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小团圆(张爱玲创作小说)

小团圆(张爱玲创作小说)

小团圆(张爱玲创作小说)

《小团圆》是作家张爱玲(1920―1995)遗作,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二十年间几易其稿,2009年2月在港台被皇冠出版社首次出版,当时颇受争议,同年4月十月文艺出版社出大陆简体版,2012年又出修订版本。它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九莉与有妇之夫邵之雍的一段爱情故事,可看作是张爱玲的自述性小说。

基本介绍

  • 书名:小团圆
  • 又名:张爱玲全集05-小团圆
  • 作者:张爱玲
  • ISBN:9787530211175
  • 类别:小说
  • 页数:288页
  • 定价:28.00元
  •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年6月
  • 装帧:精装
  • 开本:32
  • 丛书:张爱玲全集

内容简介

我写《小团圆》并不是为了发泄出气,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但是为了国家主义的制裁,一直无法写。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幺东西在。 ——张爱玲信
《小团圆》以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 刻画出张爱玲最深知的人生素材,在她历史中过往来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现实人物,于此处实现了历史的团圆。那余韵不尽的情感铺陈已臻炉火纯青之境,读来时时有被针扎人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挣扎和颠倒迷乱,正映现了我们心底深处诸般複杂的情结。
本书据张爱玲手稿整理出版。原稿共六二八页,一九七六年完成后,张爱玲寄给香港的好友宋淇邝文美夫妇,后因各方原因未能发表;二○○九年二月,经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授权,皇冠出版社首次出版单行本。

人物介绍

人物
身份
疑似原型
盛九莉
出身沪上大家庭的女作家
张爱玲
邵之雍
风流文人,盛九莉前夫
胡兰成
蕊秋
九莉生母,因九莉被过继给大伯,故称母亲为“二婶”
张爱玲之母黄素琼,后改名黄逸梵
楚娣
九莉的三姑
张爱玲姑姑张茂渊
荀桦
上海某杂誌男编辑,改编过叫座的话剧,熟稔文坛掌故
柯灵
文姬
上海某杂誌女编辑
苏青
九林
九莉弟弟
张爱玲弟弟张子静
燕山
九莉情人,电影演员
上海导演桑弧
汝狄
九莉的第二任丈夫,美国作家
张爱玲第二任丈夫赖雅
比比
九莉好友
炎樱
乃德
九莉父亲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
云志
蕊秋弟弟,九莉的舅舅
张爱玲的舅舅黄定柱
绪哥哥
楚娣侄子,也是她初恋情人
韩妈
九莉家用人
张爱玲用人何乾
小康
邵之雍情妇
胡兰成情妇小周
辛巧玉
邵之雍情妇
胡兰成情妇范秀美
荒木
日军顾问
胡兰成朋友池田
虞克潜
名作家的大弟子
沈启无
向璟
文人
邵洵美
汤孤鹜
上世纪20年代走红的鸳鸯蝴蝶派文人
周瘦鹃

