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版《葫芦兄弟》
由上海美术电影製片厂于1986年倾情倾力、原创出品的十三集系列剪纸卡通片《葫芦兄弟》,是中国动画的第二个繁荣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至今已经成为中国动画经典。
基本介绍
- 中文名:2008版《葫芦兄弟》
- 集数:十三集
- 发行:上海美术电影製片厂
- 发行时间:1986年
製作背景
由上海美术电影製片厂于1986年倾情倾力、原创出品的十三集系列剪纸卡通片《葫芦兄弟》,是中国动画的第二个繁荣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至今已经成为中国动画经典。
该系列片在当时一经放映,就深受广大观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喜爱。于1988年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86—1987年优秀影片奖 ;1989年获第三届中国儿童少年电影“童牛奖”优秀系列美术片奖、首届中国影视动画节目展播三等奖;1992年获埃及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铜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70、 80年代出生的少年儿童,很少有没看过《葫芦兄弟》的。
精彩剧情
传说葫芦山里关着蝎子精和蛇精。一只穿山甲不小心打穿了山洞,两个妖精逃了出来。老汉在穿山甲的指引下,得到了宝葫芦籽,种出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个大葫芦。宝葫芦成熟落地成为小男孩,各具异能。
他们一个接一个迫不及待地去与妖精拚斗,却一一被妖精抓住弱点,各个击破。最终7个葫芦娃齐心协力与妖精展开殊死拼搏,并打败妖精,把他们收进宝葫芦里。
首映成功
影片《葫芦兄弟》2008年5月22日在北京新世纪影院举办首映式。上海美术电影製片厂现场向四川儿童捐赠《葫芦兄弟》拷贝一个,另外捐赠同名图书100套。影片主创在首映现场为灾区儿童祈福。
新世纪影院、新东安影城也回响新影联院线的倡议,将按照每张票捐一元钱的形式,通过李连杰壹基金捐给灾区的儿童,捐赠票房活动22日复映后再延续三天。
票房成绩
片方透露《葫芦兄弟》独占敖头,至2008年6月10日中国票房收入超过800万元。经过端午节长假后,该片票房接近千万元,创下近年国产卡通片票房纪录。
《葫芦兄弟》的火爆让发行方始料不及。发行方人士说,“它根据上世纪80年代经典卡通片改编,虽然我们此前有信心把该片做好,但没想到观众们如此喜欢。”据悉,影片在儿童节和端午节的影厅排映中,满场率达到了85%以上。除了小观众外,30岁左右的观众也是该片拥趸。新世纪影院负责人表示,这部动画连续剧1987年在电视上播出过,当时五六年级的学生现在都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一家三口来看的居多,孩子看个新鲜,大人主要是怀旧。
四大看点

一、电影《葫芦兄弟》经典永不褪色 记忆再度升华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这印记永不褪色,而且一旦再现必将还会让记忆升华。
“葫芦娃,葫芦娃,一棵藤上七朵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啦啦啦啦。”每当这首歌响起的时候,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出七个活泼可爱、神通广大的葫芦娃,浮现出善良勇敢的老爷爷和穿山甲……。它是人们心目中永恆的经典,20多年来始终没有离开过观众的视线,它的电视销售以及音像製品销售成绩都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上海美术电影製片厂每年有2000万左右的影片VCD销售,其中这部片子的销售额就占了18%。