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氏起源
郭氏起源虢国,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地跨黄河两岸,分东西两虢,实为一国。西虢国,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后随周平王东迁至今河南陕县东南,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东虢国,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位于现河南荥阳,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郭氏起源
- 外文名:The kwok origin
历史起源
虢国疆域 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仲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虢叔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实为一虢东虢于公元前767年灭亡,西虢于公元前655年灭亡。
历朝国君
虢叔(周文王之弟,始封西虢君主) 中间世系失考 虢城公(周穆王同期君主) 中间世系失考 虢公(周夷王同期君主) 虢厉公(虢公长父,虢仲)周厉王三年,讨伐淮夷。厉、宣之际,始东迁三门峡立国。 虢宣公(虢季子白)周宣王时征伐猃狁,大获全胜。 虢文公(虢季) 周宣王时谏不籍千亩 虢公石父(虢石甫、虢公鼓) 周幽王时败坏朝政 虢公翰 在携拥立周携王 虢公忌父 周平王晚年,重新起用为王室卿士。 虢公林父(虢仲) 周桓王时一同讨伐郑庄公 虢公丑(虢叔) 在前655年为晋国所灭 谥号本名又名备注虢叔周文王之弟,始封西虢君主城公周穆王同期君主虢公周夷王同期君主厉公 虢公长父 虢仲周厉王三年,讨伐淮夷。厉、宣之际,始东迁三门峡立国。宣公白虢季子白周宣王时征伐猃狁,大获全胜。文公虢季周宣王时谏不籍千亩鼓(字石父)周幽王时败坏朝政翰在携拥立周携王忌父周平王晚年,重新起用为王室卿士林父虢仲周桓王时一同讨伐郑庄公丑虢叔在前655年为晋国所灭编辑本段姓氏溯源
郭氏变迁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是:"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此为氏。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蕴生淮、配、镇。镇,谒者僕射、昌平侯。裔孙从颍川。" 《新唐书》的这段记载讲清了五个问题,一是郭氏来源,郭氏来自姬姓,由虢叔之虢按声转为郭。二是阳曲是郭姓开宗之地,因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三是阳曲是郭氏居住延续接代之地,因郭全"代居阳曲",还生下了数代人。四是阳曲是郭氏祖籍地,因为"裔孙从颍川",郭氏之后代离开祖籍地阳曲而迁往他地。五是虢叔为郭氏始祖,序是虢叔的裔孙,序做为虢叔后裔的代表者,是经周王朝正式承认的,从序开始号为郭分,成为虢转为郭的第一代人。在台湾编例印的《山西文献》其社长兼总编是郭荣生,山西文献第四十三期上发表的"太原郭氏源流"一文开头就说:"郭氏是中华民族古老姓氏之一,其肇始于西周,自东周平王求虢叔后裔序,封于山西太原阳曲后,郭氏一族遂世居太原,繁衍生息,历世不衰、枝繁叶茂、族远宗大。……郭氏授姓始祖所在地:山西省阳曲县。虢氏 现在湖南长沙尚存虢氏之裔一大支。其迁徙情况是,五代时自山西太原迁江西,明成化年间自赣迁湘之长沙新康都六甲,今属望城县靖港镇大泊湖村。《长沙虢氏族谱》载:“吾族派演天潢,系由二虢勛标王府;三君誉薄遐方。溯博士于春秋,渊源家学;征大夫于晋国,丕丕皇猷。在昔家声,昭垂后裔。迨以郭更虢之后,仍本姓者,仅吾一支,历籍本豫章迁兹,自洪武越十余代,支繁派演……”长沙虢氏一支为古姓“虢”氏南方仅存承嗣,系明成代年间由江西饶州迁湘,姓氏由“郭”复“虢”,至今已历五百多年,丁口繁衍达万,后裔再迁者目前遍及北京、安徽、四川、湖北、广东、台湾等地。 长沙虢氏堂号为“新平堂”,至明末清初分为邦、爵、庆、锦、颜、曾、思、唐、隆九大房。除庆、锦二房早年徙常德丹洲外,其余七房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共建宗祠,谱则各修,各房在清代均数修支谱,于民国七年纠族共修过族谱,谱名《长沙虢氏族谱》,凡虢氏自明至民国丁口繁衍、迁徙等情况详载备至,共二十二册,计二千四百多页。
