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太平洋颱风季
2006年太平洋颱风季泛指在2006年全年内的任何时间,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水域所产生的热带气旋。虽然有关方面并没有设下本颱风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通常都会于六月至十二月期间形成。
本条目的範围仅局限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东的太平洋水域产生的风暴则被称为飓风。在西太平洋产生的热带风暴系由东京颱风中心命名,而在该地区的热带低气压的编号都以 W 字母作结。而凡进入或产生于菲律宾风暴责任範围以内的热带低气压,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PAGASA) 都会为它们订立一个菲律宾名称,作当地警报用途;因此同一个风暴有时候会有两个不同的名称。
以下各热带气旋资讯以热带气存在期间的最强形态为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2006年太平洋颱风季
- 外文名:2006 Pacific typhoon season
- 首个风暴:01.20日 (热带低气压)
- 末个风暴:12.19日 (热带风暴潭美)
- 最强风暴:超强颱风摩羯 (Yagi)
- 死亡人数:2704
- 损失总数:358亿美元(当年美元价值)
- 热带低气压数:30
气旋等级划分
日本气象厅
日本气象厅将热带气旋划分为6个等级,热带风暴及以上等级的热带气旋会被命名,採用下列“国际颱风委员会命名法”进行命名。
以下是等级表:
等级 | 中心持续风速 | |
颱风 | (猛烈) | ≥194km/h=53.9m/s 104.8节 |
(非常强) | 157~193km/h=43.6~53.6m/s 84.8~104.2节 | |
(强) | 118~156km/h=32.8~43.3m/s 63.7~84.2节 | |
强热带风暴 | 88~117km/h=24.4~32.5m/s 47.5~63.2节 | |
热带风暴 | 63~87km/h=17.5~24.2m/s 34.0~47.0节 | |
热带低气压 | ≤62km/h=17.2m/s 33.5节 |
注:以上表格中的“猛烈”“非常强”和“强”分别对应“超强颱风”“强颱风”和“颱风”的热带气旋。
中央气象台
中央气象台同样将热带气旋划分为6个等级,最弱的三个等级和日本气象厅所规定的是同样风速,“颱风”“强颱风”和“超强颱风”和日本气象厅不同。
以下只列出和日本气象厅不同三个等级的热带气旋的风速:
等级 | 中心持续风速 | |
超强颱风 | 16级及以上=≥184km/h=51.1m/s ≥99.4节 | |
强颱风 | 14~15级=150~183km/h=41.7~50.8m/s 81~98.8节 | |
颱风 | 12~13级=118~149km/h=32.8~41.4m/s 63.7~80.5节 |
最后注明:此风季以日本气象厅测得的十分钟平均风速为準[1]。
热带气旋
自2006年太平洋颱风季开始以来,本颱风季总共产生了23个热带气旋。
超强颱风珍珠 (Chanchu)
主词条:颱风珍珠
活跃日期:2006.05.09日-05.19日
强度 :195 km/h (120 mph) (十分钟), 930 hPa (百帕)
PAGAS:Caloy
JTWC:02W;125kt(一分钟),四级颱风
一热带扰动于5月8日在帛琉以北的太平洋海面形成。
超强颱风珍珠卫星云图

5月8日下午9时(UTC,下同),联合颱风警报中心将它升格为热带低气压02W。第二天,日本气象厅将它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将它命名为珍珠。它继续增强
5月10日以强热带风暴强度登入菲律宾,后进入南海,增强为颱风。
5月15日,联合颱风警报中心将珍珠升格为超级颱风,但不足1天后便减弱为颱风。减弱后,珍珠开始朝东北方移动,朝向中国东部。
5月18日,它横扫中国东部,并迅速减弱,后于第二天变为温带气旋并移至东海。
台湾“中央气象局”表示:颱风珍珠的L型奇特路径,在该局60年来纪录的五月颱风中绝无仅有。
热带风暴杰拉华 (Jelawat)
主词条:颱风杰拉华
活跃日期:2006.06.24日-06.29日
热带风暴杰拉华卫星云图

强度 :75 km/h (45 mph) (十分钟), 996 hPa (百帕)
PAGASA:Domeng
JTWC:03W;45kt(一分钟),热带风暴
6月26日,热带低气压杰拉华在南中国海的季风槽内形成,集结在西沙群岛之东南偏东约410公里处,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引导下,杰拉华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越南海中部,并于当晚增强为热带风暴。随着热带风暴杰拉华掠过海南岛东北部 在雷州半岛附近登入,
6月28日晚上,杰拉华减弱为热带低气压。
6月29日早上,杰拉华在湛江附近登入,并于当天在广东西部进一步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超强颱风艾云尼 (Ewiniar)
主词条:颱风艾云尼
活跃日期:2006.06.29日-07.11日
强度 :185 km/h (115 mph) (十分钟), 930 hPa (百帕)
PAGASA:Ester