足见经典作品除了当年产生的巨大价值,时至今日仍旧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2006年4月,国家广电总局的领导到美术电影製片厂就当前卡通形势作专题报告时,特地建议美影厂应该给过去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明星拍续集,并特地提到《葫芦兄弟》,希望美影厂用对艺术的一颗真诚之心让中国原创的卡通明星在新的时代再度焕发新的光彩。美影厂的艺术家们毅然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因为重拍经典作品,不仅仅是回响政府的扶植与号召,更是符合电影市场规律和要求的、行之有效的获益方式。
2008版《葫芦兄弟》作为中国原创动画经典新片,也将更上一层楼,从一部十三集、每集十分钟的系列片,成功蜕变为一部酣畅完整的动画影院新片。其中,全新的技术加工、全新的音效烘托、全新的节奏处理、全新的配音歌曲,一定会令观众沉醉不已。如是,上海美术电影製片厂试图通过《葫芦兄弟》影院版的全新拍摄,将电影的製片、发行、放映,音像製品、相关图书及玩具等后期产品开发,以及与电影相关的演艺经纪、广告、电影频道、新媒体等相关产业有效地串联起来。这样,“葫芦兄弟”这个曾经拥有亿万“冬粉”中国卡通明星,必将再现“勇敢、善良、正义、团结”的时代品质,再度令新世纪的孩子们遐想、讚叹和快乐,使中国的经典卡通明星焕发新活力。
二、《葫芦兄弟》上银幕 经典动画焕新辉

2008版《葫芦兄弟》作为影院版,在2008年“六一”节,登上全国电影银幕,引来亿万新老冬粉的关注和青睐。这部由上海电影集团、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上海美术电影製片厂联合出品的经典新片,实现了一种艺术样式的嫁接。它把原来电视系列剧十分钟一集,最后留有悬念,需要观众跨时空欣赏的故事,成功地浓缩在80分钟里,从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视系列片变成了一部酣畅淋漓的动画电影,使片中所传达的“勇敢、善良、正义、团结”精神集中表达,给观众带来更强烈更完美的视听效果。 探索,变化,新生
上海美术电影製片厂还试图通过《葫芦兄弟》影院版的全新拍摄,将电影的製片、发行、放映,音像製品、相关图书及玩具等后期产品开发,以及与电影相关的演艺经纪、广告、电影频道、新媒体等相关产业有效地串联起来。

上海电影集团总裁汪天云表示,“经过美影厂的努力探索,最终完成了一次製作方式与製作样式的质的跳跃,它将走出一条新路,引领更多中国经典动画走进现代”。
三、久负盛名的创作团队再集结 打造《葫芦兄弟》
为精心打造08影院版《葫芦兄弟》,美影厂集结了当年的编剧、导演再次披挂上阵,再加上3D、特效、音效、作曲等新人,组成了高水準的创作新班子。他们秉承严谨的艺术态度,从系列片中千锤百鍊提取精华,经过再次艺术加工,使故事更加紧凑饱满,更加跌宕起伏,更符合现代观众快节奏的欣赏特点。而崭新的配音、音乐、特效等因素,又透露出更多新的时代气息和审美趋从,令这部经典之作更上一层楼。
编剧:姚忠礼

国家一级编剧,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协会、中国电视家协会、中国动画学会会员。 主要作品有系列卡通片《葫芦兄弟》、《葫芦小金刚》(获1993年开罗国际电影节铜奖、国家政府奖、CCTV动画奖等);《舒克与贝塔》(获国家政府奖);《钟点父子》(获2001年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卡通片奖、最佳编剧奖);《白色的蛋》(199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回想》(2004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狐狸列那》(影院卡通片,中国、德国合拍)等等。
导演:周克勤
国家一级导演,中国着名动画人、曾任上海美术电影製片厂厂长、上海亿利美动画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艺术总监。现任中国动画协会常务理事。
