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苏报案与辛亥风云:20世纪初的中国愤青

苏报案与辛亥风云:20世纪初的中国愤青

基本介绍

  • 书名:苏报案与辛亥风云:20世纪初的中国愤青
  •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 页数:419页
  • 开本:16
  • 品牌:语文出版社
  • 作者:施原
  • 出版日期:2012年8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802414525

内容简介

《苏报案与辛亥风云:20世纪初的中国愤青》详尽介绍的是上海发生在上世纪初的两起重大历史事件:《苏报》案和辛亥革命。

图书目录

楔子
上编 苏报案
第一章从戊戌中来
一杨崇伊
二明定国是
三太后亲政
四六君子遇难
五革职,永不叙用
第二章聚集南洋公学
一张元济到南洋公学
二蔡元培南下
三师範院的吴稚晖
四拒绝八股
五蔡艮寅与范源濂
第三章动乱岁月
一袁世凯升官
二“励志会”与《译书彙编》
三经元善通电
四义和团与八国联军
五东南互保
六自立军起义
七庚子赔款
八《国民报》与《新民丛报》
第四章吴稚晖与日本成城学校的留学事件
一两江总督这个位置
二上海的张园
三 校长张元济
四蔡元培与南洋公学特班
五中国教育会的成立
六吴稚晖,钮永建与广东大学堂及广东武备学堂
七吴稚晖与日本成城学校留学生事件
八张园会
九成城学校事件的结尾
十王宠惠和李复几
十一张元济和福开森的世纪之争
第五章 一个墨水瓶的故事
一 新上任的总办
二 蒋梦麟笔下的墨水瓶事件
三 贝寿同等人是怎幺说的
四 郭镇瀛老师的故事
五 伍特公和他的同学们
六 校长汪凤藻
七 人去楼空
第六章 爱国学社
一 《苏报》崭露头角
二 办学之路艰难坎坷
三 爱国女校
四 爱国学社的建立
五 章太炎加入爱国学社
六 学界风潮
七 张园演讲与《苏报》签约
八 《童子世界》及“童子会”的愤青们
九 拒法运动
十 拒俄运动
十一 孙文为何又名孙中山?
第七章 钮永建与拒俄义勇队
一 沙俄霸占我国东北
二 拒俄义勇队
三 激情与理智的碰撞
四 邹容、张继、陈由己与姚煜辫案
第八章 自由的代价
一 传讯爱国学社
二 自由的政治代价
三 自由的经济账怎幺算——“社”与“会”之间的危机
第九章 《革命军》与《苏报》案
一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二 《革命军》
三 《苏报》案的发生
四 徐敬吾佚事
五 俞明震会客
六 饬查叛党
七 假“孙文”钱保仁
八 邹容投案
九 查封《苏报》
第十章 会审公廨的审判(一)
一 会审公廨
二 初审和失败的劫持
三 引渡之争
四 黄炎培新场历险记
五 杖毙沈荩
六 《国民日日报》
七 震旦大学与复旦大学的开办
八 革命党云集广西
第十一章会审公廨的审判(二)
一 额外公堂的设立
二 释放证据不足的其他四人
三 “造妖书妖言”是什幺罪名?
四 由谁来证明被告有罪?
五 章太炎和邹容在法庭上的辩词
六 严惩还是无罪或轻判
七 再次引发对外交涉
下编辛亥风云
第十二章 哑火的手枪
一 哑火的手枪
二 光复会与华兴会的成立
三 逮捕革命党
四 暗杀活动的尾声
五 邹容的葬礼
六 苏报案余音—————卞小吾
第十三章 广西新军运动
一 广西的新军
二 镇南关起义
三 兵备处风波
四 驱蔡运动
第十四章 上海的革命党机构
一 蔡元培与上海同盟会
二 留学德国与欧洲同盟会
三 江苏同盟会,健行公学与南社
四 中部同盟会与上海光复会
五 广东的革命运动与黄花岗起义
第十五章 国会请愿运动
一 预备立宪公会
二 江苏议会运动
三 大清资政院
四 国会请愿运动
第十六章 李平书与上海自治运动
一 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
二 大闹会审公廨事件
三 上海建立本国的民营警察机构
四 上海商团的建立
第十七章 上海光复
一 上海光复的前夕
二 新选的上海商团总司令
三 上海起义
四 江南製造局之战
五 江苏独立
六 辜鸿铭被“礼送出校”与学生军的建立
七 上海都督之争
第十八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诞生及攻克南京
一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诞生
二 袁世凯东山再起
三 南京光复之战
第十九章 金陵箫鼓
一 黄兴大元帅
二 海外孙文
三 金陵箫鼓——南京群英会
四 《顾忠琛—廖宇春密约》与伍廷芳—唐绍仪的《南北会谈》
五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第二十章 尾音
一 吴禄贞和白雅雨的滦州兵变
二 辛亥北伐与清廷下台
三 爱国学社的三架马车:蔡元培、吴稚晖、章太炎
四 章士钊和张继
五 钮永建、孟森、江谦和张相文
六 黄炎培和他的特班同学
七 陈范死于孤苦零丁