JTWC:04W;130kt(一分钟),四级超强颱风。
8月29日,一个位于帛琉以东的热带扰动被美国联合颱风警报中心认定为热带低气压,向西北移动,翌日被联合颱风警报中心升格为热带风暴,日本气象厅并在同日把该风暴命名为艾云尼。“艾云尼”是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提供的名字,为该国特鲁克群岛(Chuuk)传统的风暴之神。
随后两日,艾云尼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为雅蒲岛带来大雨和小规模的水灾。 稍后,艾云尼转向西北,并达到了日本气象厅所定十分钟平均风速100节(185公里每小时),或联合颱风警报中心所定一分钟平均风速130节(240公里每小时)的颠峰强度,其中心最低气压低至930百帕斯卡。此后,艾云尼转向北方移动,掠过华东,使沿岸地区众多城市居民疏散。
当移至低水温海区,艾云尼逐渐减弱,并在7月10日在韩国以强烈热带风暴的强度登入。当艾云尼穿越朝鲜半岛,曾进入韩国首都首尔50公里範围以内。 一天后,艾云尼在日本海转化为温带气旋。
强热带风暴碧利斯 (Bilis)
主词条:颱风碧利斯
活跃日期:2006.07.08日-07.15日
强热带风暴碧利斯 卫星云图

强度 :110 km/h (70 mph) (十分钟), 970 hPa (百帕)
PAGASA:Florita
JTWC:05W;50kt(一分钟),热带风暴
7月8日,一热带低气压在关岛之西南形成。它在第二天被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碧利斯。第二天,日本气象厅将它升格为强热带风暴。
7月13日晚上碧利斯在台湾宜兰登入,并于第二天出海,较后时间在中国福建登入。
7月15日减弱为热带低气压并消散。
颱风格美 (Kaemi)
主词条:颱风格美
活跃日期:2006.07.18日-07.26日
强度 :150 km/h (90 mph) (十分钟), 960 hPa (百帕)
颱风格美卫星云图

PAGASA:Glenda
JTWC:06W;75kt(一分钟),一级颱风
7月18日,一热带低气压于关岛之东南形成。第二天,日本气象厅将它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格美。
7月20日,日本气象厅将它升格为强热带风暴,但联合颱风警报中心已经在同日将它升格为颱风,日本气象厅则在第二天才将它升格为颱风。
7月24日晚上,它在台湾台东县成功镇登入。它在第二天再次出海,减弱为强热带风暴,并在中国登入。它在7月26日减弱为热带低气压并消散。
颱风派比安 (Prapiroon)
主词条:颱风派比安
活跃日期:2006.07.28日-08.05日
强度 :120 km/h (75 mph) (十分钟), 965 hPa (百帕)
颱风派比安 卫星云图

PAGASA:Henry
JTWC:07W;70kt(一分钟),一级颱风
热带低气压07W于7月31日下午在菲律宾以东的太平洋海面上生成,向西移动并穿过菲律宾北部。吹袭菲律宾后于8月1日进入南中国海,它其后增强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派比安”。进入南中国海后派比安初时向西北偏西移动,在8月3日转向西北移动,并增强为颱风,在广东西部登入后进入广西境内。至5日凌晨减弱为低压区并移至云南与越南。
颱风玛莉亚 (Maria)
主词条:颱风玛莉亚
活跃日期:2006.08.04日-08.11日
强度 :130 km/h (80 mph) (十分钟), 975 hPa (百帕)
颱风玛莉亚 卫星云图

JTWC:09W;60kt(一分钟),热带风暴
8月4日,日本气象局于西太平洋形成热带低气压09W开始发出警报。翌日增强成热带风暴,日本气象厅将其命名为“玛莉亚”。而联合颱风警报中心于当日才将其确认为热带风暴,但此时日本气象局已将其升格至强烈热带风暴。
玛莉亚移动路径在8月7日起转往较偏北,8月8日早上转往东北移动同时略为减弱。
8月9日早上沿着日本东南部海岸线外围朝东北方移动,并没有登入,吹袭关东地方沿海并持续减弱,翌日远离陆地,至8月11日至日本海成为温带低气压。
在事后报告中,玛莉亚被日本气象厅升格为颱风,被联合颱风警报中心降格为热带风暴。
超强颱风桑美 (Saomai)
主词条:颱风桑美
活跃日期:2006.08.05日-08.11日
强度 :215 km/h (130 mph) (十分钟), 925 hPa (百帕)
PAGASA:Juan
JTWC:08W;140kt(一分钟),五级超强颱风
热带低气压08W于8月4日在西太平洋海域形成,翌日命名为“桑美”,与另两个几乎同一天形成之强热带风暴宝霞与强热带风暴玛莉亚形成边长为1000公里之等边三角形状,此状况过去甚为罕见。这个名称来自越南,意为“金星”。因2006年的超强颱风“桑美”严重影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共造成了25亿美元的巨大损失。因此2006年12月4日至9日的第三十九次世界气象组织颱风委员会会议中决定把“桑美”这个名字退役,由“山神”替代。
即将登入浙江省的超强颱风桑美