历史见证
周初封文王之弟虢仲、虢叔于东、西二虢。东虢在今河南荥阳,春秋初年为郑所灭;西虢在今陕西宝鸡,西周末年迁至河南三门峡及山西平陆一带。公元前655年,晋国假虞灭虢,留下了"唇亡齿寒"的的千古遗训。三门峡虢国墓地 虢国墓地位于今三门峡市上村岭,总面积约3245万平方米。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01年,先后经四次文物钻探和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探明各类遗蹟八百余处,发掘清理墓葬和陪葬坑三百余座,出土文物近三万件。这是到2001年为止我国发现的为数不多的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保存完好的周代大型邦国公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载,虢国历史在公元前九世纪至公元前七世纪,延续了三百年的时间。这一时期,虢国国君世代为周天子的卿士,他们曾替周天子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屏藩周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陪葬众多的兵器和车马坑,足以说明当时虢国的军事实力。由于后来的国君骄奢淫逸,最后走上了亡国的道路。公元前655年,晋国假虞灭虢,称雄一时的虢国从此在历史舞台上销声匿迹,除给后人留下“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沉重而悲怆的故事外,再就是对这个古老和神秘王国一连串的问号。而虢国墓地的发现为破解这些疑惑带来了希望。
历史遗蹟
历史遗蹟的发现及发掘
20世纪50年代,为配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国科学院和文化部联合组成了“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由我国着名的考古学家夏鼐和安志敏先生带队,对三门峡库区上村岭北部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从此,拉开了虢国墓地发掘和研究的序幕。经过两年的发掘,共清理墓葬230多座、车马坑3座、马坑1座,出土文物9179件。考古工作者认为这个墓地属于同一个诸侯国,其埋葬时间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整个墓地排列有序,礼制严格,属公墓。根据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结合对周围文物遗蹟的调查发掘情况,考古工作者断定这就是千古难觅的虢国墓地。此次发现被列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田野考古的重大发现而载入史册。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亲临考古发掘现场,并写出了被学术界视为扛鼎之作的《三门峡出土铜器二三事》,在国内外文物考古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为进一步搞清虢国墓地的整体布局和地下遗蹟埋葬情况,从1990年初开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上村岭北部进行较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找到了虢国墓地的国君中心区域,此区内埋葬着西虢东迁的历代国君和众多的高级贵族,以及他们的陪葬车马坑、祭礼坑等。其中虢季、虢仲两座国君墓的发现引人注目,墓中陪葬了大量青铜器、玉器等,其中包括一大批稀世珍宝。这两座墓的重要发现分别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虢国墓地规模之大、等级之齐全、保存之完好、出土文物之精美,在我国两周考古中极为罕见。