永乐大帝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国门”,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亲自在第一线守国门。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没顶之灾,崇祯帝召见阁臣时悲叹道:「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当时北京形势很危急,江南却依然保留有相当实力,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缢殉国而死,忠于江山社稷。这与清廷的鹹丰皇帝置京城百姓于不顾,两度仓皇逃离北京避难和清廷末代皇帝溥仪,苟且偷生向日本侵略者认贼作父的举动,绝对是天壤之别。
明朝遇敌的做法
永乐大帝朱棣第二次御驾亲征万里扫蕩漠后班师回朝于北京时如是说:“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此后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到了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顽强对付满清和李自成,对关外的国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愿望。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更是坚定,兵临城下仍然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当年明朝崇祯帝的遗言和清廷宣统帝的豪言可见两个皇帝对国计民生的不同态度:
崇祯皇帝殉国前怕李自成伤害无辜百姓,就写了一首绝命诗给他:
“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1644年3月17日,“闯王”李自成来到北京城下,他的身后,是山呼海啸的农民军。两日后,城破,明朝皇帝崇祯自缢煤山。崇祯皇帝执政的十七年间,大明帝国被农民军和关外女真的拉锯战折腾得元气尽失并最终崩溃。
至北京沦陷前,明朝有很多次机会避免亡国悲剧,但最后都归于三尺煤山白绫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
评价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如果去看明朝战史,你会发现明军无论多幺惨,面临的情况有多幺危急,都绝不用女人换取和平,绝不割地赔款。哪怕如暴民军大军压城,哪怕如瓦剌大军围攻首都,哪怕如皇帝不幸被俘……不论是哪种情况,都绝不认输。 明朝的皇帝有好的,有爱玩的,有荒谬的……没错,你多半知道朱元璋当初起兵的时候有多幺勇武,多半也听过后来成了永乐大帝的燕王朱棣是多幺英明,你也多半听过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多幺的“荒唐”……可是明朝的每一个皇帝,却没有一个是软骨头的。你看如崇祯皇帝天子殉国,你看如正统被俘却决不求饶,你看如隆武战死沙场,你看如绍武被俘,绝食自杀……
正气明朝。明朝军队的单个战绩在世界上不是最好的,但是明朝确实是古代世界上所有历史超过了百年的帝国之中,唯一没有与其他国家或势力签定任何不平等条约,也唯一从不向任何势力屈服的王朝——哪怕是暂时的。明军是世界上在国家亡国后,抵抗时间最久的——他们坚持抗击清朝达38年之久。
明军能够保持这样持久的战斗力,不仅仅是因为明朝本身就不是一个民风柔弱的朝代。无论是明朝的帝王还是百姓,都有着刚毅不屈的性格,无论是历史上着名的“嘉定三屠”还是“扬州十日”,当看到“留头不留髮,留髮不留头”这样的言语,当看到“自闰六月初嘉定人民自发起义抗清,两个月内大小战斗十余次,民众牺牲两万余,史称‘嘉定三屠’”这样的记载,即使你对那一段历史从未过问,你也不可能不为之动容。
中国历史5000年,各个王朝的军事实力保持的时间不等,纵观所有被忽略或误读的历史,惟有被轻视的大明军队,战斗力保持了最久的近300年。大明一朝276年,确实没有对外屈膝一星半点。大明“流行”骂皇帝,正德年间,皇帝朱厚照要搞出游,遭到了大臣的一致反对,先后杖毙了十几位大臣,但是大臣依然犯颜阻拦,最后正德帝只能妥协。在明代,六科给事中是有权利驳回皇帝旨意的,这是中国历史绝无仅有的。虽然这个权利很少有动用,但是确实存在。这已经是君主立宪的萌芽。
明代的士子们视媚上为仇寇,无论什幺人,有明一代,没有一个媚上的获得好下场。反而是那些犯颜的大臣成为天下读书人景仰的典範。在明代,我们记得《天工开物》,记得那约三百米长的郑和宝船,记得有密集劳动型的作坊出现,记得后膛炮已经规模套用,记得腐朽的理学开始受到重视客观实际的心学的冲击,“格物致理”第一次在理论与实际中出现并逐渐壮大……至崇祯年间,每年新出版刊行的各类书籍以百万计,而到了清朝,即使是所谓的“康乾盛世”,也不过每年4万余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