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京剧优秀人物丛书:梨园天香王蓉蓉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京剧优秀人物丛书:梨园天香王蓉蓉
-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 页数:196页
- 开本:16
- 作者:元生 刘清岚
- 出版日期:2011年5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07424478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中国京剧优秀人物丛书》紧紧围绕中国戏曲“以角为主”、“以演为主”的首要美学特徵以人为本,以艺为本,选择当代京剧各个行当的一批演艺名家,向读者呈现出他们各自的艺术生涯、成长经历、艺术造诣及其成果。其中,既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也有正当盛年的台柱精英,又有极具潜质的优秀中青年演员。
这本《梨园天香王蓉蓉》(作者元生、刘清岚)是其中一册。
这本《梨园天香王蓉蓉》(作者元生、刘清岚)是其中一册。
作者简介
元生
祖籍河北丰润。目前是北京原生线上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主笔,曾着有多部长篇小说、人物传记文学等,是一个颇有责任感的作家。
祖籍河北丰润。目前是北京原生线上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主笔,曾着有多部长篇小说、人物传记文学等,是一个颇有责任感的作家。
图书目录
【引子】
第【壹】章 京剧之门
第【贰】章 初进京城
第【叄】章 京城好人
第【肆】章 戏校生活
第【伍】章 艰苦磨砺
第【陆】章 扬长补短
第【柒】章 继承创新
第【捌】章 挚爱亲人
第【玖】章 “迟开”玫瑰
第【拾】章 戏迷朋友
第【拾壹】章 肺腑之言
第【壹】章 京剧之门
第【贰】章 初进京城
第【叄】章 京城好人
第【肆】章 戏校生活
第【伍】章 艰苦磨砺
第【陆】章 扬长补短
第【柒】章 继承创新
第【捌】章 挚爱亲人
第【玖】章 “迟开”玫瑰
第【拾】章 戏迷朋友
第【拾壹】章 肺腑之言
文摘
一天八节课下来,勤奋好学的同学们甚至来不及放下饭盒,就从食堂直奔教学楼,“抢占”有大镜子的教室练私功。喜欢和自己“较劲”的王蓉蓉意识到自己的学艺之路起步较晚,而同班同学中,很多都是从国小戏,甚至是屡屡获奖的青年演员。好强的她给自己下了“死命令”,每天练早功和晚功的时间必须把老师当天授课的内容弄懂,练熟。同学们似乎也都较着一股劲,你追我赶,不甘落后。渐渐地,同学们学习的劲头不断“升级”,练晚功的时间甚至持续到了晚上11点。以至于学校不得不出台了硬性规定,每天晚上10点準时关闭教学楼,“强迫”同学们按时就寝。就是在这样浓厚的学习气氛中,王蓉蓉如鱼得水,贪婪地吸取着京剧艺术的营养。
王蓉蓉所学的第一齣剧目是传统名剧《二进宫》,这是一出王派的代表剧目,也是旦角演员打基础的一个剧目。蔡英莲老师的悉心指导,为王蓉蓉打下了扎实的文戏基础。王蓉蓉虽然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但是在学戏之初,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刚开始的时候学唱剧中的唱腔,“自那日与徐杨决裂以后”这一句。王蓉蓉无论如何也唱不好,甚至唱了一个多月,还是掌握的不太到位。蔡老师虽然不急,但却十分严格。不唱準了,唱对了,唱好听了,绝不罢休。有几次甚至把蓉蓉急哭了,可是在蔡老师那儿仍然“过不了门”。
蔡英莲老师教学中善于开动脑筋,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学生身上的毛病,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蔡老师提示她,应该注意演唱方法,才能準确驾驭唱腔。不但要刻苦钻研,也要注意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为此,蔡老师带王蓉蓉找到了研究戏曲演员发声发法的专家何敏娟老师。何老师原本是一位教声乐的老师,由于在戏曲院校工作,看到很多戏曲演员和学员的发声方法不够科学,才萌生了借鉴声乐训练的方法来辅导戏曲演员的想法。经过何老师的点拨,王蓉蓉在唱法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也使她在此后的学戏和演戏过程中受益匪浅。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钻研,在文戏的学习上,王蓉蓉成为了旦角组6名同学中的佼佼者。