它的发现对研究两周时期的宗法、墓葬制度,以及虢国的历史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填补了虢国历史研究的空白,被评为“河南二十世纪十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和“中国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为有效保护和充分展示虢国墓地丰富的墓葬文化和出土的大量珍贵历史文物,有关部门在虢国墓地遗址上建起虢国博物馆和车马坑博物馆,并对游人开放。 三门峡虢国墓地经两次发掘,发现了包括两座国君墓、一座国君夫人墓、二座太子墓在内的250余座贵族墓葬,出土各类珍贵文物2万多件。1999年又在三门峡市西南李家窑发现虢国都城上阳城遗址。虢国墓地与上阳城的发现具有重大学术价值,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虢国墓地位于三门峡市区上村岭上。50年代至今,先后经过四次钻探和两次大规模发掘,证明这是一处等级齐全、排列有序、独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的大型邦国公墓。墓地总面积32.45万平方米,分为南北两区8个组。 2009号墓即虢仲墓属第八组,位于北区,是虢国墓地墓葬最多、级别最高的一组,其所出土文物不仅数量多、品种全,而且有不少填补了我国周代考古空白。 虢仲的9号墓为土圹竖穴墓,呈南北方向,墓口南北长5.6米,东西宽4.4米;墓底略大于墓口,南北长6.00米,东西宽4.62—4.92米;墓深距现地表19.3米,是虢国墓地已发掘墓葬中形制最大的一座。墓穴四壁从上到下以淡绿色颜料进行了特殊涂抹。墓主人使用的葬具为重棺单椁,外加大型棺罩。从众多出土青铜器铭文来看,墓主人虢仲是虢国的一代国君。其入葬年代在西周晚期历、宣之际。 青铜礼器随葬的多少,反映墓主人身份的等级。9号墓出土的青铜器仅礼乐器就达120多件,其中用以标誌墓主人身份的鼎达29件之多。有44件的铭文均言明为墓主人虢仲的自作用器。出土的两套编钟,一套为八件甬钟;一套为八件纽钟,铭文最长的60多字,从其内容可知此套纽钟为虢仲自作器。且自铭为“宝铃钟”。从铭文可知,墓主人虢仲生前曾辅佐周天子治理天下,管理臣民,并“受天子禄”,其地位、权势与富有明显高于1990年发掘的2001号墓主人虢季。是目前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两套编钟。该墓出土的4件铜?,均铸有“虢仲作虢妃宝?,子子孙孙永宝用”铭文,器形大,保存完好,是目前我国同类器中最大的青铜?。
2000年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对位于虢国墓地东南二公里的李家窑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古发掘,发现了城垣、城壕、建筑遗址等,取得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大突破。 李家窑遗址由城垣、城壕、宫城、宫殿以及制骨、制陶、冶铜作坊和粮库等组成。其中,南墙已被青龙涧河沖毁,现存城垣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一千至一千零五十米,南北残宽五百六十至六百一十米,周长约三千二百米;城垣外平行环绕两道城壕,内城壕宽十三米左右,外城壕宽十五至二十二米,深四点三至六米。 宫城和城垣之间分布着制骨、制陶、冶铜作坊和粮库。其中,制骨作坊发现数以千计的骨器成品、半成品、骨料等,并有制骨工具铜锯、砺石等;在冶铜作坊发现大量的炼渣和陶范;制陶作坊发现的陶窑保存较为完好,并且出土有陶器成品和半成品等珍贵文物;在粮食窑藏区,发现一处排列整齐有序的窑穴,这些窑穴均经过加工处理,应是储藏粮食的粮库。 专家认为,虢国都城上阳城的发现对研究和了解古代都城发展、演变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到2001年,不仅虢国贵族墓葬区得以确定,而且虢国城也已确认,城内布局轮廓清晰,加之丰富而精美的文物接连不断地大量出土,为更加全面、準确地了解虢国这一西周时期的重要方国提供了重要而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西周考古学研究树立了一个有明确纪年的断代标誌.
