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国际幼师证
蒙特梭利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经过一个世纪得风风雨雨之后,风靡世界132个国家和地区,被称为“日不落的教育”。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蒙特梭利国际幼师证
- 引进:张雪门
- 时间:1949年
- 称号:日不落的教育”
传播途径
在中国的传播:
1949年 北京大学张雪门先生把蒙氏带到了台湾
1985年 台湾教育部门正式成立蒙特梭利教育基金会
在大陆得传播:
20世纪 蒙氏教育传入中国
1915年 江苏成立蒙特梭利教学法研究会
1916年 美国巴士第夫人来奖蒙氏教学法
在世界
蒙特梭利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经过一个世纪得风风雨雨之后,风靡世界132个国家和地区,被称为“日不落的教育”。
主要贡献
一、六大基础理论
1.环境适应理论:
环境包括幼稚园、家庭、社会、人际,自然显性环境、稳性环境。
环境能主宰人得耳聪目明。
2.独立成长理论
儿童在生长中所作出的努力,全部都是为了实现独立的目的,而往往被成人(教师、家长)剥夺。
3.生命自然发展理论
生命是自然而然发展的,老师和家长都是在辅导这一成长。
4.吸收性心智理论
内在的助力使儿童对外界环境信息的刺激,满足孩子的需求快速的储存并进行编辑,在特定的时期以爆发的形式表现出来。
5.工作人性理论
蒙氏教育是以工作为核心形成的教育体系,让孩子在玩中学,以动手为主。蒙氏提倡的工作是,让孩子在儿童之家通过工作,提高孩子的自控,建立秩序感、专注力、注意力。
6.奖惩无用理论
奖惩只是一种刺激手段,产生于非自然和强迫的力量之下,蒙氏说:奖惩只会误导孩子的价值观,只为名利而做事。
二、创办儿童之家的教育模式
1907年1月6日 在罗马罗伦斯的贫民窟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儿童之家。
三、研製教具
在理论的基础上,创造而成的,因为有教学意义,所以成为孩子的工作材料。
教育内容
(一) 日常生活
培养幼儿独立工作,确立自信,体验成长的喜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耐心、专注力、秩序感,合作与创造的能力。
(二) 感官
培养幼儿的适应力、辨别力、智慧型概括形成(思考力、专注力、独立),也是语言的预备。
(三) 数学
直接目的:透过幼儿期的生活经验,让孩子熟悉数量,认知逻辑的数量概念,系统的进行学习。
间接目的:培养幼儿对整体文化的吸收、学习,以及形成人格是所需要的抽象力、理解、力和判断力。
(四) 语文
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倾听习惯,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记忆力的表达。
语文是人类沟通思想,传递意念,表达感情和陈述需要的内在抽象行为得具体表白方式,也是推销自己的最佳方法。表达者藉助说写的方式,传递自己的想法,接受者因了解得程度来作回应。无论是表达者或者接收者,都需要掌握语文的共同特性,才能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
(五) 科学文化
在教给孩子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中,激发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并透过自发性的学习,让孩子体验自然与真实。以及自身的责任,并且激发孩子耐心、细心、爱心和信心。
(六) 其他:音乐、美术、手工、英语
教具以外的教育
(一) 健康教育
(二) 安全教育
(三) 道德教育、爱、宽容
(四) 性教育
(五) 美感教育
(六) 和平教育
(七) 大自然教育
(八) 想像力与创造力教育
(九) 宗教教育
(十) 社会教育
发展趋势
1.符合人性化与名族化的教育趋势
在蒙氏教室里,充分尊重孩子
2.符合现代化、国际化得教育趋势
3. 符合儿童素质教育的趋势
4.团队合作
5.接受多元意见
6.世界观、国际化
7.环境关怀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