学戏的过程中,虽然文戏学起来比较快,但一轮到基本功和身段表演方面的训练就让王蓉蓉感到有点力不从心,一方面因为17岁的女孩。身体发育已经基本成熟,胳膊腿儿都已经僵硬,身体再柔软也不能和那些从小七八岁就开始练功的学生相比,另一方面,老师课堂上教的身段动作蓉蓉总是心里明白,可就是当时走不上来,作不準确,四肢不听指挥。因此王蓉蓉学习的基本方法就是,课堂上看、昕、记、背,只把老师的要领牢记在心里,然后课下慢慢一个人再去品味和消化。别人练几次、十几次,而到了她这,就需要练上百次、上千次。这大概就是王蓉蓉在学习方面唯一的“诀窍”。她坚信,勤能补拙,辛勤的汗水一定能换来学业上的丰收。
在紧张而又充实的学习中,王蓉蓉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几经周折才得以走上京剧之路的她,倍加珍惜眼前的学习机会,恨不得一天有25个小时用来学戏练功。十七八岁的女孩子,正值青春靓丽的豆蔻年华。而眼前的王蓉蓉,一年四季总是一身学校发的练功服,唯一一件自己的衣服竟然是一件朴素的蓝色棉大衣,这还是家中二舅节省下来的一件工作服。每个学期,家里给王蓉蓉100元作为整个学期的生活费,勤俭朴素的蓉蓉每个月却只花十几元。每周的星期天是唯一的休息日,别的同学利用这个难得的休息时间去商场,逛公园,而身患“戏癌”的王蓉蓉只是匆匆洗完衣服,又一头扎进了练功房。至今她依然清楚地记得,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她仅仅四次走出过学校的大门,除了去看望朱旭老师,大概就是买些牙膏,肥皂之类的生活必需品了……
就是这样令常人难以想像的努力拚搏,使得“笨鸟先飞”的王蓉蓉逐渐脱颖而出,崭露头角。学完开蒙戏《二进宫》后,王蓉蓉迎来了实习演出的机会。也正是这次的演出。使得她从此与张派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王蓉蓉进入学院的这一年,着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派艺术的创始人,四小名旦之一的张君秋先生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担任学院的艺术顾问。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张老师看完了实习演出的剧目《二进宫》之后,肯定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第二天,同学们全体集合,恭恭敬敬站在张老师的面前,等待张老师的指点。张老师亲切地询问道:“昨天唱《二进宫》的是哪位同学呀?”这时,不善张扬的王蓉蓉才站了出来。张老师笑着对大家说:“这孩子,有饭!”当时的王蓉蓉还不明白“有饭”一词的含义。在梨园界,能得到这样的评语,意思是老师认定自己有前途,将来能“成角儿”。这时候,王蓉蓉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更是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在张君秋老师调入戏曲学院以前,学院的教学主要是本着为学生打基础的原则,各个行当都是选择一些以工整大方为特点的流派,为学生开蒙,如旦角的王派、老生的余派等等。等到学生毕业进入剧团之后,才结合自身的条件转入各个流派的学习。由于张老师的建议,同时考虑到学生自身的条件,从进入学院的第二年开始,王蓉蓉就开始侧重于张派剧目的学习,由蔡英莲老师先向张老师学习之后,再传授给王蓉蓉。P71-76
王蓉蓉所学的第一齣剧目是传统名剧《二进宫》,这是一出王派的代表剧目,也是旦角演员打基础的一个剧目。蔡英莲老师的悉心指导,为王蓉蓉打下了扎实的文戏基础。王蓉蓉虽然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但是在学戏之初,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刚开始的时候学唱剧中的唱腔,“自那日与徐杨决裂以后”这一句。王蓉蓉无论如何也唱不好,甚至唱了一个多月,还是掌握的不太到位。蔡老师虽然不急,但却十分严格。不唱準了,唱对了,唱好听了,绝不罢休。有几次甚至把蓉蓉急哭了,可是在蔡老师那儿仍然“过不了门”。
蔡英莲老师教学中善于开动脑筋,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学生身上的毛病,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蔡老师提示她,应该注意演唱方法,才能準确驾驭唱腔。不但要刻苦钻研,也要注意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为此,蔡老师带王蓉蓉找到了研究戏曲演员发声发法的专家何敏娟老师。何老师原本是一位教声乐的老师,由于在戏曲院校工作,看到很多戏曲演员和学员的发声方法不够科学,才萌生了借鉴声乐训练的方法来辅导戏曲演员的想法。经过何老师的点拨,王蓉蓉在唱法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也使她在此后的学戏和演戏过程中受益匪浅。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钻研,在文戏的学习上,王蓉蓉成为了旦角组6名同学中的佼佼者。