而因位置关係,桑美能发展成颱风条件较成熟;8月4日,联合颱风警报中心于西太平洋对热带低气压08W开始发出警报。8月5日上午9时正UTC,该中心将其升格至热带风暴;于8月6日下午6时UTC,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至强热带风暴。8月7日上午6时UTC,该气象局将其升格至颱风,8月9日进一步增强为五级超级颱风,其一分钟风速达140kts。
其结构十分扎实,7级风暴风半径180公里,10级风暴风半径50公里(8月9日凌晨)以每小时27公里朝西北偏西方(台湾以北、上海以南之东海区域)移动,8月9日早上10级风暴风半径增强为80公里,中国气象台并把其列入强台範围,而台湾中央气象局亦表示它已达到中台最高级别範围;8月9日晚上起暴风圈开始影响日本沖绳县。
8月10日早上后影响台湾北部并于当日下午4时先擦过中国福建省福鼎市台山岛,下午5时25分在中国浙江省温州苍南县马站镇沿海登入,中心附近最大风力60m/s,在福建省福鼎市郊区合掌岩测出瞬间最大风速75.8m/s,最低气压920百帕。
登入后桑美减弱为强颱风,8月10日19时移入福建省福鼎县境内(当日23时7级风暴风半径100公里,10级风暴风半径30公里)穿过福建北部,11日2时减弱为热带风暴并进入江西省(5时中心气压为995百帕,近中心最大风力8级,即20米/秒),9时减弱减弱为热带低气压(弋阳县境内),16时移到新建县,12日凌晨从江西瑞昌移至湖北省阳新县,8月12日早上8时中央气象台停止编号。
强热带风暴宝霞 (Bopha)
主词条:颱风宝霞
活跃日期:2006.08.05日-08.10日
强度 :100 km/h (65 mph) (十分钟), 980 hPa (百帕)
PAGASA:Inday
强热带风暴宝霞 卫星云图

JTWC:10W;55kt(一分钟),热带风暴
8月5日,菲律宾大气地理天文部门发现一热带低气压于台湾之东形成,便将它命名为Inday,但日本气象厅在第二天才将它升格为一热带低气压,再在同日较后时间将它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将它命名为宝霞。
8月6日-7日间,一个热带扰动在琉球群岛近海迅速增强为强烈热带风暴,当时宝霞位于东西向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南侧,受东风气流引导,向西微北移动,时速约20至25公里。
8月8日,华东上空的副热带高气压单体为宝霞带来乾空气的中层入侵作用,使其发展缓慢,且由于另一股热带气旋桑美夺去季风槽之大量水汽,宝霞的环流相当细小, 当天晚上,华东高压及桑美共同引导宝霞转向西南偏西移动。宝霞穿越台湾中部,随即减弱为热带风暴。
8月9日,宝霞进入南海后因缺乏水汽支援及高空辐散受华东高压所抑制,它进一步减弱成热带低气压。
8月11日,宝霞在香港西南方约35公里,即外伶仃岛附近海域减弱为低压区。此强烈热带风暴与比它强的颱风桑美发生藤原效应,一度在南海徘徊。
强热带风暴悟空 (Wukong)
主词条:颱风悟空
活跃日期:2006.08.12日-08.20日
强度 :95 km/h (60 mph) (十分钟), 980 hPa (百帕)
强热带风暴悟空 卫星云图

JTWC:11W;55kt(一分钟),热带风暴
8月12日,硫磺岛附近发现一股热带低气压。
8月13日联合颱风警报中心将它升格为热带风暴,日本气象厅也在同日将它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将它命名为悟空。
8月17日,悟空在日本九州登入,并开始减弱。联合颱风警报中心在同日将它降格为热带低气压。
日本气象厅在8月20日才将它降格为热带低气压。
在事后报告中,悟空被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强热带风暴。
热带风暴清松 (Sonamu)
主词条:颱风清松
活跃日期:2006.08.13日-08.16日
热带风暴清松 卫星云图