导演拍摄了《长在屋里的竹笋》、《熊猫百货商店》、、《小熊猫学木匠》、《水鹿》、《葫芦兄弟》等十多部卡通片。其中《猴子捞月》获1982年第二届全国“金鸡奖”最佳美术片提名,1982年8月获加拿大第六届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儿童片一等奖,1987年5月获保加利亚第四届卡布洛沃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短片奖。
作曲:董为杰
上海美术电影製片厂、上海动画影视集团公司专职作曲。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理事、上海音乐家协会和电影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钢琴曲《江西民歌五首》、电影《海上旧梦》、音乐剧、舞台剧《好爹好娘》、《商鞅》、《正红旗下》、《徽州女人》、《享受艰难》、《白马飞飞》等。曾为动画影片等二十余部卡通片担任作曲。
四、电影版《葫芦兄弟》怀旧与圆梦 新一代的冬粉

《葫芦兄弟》是一部全国冬粉最多、曾被盗版最多的卡通片,拥有一群影响力最大最广的动画明星。当初的小观众虽然现在已经长大,但他们仍然怀念着昔日的经典,把此片看成是童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葫芦娃坚强的冬粉们亲昵地自称“葫芦丝”。 1986年至今,葫芦娃22岁了,“葫芦丝”们也成为代代相传的冬粉团。当重拍《葫芦兄弟》的讯息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了社会上广泛的反响。
网路上,通过搜寻引擎可以搜寻到几十万条《葫芦兄弟》的讯息;同时,网民们还自发推选了心目中最合适出演《葫芦兄弟》里蛇精的演员,在网路上有多达180多万条的留言帖。《葫芦兄弟》影院版的上映,必将唤起70、80生人们美好的童年回忆,让他们重温儿时的欢乐时光,再度掀起七彩葫芦新热潮。
而经过现代技术处理的葫芦娃,还将吸引更多的现代青少年,发展出新一代的“葫芦丝”,促进动画产业新的发展。美影厂曾将以前所拍摄的卡通片做成拷贝,在上海几大影院作“卡通王双休日专场”放映,结果反响很好,上座率很高,寒暑假期间更是如此。如今,上海美术电影製片厂已经设立了“美影‘卡通王’双休日专场”。这是一条专业放映儿童电影的院线,它的存在说明了经典卡通片永恆的艺术魅力。
经典是没有时效的,正如艺术本身的价值是不变的一样,《葫芦兄弟》以真诚、善良、正义、勇敢,不断扣动人们心弦,片中一些场面至今感人至深,令人随着剧情的发展或欢欣雀跃,或潸然泪下,岁月无法令其失色,就像莎士比亚优美的词句至今依然光彩照人一样。《葫芦兄弟》是一部真诚之作,倾情倾力之作,面对亿万天真无邪的儿童,它是美与真、爱与乐的艺术化结晶,所以才会最终流传下来。
经典的葫芦娃从上世纪走进现代,从电视银屏走上电影大银幕,焕发出新的艺术光彩,相信不仅将收穫当年冬粉的深情回眸,还将以更精彩的表现赢得当代青少年的青睐。
媒体评论
一、新浪网:新版《葫芦兄弟》惹非议 被批很黄很暴力

不少观众在看完新版《葫芦兄弟》后在网上论坛留言对影片进行狂批,其中主要针对的是影片的全裸以及血腥画面。为了吸引新老观众,影片既按照旧版的人物形象对角色进行设计,在内容上也增添了不少新的编排,可谓新旧结合。但这却让一些“老观众”感到吃不消。据了解,不少观众在电影院看到葫芦兄弟因为被蝎子尾巴扯掉衣服而全裸的画面时都感到非常意外,并担心不适宜小朋友观看。另外,有网友也对影片的血腥画面进行了质疑,认为某些画面过分直接表现死亡以及血淋淋的效果,而最后养育葫芦兄弟的老爷爷死去的情节更让观众感到影片气氛过于灰暗,心理上接受不了。 对于这些质疑,编剧姚中礼则认为葫芦兄弟的“全裸”只是为了表现喜剧效果,并不算是“暴露”;至于最后安排老爷爷死去,他表示只是希望营造一种感人的情绪。
二、中国网:暴力是国产卡通片的一道艺术伤疤
新版《葫芦兄弟》正在全国公映。这部电影完全沿用20年前卡通片《葫芦兄弟》的人物造型、人物关係,但是记者发现,观众对新版《葫芦兄弟》的意见挺大,甚至有人批评该片“很黄很暴力”。
至于说“很黄”,笔者觉得这一点应算作是可有可无之间,毕竟“葫芦娃”只是个小孩,倒是暴力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这是时下国产卡通片的一大通病。联想到《虹猫蓝兔七侠传》曾在央视闹得沸沸扬扬的停播事件,“葫芦娃”此番因为过于暴力给观众带来的不适应该不难理解。其实又何止《虹猫蓝兔七侠传》,时下正在各电视台热播的《神厨小富贵》也有类似通病。