九号墓
九号墓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工艺之精,玉质之好,在周代考古中是罕见的。724件玉器,经专家鉴定,分白玉、青玉、青白玉、黄玉、碧玉等,大部分为新疆和阗玉。从製作工艺来看,多为精绝之作。如一件龙纹玉璧,是由和阗白玉精製而成,双面饰抽象变形云龙纹,整器圆度规整,纹饰流畅大方,富有动感。在玉质工具中,如青色饕餮纹玉斧,羊脂白玉钻等,也均採用和阗玉製成,无任何使用痕迹,可见这些玉质工具只是作为一种标誌礼玉使用于某种特定场合。在葬玉类中,该墓出土的两件玉握最为典型:左手握为和阗青白玉,呈圆角方管状,周身饰8周弦纹,两端分别饰4只蝉纹,为商代遗物;右手握为和阗青玉,呈圆管状,周身饰旋转龙纹,是西周时期的典型器物。 玉器中最为精美的当属仿生动物玉雕。有神秘莫测的玉龙,兇猛咆哮的玉虎,展翅欲飞的玉鹰,活泼可爱的玉兔,造型各异的玉鹿以及玉鼠、玉牛、玉蛇、玉羊、玉猴、玉蜘蛛、玉蜻蜓等。据统计,这些仿生玉雕几乎囊括了我国北温带地区所有常见动物品类。
九号墓出土的玉遣册,上有用毛笔所写的“南仲”字样,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写字,对研究我国的书法起源有重要价值。九号墓中还出土有4件铁刃铜器,兵器两件:一为铜内铁援戈,一为铜铁叶矛;工具两件,分别为铜銎铁锛和铜柄铁削。在西周晚期墓葬中同时出土数件铁刃铜器实属罕见。经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研究室鉴定,一件为人工冶铁,三件为陨铁製品。在西周晚期墓葬中,人工冶铁製品与陨铁製品共出,对于中国考古学和冶金史是非常重要和难得的实物证据。这表明,中国古代工匠选用陨铁作器具至迟从公元前14世纪开始,公元前9—8世纪在虢国仍在使用,延续500年以上。与之前2001号墓出土的铜柄铁剑(又称中华第一剑)合併来看,说明此时期并未单纯依赖人工冶铁作为製作兵器的唯一来源。在世界其他文明古国如美索不达米亚、埃及、阿纳托利亚等也有同类发现,陨铁与人工冶铁同时使用数百年以上是世界各地区文明古国的共性,中国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理应如此,只是以前尚缺实证。这4件铁刃铜器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实物证据。 九号墓中,还出土有陶、木、竹、蚌、麻、象牙等器物,特别是出土的一套完整的麻织品衣物,也是我国同时期考古中仅见的。虢国博物馆 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北部的上村岭,它北依黄河,南望崤山,是建立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周虢国贵族墓地遗址上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
虢国博物馆
占地150亩,其基本陈列《虢国墓地遗址与文物陈列》分为《虢宝撷英一一虢国墓地出土文物精华展》、《梁姬风韵--虢国国君夫人墓出土文物展》、《车辚马萧--虢国地下车马军阵遗址群展》、《国君觅蹤--虢季墓遗址群展》四部分。这里展示的有全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地下车马军阵、有上古国君第一陵墓、有“中华第一铁剑”、时代最早、形制最为完备的虢季氏缀玉面罩、七璜组玉佩等国宝重器。虢国车马坑博物馆 位于三门峡市春秋路北侧,是一座集文物陈列、遗址展示、园林景观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博物馆。该馆始建于1984年,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属仿古歇山式建筑。馆内有三个基本陈列,即虢国简史、三门峡历代碑碣石刻艺术、虢国车马坑和複製的古战车。李家窑遗址(上阳城遗址) 位于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东南两公里,为周代虢国都城。 2000年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对位于虢国墓地东南二公里的李家窑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古发掘,发现了城垣、城壕、建筑遗址等,取得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大突破。 李家窑遗址由城垣、城壕、宫城、宫殿以及制骨、制陶、冶铜作坊和粮库等组成。其中,南墙已被青龙涧河沖毁,现存城垣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一千至一千零五十米,南北残宽五百六十至六百一十米,周长约三千二百米;城垣外平行环绕两道城壕,内城壕宽十三米左右,外城壕宽十五至二十二米,深四点三至六米。 宫城和城垣之间分布着制骨、制陶、冶铜作坊和粮库。其中,制骨作坊发现数以千计的骨器成品、半成品、骨料等,并有制骨工具铜锯、砺石等;在冶铜作坊发现大量的炼渣和陶范;制陶作坊发现的陶窑保存较为完好,并且出土有陶器成品和半成品等珍贵文物;在粮食窑藏区,发现一处排列整齐有序的窑穴,这些窑穴均经过加工处理,应是储藏粮食的粮库。 专家认为,虢国都城上阳城的发现对研究和了解古代都城发展、演变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到2001年,不仅虢国贵族墓葬区得以确定,而且虢国城也已确认,城内布局轮廓清晰,加之丰富而精美的文物接连不断地大量出土,为更加全面、準确地了解虢国这一西周时期的重要方国提供了重要而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西周考古学研究树立了一个有明确纪年的断代标誌.