强度 :65 km/h (40 mph) (十分钟), 992 hPa (百帕)
PAGASA:Karting
JTWC:12W;45kt(一分钟),热带风暴
8月13日,一热带低气压于沖绳岛之南形成。它迅速加强为热带风暴,日本气象厅将它命名为清松。
清松于8月15日逐渐接近比它强的热带风暴悟空,受其影响不断减弱。日本气象厅于8月16日将它降格为热带低气压。
超强颱风伊欧凯 (Ioke)
主词条:颱风伊欧凯
活跃日期:2006.08.19日(进入西北太平洋)-09.07日
强度 :195 km/h (120 mph) (十分钟), 920 hPa (百帕)
JTWC:01C(中北太平洋飓风);145kt(一分钟),五级超强颱风
一个热带扰动于2006年8月中在夏威夷群岛南部对开海面形成,原先在一道低压槽内,至8月19日成为一个热带低气压,当时它集结在檀香山南方大约775英里左右,24小时成为飓风。它的命名Ioke取自女性英文名字“Joyce”的夏威夷语。它成为自2002年以来首个于中太平洋海域形成的热带风暴。
伊欧凯于8月21日增强为4级飓风。至8月22日由于进入海水水温较低之水域及进行的眼壁更替周期,风力稍为减弱至2级,其后风暴掠过强斯顿环礁。
8月23日,风暴再度增强,并朝西北偏西的高海水温度处移动,这些环境更有利于其持续增强。
伊欧凯于8月24日到25日间迅速增强为5级飓风,成为首个于中太平洋形成并达到5级的飓风,四面环海的环境有利于保持其强大风力,且能持续一段颇长时间。除此之外,它也是历来中心气压最低的中太平洋飓风,其中心气压一度低至920百帕斯卡。
超强颱风伊欧凯 卫星云图

伊欧凯其后受中途岛西方的副热带高压引导,转向西南偏西移动。它出现的眼壁更替周期使之稍降为4级,至8月26日完成眼壁更替周期后,强度回升至5级,并拥有一个直径约30公里的风眼,同日晚上通过国际换日线(通过后已是8月27日),进入西北太平洋。JTWC方面将降为4级,至8月29日2100 UTC,JTWC第三度将之升为5级,估计它中心最低气压低至910百帕斯卡。
其后伊欧凯逐渐转向西北偏西移动,于8月31日减弱为四级颱风并近距离略过威克岛。9月2日至3日,伊欧凯因进行眼壁更替周期,强度减弱至3级,但风眼直径增大至近200公里。伊欧凯在9月3日吹袭了日本的南鸟岛。
9月4日,伊欧凯因受到来自温带的乾燥气流入侵影响,进一步减弱为一级颱风,它的中心密集云区消失,变成螺旋云带结构,西南象限的对流活动明显减弱。
9月5日,伊欧凯被美国联合颱风警报中心降格为热带风暴,但日本气象厅、香港天文台等机构则继续把它定为颱风。
9月6日,伊欧凯在日本以东海域转化为一个温带气旋,它由形成直到转化为温带气旋共维持了近18天。
超强颱风珊珊 (Shanshan)
主词条:颱风珊珊
活跃日期:2006.09.10日-09.20日
强度 :195 km/h (125 mph) (十分钟), 919 hPa (百帕)
PAGASA:Luis
JTWC:14W;120kt(一分钟),四级颱风
香港天文台于2006年9月9日把位于雅蒲岛北方460公里处一个热带扰动升格为热带低气压,联合颱风警报中心也在9月10日把它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14W,菲律宾大气地理天文部门则将它命名为Luis。日本气象厅于同日将它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将它命名为珊珊。珊珊是中国香港提供的热带气旋名字,是一个颇为普遍的少女暱称,珊珊亦是香港首位奥运金牌得主,滑浪风帆选手李丽珊的暱称。
超强颱风珊珊 卫星云图

珊珊初时以时速10公里向西北移动,在9月12日加强为一颱风,并在吕宋海峡以东转向偏西移动。其后它大致维持强度不变直到9月15日,它达到四级颱风强度,并发展出一个直径约50公里的风眼,同时转向西北偏北移动,当晚在台湾东方200多公里处略过。
之后,珊珊转向东北偏北移动,其风眼经过日本沖绳县的石垣岛和西表岛上空。
珊珊在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的引导下,加速至时速35公里向东北偏北移动,但同时开始减弱。
9月17日黄昏珊珊以一级颱风的强度于长崎县登入,并穿越九州西北部,进入日本海。
9月18日,日本气象厅将它降格为强热带风暴。第二天,日本气象厅将它降格为热带风暴。当晚珊珊登入北海道,并在9月20日转化为温带气旋。
超强颱风摩羯 (Yagi)
主词条:颱风摩羯
活跃日期:2006.09.17日-09.25日
强度 :195 km/h (125 mph) (十分钟), 910 hPa (百帕)
JTWC:16W;140kt(一分钟),五级超强颱风
2006年9月16日,日本气象厅开始监测在关岛东北偏东方约1,270公里(790英里)处的一个对流区。该区位处高层反气旋下一个微弱至中度风切变区域,令其对流活动得以持续活跃。同日较后时间,联合颱风警报中心为它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
9月17日较前时间,联合颱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一热带低气压,编号为16W。当时它夹在两个高气压鞍型场内,引导气流较弱,主要向东北偏东缓慢移动,之后在鞍型场内的有利环境下迅速增强,同时它开始以顺时针方向打一圈。几小时后,联合颱风警报中心为它发布首份报告,同时日本气象厅将它升格为一热带风暴,命名为摩羯。
9月18日较后时间,日本气象厅将摩羯升格为一强热带风暴,同时联合颱风警报中心将摩羯分类为一小型颱风。
超强颱风摩羯 卫星云图

