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图象印
汉朝图象印是在传统基础上的更进一步的倒退,也可说是图象印章史上的顶峰。
汉朝图象印的题材,除承袭战国以动物纹样为主外,另有:人物、戏兽、车骑、神话、植物、几许纹样等。并且在印面的图文聚集、作风及钮制上,亦各尽转变之能事。成都刻章下面就其透露表现内容分而述之。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汉朝图象印
- 地位:图象印章史上的顶峰
- 题材:动物纹样,人物,戏兽,车骑纹样
- 主要类型:牛耕印,驯虎印,牛首舞印等
社会留存
由于社会的进步,审美才略与工艺技艺程度都有倒退和进步。汉朝图象印的题材,除了承袭先秦以动物纹样为主的传统外,还留意透露表现以人物活动为次要内容的社会留存题材。
主要类型
1.牛耕印
玉质,龟钮,《齐鲁古印攘》着录。秦汉期间,新兴的封建制度促成了社会分娩力的倒退,冶铁工业也匆匆发达起来,对农业分娩东西的釐革起到主动的感化,如汉朝已利用铁制的犁铧。此印牛在前拉犁,人在后扶犁,其上云彩与飞鸟,透露表现出一幅汉朝的田园耕耘图景。
《后汉书·安帝纪》:“乙酉,罢鱼龙,曼延百戏。”实包罗杂技、兽戏等式子。从中反映汉朝文化倒退的一个方面。
2.驯虎印,1.5厘米见方,穿带钮。斗虎是汉朝百戏之一。《两汉博闻》引旧说谓斗虎者有“相斗于笼中,况有为虎所噬者”。四川出土的汉石描述像中,亦可见有人驯虎之图。
3.牛首舞印,2.15×1.45厘米,鼻钮。汉朝百戏中,有一种戴假面具扮演的,戴假面者称为象人。《汉书·卒陈志》:“朝贺置酒常从象人四人。”韦昭注:象人“着假面者也”。此印为人戴牛头之面具的象人舞。
另有人蒙兽皮,仿照兽的某种设施而舞,如“驯兽舞”印。《尚书·舜典》中有“百兽率舞”,记述石器期间获猎物分食之,泣涕如雨地持兽尾或鸟羽而舞的环境,在汉朝演化为拟兽舞。
戏熊印,1.75厘米见方,鼻钮。此印中兽形似熊罴。张衡《西京赋》中有:“总会仙倡,戏豹舞罴。”此印大要是披着兽皮之作熊罴舞。
角牴印,角牴也是汉朝百戏之一。《汉书·西域传》载汉朝廷招呼西域使节,观看的亦有“角牴之戏”。
其余另有追水豹、擒蛟、喷火、戏球等杂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