故国遗存
西虢的分封和地望
《国语·郑语》载:史伯对郑桓公说: “当成周者……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韦昭注:“虢,虢叔之后,西虢也。”《左传》僖公五年孔颖达《疏》引贾逵曰: “虢叔封西虢,虢公是也。”《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有虢县。同书《弘农郡》陕县下班固自注云:“西虢在雍州。”《水经注·渭水》载:“(雍)县故城秦德公所居也。《晋书地道记》以为西虢地也。《汉书·地理志》以为西虢县。《太康记》曰,‘虢叔之国矣。”《元和郡县图志》卷二:“虢县,古虢国,周文王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后秦武公灭为县。”《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誌》云:“虢故城在岐州陈仓县东四十里”。西虢是文王弟虢叔的封国,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清道光年间虢季子白盘在宝鸡县虢司川出土,近年虢仲鬲在岐山京当乡出土,1974午师(读哉音)鼎、师承钟诸器在扶风县张家村出土,1975年公臣簋诸器在岐山县董家村出土,足证西虢故地在今陕西宝鸡、岐山、扶风、凤翔诸县境,是可信的。 西虢在西周金文中又名奠虢或城虢。《三代吉金文存》卷十七~十八着录奠虢仲簋3件,同铭。其铭曰: 惟十又一月既生霸庚戌,奠(郑)虢中(仲)乍(作)宝簋,子子孙孙永宝。 《三代吉金文存》卷七·十四·一和三十四·二还着录两件城虢氏器,其铭曰:城虢中簋铭:“城虢(仲)乍(作)簋”。城虢遣生簋铭:“城虢遣生乍(作)旅簋,其万年子孙永宝用”。 这些铜器的年代均属西周晚期。有学者认为此奠虢仲、城虢仲“即厉王时的执政大臣虢仲”,是有可能的。虢仲亦称奠虢仲、城虢仲,这是值得注意的。奠、城均本地名。陈梦家先生说:“东土的郑或郑虢,奠虢中即城虢仲,亦即成王时的虢城。地在河南新郑、成皋一带,即东周的郑国。因为郑桓公本封于西土之郑,东周初灭虢、会“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东土之“郑父之丘”和“郑”都是在郑国东迁后才由西土随搬迁而来的地名,不得在“穆、共之时”已有之。奠虢仲、城虢诸器皆属西周晚期,故奠虢、城虢不能指“西周东虢所居”之地。此由奠虢仲簋出土于陕西凤翔,说明“奠城”之地当在西土而不在河南。
西虢的名号冠以“城”字而称为“城虢”,当与冠以“郑”字的含义相同,都是为了显示虢国地近郑宫、地位崇高的意思。戚桂宴先生据班簋铭文认为:“虢城为文王孙虢城公所封,其地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西虢为文王弟虢叔所封,其地在今河南省陕县东南。”这位虢城公当是虢叔之后的西虢之君。
东虢灭亡
(1)桓公灭虢。《史记·郑世家》说:郑桓公听从史伯的建议, “于是卒言王,东徙其民雒东,而虢、郐果献十邑,竞国之”。这是说桓公同史伯谋划不久,即灭掉虢国。据《国语·郑语》载:“幽王八年(公元前744年)而桓公为司徒,九年而王室始骚,十一年而毙。”《郑世家》说:桓公“为司徒一岁”始问史伯东迁事。若依司马迁之说,郑灭东虢的时间应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至十一年间。但是,《郑语》仅载: “公说,乃东寄帑与贿,虢、郐受之,十邑皆有寄地”,未言桓公灭虢之事。《诗·郑谱》指出:“马迁见《国语》有史伯为桓公谋取十邑之文,不知桓身未得,故附会为此说耳。《外传》云: “皆子男之国,虢、郐为大。则八邑各为其国,非虢、郐之地,无由得献之桓公也。明马迁之说谬耳。”这说明司马迁的桓公灭东虢说,难以凭信。