自2006年9月份起国外卡通片退出“黄金档”后,国内卡通片得到了空前发展机遇。不过,现阶段国产卡通片不仅仅在製作技术上显得过于粗糙,在主题表达演绎上也存有明显不足。就眼下来看,国产卡通片的主题主要局限于两大方面,一是知识普及型,这类卡通片倾向于直白式地表达,如同把教科书生硬地搬上萤屏;二是武打型,在这类卡通片中,虽然不少借身于传统故事,但在故事刻画时,往往不惜以暴力作为衬托主题的重要手段。结果塑造的英雄()常常是身怀绝技,侠肝义胆,非置人死地而不能后生,俨然武打片的卡通版。
在这两大主题中,知识普及型卡通片往往难避单调浅薄,故事性不强,难以为孩子们喜爱,许多製作机构把重心放在后一类型即武打型上面。也所以,展现在孩子们眼前的卡通片,往往是各种不同人物,不同表演方式的卡通武打,有的一打再打,剧情一拖再拖,武打卡通片的短、平、快优势确实博得了孩子们的追捧。不过,在追捧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拿棍捏棒,相互打闹较量。这些行为虽是玩乐,但卡通的暴力影响却不能不引人注意。
几年前由知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在国内岔着放映,可到了北美,愣是给定级为PG-13普通级,即未满13岁的儿童要在父母的陪伴下观赏此片。原因就在于我们习以为常的武打,被别人看成是太过暴力。正是由于这些过多的我们不以为然的武打片段设计,使得暴力正在成为国产卡通片的一道艺术伤疤。
卡通片究竟应该表达怎样的主题,怎样才能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这理应是卡通片製作者们慎重思考的问题。卡通片不仅仅要製造收视率,同时还应把社会责任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武术确实是民族传统的精华,但对孩子这个尚无法辨别对错把握分寸的年龄而言,更应开启的是智力与友善,而不是血腥的惩兇杀戳。
三、美影厂出面驳争议:夸张和童趣是卡通片的特性
美影厂副厂长郑虎表示,他觉得没必要针锋相对地一一回应,《葫芦兄弟》从上映至今叫好又叫座的事实就是最好的回应。他说:“因为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新版《葫芦兄弟》临时决定提前上映。因为我们觉得灾区孩子的勇敢和顽强与葫芦兄弟的精神是一致的;影片的主题: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也与抗震救灾相一致。加上原电视卡通片原本就是经典,新版《葫芦兄弟》5月27日刚上映就取得好成绩,仅在“六一”期间就已经突破600万票房,如果不适合儿童观看,不受欢迎的话,《葫芦兄弟》怎幺会创下国产卡通片新的票房纪录呢?”
至于对影片中的具体指责,郑虎说:“报导称是来自网友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想说的是,新版《葫芦兄弟》是在经典电视系列片上的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成的,情节上更加紧凑和集中,并没有譁众取宠地添加什幺噱头。同时,卡通片有夸张、反差、童趣等自身的艺术特质,而葫芦娃其实是拟人化的小葫芦,他们穿的是树叶,所以扯不上什幺‘脱衣’等成人化的词语。”
事实上,网友对这些批评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网友说:“我就是看着葫芦兄弟长大的‘80后’,这部戏是伴随着我成长的永恆经典,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看着都没觉得有什幺不雅,一部卡通片,童趣的画面反而能被指‘很黄很暴力’无聊至极。”也有网友直接指出,现在很多人对于自己的东西就是喜欢鸡蛋里挑骨头,一棍子打死,相反,好莱坞的什幺东西都是好的,缺乏起码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