9月19日较前时间,日本气象厅将摩羯升格为一颱风。打完一圈之后,摩羯受到位于日本东南方的副热带高压脊的影响向西推进。摩羯继续增强。
9月21日达到其巅峰强度195公里每小时(120英里每小时,十分钟平均风速),其最低气压低至910毫巴(百帕斯卡),是为2006年太平洋颱风季最强的热带气旋。同时,联合颱风警报中心将摩羯分类为五级超级颱风,风速为260公里每小时(160英里每小时,一分钟平均风速)。其后摩羯逐渐转向西北移动,略过北马利安纳群岛后,于9月22日穿越父岛和硫磺岛一带,之后再转向东北移动。由于风切变上升,摩羯逐渐减弱并开始转化为温带气旋。
9月24日较后时间,联合颱风警报中心将摩羯分类为温带气旋,并发出最后报告。惟日本气象厅将摩羯维持在颱风等级,至较后时间降格为一强热带风暴。
9月25日较前时间,日本气象厅将摩羯分类为温带气旋。摩羯的残余继续向东北移动。
9月27日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最后在阿留申群岛附近消散。
超强颱风象神 (Xangsane)
主词条:颱风象神
活跃日期:2006.09.25日-10.02日
强度 :195 km/h (120 mph) (十分钟), 935 hPa (百帕)
PAGASA:Milenyo
JTWC:18W;125kt(一分钟),四级颱风
位于菲律宾以东的一个热带扰动于2006年9月25日下午增强成为热带低气压。
9月26日清晨达到热带风暴强度,被日本气象厅命名为象神。它其后爆发性增强,从协调世界时9月26日0时被命名起计24小时后十分钟平均风力增强了50节(从35节增强到85节)。
超强颱风象神 卫星云图

9月27日上午的一分钟平均风力已达到四级颱风强度, 十分钟平均风力也达三级颱风强度。
象神形成后缓慢的向着西北偏西移动,于9月27日上午掠过萨马岛,并在吕宋岛东南部登入。象神在27日至28日间以西北偏西的路径穿越吕宋南部,一度经过马尼拉都会区上空,并成为11年来直接影响该国最强烈的颱风。 受菲律宾的地形影响,象神的强度有所减弱,美国联合颱风警报中心认为其一分钟平均风力降至三级颱风(95节),日本气象厅更估计象神的十分钟平均风力减至颱风下限(65海里每小时)。
象神在9月28日上午后段时间进入南海中部,转向偏西方向移动并重新增强至四级颱风强度。
10月1日上午2时后于岘港登入,并转向西南偏西移动,当日中午前进入寮国,并在晚上进入泰国。最终象神在10月2日日间于泰国北部减弱为低压区。
强热带风暴贝碧嘉 (Bebinca)
主词条:颱风贝碧嘉
活跃日期:2006.10.01日-10.06日
强度 :95 km/h (60 mph) (十分钟), 980 hPa (百帕)
强热带风暴贝碧嘉 卫星云图

PAGASA:Neneng
JTWC:19W;35kt(一分钟),热带风暴
10月1日,一热带低气压于菲律宾之东形成。
日本气象厅在10月3日将它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将它命名为贝碧嘉。
10月4日联合颱风警报中心将它降格为热带低气压,但在第二天就将它再次升格为热带风暴。邻近的热带风暴温比亚在较后时间开始影响它的发展。
日本气象厅和联合颱风警报中心在10月6日将它降格为热带低气压并为它发出最后报告。
在事后报告中,贝碧嘉被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强热带风暴。
热带风暴温比亚 (Rumbia)
主词条:颱风温比亚
热带风暴温比亚 卫星云图

活跃日期:2006.10.03日-10.06日
强度 :95 km/h (60 mph) (十分钟), 980 hPa (百帕)
JTWC:20W;30kt(一分钟),热带低压
10月3日,一热带低气压于南鸟岛之南形成,日本气象厅于同日将它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将它命名为温比亚。
联合颱风警报中心则在10月4日才将它升格为一热带低气压。它在较后时间开始影响邻近的热带风暴贝碧嘉,令它迅速减弱。
10月6日日本气象厅将它降格为热带低气压并为它发出最后报告。
颱风苏力 (Soulik)
主词条:颱风苏力
活跃日期:2006.10.09日-10.16日
强度 :140 km/h (85 mph) (十分钟), 955 hPa (百帕)
颱风苏力 卫星云图