(2)后三年灭虢。《汉书·地理志下》郑国条说: “桓公以其言,乃东寄帑与贿,虢、郐受之。后三年,幽王败,桓公死,其子武公与平王东迁,卒定虢、郐之地。”这是说郑桓公在“幽王八年”任司徒之职后,即与史伯谋画东迁之事,其“后三年”即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西戎“杀幽王于骊山戏下,桓公死之”,“其子武公与平王东迁”之时,也就是说公元前771年郑武公随平王东迁后即灭掉东虢。然而,是时幽王、桓公被杀,周室仓惶东迁,武公身为平王的辅政大臣,在忙于安定王室之际,恐难以抽身东伐虢、郐,故此说亦不可信。
(3)四年灭虢。《汉书·地理志·京兆郡》郑县下注:“周宣王弟郑桓公邑,有铁官”,臣瓒曰: “初桓公为周司徒,王室将乱,故谋于史伯寄帑与贿于虢、会之间,幽王既败,二年而灭会,四年而灭虢,居于郑父之丘,是为郑桓公。”这里的“四年”即公元前767年, “桓公”当是武公之误。今本《竹书纪年》也说:周平王四年(公元前767年)“郑人灭虢”。这种说法从平王东迁的情形看,最为可信。由此说明,郑武公是在随平王东迁后,于公元前767年灭掉东虢的。东虢自西周初年受封立国,到周平王四年(公元前767年)被郑武公灭掉,享国时间共约250余年。
南虢的由来
①虢叔封国说。《左传》僖公五年载:“晋侯围上阳”,杜预注:“上阳,虢国都,在弘农陕县东南”。孔颖达《疏》引马融曰: “虢仲封下阳,虢叔封上阳”,这是说南虢是文王弟虢叔的封国。
②西虢东迁说。《水经注,河水》卷四:“昔周、邵分伯,以此(陕)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邑之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晋大康地道记》扶风郡雍,西虢地也。平王东迁,虢叔自此之上阳,为南虢矣。”这说明南虢是“平王东迁”时由西虢东迁而来的。
③虢仲封地说。南虢的称谓最早见于《水经注》,因位于大河之南而得名,故城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李家窑附近。《水经注》所载“虢仲之所都为南虢”,是说南虢的始迁之君为“虢仲”,这已为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虢仲大墓所证实。这位“虢仲”就是周厉王时赫赫有名的卿士虢公长父
北虢的始封之君
现将史学界的争议作疏理:
1、虢仲封国说 《左传》僖公五年孔颖达《疏》引马融曰“虢仲封下阳,虢叔封上阳”。《左传》僖公二年:“虞师、晋师灭下阳”,社预注:“下阳,虢邑也。在河东大阳县”,杨伯峻注:“据《元和郡县图志》,在当时陕州平陆县二十里。今平陆县县治已西南移,则当今治东北三十五里”。这是说北虢是文王弟虢仲的封国,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三十五里。
2、东虢分支说 郭沫若说:“虢有东虢、西虢之分,《汉书·地理志》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大阳乃汉所立县,故城在山西平陆东南十五里许,正在三门峡附近。可知虢季氏乃北虢。北虢乃东虢的分支,即虢仲之后,而非虢叔之后。”10这是说北虢乃东虢的分支,即文王弟虢仲之后。