序言

金门两日游就要结束了。按照行程,我们提前一个小时到水头码头候船。
紧挨着码头的一块高地上,是个林木森森的小公园。由于时间充裕,我们中几住耐不住等船的枯燥,决定登高再拍几张海峡彼岸的望乡照。
原来,这是建于1953年的吴稚晖海葬纪念公园。一片绿地,一条小路,一个纪念亭,一尊铜像。铜像屹立在公园尽头的最高点,面向大海。望着远远的大陆山河田野。
当被告知,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公园一直不曾遭遇意外时,我们意外了:
经历三十年不间断的万炮轰金门,这个离大陆最近的地点,居然能神奇地保住“金身不破”,莫非是奇蹟?
但,这就是奇蹟。
当然,奇蹟靠的是炮战双方的共同维护。
他是89岁那年死去。一辈子怕见医生,怕吃药打针,更怕住医院。可他偏偏要死在医院的病床上。
弥留之际,李石曾从巴黎赶来。他禁不住向老友表达自己对亲人不尽的情感:留在大陆的老婆袁云庆和女儿,念叨着国外治病的儿子。
他并不知道,老婆已先他离开人间了。
这年10月30日深夜,他静静死去。当他睁开最后一眼时,留下的遗言是“海葬!”
而且“只带走一条内裤”。
1949年,吴稚晖被奉化蒋介石先生的专机“美龄号”从广州接到了台北。之前吴稚晖在上海,知道专机“美龄号”要到上海接他时,他藉口要到广州会朋友,临时走避。结果那趟专机只接走钮永建。但吴到广州还是免不了同样结果。
吴稚晖知道,奉化父子是需要他和钮永建、居正、于右任等元老作为正统的象徵,让他们在台湾重新获得最高权力。他是无法脱身的。
但这造成了他有家不能归,骨肉分离的痛苦。以至于最后到了流落异乡,死为他乡鬼的结局。
奉化父子口口声声把吴稚晖奉为师表,不知是否真心。但蒋介石先生的确十分理解他和体谅他,哪怕是作秀也表演得真切。
抗战时期在陪都重庆,吴稚晖白天上街卖字赈灾为战争难民施粥。晚上,老夫妇执意住草庐,埋砂锅烧粥过日子。蒋先生夫妇登门,让第一夫人宋美龄接替守砂锅烧粥。
内战时,吴稚晖发飙,青天白日提着灯笼四处招摇,甚至大白天提着灯笼去参加“中常会”。蒋先生明知难堪,却赔笑上前: “老先生,您这是?……”
“这里黑暗啊!”没有好话。
这次海葬的仪式,蒋介石先生也是尽心尽力:派军机遣军舰,“太子”亲自护灵下海播骨灰。自己又是献“痛失师表”的輓联,又是亲自审定吴的铜像模型。铸成的两尊铜像分别立在台北闹市区的敦化路与南京路交叉路口和金门水头码头。
水头码头的高地上,看大陆最真切。
那是故土,是祖国。是一辈子奋斗不息的地方,是叶落归根之处。
金门料罗湾离大陆最近,让灵魂附着骨灰,从海上漂过去。漂上大陆,漂进扬子江,漂到太湖,漂至无锡雪堰桥。
雪堰桥就是外婆桥啊!吴稚晖从小在这里由外婆养大。
到了雪堰桥就到了家乡。就可以拜见外婆,可以见到老太婆和女儿了,盼望叶落归根。
高处的铜像凝望着,这一望,五十六年。
其中有三十连年,这里万炮轰鸣,排山倒海。他没有动摇。
岁岁月月,日日夜夜,岁月蹉跎。酷暑寒霜,狂风巨浪,他不改初衷。
终于,盼到了。
虽然他没有孙子,没有外孙。但无锡乡亲在2009年把他的铜像从台北搬回故乡。
叶落归根,他可以安息了。
吴稚晖是个时代人物。
是个既受争议,又得到肯定的人物。
他逝世十周年前夕,第十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名他为“世纪伟人”。近代中国,他是唯一得此殊荣的。
作为同盟会的元老,孙中山的挚友,他终身从事民主革命,是得到大众认可的。
作为教育家,他终身致力于教育事业,特别是组织了留法的勤工俭学,这是受到公认的。
他作为学者,向中国介绍新学,传播新思想。他是1928年中央研究院22名评议员(当时不设院士)之一,又是1948年中研院首批院士。他的学识,是公认的。
特别是作为语言学家和中国国语读音统一会会长,推广他的“豆芽符号”作为注音符号。提倡并推广统一汉语的发音,是有功劳的。
他一生清廉,生活清贫,靠卖字为生,靠卖字施粥救济战争难民。这点是大众看到的。
他与钮永建、沈尹默还是那个年代最顶尖的三大书法家。
但对他的诟病,也绝不比讚誉少。
邋遢,粗口,行为怪癖,政治立场极端。 他也被骂为疯子,笑为老顽童。
他代表了一代人。
按现代语言来说,他或许可称为老愤青。
他的的确确是20世纪初那个时代的愤青,而且是个终身愤青。
他革命历程的开端,始于上海1902年到1903年的爱国学社学潮和苏报案事件。那里,汇集了中国20世纪初的一大轨精英,汇集20世纪中国的第一代愤青。
以此为以下全文的楔子。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