学戏的过程中,虽然文戏学起来比较快,但一轮到基本功和身段表演方面的训练就让王蓉蓉感到有点力不从心,一方面因为17岁的女孩。身体发育已经基本成熟,胳膊腿儿都已经僵硬,身体再柔软也不能和那些从小七八岁就开始练功的学生相比,另一方面,老师课堂上教的身段动作蓉蓉总是心里明白,可就是当时走不上来,作不準确,四肢不听指挥。因此王蓉蓉学习的基本方法就是,课堂上看、昕、记、背,只把老师的要领牢记在心里,然后课下慢慢一个人再去品味和消化。别人练几次、十几次,而到了她这,就需要练上百次、上千次。这大概就是王蓉蓉在学习方面唯一的“诀窍”。她坚信,勤能补拙,辛勤的汗水一定能换来学业上的丰收。
在紧张而又充实的学习中,王蓉蓉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几经周折才得以走上京剧之路的她,倍加珍惜眼前的学习机会,恨不得一天有25个小时用来学戏练功。十七八岁的女孩子,正值青春靓丽的豆蔻年华。而眼前的王蓉蓉,一年四季总是一身学校发的练功服,唯一一件自己的衣服竟然是一件朴素的蓝色棉大衣,这还是家中二舅节省下来的一件工作服。每个学期,家里给王蓉蓉100元作为整个学期的生活费,勤俭朴素的蓉蓉每个月却只花十几元。每周的星期天是唯一的休息日,别的同学利用这个难得的休息时间去商场,逛公园,而身患“戏癌”的王蓉蓉只是匆匆洗完衣服,又一头扎进了练功房。至今她依然清楚地记得,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她仅仅四次走出过学校的大门,除了去看望朱旭老师,大概就是买些牙膏,肥皂之类的生活必需品了……
就是这样令常人难以想像的努力拚搏,使得“笨鸟先飞”的王蓉蓉逐渐脱颖而出,崭露头角。学完开蒙戏《二进宫》后,王蓉蓉迎来了实习演出的机会。也正是这次的演出。使得她从此与张派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王蓉蓉进入学院的这一年,着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派艺术的创始人,四小名旦之一的张君秋先生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担任学院的艺术顾问。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张老师看完了实习演出的剧目《二进宫》之后,肯定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第二天,同学们全体集合,恭恭敬敬站在张老师的面前,等待张老师的指点。张老师亲切地询问道:“昨天唱《二进宫》的是哪位同学呀?”这时,不善张扬的王蓉蓉才站了出来。张老师笑着对大家说:“这孩子,有饭!”当时的王蓉蓉还不明白“有饭”一词的含义。在梨园界,能得到这样的评语,意思是老师认定自己有前途,将来能“成角儿”。这时候,王蓉蓉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更是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在张君秋老师调入戏曲学院以前,学院的教学主要是本着为学生打基础的原则,各个行当都是选择一些以工整大方为特点的流派,为学生开蒙,如旦角的王派、老生的余派等等。等到学生毕业进入剧团之后,才结合自身的条件转入各个流派的学习。由于张老师的建议,同时考虑到学生自身的条件,从进入学院的第二年开始,王蓉蓉就开始侧重于张派剧目的学习,由蔡英莲老师先向张老师学习之后,再传授给王蓉蓉。P71-76
序言
京剧作为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演艺优美大气,其流派纷呈多姿,其名家荟萃云集,其剧目丰富繁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在国内外均享有极高的声誉。
在当今延续传统艺术经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构建当代人文精神的大背景、大格局下,京剧得到了来自政府、民间的大力扶持,再度获得长足发展。在全国各地,京剧大多拥有完善的专业剧团和演出场所,创作繁荣,演事兴盛,京剧进入中国小课堂,孩子们对古老优美的京剧发生了兴趣,产生了认知,各路媒体的大力传播与推介,使国粹走进千家万户,传遍四面八方……社会的大力支持,加上京剧艺术工作者的执着追求、不懈努力,当代京剧水準不断提升,演艺名家不断涌现,京剧观众不断增长,京剧事业不断发展,已成为当代社会文化建设、文明进程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一支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