JTWC:21W;90kt(一分钟),二级颱风
10月9日,一热带低气压于关岛之东形成,日本气象厅于同日将它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将它命名为苏力。第二天,日本气象厅将它升格为强热带风暴。
10月12日,日本气象厅将它升格为颱风。
10月15日,联合颱风警报中心为它发出最后报告,因为苏力已经成为一温带气旋。
10月16日,日本气象厅将它降格为强热带风暴,同日日本气象厅为它发出最后报告,原因是苏力已经成为一温带气旋。
超强颱风西马侖 (Cimaron)
主词条:颱风西马侖
活跃日期:2006.10.26日-11.06日
强度 :195 km/h (120 mph) (十分钟), 920hPa (百帕)
PAGASA:Paeng
JTWC:22W;140kt(一分钟),五级超强颱风
超强颱风西马侖 卫星云图

10月27日,一热带低气压于菲律宾之东形成,菲律宾大气地理天文部门将它命名为Paeng。同日日本气象厅将它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将它命名为西马侖,再在较后时间将它升格为强热带风暴。第二天,日本气象厅将它升格为颱风。
西马侖在10月28日至29日爆发性增强至巅峰,联合颱风警报中心评定140节,而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卫星服务部认为西马侖的T值达到了7.5,是2006年西北太平洋最强的热带气旋。不久西马侖以近颠峰强度登入吕宋岛的伊莎贝拉省。
进入南海后,西马侖减弱成一级颱风。然而,西马侖的路径出乎所有气象台所料,转向西北移动,移至东沙南方。
11月1日至11月2日晚间,西马侖几乎停留不动,并重新增强至四级颱风强度。
11月2日晚上,西马侖转向南移动,并快速减弱,最终在11月6日早上于西沙东南方海域减弱为低压区。
超强颱风飞燕 (Chebi)
主词条:颱风飞燕
活跃日期:2006.11.08日-11.14日
超强颱风飞燕 卫星云图

强度 :185 km/h (115 mph) (十分钟), 925hPa (百帕)
PAGASA:Queenie
JTWC:23W;120kt(一分钟),四级颱风
11月9日,一热带低气压于菲律宾之东形成,并向西移动。同日晚上日本气象厅将它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将它命名为飞燕。
其后飞燕在高海水温度、垂直风切变微弱、高空辐散良好的大气环境下爆发性增强,在11月10日上午增强成四级颱风,飞燕用了24小时便从热带低气压增强成四级颱风,是2006年太平洋颱风季中增强得最快的热带气旋。
飞燕在11月11日0时登入菲律宾吕宋岛奥露娜省,登入点和两周前的颱风西马侖相若。
飞燕随后穿越菲律宾,进入南海中部,并逐渐减弱,最终于11月14日在海南岛东南海域减弱为低压区,并消散于海上。
超强颱风榴槤 (Durian)
主词条:颱风榴槤
活跃日期:2006.11.25日-12.05日
强度 :190 km/h (115 mph) (十分钟), 915hPa (百帕)
PAGASA:Reming
JTWC:24W;135kt(一分钟),四级超强颱风
11月26日,一热带低气压于雅蒲岛以东、关岛西南方形成,并向西移动。同日上午日本气象厅将它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将它命名为榴槤。
超强颱风榴槤 卫星云图

11月27日榴槤增强成强烈热带风暴,并于11月28日达到颱风强度。
11月29日榴槤迅速增强至四级颱风强度,是继颱风象神、颱风西马侖、颱风飞燕后,于2006年秋天第4个在登入菲律宾之前于菲律宾以东海域突然迅速增强至四级颱风或以上的热带气旋,这可能和该区的海水温度较高有关。 榴槤在11月30日上午登入吕宋东南部,并于12月1日进入南海中部,并减弱为一级颱风。
12月3日榴槤在南海重新增强至三级颱风强度,并转西南偏西移动,但到了12月4日日间已减弱为强烈热带风暴,及转向西南移动,靠近越南南部海岸。
12月4日晚上,榴槤的对流于越南东南部沿岸重新发展,并重新发展出风眼,日本气象厅和美国海军联合颱风警报中心将其重新升格为一级颱风。
12月5日4时左右,榴槤在胡志明市以南90公里内略过并登入。榴槤在日间减弱为热带风暴,并在10时进入泰国湾。由于榴槤的对流差不多全部消散,各大气象台随即把榴槤降格为热带低气压或低压区。
榴槤的残余于12月6日在泰国湾重新组织,被联合颱风警报中心定为Fair热带扰动,它继续向西移动,穿越马来半岛,进入安达曼海。
强颱风尤特 (Utor)
主词条:颱风尤特
活跃日期:2006.12.07日-12.14日
强度 :160 km/h (110 mph) (十分钟), 945hPa (百帕)
PAGASA:Seniang
JTWC:25W;100kt(一分钟),三级颱风
12月2日,一个对流区在楚克东南方被联合颱风警报中心发现。虽然对流在几小时后减少,但3天后再次活跃起来。
12月6日联合颱风警报中心为它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
强颱风尤特 卫星云图