创作出版

创作历程

张爱玲从1970年代开始创作《小团圆》,期间反覆修改,至去世前一直未能完成,临终前只有手稿遗世。
张爱玲 一九七五年七月十八日
这两个月我一直在忙着写长篇小说《小团圆》,从前的稿子完全不能用。现在写了一半。这篇没有碍语。“……”我在《小团圆》里讲到自己也很不客气,这种地方总是自己来揭发的好。当然也并不是否定自己。
张爱玲 一九七五年八月八日
《小团圆》越写越长,所以又没有一半了。
张爱玲 一九七五年九月十八日
《小团圆》因为酝酿得实在太久了.写得非常快,倒已经写完了。当然要多搁些天,预备改,不然又遗患无穷。“……”这篇小说有些地方会使你与Mae替我窘笑。但还是预备寄来给你看看有没有机会港台同时连载。
张爱玲 一九七五年九月二十六日
《小团圆》搁了些天,今天已经动手抄了。我小说几乎从来不改,不像论文会出纰漏。
张爱玲 一九七五年十月十六日
《小团圆》好几处需要补写——小说下改,显然是从前的事了——我乘着写不出,懒散了好几天.马上不头昏了。看来完稿还有些时,最好还是能港台同时连载。“……”赶写《小团圆》的动机之一是朱西南来信说我近年来儘量de-personalize读者对我的印象,希望他不要写。当然不会生效,但是这篇小说的内容有一半以上也都不相干。
张爱玲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六日
《小团圆》是写过去的事,虽然是我一直要写的,胡兰成现在在台湾,让他更得了意,实在不犯着,所以矛盾得厉害,一面补写,别的事上还是心神不属。
张爱玲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小团圆》还在补写,当然又是发现需要修补的地方越来越多。
张爱玲 一九七六年一月三日
《小团圆》因为情节上的需要,无法改头换面。看过《流言》的人,一望而知里面有《私语》、《烬余录》(港战)的内容,儘管是《罗生门》那样的角度不同。
张爱玲 一九七六年一月二十五日
《小团圆》情节複杂,很有戏剧性,full of shocks,是个爱情故事,不是打笔墨官司的白皮书,里面对胡兰成的憎笑也没像后来那样。
张爱玲 一九七六年三月十四日
《小团圆》刚填了页数,一算约有十八万字(!),真是《大团圆》了。是採用那篇奇长的《易经》一小部份!——《私语张爱玲》中也提到,没举出书名——加上爱情故事——本来没有。下星期大概可以寄来,副本作为印刷品,恐怕要晚一两天到,不然你们可以同时看。
张爱玲 一九七六年三月十八日
昨天刚寄出《小团圆》,当晚就想起来两处需要添改,没办法,只好又在这里附寄来两页——每页两份——请代抽换原有的这两页。

出版波折

1993年7月30日,张爱玲致信平鑫涛,“《对照记》加《小团圆》书太厚,书价太高,《小团圆》恐怕年内也还没写完。还是先出《对照记》吧。”张爱玲本人一度同意将《小团圆》在1994年2月的“皇冠四十周年庆”时刊出,与《对照记》合集出单行本。但随着张爱玲本人身体不佳,其写作进度非常缓慢。1993年10月8日,张爱玲在给平鑫涛的信里说:“欣闻《对照记》将在11月后发表,《小团圆》一定要儘早写完,不再会对读者食言。”同年,12月10日,张爱玲在给平鑫涛的信里说,“《小团圆》明年初绝对没有,等写得有点眉目了会提早来信告知。不过您不能拿它当回事,内容同《金锁记》与《私语》而较深入,有些读者会视为炒冷饭……”《对照记》单行本于1994年6月出版,成为张爱玲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

成功出版

《小团圆》据张爱玲手稿整理出版。原稿共六二八页,一九七六年完成后,张爱玲寄给香港的好友宋淇邝文美夫妇,后因各方原因未能发表;2009年2月,经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授权,皇冠出版社首次出版单行本2009年4月,张爱玲的长篇遗作《小团圆》中文简体版在北大百年讲堂首发。。
此外,大陆版和台版均有宋以朗所写前言,细述出幕后故事。

