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孙子兵法·谋攻》,原意为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现多指不通过双方军队的兵刃的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不战而屈人之兵
- 外文名称:The Art of War
- 作品别名:《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
- 创作年代:春秋末期,约公元前515年至公元前512年
- 作品出处:孙子兵法
- 文学体裁:古代文学类论策
- 作者:孙武
- 注音:bú zhàn ér qū rén zhī bīng
意思
释义:不通过双方军队兵刃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此为常见翻译,下文“概述”一节解释了屈字的本义,两种翻译皆有道理。)
在此作一个说明,原来的百科词条中是这样写的:
“原文释义:主张该战时必须坚决抓住战机、慎重开战、做好充分準备。后被人们误认为:不通过双方军队兵刃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在词条末尾还有百度知道上的“误读”说明,甚至上了“8个被误读最深的的名言警句”)
然而,翻译古文,首先要能够词对词,才能意对意。这句话并没有直接喻指什幺典故,所以直译即可,一眼扫去,便知其意。怎幺可能是“抓住战机”的意思呢?
看过那个百度知道的回答,你会发现回答者是说不能把这个思想作为《孙子兵法》的核心,是说此话并非孙子的主要主张,并没有说这句话就应该理解为“抓住战机”。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否《孙子兵法》的重点战略,这点值得探讨,但不应直接抹消这句话的含义。
作为此次修改此词条的人,我个人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的核心之一。战争本身是损人伤己的事,军事威胁、经济手段等都更有利于本国,当今大多数国家遇到纠纷也很少直接诉诸武力的。此通常为全局上的大的谋略(当然也可以在具体战争中使用),而抓住战机、因粮于地等只是战争时的谋略,哪个更为”核心“呢?
当然,其实它是否《孙子兵法》的核心并不重要,关键是是否有道理,我们能否从中获得借鉴。
概述
本经:不战而屈人之兵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注解:屈:低头,降服 兵:军队,军事力量。
译文:
孙子说:衡量战争取胜的一般原则是,以能使敌国完整无损的降服于我为上策,而攻破敌国使其残缺受损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军(12500人为一军)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军,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旅(500人为一旅)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旅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卒(100人为一卒)官兵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卒兵众就差一等了;能使敌人一伍(5人为一伍)士卒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伍士卒就差一等了。所以百战百胜,虽然高明,但不是最高明的;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是高明之中的最高明的。
图书信息
书 名:不战而屈人之兵
作 者:王利群 税柯 高蓬勃《未来军官之路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0年01月
ISBN:9787510016448
开本:16开
定价:23.80 元
内容简介
军事教育有助于学生培养自己高贵的品质,锤鍊自己坚强不屈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难险阻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对于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军事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联合国採纳中国的建议,和平解决叙利亚问题,就是典型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 案例,
前提是国际社会压力与热爱和平人事的共同努力为背景,战火即将点燃的时刻,达成共识,
没有即将开战的背景,不战而屈人之兵就如同:纸上谈兵!
图书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解密心理战——争夺心灵与思想的战争
第一节 心理战的内涵及其发展
第二节 心理战与大众宣传媒介
第三节 心理战与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
第四节 心理战机构
第二章 心理战的心理学原理
第一节 普通心理学原理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原理
第三章 揭开心理战部队的神秘面纱
第一节 美军心理战部队
第二节 俄军心理战部队
第三节 中国台湾心理战部队
第四节 解放军心理战部队:攻心“尖刀”
第四章 军人心理训练
第一节 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对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二节 军人心理训练的科目
第三节 军人心理训练的四个基本方法
第五章 心理战战法
第一节 恐吓
第二节 欺骗
第三节 胁迫
第四节 诱导
第五节 情感
第六节 消耗
第六章 未来心理战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地位作用趋于“国家化”
第二节 实施主体将“草木皆兵”
第三节 为打击目标“量体裁衣”
第四节 作战时空将达到“全维全时”
第五节 作战力量更专业体系更健全
第六节 作战手段“先发制人”“攻防兼备”
第七节 科技催动心理战技术手段不断创新
第八节 心理战产品影响力生动而深刻
第七章 中外心理战典型案例
第一节 中国部分
第二节 外国部分
……
相关典故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讯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譁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幺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幺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如今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