12月7日早上联合颱风警报中心和日本气象厅报告有一个热带低气压经已形成。 不久,这个热带低气压进入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的专责範围内,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为它命名为Seniang。该热带低气压在这天增强,日本气象厅在晚上将它升格为热带风暴,命名为尤特。
12月8日,日本气象厅将尤特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随着尤特继续增强,日本气象厅于翌日早上再升格为一颱风,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和联合颱风警报中心皆是如此。 增强后不久,尤特在该日下午登入菲律宾萨马岛和民都洛岛。在穿越菲律宾后,尤特採取相近于11月颱风飞燕的路径,先向西北移动,再移向南海北部。但受到副热带高压脊的影响,尤特的移动速度开始减慢。受到风切变上升和乾燥空气环境的共同影响,尤特在海南岛及西沙群岛附近逐渐减弱。
12月13日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一强烈热带风暴,再在同日较后时间降格为一热带风暴,最后于翌日降格为一热带低气压并发出最后报告。
热带风暴潭美 (Trami)
主词条:颱风潭美
活跃日期:2006.12.16日-12.19日
热带风暴潭美 卫星云图

强度 :65 km/h (40 mph) (十分钟), 1000hPa (百帕)
PAGASA:Tomas
JTWC:26W;30kt(一分钟),热带低压
12月17日,一热带低气压于关岛之西南形成,日本气象厅于同日将它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将它命名为潭美。但3日后,即12月19日减弱为热带低气压,并于同日消散。
潭美是2006年冬天的第二个的热带气旋 。
其他热带气旋
除了被日本气象厅命名的热带气旋外,还有一些没被命名的热带低气压和被联合颱风警报中心认为是热带风暴的热带气旋。以下列出那些热带气旋的资料。
热带低气压
1月21日,菲律宾大气地理天文部门发现一热带低气压于棉兰老岛之东形成。它在1月24日在维萨亚群岛登入,并减弱为一低压区。它在1月25日于南海再次增强为一热带低气压。它在1月27日于南海消散。
热带低气压 卫星云图

热带低气压 01W
一热带低气压于2006年3月4日在印尼以北的太平洋海面形成。联合颱风警报中心在同日将它升格为热带风暴,但日本气象厅没有升格,因此它没有正式命名。联合颱风警报中心在第二天将它降格为一热带低气压。它在3月7日消散。
热带低气压 01W

热带低气压
7月3日,中国气象局发现一热带低气压于海南岛三亚市之南形成,它迅速在同日晚上在海南岛登入。第二天,该热带低气压进入北部湾,并稍微增强,最后于中越边界附近再次登入,并于同日迅速在内陆消散。

热带低气压
7月21日,广东省气象局发现一热带低气压于西沙以南形成。它的组织极为鬆散,迅速在第二天7月22日消散。
热带低气压13W
8月23日,一热带低气压于海南岛之东南形成。8月25日,它在广东西部阳江一带登入并迅速消散。
热带低气压13W

热带低气压15W
9月12日,一热带低气压于海南岛之东南形成。9月13日,它在广东西部阳江一带登入并迅速消散。
热带低气压15W

热带低气压 17W
9月23日,一热带低气压于南海中部形成。9月24日,联合颱风警报中心将它升格为热带风暴,但很快又将它降格为一热带低气压。它在9月25日在越南登入并消散。
热带低气压 17W

中央气象台于9月22日发现该热带低压,并在9月24日8点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编号0615,24小时后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因为该气旋,本年度从颱风象神之后的颱风,中央气象台的编号比国际编号大1。
热带低气压
10月12日,菲律宾大气地理天文部门发现一热带低气压于吕宋岛之东形成,但日本气象厅和联合颱风警报中心只把它当作为一低压区。它在形成不久后便受邻近的颱风苏力影响,并在第二天减弱为一低压区。
热带低压 卫星云图