3、虢城分支说 戚桂宴先生据班簋铭文认为:“北虢是虢城公的儿子班迁遣去的分支,其地在今山西平陆县西北。”这是说北虢是文王之孙虢城公的儿子班迁遣去的分支。《左传》僖公二年载:“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又说:“(秋)虢公败戎于桑田,晋卜偃口:虢必亡矣。亡下阳不惧,而又有功,是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杜预注: “下阳,虢邑”。这说明“下阳”只是西虢的一个城邑,被晋师灭掉后仍未引起虢君的重视。《左传》僖公五年孔颖达《疏》引贾、马之说后驳之云:“上阳、下阳,同是虢之邑,不得分封二人也。若二虢共处,郑复安得虢国而灭之。虽贾之说无明证,各以其意断,不可审知。”文王弟“虢仲封荥阳,虢叔封雍”不但有大量文献可查,而且还有出土文物可证。东虢分支说于史无证,全凭臆测。我们细审班簋铭文,作器者并非虢城公之子,而是受周王册封的毛公之后。况且铭文和史书都无班“迁遣”而至北虢的蹤迹。《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说文·邑部》∶“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王夫之《稗疏》曰:“灭者,必其国也。虢有三:荥泽之虢亭,东虢也;下阳在平陆大阳之南,滨河之北,北虢也;陕州之上阳,西虢也。东虢,虢叔所封。南、北二虢皆虢仲地。北虢为其故都,逼近于虞,后或渡河南迁,南虢耳。”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也说:“其实虢之宗庙社稷在下阳,不在上阳。《经》于此年书灭,即谓宗庙己覆,虽有孽余,不可谓国矣。”这说明北、南二虢本属一国,西虢东迁后初都下阳,因滨河之北故称北虢;后为晋所逼,渡河南迁于上阳,谓之南虢。
小虢的地望、族属和灭亡
春秋初年在西虢的故土仍有一个名“虢”的小国。《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初县杜、郑,灭小虢。这说明春秋初年秦武公初行郡县制时灭掉了一个名“小虢”的国族。《后汉书·郡国志·右扶风》有杜阳县,刘昭补注:“《诗谱》曰:周原者,岐山阳,地属杜阳,地形险阻而原田肥美”,在今陕西麟游县西北。 “郑”即“郑宫”之郑,在今陕西风翔县北。可见,春秋时小虢的属地在今陕西麟游县西北和凤翔县北部,仍在西虢的故土之内。《史记·秦本纪》《正义》引《舆地誌》云:“此虢文王母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按:此虢灭时,陕州之虢犹谓之小虢。又云:小虢,羌之别种。”所谓“陕州之虢犹谓之小虢”,见《汉书·五行志》∶“是时虢为小虢”。春秋中叶,陕州之虢行将灭亡时虽已沦为小国,但《左传》、《国语》诸史籍仍称其谓“虢”,谓之“小虢”者,乃汉人所为。因此,当时的“小虢”明指“杜、郑”之虢,不应与陕州之虢相混。这说明文王弟虢叔所封的西虢,在西周晚期东迁后,留下的一支仍居于原地,直至春秋中叶秦武公初行郡县制时才被灭掉。但是,这个“小虢”的族属,也有可能是西虢东迁后,其地被羌戎所占,因居西虢之故地,而“陕州之虢”尚存,故名之曰“小虢”。
虢国夫人
在唐朝有一个虢国夫人,他是杨贵妃的姐姐,张萱在他的美术作品中画了虢国夫人游春图,上面有虢国夫人在和她的仕女和随从们一起在外面踏青的场面,虢国夫人在全画的中心点,双手握缰,右手指间挂着的马鞭直线下垂。丰润的脸上,淡描娥眉,不施脂粉,保持了本来面目。她身着淡青色窄袖上衣,披白色花巾,穿描金团花的胭脂色大裙,裙下微露绣鞋,轻点在金镫上。在虢国夫人左面与其并辔前行的是韩国夫人。显示出了中国画高超技艺,是我国中国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画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