幕后故事

《小团圆》被认为是张爱玲最神秘的小说遗作,书中名为“九莉”的女主角与张爱玲身世相仿,而九莉与有妇之夫邵之雍之间的情感纠葛更因宛若张爱玲与胡兰成而引人注目。这本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得以出版与宋淇之子宋以朗密不可分,有人开玩笑说,正是因为有了宋以朗,才有了张爱玲作品和大家的又一次“团圆”。
张爱玲与宋淇夫妇
香港,加多利山,一片闹中取静的豪宅区,一幢宋以朗父母留下的诺大公寓里,就有张爱玲曾在这里住过的印记。
宋以朗的父母宋淇夫妇在张爱玲生前一直与她保持联繫,帮她打理出版等事务,可说是她的文学顾问、经纪人。作为翻译家和着名红学评论家,宋淇常常会对张爱玲的作品给出中肯的意见。
传闻1961年夏天,张爱玲为了给自己的美国丈夫赖雅筹集医药费,回香港赶写了两个剧本。那次她就住在好友宋淇与邝文美夫妇家中,终日足不出房,只顾埋头写作。那几个月她住的是宋以朗的卧室,当时宋以朗才11岁,只好睡客厅“餵蚊子”。“传言有误啊。”话到这里,宋以朗温和地笑了,“那是1961年到1962年,她来香港,在我家附近租了个屋子居住。因为离得近,常常来我家中。后来,她已计画回美国,就退租了,却不料手头的工作一时完成不了,又不方便再另行租赁,就搬到我家中小住。”
张爱玲当年借住的那间卧室非常简单,“房间里只有一间房,一张床、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宋以朗回忆着。他去美国读书后,父母把这个房间改成了卫生间。有的张爱玲冬粉慕名而来,他们说想看看张爱玲居住过的地方,结果宋以朗只能带他们看一个卫生间。“他们会瞪大了眼睛,说:‘什幺?’”宋以朗哈哈地笑了。
宋以朗与《小团圆》手稿
1995年时,张爱玲在洛杉矶过世。临终前,她交代遗嘱执行人林式同把所有的遗物都寄给好友宋淇夫妇,并交代他们销毁《小团圆》手稿。而这一切,当时身在美国的宋以朗并不知情。
1996年,宋以朗父亲去世,张爱玲所有的东西又转交给其母亲邝文美。
2003年,邝文美不幸中风,宋以朗离美国回乡照顾家母,第一次得知《小团圆》手稿存在。但因母病重,更多书稿背后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才了解。
2008年,宋以朗让皇冠把手稿寄给他,才第一次看到《小团圆》手稿。 并有了如下评论:
“看到整部手稿共有628页,我是一口气给读完了。”
“说实话,我很兴奋……很难评说自己刚刚看到这部手稿时的心情。”
“当你看到一部这样的手稿,它是一个女作家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地誊写出来,而且字迹一笔一划写得极为工整时,我就告诉自己:不管怎样,我都不会毁掉这样一部作品。这是一个人用全部的心去写就的作品。”
“当然,在张爱玲的其他着作中,你也能看到香港,看到日军入侵香港后的那段历史,譬如《流言》。但在其他着作中,她从未提及胡兰成。这是第一次,你可以从张爱玲的角度去了解胡兰成。”
宋以朗:雪藏和销毁
2007年11月,母亲邝文美去世,宋以朗成为张爱玲遗物的正式所有人。宋以朗花了几个月时间整理和仔细研究查阅张爱玲和父母之间在四十年间六百多书信,约四十万字,提出了几点:
  1. 父亲宋琪的阻止和张爱玲的固执
    1976年,张爱玲完成了整部小说的写作,把副本邮寄到香港的宋淇那里,委託他交由香港和台湾的报社出版。当时,她希望每天在报纸上刊登一部分,分几个月连载完,这样可以吸引读者往下读。
    宋淇看了原稿后写了6页覆信,提到:“停下来。别再想出版的事了,不要跟任何人提起这部书稿。”当时有太複杂的政治背景。张爱玲是个有名的作家,任何一个人只要了解张爱玲,就知道这是一本写她自己人生经历的作品。当时胡兰成在台湾中央研究所教书。这遭到很多人的非议:怎能让一个汉奸教书?在宋淇看来,如果在这时,张爱玲出版《小团圆》,胡兰成很可能藉机在台湾举行新闻发布会,以此挽救自己在台湾的声誉和窘境。之后,宋淇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可以让《小团圆》面世。他对张爱玲建议:“你为什幺不将书中男主人公的角色重新设定,比如把他写成一个双面间谍,最后还被人暗杀了。做了这样的改动,胡兰成就不能站出来说:我就是书中的那个人。因为世人都知道,你胡兰成是个汉奸,为日伪政府工作。你怎敢说自己还是双面间谍?而且在小说中,男主角都死了,你更不可能是那个男主角。”但这个建议没被张爱玲採纳,她说不希望做这样的改动。“有时候,她很固执,做出的决定不容他人更改。《小团圆》与其他的小说不同,这是她自己的故事。在她心中,这段历史深埋太久。一旦动笔,恰如洪水决堤,无法再停笔下来。所以,当我父亲建议她作主角设定上的改动时,她宁可不出版,也坚决不改动。”在这之后,张爱玲也担心人们对“张胡之恋”的兴趣,会沖淡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考虑要销毁这部小说。但是迟迟不忍心自己动手。
  2. 张爱玲言语矛盾
    虽然张爱玲说过要销毁《小团圆》,但是宋以朗在查看历史纪录中发现,张的好几次声明,内容都是彼此矛盾的。“1992年时,她让我父亲销毁《小团圆》,但她又说了句:‘有关具体细节,让我们以后再讨论’”宋以朗笑了:“以后再讨论?也许一个月后,她会讨论说,别销毁了。要是我父亲万一已经烧了原稿,那将是一场灾难。至少,我是这幺想的。两年后,张爱玲给皇冠写了封信说,我不能销毁《小团圆》,我必须完成这部书稿,这样我才对得起我的读者。”“你看,事情是不是这样的?有时候,她说要销毁;有时候,她又说必须完成,否则对不起读者。我要是真的销毁手稿,或许又会有人质疑我,说张爱玲都说了要对得起读者,你这幺做算对得起读者吗?这幺多说法彼此对立,我无法选择其中任何一条来遵循。而现在我父亲和张爱玲不出版《小团圆》的主要顾虑都早已不复存在了。”宋以朗说,他认为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小说节选

