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伤害事故案例解读
《体育伤害事故案例解读》是一本普法通俗读物,以体育伤害事故赔偿的一些社会热点、焦点为线索,结合司法解释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我国法制建设的进步及法制进步背后人文思想的发展,同时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对问题的展开,力求做到有法律规定,有案例分析;有司法解释,有理论探讨;有普法宣传,有立法建议;有基本概念,更有可读性。
基本介绍
- 书名:体育伤害事故案例解读
- 作者: 郝光安,王东敏
- ISBN:9787040293029
- 页数:148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07-01
图书信息
作 者: 郝光安,王东敏 着
丛 书 名:出 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9787040293029出版时间:2010-07-01版 次:1页 数:148装 帧:平装开 本:32开所属分类:图书 > 法律 > 法律法规
内容简介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学校各项体育活动日益丰富。在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各类体育伤害事故时有出现,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很大伤害的同时,也给学校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和沉重的负担。而校园伤害事故处理及赔偿问题也成了学校的一个难题。面对这一难题,一些学校採取了减少课外群体活动、降低体育课强度,甚至取消体育课等方法,既不利于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又不利于我国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
目录
第1章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概述
一、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现状
二、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
三、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分类
四、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依据的法律法规
五、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係
六、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
七、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赔偿问题
第2章 体育伤害事故赔偿案例
案例1:课间休息时与老师踢球受伤的赔偿案例
案例2:上足球课,在老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学生间踢伤的赔偿案例
案例3:在体育课铅球考试中,学生被砸伤的赔偿案例
案例4:学生在观看铅球比赛时被铅球砸伤的赔偿案例
案例5:某中学生在不适宜踢球的操场上踢球受伤的赔偿案例
案例6:某学校借运动员参加市运动会在比赛中受伤的赔偿案例
案例7:某中学学生在操场慢跑400米时突发死亡的赔偿案例
案例8:某学生在课间休息时玩吊槓摔伤的赔偿案例
案例9:郝某在足球比赛中突破传球时被对方绊倒受伤的赔偿案例
案例10:在课间活动时,某学生玩摸瞎子游戏时受伤的赔偿案例
案例11:某跳水运动员在另外场馆进行跳水练习受伤的赔偿案例
案例12:体育课因教师监督护协不力造成受伤的赔偿案例
案例13:两名未成年人在体育活动时相撞致伤的赔偿案例
案例14:在上体育课中,某学生翻墙捡球时摔下造成受伤的赔偿案例
案例15:在体育课长跑中,同学间发生碰撞受伤的赔偿案例
案例16:学生受教师体罚致人身损害的赔偿纠纷案
案例17:体育课上两同学相撞使面部受伤,谁之过?
案例18:在学校午休期间某学生在踢足球时作守门员受伤的赔偿案例
案例19:在上体育课跳远过程中某学生受伤的赔偿案例
案例20:体育课上老师组织学生参加足球比赛造成受伤的赔偿案例
案例21:学校将场地借用给他人造成受伤的赔偿案例
案例22:大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足球比赛时造成骨折谁将为此承担责任
案例23:在体育课上进行400米考核中某学生不慎摔倒造成受伤的赔偿案例
第3章 运动损伤急救与处理
第一节 运动损伤概述
一、运动损伤的分类
二、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第二节 运动损伤急救方法
一、止血
二、包扎法
第三节 常见运动损伤与处理
一、运动损伤处理的一般原则
二、一般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第四节 骨折的急救
一、骨折的种类
二、骨折急救要点
三、骨折固定法
第五节 搬运
第六节 心肺复甦法
一、人工呼吸法
二、胸外按压法
附录
附属档案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附属档案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参考文献
·收起全部<<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体育舞台上不断为国争光,体育竞技运动日趋产业化和商业化,整个社会也越来越重视体育锻鍊与竞技活动。在全民健身的浪潮中,作为培养下一代人才的基地——学校,踊跃地参与其中,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热情地投身到体育运动当中。
当前,学校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日益丰富。但是,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相对国民经济成长明显滞后,教育经费不足,加之教育经费挪用等,使得大、中、国小在体育、美术、音乐等单项课上的投入降低,致使学校无力建设优良的体育场,体育教学设施严重匮乏,体育器材陈旧老化。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管理不严、责任心不强,体育运动自身特有的群体性、对抗性、不确定性以及学校意外伤害紧急处理机制不建全等诸多原因,致使校园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校园伤害事故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很大的不幸,同时也给学校造成极大的压力和沉重的负担。校园伤害事故处理及赔偿问题也成为众多学校的一个难题。在此难题下,一些学校採取了减少课外群体活动、降低体育课强度,甚至取消体育课等方法。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我国体育运动水平的增长。