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袭战术
夜袭战术夜间进行的战斗。由于夜暗,技术兵器难以充分发挥威力,军队的指挥、联络、协同较困难。但利于秘密接近,近战歼敌,出奇制胜。
善于夜战的军队常能战胜装备上占优势的敌人。最早见于《管子·小匡》第二十:“故卒伍之人,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爱,少相居,长相游,祭祀相福,死丧相恤,祸福相忧,居处相乐,行作相和,哭泣相哀。是故夜战其声相闻,足以无乱”。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夜袭战术
- 解释:夜间进行的战斗
- 最早见于:《管子·小匡》第二十
- 特点:秘密接近,近战歼敌,出奇制胜
中国军队的制夜权
月亮都是中国人的
在“热兵器”年代,夜战一度是实力火力较弱方的作战利器。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拥有先进夜视技术的一方实现了黑夜的单向透明,战场上呈现的是另一种的不对称优势。
夜战和近战曾是解放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在长期的实践中,解放军积累了丰富的夜战和夜训经验。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灵活机动开展夜战,曾令敌军发出“太阳是我们的,月亮是中国人的”叹息。
中国夜视装备的发展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夜视器材的不断发展,夜间战场变得单向透明,我军夜战传统优势面临严峻挑战。
解放军在装甲装备发展中重视夜视装备的研发,为提高装甲兵夜战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特别是1982年马岛一战给解放军的触动颇大,促使军方开始多方寻求先进夜视技术。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解放军已开始使用微光夜视仪;中国军工部门也刻苦攻关,儘管西方严密封锁相关技术,但经过多年钻研,国内多家企业目前已能大批量生产新型微光夜视仪和红外热像仪,这些装备比进口货重一些,耗电量大一些,但其余性能指针并无质的差距,也因此频繁出现在各种军品展销会上。
在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红箭-9重型反坦克飞弹车就有热成像观瞄仪。这种热成像观瞄仪最大探测距离超过6000米,最大识别距离超过4000米,持续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在沙尘暴天气与夜间所拍摄的图像,所有目标清晰明锐。
如今,中国的夜视仪确实没有美国的精良,不过差距并没有达到危险的地步。然而,由于国力的差别,中国军队不可能把夜视仪配到单兵。
目前,只有少数部队装备了第二代微光夜视仪。随着国产夜视器材的成熟,解放军完全有重夺“制夜权”的技战术基础。
现代化装备下的夜战部队
美国“猎狼犬”
"猎狼犬"部队是美第1军第25轻步师第27步兵团。该团成立于1901年2月,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一支专门为了应付中、低强度的冲突而组建的轻步兵部队。具有装备轻、人员精的特点,非常适合在特殊地形和天气条件下作战。
从驻守在伊拉克的第1营的人员和武器配备情况看,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支善于打巷战和游击战的部队。该营由营部、营部连和3个步兵连编成,全营共600余人,主要装备除M—16步枪外,还有M— 203榴弹发射器65具、M—60机枪20挺、"龙"式反坦克飞弹发射架18具、"陶"式反坦克飞弹发射架6具、81毫米迫击炮4门、60毫米迫击炮6 门、高机动多用途轮式车27辆、机车15辆。
此外,每个士兵配发的红外夜视镜、武器夜间瞄準系统以及其他夜战装备为该团执行夜战任务提供了有效保障。
驻伊美军认为,自己在白天并不占优势,因为反美武装分子混于普通人群之中,难以发现,且他们对当地地形十分熟悉,善打易藏。而在夜晚,反美武装分子缺乏必要的夜视器材,战场对于美军来说是"单向透明",有利于美军出奇制胜。因此美军围剿行动往往在夜间进行。
第27步兵团经过黑夜奔袭、突防、搜寻、支援等针对性的训练后,熟悉夜间战斗环境,掌握夜战技巧,往往能够在与武装分子对抗中占优势。
信息化装备‘点亮’夜战场
“太阳是我们的,月亮是中国人的。”月亮如何永远属于我们?对于我军来讲,不断提升夜训质量是一个并非过时的课题。
9月中旬,瀋阳军区首次整建制师夜间实兵实弹演习在科尔沁草原打响。演习中,某师充分挖掘信息化装备夜间作战潜能,破解了夜间作战的诸多难题。
这次演习,该师针对以往夜训中信息化装备不敢用、不会用等问题,把提高夜战能力的突破口,放到充分挖掘现有信息化装备的夜战潜能上。
他们利用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成果,将所有新装备相关係统与指挥控制系统进行有效连结,师团营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指挥链路,能够及时引导各分队机动行进、情报共享、火力打击等。
新配发的热像仪、微光夜视仪等观瞄器材的使用,显着提高了各型直瞄火器夜间準确捕捉目标和精确打击的能力。
该师副师长景庆维兴奋地说:“信息化装备‘点亮’夜战场,让各级指挥员耳聪目明,破解了夜战中指挥控制难、精确打击难等瓶颈问题,黑夜如同白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