2006年风暴名单
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是由日本气象厅东京颱风中心命名。名字是根据以下名单而定,不按年度划分。风暴名字是由世界气象组织颱风委员会的成员提供,14个成员国和地区各自提交10个名称,并以该国英文名称按字母顺序排列。在2006年使用的名字清单中,有6个名字被替换,新名字“红霞”、“彩虹”、“银河”、“凡亚比”、“白海豚”及“狮子山”,分别取代了“凤仙”、“鸣蝉”、“苏特”、“云娜”、“欣欣”及“婷婷”。2005年使用过的与本年未用名称以灰色表示。珍珠是2006年首个颱风。2006年的风暴名称可能会与2000年的部分风暴名称相同。
提供国家/地区 | 风暴名称 | 代表意义 |
---|---|---|
中国澳门 | 珍珠(Chanchu) 0601 | 一种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
马来西亚 | 杰拉华(Jelawat)0602 | 一种淡水鱼 |
密克罗尼西亚 | 艾云尼(Ewiniar) 0603 | 传说中的风暴神 |
菲律宾 | 碧利斯(Bilis) 0604 | 快速(塔加洛语) |
韩国 | 格美(Kaemi ) 0605 | 蚂蚁 |
泰国 | 派比安(Prapiroon ) 0606 | 泰国神话中的雨神 |
美国 | 玛莉亚(Maria ) 0607 | 女士名 |
越南 | 桑美(Saomai) 0608 | 金星 |
高棉 | 宝霞(Bopha ) 0609 | 花卉名称及女性名称 |
中国 | 悟空(Wukong) 0610 | 孙悟空 |
北韩 | 清松(Sonamu)0611 | 一种松树,长年翠绿并屹立于坚硬的岩石上 |
中国香港 | 珊珊(Shanshan) 0613 | 一个颇为普遍的少女暱称 |
日本 | 摩羯(Yagi) 0614 | 摩羯星座(山羊) |
寮国 | 象神(Xangsane)0615 | 大象 |
中国澳门 | 贝碧嘉(Bebinca) 0616 | 牛奶布丁 |
马来西亚 | 温比亚(Rumbia) 0617 | 一种盛产西米的温比亚树 |
密克罗尼西亚 | 苏力(Soulik) 0618 | 波纳佩岛传统将领的衔头 |
菲律宾 | 西马侖(Cimaron) 0619 | 菲律宾的一种野牛 |
韩国 | 飞燕(Chebi) 0620 | 一种体积细小、翼长和尾部呈叉形的燕子 |
泰国 | 榴槤(Durian) 0621 | 泰国人喜爱的一种水果 |
美国 | 尤特(Utor) 0622 | 飑线(马绍尔语) |
越南 | 潭美(Trami) 0623 | 一种玫瑰树 |
菲律宾热带气旋命名法
菲律宾大气地理天文部门 (PAGASA) 使用自己一套命名法,作于该国风暴责任範围内的热带气旋命名之用。与日本气象厅不同,只要该热带气旋会很间接地吹袭菲律宾或会影响周边国家的话(不论强度高低),就会使用以下之热带气旋名字。名单每四年循环再用,因此本年名单与2002年太平洋颱风季的名单相同,但热带气旋名称 Gloria 则被 Glenda 所取代。本年未用名称以灰色字表示。
- Agaton
- Basyang
- Caloy 0601
- Domeng 0602
- Ester 0603
- Florita 0604
- Glenda 0605
- Henry 0606
- Inday 0609
- Juan 0608
- Katring 0611
- Luis 0613
- Milenyo 0615
- Neneng 0616
- Ompong
- Paeng 0619
- Queenie 0620
- Reming 0621
- Seniang 0622
- Tomas 0623
- Usman(未用)
- Venus(未用)
- Waldo(未用)
- Yayang(未用)
- Zeny(未用)
- Agila(未用)
- Bagwis(未用)
- Chito(未用)
- Diego(未用)
- Elena(未用)
- Felino(未用)
- Gundig(未用)
- Harriet(未用)
- Indang(未用)
- Jessa(未用)
被退役的热带气旋名称
2006年12月4至9日举行的第39次世界气象组织颱风委员会会议中,决定把珍珠、碧利斯、桑美、象神和榴槤这5个名字退役,因为上述的热带气旋给颱风委员会成员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第40届会议中,公布了新的替补名称三巴、马力斯、山神、丽琵和山竹。
风季总结
首个风暴 形成日期 | 01.20日 (热带低气压) |
末个风暴 形成日期 | 12.19日 (热带风暴潭美) |
最强风暴 | 超强颱风摩羯 - 910hpa,195km/h(105 kt)(10分钟平均风力) |
热带低气 压总数 | 30 |
热带风暴 总数 | 4 |
强热带风暴 总数 | 4 |
颱风总数 | 4 |
强颱风总数 | 1 |
超强颱风 总数 | 10 |
死亡人数 | 2704人 |
损失总数 | 358亿美元(当年美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