她永远看见他的半侧面,背着亮坐在斜对面的沙发椅上,瘦削的面颊,眼窝里略有些憔悴的阴影,弓形的嘴唇,边上有棱。沉默了下来的时候,用手去捻沙发椅扶手上的一根毛呢线头,带着一丝微笑,目光下视,像捧着一满杯的水,小心不泼出来。
“你脸上有神的光,”他突然有点纳罕的轻声说。
“我的皮肤油,”她笑着解释。
“是满面油光吗?”他也笑了。
他约她到向璟家里去一趟,说向璟想见见她。向璟是战前的文人,在沦陷区当然地位很高。之雍晚饭后骑着他儿子的脚踏车来接她,替她叫了部三轮车。清冷的冬夜,路相当远。向璟住着个花园洋房,方块乌木壁的大客厅里许多人,是个没酒喝的鸡尾酒会。九莉戴着淡黄边眼镜,鲜荔枝一样半透明的清水脸,只搽着桃红唇膏,半鬈的头髮蛛丝一样细而不黑,无力的堆在肩上,穿着件喇叭袖孔雀蓝宁绸棉袍,整个看上去有点怪,见了人也还是有点僵,也不大有人跟她说话。
“其实我还是你的表叔,”向璟告诉她。
他们本来亲戚特别多,二婶三姑在国外总是说:“不要朝那边看─那边那人有点像我们的亲戚。”
向璟是还潮的留学生,回国后穿长袍,抽大烟,但仍旧是个美男子,希腊风的侧影。他太太是原有的,家里给娶的,这天没有出现。他早已不写东西了,现在当然更有理由韬光养晦。
九莉想走,找到了之雍,他坐在沙发上跟两个人说话。她第一次看见他眼睛里轻藐的神气,很震动。
她崇拜他,为什幺不能让他知道?等于走过的时候送一束花,像中世纪欧洲流行的恋爱一样绝望,往往是骑士与主公的夫人之间的,形式化得连主公都不干涉。她一直觉得只有无目的的爱才是真的。当然她没对他说什幺中世纪的话,但是他后来信上也说“寻求圣杯”。
他走后一菸灰盘的菸蒂,她都拣了起来,收在一只旧信封里。
她有两张相片,给他看,因为照相没戴眼镜,她觉得是她的本来面目。有一张是文姬要登她的照片,特为到对门一家德国摄影师西坡尔那里照的,非常贵,所以只印了一张。阴影里只露出一个脸,看不见头髮,像阮布然特的画。光线太暗,杂誌上印得一片模糊,因此原来的一张更独一无二,他喜欢就送了给他。
“这是你的一面,”他说另一张。“这张是整个的人。”
杂誌上虽然印得不清楚,“我在看守所里看见,也看得出你很高。”
他临走她顺手抽开书桌抽屉,把装满了菸蒂的信封拿给他看。他笑了。

作品鉴赏

《小团圆》以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刻画出张爱玲最深知的人生素材,在她历史中过往来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现实人物,于此处实现了历史的团圆。那余韵不尽的情感铺陈已臻炉火纯青之境,读来时时有被针扎人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挣扎和颠倒迷乱,正映现了我们心底深处诸般複杂的情结。
张爱玲曾抱怨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写他们之间的事“夹缠不清”。《小团圆》中,展现的是张爱玲版本的“张胡之恋”。这部自传式小说讲述的是女主角作家九莉的经历,从幼年时新旧世代交替身处的传统家族到在修道院女子中学遇到各式同学,以至九莉遇上被说成为汉奸、有妇之夫的邵之雍,这些情节都与张爱玲的传奇人生相似。

