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治平(词语)

治平(词语)

治平,汉语辞彙。

释义:1、治国平天下。

2.谓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3.指官吏治理政事的功绩。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治平
  • 拼音:zhì píng

拼音

治平:zhì píng

出处与详解

1.治国平天下。
①《礼记·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 天下平”。
②清·侯方域 《南省试策》之三:“太子异日有天下之责者也。但得青宫读书,辨古今兴亡,识人才邪正,足以治平耳矣。”
2.谓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①《晏子春秋·谏上七》:“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邪僻灭,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
②宋·苏轼《晁错论》:“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③清·薛福成《筹洋刍议·变法》:“自 唐虞讫夏 、商 、周 ,最称治平。”
3.指官吏治理政事的功绩。
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
②清·李渔 《奈何天·隐妒》:“自龆龀之年,出来应试,早登甲第之先;从学仕之日,出去临民,便擢治平之最。”

儒家的“治平”

儒家的“治平”,指国家政治形势所处的一种状态,“治”和“平”是不同的概念。
关于“治”。《荀子·不苟》篇:“君子治治,非治乱也。曷谓邪?曰:礼义之谓治,非礼义之谓乱也。故君子者,治礼义者也,非治非礼义者也。然则国乱将弗治与?曰:国乱而治之者,非案乱而治之之谓也。去乱而被之以治;非案污而修之之谓也,去污而易之以修。故去乱而非治乱也,去污而非修污也。治之为名,犹曰君子为治而不为乱、为修而不为污也。”从荀子的话可以看出,世人皆有礼义称为“治”,这样的世代状态称为“治世”,非礼义则称“乱”,这样的世代状态称为“乱世”。所谓“治乱”,就是把不合礼义的部分去掉,所以“治国”就是行礼义而除去非礼义的部分,从而“天下大治”,也就是让天下人都符合礼义。这个思想和孔子的“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是一脉相承,《论语》是这样解释孔子的这个思想的:“舜有了天下以后怎幺做呢?他从众人当中挑选了皋陶帮助他,结果是不够仁德标準的那些(官吏)就被疏远了;商汤在有了天下时又是怎幺做呢?他从众人当中挑选了伊尹帮助他,结果是不够仁德标準的那些(官吏)就被疏远了。”原文为:“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孔子的思想就是让当政者首先具备德行,用他们的德行教化人民,结果必然是“天下大治”,也就是所有人都按仁义礼的道德标準行事。
关于“平”。《荀子·成相》篇:“君谨守之,下皆平正,国乃昌。”所谓“下皆平正”,给官吏的俸禄与惩罚符合他的才能贡献与过失,作官吏的就安守其分事;刑法公平则庶民就没意见,农人以力尽其田,匠人以巧工其器,商人以察尽其财。因此,天下“平”既是心平、也是公平,这样的天下当然就是“太平”,这样的社会一定是“其乐融融”。
儒家的“治平”,就是盛世之状,国家大治而天下太平。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