由中国城市出版社与北京原声线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策划、编写出版的《中国京剧优秀人物丛书》,就是在如此大背景下、大格局中,又一次弘扬京剧艺术的盛举。丛书紧紧围绕中国戏曲“以角为主”、“以演为主”的首要美学特徵,以人为本,以艺为本,选择当代京剧各个行业的一批演艺名家,向读者呈现出他们各自的艺术生涯、成长经厉、艺术造诣及其成果。其中,既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也有正当盛年的台柱精英,又有极具潜质的优秀中青年演员。丛书以这种尊重传统的理念、力求创新的做法,将传记文学与京剧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将生动的故事与华丽的演艺有机结合起来,让舞台表演与文化鉴赏有机结合起来,将演员个人的艺术成就与当代京剧的整体面貌和取得成果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亮点、写出特点、提出观点,为人们感性与理性并重地了解京剧、感悟京剧、热爱京剧,提供了一份精英的读本,同时又为当代京剧艺术成果作了一定的总结,为未来京剧发展作了一定的思考,可谓其力深沉、其意深远。
愿这套融文艺牲、史料性与刻度性为一体的丛书,成为广大京剧爱好者喜爱、收藏的文本。更愿越来越多的人们齐心协为,为当代和未来京剧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是为序。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
尚长荣
2010年12月31日
在当今延续传统艺术经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构建当代人文精神的大背景、大格局下,京剧得到了来自政府、民间的大力扶持,再度获得长足发展。在全国各地,京剧大多拥有完善的专业剧团和演出场所,创作繁荣,演事兴盛,京剧进入中国小课堂,孩子们对古老优美的京剧发生了兴趣,产生了认知,各路媒体的大力传播与推介,使国粹走进千家万户,传遍四面八方……社会的大力支持,加上京剧艺术工作者的执着追求、不懈努力,当代京剧水準不断提升,演艺名家不断涌现,京剧观众不断增长,京剧事业不断发展,已成为当代社会文化建设、文明进程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一支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
由中国城市出版社与北京原声线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策划、编写出版的《中国京剧优秀人物丛书》,就是在如此大背景下、大格局中,又一次弘扬京剧艺术的盛举。丛书紧紧围绕中国戏曲“以角为主”、“以演为主”的首要美学特徵,以人为本,以艺为本,选择当代京剧各个行业的一批演艺名家,向读者呈现出他们各自的艺术生涯、成长经厉、艺术造诣及其成果。其中,既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也有正当盛年的台柱精英,又有极具潜质的优秀中青年演员。丛书以这种尊重传统的理念、力求创新的做法,将传记文学与京剧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将生动的故事与华丽的演艺有机结合起来,让舞台表演与文化鉴赏有机结合起来,将演员个人的艺术成就与当代京剧的整体面貌和取得成果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亮点、写出特点、提出观点,为人们感性与理性并重地了解京剧、感悟京剧、热爱京剧,提供了一份精英的读本,同时又为当代京剧艺术成果作了一定的总结,为未来京剧发展作了一定的思考,可谓其力深沉、其意深远。
愿这套融文艺牲、史料性与刻度性为一体的丛书,成为广大京剧爱好者喜爱、收藏的文本。更愿越来越多的人们齐心协为,为当代和未来京剧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是为序。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
尚长荣
2010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