作者评价

“我写《小团圆》并不是为了发泄出气,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但是为了国家主义的制裁,一直无法写。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以后还有点什幺东西在。”
――张爱玲信

专业书评

《小团圆》和《红楼梦》有着跨越时空的对接。肯定《红楼梦》的人,就不会否定张爱玲。
——陈子善
《小团圆》肯定有针对《今生今世》的意思,但把它人间化了,实在化了,有血有肉。
——止庵
就小说而言,当然值得一读。比所有违反她意愿“出土”的少作更有价值。一个比较完整的张爱玲的世界,一部冷酷的成长小说。
——黄锦树
这是本一翻开就教人魂飞魄散的书,一面读一面手心冒汗,如同堕入不见底的梦魇。很少有作家肯这样暴露自己的冷和残酷,不稀罕任何体谅,更不屑廉价的同情。
——迈克

各方热议

《小团圆》出版后,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恋情成为话题。
画家、文化评论家陈丹青,是少数的“挺胡派”,他认为胡谈男女关係“很深入、诚恳”,是“中国所有谈男女关係的文学中,所没有达到的境界”!日前造访台湾的陈丹青对媒体表示,张爱玲骨子里是西方人,胡兰成却是“彻底的中国儒生”。因此他谈男女关係“有个底线”,不像张爱玲敢在《小团圆》中大谈性事。他认为胡兰成“不是文学家,却胜似文学家”。“出轨,我也有过,但我却不敢写,我没有胡兰成的诚恳。”台湾媒体援引陈丹青的话说。
网友:张爱玲和阿娇同人不同命;李安对王佳芝及张爱玲的描述“惊人地準确”。“所谓同人不同命,同伞不同柄。”对于张爱玲在小说中自我解剖,天涯网友“自由的灰尘”不禁拿她对比“艳照门”中的阿娇,“张爱玲自荐跳脱衣舞(迈克语),大家感激得语无伦次,那边厢阿娇的活色生香被看了个遍,反而是犯了众怒。So,凡事不能免费,切记切记。”
天涯网友“魏晋清流”则认为李安《色,戒》中对王佳芝及张爱玲的描述“惊人地準确”,“他竟把张的内在性意识也呈现了。张对性是压抑和明显的无知……有种自外于己身的天真。”

作品影响

2009年,该书入选新浪2009年度中国文学好书榜。

争议

遗嘱:销毁

自1970年代开始创作《小团圆》,20年间已几易其稿,但在遗嘱中却要求将手稿“销毁”。在现存的张爱玲写给宋淇夫妇的一封信中,除了写明遗产处理问题外,还要求“《小团圆》小说要销毁”,并“不想立基金会作纪念”。
张爱玲研究专家、华中师大教授陈子善告诉记者,作为一本自传性的小说,《小团圆》对张爱玲的生平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小团圆》出版这一举动本身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争议。
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对外公布将出版《小团圆》时,就被人指责违反了张爱玲的遗嘱。宋以朗反驳,“张爱玲的遗嘱只交代了两件事情:第一件就是把所有的遗产都赠与宋淇夫妇,第二件就是要求遗体火化,骨灰撒到无人之处。遗嘱根本没有就《小团圆》的手稿交代过任何事情。”

出版:侵权

《小团圆》出版后,资深张迷中发起了一场拒买、拒读、拒评的活动。
台大外文系教授张小虹就撰文驳斥《小团圆》的出版:“檯面上的出版理由一说张爱玲终究还是打算出版,二是此书乃张爱玲浓缩毕生心血的巅峰之作,是因应广大张迷之期待。张爱玲1995年过世时,在公寓里几天没人发现,当然也不会有人来得及问她《小团圆》改好了没,决定出不出版还仍在犹豫,就算张爱玲生前没完全放弃出版的念头,想她也不会愿意以修改中的‘未完成’稿出版,因此《小团圆》的出版在法律程式上是合法的,但在情感道义上属‘盗版’,是未经授权、擅自印行。

作者简介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原名张煐。
1922年迁居天津。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1930年改名张爱玲,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两年后,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并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和胡兰成。1944与胡兰成结婚,1945年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1947年与胡兰成离婚,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离港赴美,并拜访胡适。1956年结识剧作家赖雅,同年八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1967年赖雅去世,1973年定居洛杉矶;两年后,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
1995年九月逝于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