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补助心阳,生阳化气之功效。主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基本介绍

  • 别名:桂心汤(《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 出处:《伤寒论》
  • 组成:桂枝(去皮)四两,甘草(炙)二两
  • 功用:补助心阳,生阳化气

歌诀

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

组成

桂枝(去皮)四两(12g),甘草(炙)二两(6g)。

用法

以水三升(600ml),煮取一升(200ml),去滓顿服。

功用

补助心阳,生阳化气。

主治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方义

方中桂枝用量倍于炙甘草,桂枝味辛性温,人心通阳。炙甘草甘温,益气补中。二者配伍,辛甘化阳,补益心阳。本方是温心阳之基础方,药味专捷,又取“顿服”,意在急复心阳。

运用

本方以心悸或胸闷、汗出、或胃中悸动、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虚无力为辨证要点。
本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心律失常、心动过缓、心肌缺血、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只要符合其主治病变证机,也可加减运用,辅助治疗如慢性胃炎、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加减化裁

气虚短气者,加人参或西洋参、黄芪以益气补虚;阳虚恶寒者,加乾姜、附子以温阳散寒;血虚头晕目眩者,加龙眼肉、当归以滋补阴血;怔忡者,加远志、酸枣仁以安神定志;夹郁热心烦者,加茯苓、知母以清心除烦安神。

使用注意

心阴虚证、胃阴虚证慎用本方。
《伤寒论今释》引《证治大还》:妇人生产不快,或死腹中。

附方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组成:桂枝(去皮)一两(3g),甘草(炙)一两3g,牡蛎(熬)二两(6g),龙骨二两(6g)
功用: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主治:心阳不足证。烦躁不安,心悸,或失眠,心胸憋闷,畏寒肢冷,气短自汗,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迟无力。
出处:《伤寒论》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桂枝甘草汤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同可治疗心阳虚证,桂枝干草汤所主证主要是心气失护而悸动;而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所主证机是阳虚失守心神而烦躁,是其不同。

重要文献摘要

1、《注解伤寒论》:桂枝之辛,走肺而益气;甘草之甘,入脾而缓中。
2、《伤寒附翼》:此补心之峻剂也。桂枝本营分药,得甘草则内补营气而养血,从甘也。此方用桂枝为君,独任甘草为佐,以补心之阳,则汗出多者,不至于亡阳矣;姜之辛散,枣之泥滞,固非所宜;并不用芍药者,不欲其苦泄也。甘温相得,气和而悸自平。
3、《古今选注》:桂枝复甘草,是辛从甘化,为阳中有阴,故治胸中阳气欲失。且桂枝轻扬走表,佐以甘草留恋中宫,载还阳气,仍寓一表一里之义,故得以外止汗而内除烦。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