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汉字平仄音

汉字平仄音

汉字平仄音

汉字平仄音作者翟子明,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基本介绍

  • 书名:汉字平仄音
  • 作者:翟子明
  • 类别:工具书
  • 语言:中文

释义

平仄(拼音:píngzè,英文: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自古平仄失调,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恆的话题。《汉字平仄音》是着名书法家文字书法理论家翟子明先生倾心着作,是书法家练就传统文学功底的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作者

翟子明

后记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国语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汉字平仄音
平平平仄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平仄新论

平仄是指语速,平仄新论强调,建立自然的平仄,而不是书本上的平仄。顾炎武最早提出相关的论点:「平声轻迟,上、去、入之声重疾。《见维基百科》」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顾炎武的观点,具有片面性。
汉字平仄音
在汉语里,平仄是指语速的快慢。韵母a大声读是a,小声读也是a,在分贝数大致相同情况下,a音比o音响亮。因为a的开口大。因此,平重仄轻不成立。
之所以,有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因为学术界对平仄没有实践性的认识引发的。从数学原理上,平仄是建立在不完全归纳法的基础上。站在物理学角度,我们可以通过歌诀,更好的理解平仄。
调型口诀(一)
起音高高一路平, 由中到高往上升,
先降后升曲折起,高起猛降到底层。
调型口诀(二)
阴平高高莫低昂,阳平从中往上扬,
上声先降尾再起,去声从高向下降。
通过口诀,我们可以坚定:平仄是指语速,正确认识平仄才能套用平仄,然而书本上对平仄的解释,多数不正确。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提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儘管他的理论是建立在明朝汉语体系,但也揭示了平仄新论。
平仄新论是平仄套用的依据,特别提醒,区分上下联,要看语境和横额,不能只讲平仄。平仄新论的建立,让平仄这一古老文化,更好地服务社会。
平仄新论,平仄自然化。

平仄的目的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或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说就此诞生。
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大大地误入歧途、有违初衷。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众说纷纭,难以统一、难以规範,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学会的人无法运用,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汉字平仄音
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服务大众,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应该走进课堂、走进课本、走进考卷,让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共同参与。李白、王维、苏东坡、辛弃疾等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现代人无论是创作或评判诗词的好坏,都不应过于拘谨于诗词格律、平仄之说,当以诗词的意境为重、气势为重。至于诗词的音调只要读起来顺口即可。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